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5-04-23 08:49:09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何瀚文

2015.02.25

一、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1956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

白虎崇拜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民歌

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他们语言丰富:父亲称为爹(读“的”),母亲称为“奶子”,岳父、岳母称作老丈(读“灶”)、老丈母等。

“毛古斯”舞

“毛古斯”,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用来纪念先辈辛勤创业的舞蹈。风格,古朴、别致。每逢过年节都要跳这种舞蹈。跳“毛古斯”舞,一般需要十五六人,为首的叫 “拔步长”,其他为小辈儿孙,用来组成一个家庭。所有成员浑身都用稻草、茅草、树叶等包扎 ,头上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等。演至《接亲》时 ,要把稻草的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观看者会为其真实的演出所赞叹。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西兰卡普”又叫做“打花铺盖”,由于它拥有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人民列入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姑娘们在十一、二岁便要开始学习彩织,她们的嫁妆中必须有自己所织的打花铺盖。所以,姑娘们在婚前必须话费大量时间来精心制作打花铺盖。

西兰卡普主要以深色为经线,多彩的粗丝、棉、毛绒等线为纬线,来进行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种类繁多。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

二、几何图案,多为单八勾、双八勾等。

三、文字图案,如福、寿、喜等。

现今,作为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品,西兰卡普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着土家族的风采!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小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个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种小乐器,它的制作是简单,只要用三四寸长的小毛竹一节,凿四个小孔,内装一个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劳作间歇或闲暇时,或蹲在古树下,或立在小溪边、竹林中,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眼望长空,吹奏着自己的心曲,那种古想方设法悠扬的曲调,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妇女叫冬冬,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常常帮助另人织土花被面,织蛇皮花带,做鞋,缝衣,因此土家人都喜爱冬冬。后来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给土王爷相等王宫,冬冬的丈夫临走时说:“在桃花开的时候,我就要回来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树下,望着桃花开,等候丈夫回来,等得苦闷,她随手折了根毛竹,凿了小眼,留了活舌。对着桃花吹奏起来,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开了,桃花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时,飞来一只小喜鹊歇在桃枝上,对冬冬报信说:“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来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听得恶讯,也在桃树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夜静更深的夜里,还可听到这悠扬凄楚的声音。

土家族人民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时把这小乐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变音。

薅草锣鼓

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为祝愿年吉庆有余: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腊肉拌糯小米蒸制成菜,供“团年”时合家品评,以米、肉为题讲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剧

南剧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乐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声腔组成,又与公傩戏、灯戏、本地山歌及祭祀音乐等汇融,故成为一种得具特色的剧种。南剧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乐组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文武兼备,文戏武唱,气功武术杂于其中。剧种多为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 8、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傩戏以古朴、简单、生活化而受乡村人民喜欢。乡民逢酬神祭祖、祝寿、添子、婚丧、荣升、金榜题名、迎神赛会以及消灾求福、冲难去邪,皆演傩戏。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板凳龙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龙灯”的舞蹈形成。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活动时间多在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庆节日亦有之。

三、土家族婚俗

土家人婚嫁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哭嫁、穿离娘鞋、抢床(坐床)。在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有“背婚”习俗,新娘要由亲属背到男方;在改土归流后,新娘被背到大门后,改坐轿或者步行。

土家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拦门礼。在男女结婚时,男方要请一位总管率领迎亲队伍去迎亲,女方请一总管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进行对歌或对白。若男方嬴了,便搬开桌子让开大门;不过男方总管输了的话,可就得从桌子下面爬过去了。

新郎、新娘在拜堂后,双方要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彼此互不相让,直至新娘的盖头被揭开。

新娘婚后第三日内要回娘家,俗称“回门”。

四、土家族宗教

土家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逢年节大祭祖先,初一、十五小祭。土家族用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食物祭祖。农历六月六日要祭拜土王,村村寨寨均要将猪头、果品等食物放在设立的摆手堂。十月朔日用宰鸡鸭设筵宴客,用以祭冬。除此,土家族还要敬五谷神、土地神、豕官神、灶神等,在修建房屋时要用酒肉和一只大公鸡祭祀鲁班。

五、土家族习俗

好客、待人热情、耿直、朴实、大方、诚恳是土家族最迷人的地方。 用“一语相投,倾心相交。”来描述土家族人最合适不过了。每逢客至,热天有糯米甜酒冲凉水,冬天有开水团馓,晚上必留宿留餐。不上细肉、不用小酒杯请客,只有炒大块肉,喝大碗酒才能表示尊敬和主人的大方。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男女合作,终岁勤劳不休”、勤俭节约等是土家族的传统美德,土家族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品性。

六、土家族禁忌

土家族是多神信仰种族,曾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部分族人信仰道教、佛教。因为土家族信鬼神者众多,禁忌也就不少,大部分都和鬼神有关,主要内容大体分为:

忌言。每逢喜庆、出门、节日、和行船等时忌讳不吉利的语言。

忌行。如在腊月二十九,妇女不准做针线活,不准洗衣,避免与人吵架。过年吃饭不准泡汤,免遭来年大水,冲垮田坎等。

日常忌事。禁在孕妇家里随意动土、钉钉子、搬床铺,怕惊动胎儿坠胎;禁坐大门坎,说是欺主;不准客人同闺女开玩笑和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准未婚青年男女吃猪蹄叉,说吃了找不到对象等等。

7、分析总结

首先,时代的变迁促使土家族内部新旧习俗发生变更。“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生产、传承及演变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的改变也会导致文化的变迁。”时代变化,尤其是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引起文化的变迁,如土家族有年关熬糖传统习俗,那是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粮食没有太多剩余,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拿出一点来制作甜食享用,以示庆贺。同时,那时以小农经济为主,市场不发达,糖很难在市场上买到,要得到这种食品就必须自家熬制,于是土家族新年熬糖的习俗就形成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产相对丰富,人们不再认为玉米糖是佳肴了。即使特别喜爱,也可随时到市场上购买,完全用不着自己费工费时熬制了,所以,这一习俗就悄然消失了。再如传统初一至初三忌讳妇女探亲,那是因为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人们普遍认为在新年妇女探亲是不吉利的。然而如今,妇女的社会价值日益得到肯定,她们的人格日益得到尊重,因此这一禁忌也早已成为的历史了。

其次,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成了土家族习俗的变迁衰落。民族间的长期交流融合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会产生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到魏后期逐步散失了本民族特征,被汉族融合,成为了汉族的来源之一;清政府批准入关后,“内地之民多趋之,村落边属,烟火相望”,“商贾辐辏,至绍兴之酒.昆腔之戏,莫不纷至”;古高丽的中国化等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传统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和落后的交通手段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民族间的交流甚少。正是在这种较为隔绝的地域空间里,各民族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表现出鲜明的习俗特征。然而在现代开放的地域内,日益畅通的交通和信息打破了各民族间封闭的格局,这使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间物资和信息自由流通。长期的信息交流和物资通货使得土家族人民日益接受了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部分习俗;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到现代都市生活习俗的熏染,他们日益抛弃了土家传统生活方式,因此讲土家话、穿土家衣、唱土家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现代旅游的冲击下,许多土家习俗逐渐被商品化和格式化,造成传统文化失真、失落。.那么,在与汉民族的习俗交互中为什么是以土家族接受汉习俗为主呢?这就有一个文化同化的方向问题。文化转移的规律是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主文化同化亚文化。由于我国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又最为广泛,所以汉文化是核心文化,汉习俗有着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影响力。因之,土家族习俗自然地向汉习俗靠拢了。当然,也并非所有习俗所有文化都是汉族在同化少数民族,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习俗融入了汉习俗里,这里论述的只是主次问题而不是有无问题。

再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土家族习俗变迁衰落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状况,现代通讯的发展,使遥隔千里的人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所以土家族居民传统以烧香祭祖以求亲人平安的做法就显得多余了;电视网络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对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都应接不暇,就对赶乡社失去了兴趣,当然就更不愿看的社戏了。所以这些民间文化习俗失去了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也正是由于科技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瓦解着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所以较为薄弱和辐射力较小的少数民族习俗很难站稳脚跟,习俗架空现象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落后的文化意识和不合理的习俗开发加速了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土家族长期的文化封闭致使民族文化意识较为落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手忙脚乱,难以自我定位。其次是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加批判,迷信盲从,以至邯郸学步,不仅没有吸收到他民族的精华,反而丢失了自己的习俗特征;缺乏科学依据和无计划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致使土家族传统习俗失真甚至失落,如由于一味追求华丽的表现形式,土家族一些民间弹唱艺术,地方歌舞演变成了纯粹的表演;某些民族文化种类,如史诗、叙事诗的演唱、故事会,因群众文化心理的变化和欣赏趣味的转移,一度没有了听众。

九、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正负影响

第一,文化架空现象出现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变革的过程。姑且不论这一变革的利弊,单从这一过程,就表明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冲破封闭状态而融入大众文化。这无疑是创新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良兆,因为文化交流与文化扩散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传统文化在破废的同时将一些土家族习俗里的糟粕和落后因素也一同祛除掉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传统习俗特质,为土家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历史一再证明,每一次大的民族融合后就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土家族与其他民族的广泛交流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当然,由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所引发的习俗架空现象对土家族整体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的,对土家族来说是一种文化病,也是一种文化危机。

首先,土家族传统习俗的变迁衰落淡化了民族特征,它使民族间界限日益模糊,造成了民族特征的混乱,不利于民族间的相互识别。“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最稳定的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另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习俗架空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趋同的表现,民族习俗的趋同会使民族间的鲜明特征淡化甚至消失,这样就会为民族间的相互识别带来困难。

其次,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习俗架空使民族文化趋同,这就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也最终会制约中华文明多样性发展。

再次,土家族习俗的变迁衰落使得民族习俗越来越丧失其吸引力和文化底蕴。就习俗本身而言,对习俗不合理的开发会扭曲习俗的初始内涵,造成习俗所蕴含的精神与其表现形式严重脱节。习俗内涵的弱化必然会引起该习俗的吸引力下降,如有的单位试图将土家族的传统习俗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但表演的内容没有多少是真正是土家族传统的东西,因此这些表演不能引起观众太大的兴趣。所以,这些做法没有真正起到对土家族习俗开发的目的。

十、对土家族传统习俗开发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初步分析了土家族习俗变迁衰落的原因和对文化的正负影响,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开发与保土家族传统习俗呢?笔者认为总的原则应是:理性思考、因势利导、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习俗内涵,尤其是优秀的传统习俗成果,形成民族文化优越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成员尤其是本民族的青少年的传统习俗教育,使他们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自觉投身于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去。

第二,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力,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创新土家族传统习俗,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但这里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在创新土家族传统习俗的时候必须坚守民族特色,决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因为“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仅是承袭自其他民族的话,那么必然在这样的概念下,两个民族就很明确的呈现‘中心(主位)/边陲(附属)’的对比。”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就会散失其吸引力。

第三,要在充分保留传统习俗精髓的前提下努力开发传统习俗和习俗产业,扩大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辐射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经济。但这也要特别注意保护传统习俗的内涵即“要把生金蛋的鸡(民族文化精髓)留下来,而且还要让它能健康长寿。”,开发好传统习俗是增强土家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第四,从整个民族来看,要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和支持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国家要努力创造多元习俗特质,允许和鼓励各民族传统习俗的存在和发展,努力创造中华民族多元的文化格局。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