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20-11-24 11:32:1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情况介绍

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促进区域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强大动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必将极大地推动沿黄九省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黄河流域战略的互动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是沿黄九省区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沿黄九省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粮食、制造业基地,但目前沿黄九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普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生态脆弱,尤其是水资源短缺严重。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问题相互交错。二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主导产业对资源开发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在经济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顺应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等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

目前沿黄九省区的经济发展虽各具优势,但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中西部省份经济普遍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而从全国区域的发展视角看,南北经济分化日益凸显,沿黄九省区大多处于北方,因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于破解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打造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持续改善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带、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引领作用,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迅速,而且资金、产业、科技和人才的聚集效应明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黄河流域跨越省区多、面积大,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必须以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为突破口,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发挥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可以促进沿黄九省区要素资源的顺畅流动与高效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城市间的合理分工、联动发展,有效破解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带动整个区域的集约高效发展。而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也将成为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区域和核心力量。

(一)缺乏龙头带动是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黄河流域九省区虽在局部地区发展城市群已初具规模,如济南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等,但在辐射带动、协同发展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黄河流域缺乏强劲的龙头带动和核心发展轴。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辐射能力有限,难以成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增长极,短期内也承担不了带领黄河流域参与全国甚至全球分工与竞争的重任。二是没有形成关联密切的区域经贸协同体系。由于黄河通航条件有限,流域交通连接主要靠公路和铁路连接,没有形成流域内密切的区域经贸协同体系。三是流域九省区缺乏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黄河流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尤其是省域之间联系更弱,九省区各城市之间既缺乏产业、要素、政策的协同,也缺乏与其他区域战略在产业专业、人才交流以及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

(二)发挥城市群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流域逐步发展了一批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流域各省积极发展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已趋成熟,201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了黄河流域的城市群建设。这些城市群基本集中于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科技与技术较强、人口聚集的区域,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好这些核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表1 黄河流域重点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9年)

城市

GDP(亿元)

人口(万人)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郑州

11589.70

1035.20

1222.50

西安

9321.19

1020.35

702.56

青岛

11741.31

949.98

1241.70

济南

9443.37

890.87

874.20

太原

4028.51

446.19

386.62

兰州

2837.36

379.09

233.23

呼和浩特

2791.50

313.70

203.10

银川

2025.00

229.31

154.70

西宁

1300.00

238.71

101.79

资料来源:相关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黄河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中,要注重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并以城市群为平台,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在黄河流域中,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看,有9个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市未计入)。这9个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十分关键(见表1)。其中,郑州、西安、青岛、济南处于第一层次,其他5个城市有明显差距,属于第二层次。推进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发展,强化郑州、西安、青岛、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辐射带动作用,必将有力地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加快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支持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落地生效,推动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健全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流域要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创新的动力作用,构建黄河流域城市协同创新联盟。在城市协同创新联盟里,城市群内部发展要将竞争机制转变为竞合机制,使创新要素资源由单向流动转变为非线性的多向流动,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从区域极化转向均衡增长。

在黄河下游地区,济南和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以同城化为方向,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实施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造辐射北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在上中游地区,围绕中原城市群、兰西经济区、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培育发展,以黄河沿岸的郑州、西安、太原、兰州、西宁、银川、包头、呼和浩特为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集聚产业、科技和人口,引导产业协同发展,挖掘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大支持开发力度,发展能源和重化工业。

在推进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建设中,必须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建立健全省域、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完善省内城市间的协调与联动机制,密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与合作配合,为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

三、推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看,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差异较大,因此九省区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思路,既要确保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还要协调保障民生,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黄河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流域的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

首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以保护为先。黄河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在于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从实现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战略目标出发,统筹上中下游各方利益,按照资源开发程度与资源禀赋差异确定不同区域的开发模式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改革创新是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是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建立健全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激发黄河流域的创新潜力。

再次,协同发展是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省与省的协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行政区划体制,建立健全区域、省域和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沿黄九省区、329个县之间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在分工基础上通过协作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开放平台。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尤其是沿黄九省区依托“一带一路”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未来黄河流域通过依托郑东新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内陆自贸区、保税区,促进黄河流域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空间,推动全流域建成统一开放大市场,打造沿黄开放高地。

(二)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对策

黄河流域九省区在产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互补性强,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加强协同合作,能够有力助推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

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区工业结构单一且重型化特征突出,使得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弱,且产成品的精细加工、高端研发及产业化欠缺,导致黄河流域大部分省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问题。因此,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快对黄河流域的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和提升包括煤炭、钢铁、有色、石化等在内的传统优势产业的结构优化和绿色生产水平。引导鼓励包头、焦作、太原、铜川、金昌等资源型城市清洁生产,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循环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

二是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与化工、能源、钢铁、有色金属、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整合产业资源,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进一步加快5G网络部署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布局,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支持和引导济南、西安、青岛、郑州等市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科学等提升产业创新链、价值链,发展高端制造业。

四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黄河流域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新型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创建黄河流域的国际物流与交易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五是发展黄河流域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划定黄河流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推进我国北方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黄河流域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区。

2.推进黄河流域区域创新协同,培育建设黄河创新走廊

黄河流域创新能力较弱。黄河流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亿元工业增加值R&D经费支出额、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83%、83.27%、54.23%、50.81%。为此,黄河流域九省区要进一步加强协同与合作,强化区域创新协同,培育建设黄河创新走廊。

一是建设国家级黄河创新走廊。依托西安、郑州、济南、青岛、兰州等市,支持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打造国家级黄河创新走廊。

二是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核心技术、前沿技术领域以及颠覆性技术等方面有突破性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充分利用好黄河流域内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西安、山东半岛、郑洛新以及兰白等流域内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发挥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对黄河流域区域创新的龙头带动作用。打造能够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创新资源集聚区,统筹黄河流域各城市的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黄河流域的技术创新水平。

四是进一步提升高端人才、创新平台集聚能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汇集全球各类创新资源。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业转移、技术引进与合作和人才互动。

五是推进黄河流域的区域创新协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力争在农业科技、新材料、新型装备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支持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健康医疗等领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统筹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校等各类技术创新主体,构建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黄河流域协同创新机制。打造黄河流域创新高地,形成引领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区。

六是推进“数字黄河”“智慧黄河”。以提升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技术开发“数字黄河”,实现黄河全流域的资源共享和智能管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智慧黄河”的基础上实现治黄现代化,使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综合决策工作更加科学化、智能化。

3.加强沿黄省区互联互通,打造黄河活力经济轴带

黄河流域的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路网、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在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等沿黄省区部分地区,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省际路网“断线”阻碍了物流客流,严重影响着黄河流域省域间协作、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加强沿黄省区互联互通,推动黄河流域的协同发展,才能依托城市群和主要交通干线打造黄河活力经济轴带,促进黄河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

打造黄河活力经济轴带。黄河流域九省区应统筹规划“岸、港、网”立体交通网络,对接“一带一路”大商圈,在全流域建成统一开放大市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黄河流域交通网建设,实现沿黄省区交通的“无缝对接”。制定经济带交通专项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和建设贯穿全流域的沿黄公路,以沿黄省区现有公路为基础,通过补线和升级改造,加快升级完善现有城市群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推动沿黄省区陆航交通的“无缝对接”,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推进黄河流域信息基础设施的加速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以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和网络化协同为目标,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带宽服务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是依托城市群和交通干线建设黄河活力经济轴带。根据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城市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依托城市群和主要交通干线,积极培育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核心区,有效联结连霍高速、陆桥高速铁路、济南-滨州-东营高速铁路、银兰高速铁路、包西高速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以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呼包鄂榆、晋中、中原、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核心,打造西宁-兰州-西安-洛阳-郑州-济南-青岛经济增长轴带,加快人口、产业向核心区聚集,辐射带动整个黄河流域发展。[4]

4.推进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打造黄河特色文化品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5]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黄河地域面积广,文化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当前黄河文化还存在保护压力大和利用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是系统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发展不够。应推进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打造黄河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黄河特色的文旅商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黄河文化新地标。

一是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统筹推进黄河文化历史遗迹、文博馆院等资源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提升根亲文化、儒释道文化、功夫文化、曲艺文化、陶瓷文化等的品牌影响力、辐射力、感召力,统筹推进黄河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承。

二是创新黄河文化传承方式。发挥黄河沿岸地域文脉相联的优势,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特色突出、互为补充的黄河文化综合展示体系。推进科技对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充分利用大数据、AI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进行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视频保管及展示应用,打造国内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展示载体。整体规划,在黄河沿岸建设一批以黄河为主题的遗址公园、特色文化风情园等,创新发展反映黄河文化的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

三是培育黄河文旅品牌,为黄河流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培育沿黄旅游品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景,谋划一批黄河主题公园、电影小镇、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精品剧目等,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黄河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开发和培育体现黄河历史文化、黄河特有风貌、古镇古村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四是推进黄河文化的融合发展,支持黄河文化走出去。促进黄河文化与旅游、教育、产业和国际商贸结合,强化文化产业化、特色化。加强区域统筹,探索黄河文化跨区域融合,谋划推进黄河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黄河文化的国际化及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化,以文化推动经济开放和全球价值观认同。支持黄河文化走出去,扶持黄河文化全方位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培育发展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和重点文化项目,支持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黄帝拜祖大典、公祭伏羲大典等活动,拓展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渠道。

五是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西安、郑州、济南、兰州等城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应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坚持国际化、特色化发展方向,通过整理挖掘当地黄河文化历史记载和历史故事,打造具有鲜明黄河文化特色的地标城市,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黄河流域发展的新风貌。通过黄河地域文化的品牌塑造,推进西安、郑州、兰州等市构建文旅商融合发展等新格局,形成黄河文化新地标。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情况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