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重要考古发现概况

发布时间:2015-01-18 21:25:18

一、旧石器时代有:

芮城西侯度、芮城匼河、襄汾丁村、阳高许家窑(2011专)、朔州峙峪、沁水下川(2011学)、陵川塔水河岩厦遗址(26000-19000)、吉县柿子滩(2012学)、蒲县薛关遗址(13550±150)、襄汾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等。

匼河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山西芮城匼河村。1957年发现,1960 1980年多次发掘,出土有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石制品有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球状器等,研究者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与丁村遗址的石器属于相同的技术传统。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 ,如三趾马和一种古老的剑齿象。有的研究者据此主张匼河文化也许比北京人文化稍早;也有学者从地貌学角度分析,认为该文化的年代较晚。在华北大石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

吉县柿子滩遗址(2001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距今2---1万年。位于山西省吉县县城以西的清水河沿岸,东西分布约10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0年发现并试掘,2001年至今进行了连续发掘,共发现25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发掘出成组的人类用火遗迹,修整石器的工作区等诸多人类活动的信息。出土了上万件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制作精美的蚌质穿孔装饰品,还发现了石崖上残存的赭红色岩画。石制品大部分以石英岩为原料,器形有削状器、尖状器、锥钻、石锯、琢背石片等。这是中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以典型细石器为主体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是研究中国华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珍贵资料。

二、新石器时代:

夏县西阴村、翼城枣园、襄汾陶寺(2012专)、芮城清凉寺;另有灵石逍遥遗址(仰韶-二里头)、垣曲古城东关、翼城北橄、垣曲宁家坡陶窑遗址、垣曲下马遗址、临汾高堆遗址、临汾下靳墓地、太原光社,义井遗址、长治小神遗址、太谷白燕遗址等。

翼城枣园

枣园遗址位于翼城县东部,地形为丘陵地带,遗址区西、南分别临近浍河上游的史伯河(滑家河)和浇底河,主要遗存分布在两条小河的交汇处东北的一条黄土梁上。发现于1991年,1999年秋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约190平方米。发现的主要遗迹有房址和窖穴,主要遗物是陶器,以钵、盆、壶、夹砂罐等器物为主要组合,根据对主要遗物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是庙底沟文化的源头,参考碳十四测定的年代,大约距今70006400年,是目前山西省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虽然这里仅是一个小型聚落,但由于是最早确认该类遗存的遗址,所以命名为“枣园文化”。

夏县西阴村遗址

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19941011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576平方米,发现了分别属于庙底沟(近年来也有人称为“西阴文化”)、西王村III期、庙底沟二期和商代二里冈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庙底沟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主。发现了房址及不同形状的灰坑,出土遗物包含陶、石、骨、蚌等类。除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原因之外,由于这是由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芮城清凉寺(2003~2004

清凉寺史前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位于芮城县的东北部。墓地所在地为中条山南麓的倾斜坡地。1955年发现,1965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3年~2005年,对墓地进行了发掘,清凉寺墓地共发掘墓葬355座,皆为土坑竖穴,根据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分析,可分为四期。枣园文化、庙二、龙山、龙山晚期。墓地第二期是中原地区大量随葬玉石器年代最早的实例。墓地第三期出现了大量的殉人,其中以未成年的小孩最多,是迄今发现殉人数量最多的史前墓地。墓地特殊的葬制、不同特点的随葬品表现的社会现象丰富多彩。清凉寺墓地的发掘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入选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获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襄汾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东北大约6.5公里的陶寺镇南侧的塔儿山下,总面积约600余万平方米。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781985年连续发掘,20012004年,为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研究”课题再次进行勘察和发掘。两次发掘清理出数量较多的房址、道路、水井、陶窑、灰坑,以及包括不同等级墓葬的大型墓地、城址、疑似观象台的夯土基址。出土鼍鼓、特磬、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陶容器、装饰玉器等,在陶寺遗址发现了红铜烧造成的铃形小铜器、铜齿轮形器、朱书文字、不同等级的墓葬、礼乐重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物质遗存,由此确立了“陶寺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600~前2000年之间。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址,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灵石逍遥遗址

三、夏商

——夏县东下冯遗址,另有垣曲宁家坡、长治小神、太原东太堡、太谷白燕、忻州游邀等——柳林高红遗址、灵石旌介商墓,另有夏县东下冯商城、垣曲南关商城等

柳林高红遗址(2006

高红夯土基址位于柳林县高红村三川河三面环绕的一座山梁上,共发现20余处夯土基址,最大一座是位于基址群中部东西向的7号基址。20046月~2006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梁市文物局、柳林县文管所共同进行发掘,发掘揭露面积2400平方米,清理出7号、8号、22号夯土基址及23号夯土墙、26号夯土院落。出土了大量陶片、兽骨、少量石器和骨器等遗物。这是吕梁山区首次发现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应是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的活动场所,其发掘成果对探索当地商代方国文化和同期黄河两岸吕梁山区陕北高原等地发现的青铜器归属问题均有重要作用。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灵石旌介商墓

灵石旌介墓地位于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1976年首次发现一座商墓,1985年又发掘两座商墓,均属商代晚期。旌介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部分器物属全国罕见,一些铜器上铸有型族徽,据研究在商代后期汾河流域附近分布着一些方国,这应该是其中一个方国的遗存,因此这是一批极其珍贵的材料,对研究商代考古、历史、青铜艺术有重大的意义,还是研究方国文化、商王朝和少数民族关系极其珍贵的资料。

4、西周

晋侯墓地(11专)、翼城大河口墓地、绛县横水墓地,另有黎城墓地、洪洞坊堆--永凝堡

天马曲村遗址

位于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发现于1980年,遗址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19801989年,北京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了10余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大量的居住基址和墓葬区,出土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遗物,时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19922000年又对属于该遗址的北赵村晋侯墓地进行考古发掘6次。发现9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4座陪葬墓、数十座祭祀坑,5座车马坑,出土有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随葬品,其中部分器物带有铭文,是西周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这些墓葬世代相接,墓主当是历代晋侯燮父一直到护送平王东迁的晋文侯。

天马——曲村遗址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我国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研究晋文化的源流、西周墓葬制度和器用制度以及当时晋与西周的关系提供了珍贵详实的资料,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赵晋侯墓地于1992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3年又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

位于曲沃县北赵村,是西周时期晋献侯稣及其夫人墓祔葬的车马坑,是晋侯墓地10座车马坑中最大的一座。20062007年北京大学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车马坑为东西向,平面近长方形,分为马坑和车坑两部分。位于东边的马坑,经辨认殉葬马匹至少有105匹,马匹多呈倒卧的无序状态,互相间多有叠压,马腿之间有捆绑痕迹,可能是致死后埋入。车坑殉车总数达48辆左右,分六排放置,车子都是整车东西向摆放,整齐而有规律。包括战车、礼仪车、生活车,其中装有青铜甲片的战车我们称为“装甲车”,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装甲车。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也是已发掘的商周时期殉葬车辆最多的车马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绛县横水墓地

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北,于2004年冬发掘3座墓,20053~5月全面勘探,探明墓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20055~20065月发掘8300平方米。前后共发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墓葬194座,车马坑、马坑24座。墓葬排列有序,自南向北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初年。除少数带墓道的大型墓外,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墓主多头向西,仰身直肢葬为主,俯身葬约占三分之一。车马坑陪葬的大中型墓常见殉人、殉狗,有腰坑。出土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各类文物14000余件套。

其中,一、二号大型墓保存完好,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铜器铭文可知,墓主人为文献未载的西周中期的倗伯夫妇墓。尤为重要的是,在一号墓内发现了目前我国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荒帷,为红色、刺绣有凤鸟图案的丝织品。同荒帷相伴的其他饰棺、束棺和下棺等遗物痕迹也在精细的发掘中一一清理出来,创造了发掘单座商周墓葬清理细、获取信息多的一个范例。该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分封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线索,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且获得了国家田野考古一等奖。

翼城大河口墓地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南部翼城县城以东约6公里处,地处北高南低的向阳缓坡, 20075月大河口墓地被盗发现,2007~2008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共清理包括M1M2在内的6座墓葬。20089~12月进行了全面普探,20095月至今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墓地共分6个发掘区,共揭露面积15000平方米,发现墓葬615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中型墓葬40座,小型墓葬568座,车马坑22座,圆形灰坑31座。目前已完成大中型墓葬发掘,开始小型墓葬清理,共清理墓葬305座。发掘出土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此外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贝和串饰等,部分墓葬随葬锡器或漆器,个别墓葬发现有金器。青铜器铭文显示,大河口墓地墓主的国族名为“霸”,墓葬时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年。该墓地可能是新发现的一个西周封国墓地,与绛县横水墓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获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5、东周

侯马晋国都城遗址、侯马祭祀、盟誓、铸铜遗址,另有侯马上马墓地、下平望墓地、新绛柳泉墓地、长治分水岭墓地、潞城潞河墓地、长子牛家坡和鲍店墓地

侯马晋国都城遗址(新田遗址)

晋国晚期都城遗址,又称新田遗址,位于今侯马市西北部,汾河萦绕于西北,浍河横贯其南部,年代在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376年间,分布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1952年发现。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平望、台神、牛村、马庄、程王、北坞、北郭马、凤城等大小共11座古城址,其中平望、牛村和台神组成的“品”字形古城组可能是三家分晋前晋君的宫城(未发现郭城),凤城古城可能是三家分晋 后晋 君的都城,沿用到汉代。在牛村古城南城墙外发现有铸铜、制骨、制石圭和制陶作坊遗址,其中铸铜遗址还见于台神古城南(即今白店村西北部)和程王路东段等地,制陶遗址在浍河北岸今新田市场也有发现。已发现11处祭祀遗址,主要集中有四处,以程王路建筑基址为中心的环形祭祀带可能是晋国的宗庙祭祀区;牛村古城南祭祀遗址;虒祁和西高祭祀遗址;西南张祭祀遗址,其中侯马盟书即发现于程王路宗庙建筑基址以南。墓地主要有上马墓地、下平望墓地、东高墓地、牛村古城南墓地和柳泉墓地等,其中柳泉墓地分布面积最大,墓葬规格最高。

侯马盟誓遗址

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氏与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遗址。位于侯马晋国遗址牛村古城以东3.3公里的秦村西北侯马电厂,196511月至次年5月发掘,在东西长70、南北宽约55米的区域内,发现401个竖坑(坎),发掘了其中的326个,其中出土盟书的单位共42个,集中发现于遗址西北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盟书年代为公元前490~公元前458年前后。401个竖坑大多为南北向长方形,坑底多见有兽骨一具,兽骨可见羊骨、牛骨、马骨等,67个坑内无牲骨,除发现有文字的盟书外,还发现有璧、璜、瑗、玦等玉器。盟誓遗址出土盟书5000余件,文字可辨识的656件,少者10余字,多者200余字,多是用朱笔在玉石片上写成的。盟书内容可以分为六类,主要强调参盟者要“事其主”、“守二宫”、“从嘉之盟定宫平 之命”、“自誓 君所”、“既誓之后…”,列出打击对象多至九氏二十一家,并有打击纳室者和诅咒背盟者的盟书。

侯马铸铜遗址

铸铜遗址位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牛村古城之南,是东周时期晋国铸造青铜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侯马晋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文管会1959开始发掘,至今已发掘50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众多。遗迹包括居住址、窖穴、水井、道路、陶窑、熔铜炉、墓葬等,分布非常密集。出土遗物包括日常生活用的鼎、釜、豆、壶、罐、瓮等陶器和社会生产用的各种骨、石、铜、蚌制等工具。在这些遗物中,大量的与铸铜手工业有关,如雕刻花纹用的骨质雕刀、青铜小刀;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及铜锭、铅锭和坩埚等。其中陶范的数量最多,达3万余块。有1000余块陶范可辨认器形,成组配套有能复原的器形有100余套,包括鼎、豆、壶、匜、鉴、舟、敦、匕、匙、铲、钁、斧、锛、刀、剑、镞、鐏、钟、镜、带钩、货币、车马饰,包含了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装饰品和货币等。根据考古发掘,其铸造工艺包括塑模、翻范、烘烤、合范、浇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侯马铸铜遗址作为反映东周时期铸造冶金技术的一处重要遗址,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东周时期晋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太原古城营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又发现了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2001年,为配合大运高速公路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局对晋阳古城护城河和西北城角进行抢救性发掘。另外一些断代佐证表明晋阳城西北城角修筑年代在北朝至唐。发掘获取的材料为研究晋阳古城提供了可靠详实的材料。

6、战国秦汉

太原赵卿墓、襄汾大张遗址、侯马乔村墓地、榆次猫儿岭战国墓地、夏县禹王城汉代遗址、平朔汉墓、离石马茂庄汉画像石墓等。

太原金胜村赵卿墓

太原赵卿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金胜村。1988年发掘,出土全部随葬遗物达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另有玉石器、金器、木器、骨角器、蚌器等。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后期高级贵族墓葬,墓主人可能为春秋晚期晋国著名的赵简子。赵卿墓的发现与发掘为进一步了解晋国晋国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手工业技术和社会制度等诸方面提供了条件。

7、六朝

北魏--大同北魏平城遗址和墓地、大同永固陵、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司马金龙墓、大同宋绍祖墓、大同云冈石窟窟前和窟顶遗址;

北齐--寿阳厍狄逥洛墓、太原娄睿墓、太原徐显秀墓、祁县白圭韩裔墓等。

大同方山永固陵

北魏永固陵位于大同市北25公里的镇川堡乡西寺儿村之西的方山上,建于太和三年至太和十五年之间,是文明太后冯氏的陵寝。永固陵除冯太后墓外,还有北魏孝文帝的万年堂、永固石堂、思远浮图、斋堂、陪葬墓、灵泉宫等建筑,首创了陵寝与佛寺相结合的布局。

1976年对永固陵进行发掘,2006年进行调查试掘。文明太后陵位于陵园中轴线上,封土堆上圆下方,高22.87米,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总长17.60米。万年堂为孝文帝预置寿陵,位于陵园中轴线之东,现存封土堆上圆下方,高约13米,东边长60米,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此外还在陵园区发现两处建筑遗址、排水沟系统,以及灵泉宫的大致位置,出土北魏的砖瓦、石柱础和瓦当等建筑构件。对于进一步认识北魏皇家葬制及永固陵结构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2005

位于大同市御河之东、沙岭村东北约1公里的高地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发掘12座墓葬,共出土文物200余件。其中一座是保存精美壁画且有文字纪年的砖室墓,该墓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该墓壁画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总面积约24平方米。壁画北壁上栏画着6个象征天上星宿的奇禽异兽,下栏第一行绘有19位女性,头绾高髻、身系飘带、袖于胸前。细红线隔离之下整个画面是一幅盛大的车马出行图。东壁从中间往北有8位女性人物与北壁一致,往南有10位男性人物与南壁一致。正中有一高大建筑物,里面端坐男女二人,建筑物的周围有车辆、马匹、人物等。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内既有漆画又有保存较完整的壁画,还有墨写书迹的文字纪年,笔法细劲连绵,这在北魏平城时期众多墓葬中是唯一的,展现的是墓主人时代——北魏太延年间的社会现实生活。据文字推测,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435),鲜卑人,是侍中尚书主客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该墓不仅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我国民族风情、丧葬习俗、服饰装备等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大同司马金龙墓

司马金龙墓位于大同城东南7公里处石家寨村西。1965~1966年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联合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前室、后室甬道、后室、耳室甬道、耳室组成。墓室全长17.5米,墓道长28.1米,是已发现北魏早期墓中最大的一座。墓曾被盗,但仍出土454件珍贵文物,以陶俑为多。驮粮马俑、人面镇墓兽、骆驼俑和铁马镫等是新出现的一批随葬品。石棺床、石雕柱础及木板漆画,更是一批罕见的艺术珍品。石棺床东侧的雕刻及石雕柱础,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内容类似云冈而更生动、细致,石雕柱础可能是屏风的支座。彩画漆屏风已朽散,有5块残段尚能反映原貌,内容采自汉刘向《列女传》故事,人物劲线淡彩,画面题字秀丽遒健,近于楷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出土有墓表碑3通,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十一月随葬,碑石字迹完好,书刻俱佳,为北魏早期书法的代表,疑为北魏书法家刘芳手笔。根据墓砖上刻“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和墓志铭,知此墓系北魏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夫妇墓。司马金龙卒于太和八年(484),其夫人则在十年前延兴四年(474)年卒。

司马金龙墓的形制和室内布置﹐继承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传统﹐和同时期南方地区上层统治阶级的墓葬基本一致﹐表明了当时中国南北各地文化上的联系。但随葬俑群中的大量甲骑具装俑和马驼畜群﹐又显示出游牧经济和北方民族军队的特色。一些陶俑的面貌特征﹐有可能是模拟当时居住在大同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形像。

大同云冈石窟窟前遗址(1993

19924~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配合云冈石窟保护工作对第7~20窟窟前进行了发掘。探明多处重要遗迹:第20窟前辽代九级石砌台阶、金代石砌长堤(河坝)、辽代的石砌护土坡、通往河床的道路;第9~10窟、第14~20窟前与立壁梁枋相对应地面岩石上的辽代大型方柱槽等。出土文物1000余件,大部分是第16~20窟前出土的北魏千佛像残件,说明北魏昙曜五窟前立壁曾是千佛壁形象,而且有大面积的贴金,可想而知,当时情景甚为壮观。另有北魏莲花纹瓦当、石雕莲花纹钵、精美的石雕佛头,辽金时期的大板瓦和筒瓦,沟纹砖、陶瓷器残片等。表明北魏后,历代对石窟均有修缮,以辽金时规模最大。云冈石窟窟前遗址的考古收获为研究云冈石窟自北魏、唐、辽金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史、古河道变迁、环境变迁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同云冈石窟窟顶遗址(201109~10三等)

为配合云冈石窟顶防渗水工程,200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和云冈石窟研究院对云冈石窟窟顶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2000余平米,发现东周、北魏、辽金和明清的遗址和灰坑,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陶器和瓷器碎片以及建筑材料等。2010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3600平方米。本次发掘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北魏辽金塔院式寺庙遗迹,出土瓦当、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和少量石质佛像残片和供养人像残片。2011年又对云冈石窟五窟顶和六窟顶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现又一处北魏辽金塔院式寺院遗址,以及辽金铸造工场,包括辽金铸造井台和30座熔铁炉遗迹。

发掘成果有助于了解北魏云冈寺院的布局和范围,引起研究者对云冈山顶区域北魏辽金寺庙遗址的重视。辽金铸造工场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辽金时期的铸造工场,对研究《天工开物》和冶金铸造史以及宋辽金“失蜡铸造法”都有重要价值。荣获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寿阳厍狄逥洛壁画墓

位于山西寿阳县贾家庄西。1973年发掘。这是一座大型土冢砖室墓(编号73寿冢)。墓葬由封土堆、斜坡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内发现木椁和木棺各一具。随葬品有金器、玉器、玛瑙器、夔金铜器、铁器、釉陶器、陶器、骨器、漆器、陶俑和动物模型以及墓志等约三百多件。门楣和甬道等发现了绘有壁画,纹饰有朱雀彩云,忍冬纹,白虎祥云,青龙及人物等。据墓志记载,墓主为厍狄迴洛、斛律夫人及尉氏合葬墓。为研究北朝壁画艺术,北朝胡姓研究等有重要意义。

太原王郭村娄睿墓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镇王郭村西南1公里处,西靠悬瓮山,东临汾河。1979~1981年发掘。该墓由地面的封土和地下墓道、甬道、天井、墓室组成。地面留有占地400平方米、高6米多的墓冢。墓道为南北向斜坡墓道,墓室为砖砌单室,平面方形,顶部为四角攒尖。墓室西半部砌有棺床。葬具已破坏,应为一椁二棺。出土随葬品870件,种类有陶俑、陶牲畜、陶模型器、陶瓷器及各类装饰品等。还有石柱、石狮和墓志等。墓志表明墓主是北齐东安郡王娄睿。墓内保存有71幅相当精美的壁画,约200平方米。整个壁画分为两大部分,墓道全部、天井的中下层、甬道、墓室的下栏,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墓门、甬道与天井上栏、墓室顶部和上、中栏,绘以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娄睿墓大面积精美壁画,填补了美术史上的空白。

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2002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2001年春季~2002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该墓坐北向南,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墓室为穹窿顶弧边近方形砖券单室结构。随葬品有陶俑、瓷器、金戒指、银指环、墓志等500余件。墓志记载,墓主人徐颖,字显秀。封武安王,拜司空公,再迁太尉。武平二年(571年)正月死于晋阳,享年七十。该墓的墓道、墓室均有壁画,共有壁画326平方米。 墓道两侧壁画为仪仗队图,墓门两侧各绘一执鞭门吏,甬道两壁各有仪卫4人。墓室四周均为壁画,北壁绘墓主人宴乐图,西壁为备马出行图,东壁为牛车出行图,南壁正中为墓门,两侧壁画为仪仗队列,保存程度较好,是研究北齐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珍贵资料。入选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8、隋唐

隋代——太原斛律徹墓、虞弘墓(2012学)、汾阳梅渊墓、太原南郊壁画墓等;

唐代——太原龙泉寺唐代塔基遗址、万荣薛儆墓、太原和长治地区唐墓、黄河漕运遗迹、

黄河永济蒲津渡遗址等。

太原王郭村虞弘墓(1999

隋代虞弘墓位于太原晋源区王郭村,1999年发掘。墓葬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砖砌墓室组成。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驎城人。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等国,后出使北齐,留在北齐、北周和隋为官,卒于隋开皇十二年,终年59岁。墓主人葬具为汉白玉石椁,外观呈三开间、歇山顶式殿堂建筑,由底座、中部墙板和椁顶三大部分组成,长295、宽220、高217厘米。四周内外雕绘54个单体图案,内容有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出行图等。狩猎图中多为骑马、骑象、骑骆驼的深目高鼻黑发古欧罗巴高加索人在搏杀狮子,搏斗场面甚为激烈。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以及花草树木也具有非常浓厚的波斯、中亚文化色彩,头光、飘带、长帔等特别醒目,还有系带鸟、系带马、“胡腾舞”等,有些画面甚至和祆教有关,对研究古代东西文化交流有极重要的意义。入选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黄河漕运遗迹(1998

位于平陆、夏县、垣曲三县黄河沿岸。19972004年,为配合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考古专业、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对位于水流急、漩涡多的峡谷悬崖之中的17处地点40余段栈道遗迹进行了勘测。栈道依山腰向内凿出的凹入的通道,在通道岩石上开凿方形壁孔、牛鼻孔、底孔和桥槽等,插以木梁并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栈道顶部略呈弧形,距路面高2.5—3米。道外(南)侧临水或河滩;内(北)侧为凿修平整的岩壁。路面距河面在2米至10余米,宽窄不一,宽者2.5米余,窄者仅数厘米。栈道上发现的附属设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一种立式转筒状的机械装置。栈道内壁上,还发现历代题记40余处,多者200余字,少者只有1个字,分别属为东汉、北魏、唐、宋、明、清代,是研究历代黄河运输的重要资料。入选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

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出土的铁牛、铁人等文物是唐代开元盛世著名的蒲津渡浮桥的桥头地锚饰物。气势恢宏、造型生动,完美地将造型艺术与工程实际功能结合于一体,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师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铁牛、铁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没于黄河,1989年被挖掘出土,1991年、1999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清理出四尊铁牛、四尊铁人,两座铁山、北斗七星状排列七根铁柱和三个铁柱墩,证实铁牛已离开唐代地层,经二次移动存在于宋代地层。面对地表以下7米,泡于泥水中已生锈的铁牛等文物,保护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蒲津渡遗址保护工程于1991年开始实施,经权威专家多次论证,几易施工队伍,到2004年底基本竣工。遗址和铁质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当地一处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

9、宋元

太原和晋东南地区的宋墓;大同的辽墓;汾阳、稷山和侯马地区的金墓;大同、太原、运城和长治地区的元墓等。

山西重要考古发现概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