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实用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19 04:28:24

赤壁赋

一、导入: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  ——会怎样做呢?今天我们且看苏东坡如何突围。

二、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板书)

1、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1)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预设:“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此二者,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倒,为什么会“徘徊”?仿佛是有情之人,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不忍离去,可谓情景交融,一字千金。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苍茫,水天一色,平添了一层朦胧之美 ,更使苏子与客急不可耐。于是“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期待的月终于来了,还等什么?拥抱她吧,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和她一起飞翔,“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动作之强,速度之快,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小结: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气魄豪迈雄浑,文笔简洁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配乐朗读第一段。

2)良辰美景,当然要做点什么事了,诗人做了什么呢?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一边品着美酒,一边高歌。唱的什么歌呢?“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谁来模仿这一句,把这句改写了一下?

预设:架一双兰桨,向月华如练处漫溯,满载一船月光,在月色空明中放歌。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君王贤臣。)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当然,这只是诗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显然是倾心而不可得,暗含惆怅之意。快乐的歌声唱到这里,开始有了忧伤。主人的怅惘,引起了客人的悲愁。客人吹起了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潸然下泪。

当无尽的忧伤随着箫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而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由此,文章的感情起了变化,由乐而悲。所以第二段在结构上起了转折过渡的作用。

2、悲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客人由身边的赤壁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想到了曹操。想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何况我同你只不过是过着渔人樵夫的生活,鱼虾为伴,麋鹿为友,举杯相劝。唉,我们这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终究会被滚滚的历史车轮所碾碎。

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蜉蝣(朝生暮死)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多次得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与“知不可乎骤得”对比,说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5)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6)延伸:有那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7)学生个别朗读,以音乐辅之,把作者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字里行间。

3、客人感到人生的悲哀,心情不好,作为朋友自然要开导他。其实也是劝自己,这种悲哀是他们所共有的。那么苏轼是如何开导客人和自己的呢?

1 矛盾关系:取与不取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 无尽也(人)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所以我们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用不着哀叹自身的渺小,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矛盾关系:取与不取

不取: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比如权势、地位、功勋、荣誉等。如果不属于我们。我们不必羡慕。(陶渊明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取: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小结: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因此,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中而自得其乐。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上来。

4、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

——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5、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三、总结

“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公开课实用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