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

发布时间:2011-12-08 22:29:24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

为元剧“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汉宫秋和《梧桐雨》也因为文采斐然、意境深蕴、情感深刻、有着诗一般的境界而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瑰宝,《梧桐雨》和《汉宫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唐明皇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汉宫秋》是描写王昭君、汉元帝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两剧都选择了“帝妃恋”这一模式,是典型的四折一楔的末本戏。两剧戏剧的冲突都在前三折,第四折都是全戏的高潮。两剧的楔子可以说是为全剧埋下了伏笔,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线索。《梧桐雨》里,安禄山因杨贵妃的宠爱而受到唐明皇的重用,这对后来安阳私情以及“安史之乱”的发生都起到了铺叙的作用。而《汉宫秋》中,汉元帝选宫娃、用奸佞之臣,淫乐昏庸之态揭示了后来自身悲剧发生的根源。两剧的一二折都生动地描写了帝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唐明皇夺过寿王之妻,从此你侬我侬,恩爱绵绵。汉元帝与王昭君一见倾心,从此只羡鸳鸯不羡仙。第三折则是戏剧发展的转折,帝妃之间面临生离死别,帝王在将士大臣的逼迫下,于爱情和权力中选择了权力。唐明皇在“娥眉不死,六军不发下,只得“君王掩面不得救”。汉元帝在满朝文武的逼迫下,也只能忍泪送美人。第四折则是描写两位帝王在孤凉、萧索的秋夜里孤枕难眠,思念失去的爱妃,情难自抑,悲伤感人。这一折是全剧的重点,两剧都花了大量笔墨来勾勒。《梧桐雨》里,失去贵妃、皇权的唐明皇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事的心理感受,抒情气氛特别浓郁。《汉宫秋》中,夜深人静、秋意袭人的卧寝中,汉元帝在梦中与明妃相聚的心愿也不能实现的那种失意心理,笼罩着惆怅的气氛。

同为描写帝妃爱情的戏剧,而且都是以抒情见长、具有浓厚情感美的两剧,在主题的表达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剧都着重描写了帝妃之间的爱情,但突破了中国古典戏曲传统的 “大团圆”结局,以悲剧收场,而且两位作者的着眼点却并不在歌颂、怜悯或讽刺帝妃之间的爱情,而是要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来揭示更深层的东西。白朴自幼丧母,漂泊生活,对社会凋残山河破碎的惨状感触颇深。而马致远则历经蒙古后期及元前期的统治,对现实有更深的感受。两位都历经乱世,尝到了国破家亡的滋味,所以他们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总结前朝衰亡的教训,悼故国之思、兴亡之感。他们身处乱世,更加体会到了人自身的渺小,所以他们通过“帝王都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的情节来揭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伟大如帝王都对人生无可奈何,更别说我等蝼蚁之辈了。

虽然两剧中的皇帝都是因为自身淫乐昏庸而导致的悲剧,但是两位作者对于两位皇帝则有不同的态度,对历史的处理态度也并不相同。白朴对历史的处理较为符合史实,开篇就说明李隆基夺媳的丑行,也揭露了安禄山与杨贵妃的私情,这与白居易《长恨歌》为了歌颂杨李爱情,而粉饰事实的做法很不一样。他对唐明皇也持有很复杂的感情,对于唐明皇重视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一点,他是肯定的。但对与因唐的任性好色而导致了自身的悲剧和国家的衰落这一点,作者是批判的。最后,对于唐晚年回忆杨贵妃孤独无依的凄景,作者又是同情的。而马致远则是根据自身感情的需要对史实做了一定程度的创造。他主力把汉元帝塑造为一个“忠于爱情”的人物,他是不自由的,面对朝臣的逼迫,软弱无能的他只能接受,作者更多的是对汉元帝的同情和同情。而在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上,两位作者也不相同。对《梧桐雨》里自缢收场的杨贵妃,白朴更多的是谴责,觉得是她自作自受。而《汉宫秋》里,马致远对她则是加以理想化,加以歌颂与同情,把王昭君塑造得完美无瑕

两剧都使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梧桐雨》的梧桐,是杨贵妃起舞之地,是杨李海誓山盟之地,唐明皇面对着它回忆起了与杨贵妃在一起的点滴,梧桐仿佛是杨的化身。如今美人已逝,只剩下冷冷清清的梧桐雨,仿佛美人的泪珠。王昭君有“落雁”之貌,大雁仿佛有她附体一般,哀鸣声声凄厉,似在诉说自己凄惨的命运。但两者的作用又稍有不同,梧桐雨渲染了整剧的气氛,使全剧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而大雁则在烘托气氛的同时,更着重于表达汉元帝的心声,抒发人物的心境。

《梧桐雨》和《汉宫秋》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能同中各有风采,不愧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瑰宝!

较《梧桐雨》和《汉宫秋》之异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