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规划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26 16:54:29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案例分析

一、区域环境分析

1、地理位置

位于苏州高新区镇湖、东渚两镇之间,自古便是太湖的一处湖湾,史称游湖。

其名称出自于春秋时吴王来此游湖消夏。与菱湖、莫湖、胥湖、贡湖共称五湖.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其名称出自于春秋时吴王来此游湖。太湖的水从西南面流经这里,向东进入苏州密布的水网.是苏州市水系与太湖交汇的关键地带。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的苏州.滨江临湖.境内河流交错,湖荡众多,还有贯穿京杭的古大运河.

2、湿地现状问题与对策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湿地面积3848hm.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但是近十几年却以很快的速度在消失。苏州目前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不少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太湖包括游湖从上个世纪就开始大面积的围垦和围湖养殖.到了上个世纪末,曾经广阔的游湖湿地除了中部的小块水体.其余的湖面基本被鱼塘和稻田侵占了。大规模围湖的结果.不但大大减少了湖区面积,也增加了湖体的污染物质.破坏了湿地原有的功能,使湖水富营养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区域环境危机。

基础现状问题:得出的对策

水面被鱼塘等养殖业渐渐蚕食,原有稻田面

积也萎缩,加上周边住宅和工厂的大量建造,

使得整个区域湿地生态环境趋于退化。如果不

加以干涉.一旦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

响积累到一定限度,超过湿地环境承载力,其

退化过程将是不可逆的。

依附于稻田和太湖的传统稻作文化与渔业文化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冲击下趋于消亡。这些

民间文化是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

当地传统劳动工具、生产方式和民俗风情的保

护和传承还显得相当不足。利用现有逐渐退化的鱼塘和稻田恢复成为自然条件下的湿地.将部分被鱼塘侵占多年的湖面恢复,并形成各具不同功能的湿地水体,参与大太湖水系的大循环。而另有部分鱼塘和稻田应该保留原状,因为人工湿地也是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以湿地公园为载体,保存消失中的传统乡土文化。让这些代表太湖文化精粹的稻作文化、渔业文化和刺绣文化等不至于被子孙后代遗忘。

以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业为契机.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并利用湿地公园外围与城市发展区的边际部分开发新的商业和住宅项目.以取得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间的平衡。

现在这区域的老百姓主要靠苏绣、捕鱼赚钱.很

稳定,但不非常富裕。甚至需要依靠消耗不可

再生的湿地土壤资源制作黏土砖来提高收入,

说明该区域的经济结构的可持续性很低。3、湿地公园的发展机遇

优越的区域发展环境:苏州西部区域独具特色的山水格局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外在旅游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休闲游,促进特色化生态化旅游项目的需求量加大。

政策优势:苏州政府积极推进地区生态恢复战略,多个湿地公园项目被列为市府重点实施项目。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推动,农村产业调整与湿地公园建设形成互动、共同促进的发展态势。

4、理想的未来发展图景关于大地的记忆一一个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被放在首位的理念:

一个城市边上的湿地恢复区.主要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恢复太湖区域的生态环境。

一个为城乡居民进行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基地.为游客提供近距离了解和欣赏湿地的机会。

一个保存和传承太湖文化的广义上的博物馆

一个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

有了以上远景目标,得出了本次规划设计的三条基本原则:

场地肌理的利用——大地记忆:湿地公园基地环境是公园建设的基础。通过详细的现状调查.方案对植被条件良好、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进行保护、整理。基地内部方格网状鱼塘、田野肌理记忆了基地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痕迹与见证,同时,肌理本身具有大地艺术般的美感。方案保留了部分基地的肌理,既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可能,同时也通过整理、恢复、补充的方式,形成了丰富而有个性的湿地景观。

太湖文脉的延续——文脉延续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

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太湖是苏州文明的起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太湖自古有泽国水乡的景色.有渔民劳作形成的太湖渔文化,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方案对太湖文化进行了挖掘,抽取部分要素,形成渔文化、田园文化、太湖水乡建筑文化、刺绣文化等集中表现太湖文化的区域。通过建筑、小品、游览活动的安排、大地艺术等方式,反映、表现、传承文脉。

多样化生态环境的培育——生境培育场地肌质比较单一.地势平坦.湿地

景观和生态环境以鱼塘形式为主.对于一个大型湿地公园.应具有多样化的湿地环境及多样化的湿地旅游项目。方案加入了大型湖泊、山体、密林、水巷等斑块,力图形成生态环境完善、景观形态丰富、游览项目合理的湿地公园。

5、湿地公园定位

苏州高新区城市发展整体态势是太湖湿地公园定位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紧邻太湖生态带,为湿地公园生态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发展方向。湿地公园应该是一个生态基础良好.并且以湿地生态为主要生态环境特征的场所:是一个为多样化生物提供栖息,生态环境良好、完善的场所;是一个与环太湖

生态旅游带紧密相连的游览场所;是一个为紧邻城镇居民提供湿地生态景观、生态科学教育、湿地生态过程展览演示、休闲度假的场所;是一个促进新农村产业发展.与镇湖镇及周边农村密切联系.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场所。

二、总体规划内容

目前苏州市各级政府已经明确地意识到苏州在湿地开发利用中不容乐观的现状。仅在2007年这一年中,苏州就将建成7个湿地培育保护区和一系列的湿地公园。而计划在2009年底初步建成.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担纲规划设计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更是苏州政府宏观生态恢复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环。地处苏州高新区的太湖湿地.作为苏州西郊最完整的生态湿地之一,保护和修复这块湿地意义尤为重大。

总体规划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另外为维护整体生态完整性,在原有湿地生境较好的区域,我们以基本保留现状,形成三个核心保护区,除科研教育用途外限制人员进入这三个区域。

(1)湿地渔业体验区

公园西部的湿地渔业体验区规划有密林活动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水街商业区和渔文化景区五大景区。其中渔文化景区又分为渔情园、渔乐园和游湖渔村三部分。主要设计构想是在对原有鱼塘肌理进行保存,叠加浓缩整合的文化的记忆,达成一种场地生态和场地文脉的共鸣。渔情园在渔文化景区北部,位于镇湖镇接入公园的入口区。通过序列化的渔具雕塑小品展示太湖渔家的民俗风情,我们力图让参观者了解传统渔业文化中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渔乐园通过生态渔业观光和一些渔事参与活动,让游人感受渔家的乐趣。这个部分的主题主要是再现传统渔业文化中的生产方式。桑基鱼塘作为我国传统渔业和桑蚕业的结合是古代中国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范例.在本区也有系统性的展示。游湖渔村则是通过再现一个历史时期太湖渔家劳作、生活的场景让游人更增进对太湖文化的认识。

(2)湿地展示区

湿地展示区在公园东部,是东渚镇方向的出入口所在区域。东部区域是未来高新区科技城城市发展辐射区域,高新区科技城的前进北路将会在这里和湿地公园连接。因此,东部区域是未来接纳大量城市旅游观光人员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入口广场以硬朗的山和水的轴线表达出设计风格偏重城市化的一面,以适应将来科技城的发展,同时游客中心和湿地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活动的内容也放在这个区域的入口广场上。除了入口广场的公共活动功能以外.湿地展示区的另一大目的就是在于尽量恢复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并让游客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湿地植物,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按照植物生长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展示岛的南部被划分为5个清晰的水文区域.其中包括4个半封闭的水生植物展示区和一个开放式的半野生植物园。这5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原有场地的鱼塘为基础,对水域和陆地小心的进行重新划分,构成了该区的多种湿地生境。本区域最南边的两个岛屿则是体现太湖之滨田园文化的场所,东岛以太湖特色水生蔬菜水八仙为特色,而西岛则利用地形种植了成片的梅花和荷花,在此区域中心的梅竹农庄加入了参考传统太湖农耕文化元素的一系列游客参与项目。在芦白稻黄的大地农业景观的大背景

下.体会千年传承下来的太湖文明,感受恒久弥新的田地精神。

(3)湿地生态栖息地

此区位于中心湖的南岸.作为太湖水进入湿地的源头部位,需要有极为重要的水源净化功能。设计将原有的鱼塘肌理变换为纵横交错的条带型岛屿和曲折的水巷,既保留了场地特征,又减少了施工成本。该湿地除了净化进入公园的水体的功能,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其中的动物.特别是鸟类。因为在规划中该片湿地只有极少量区域可以让游客到达,并在道路和建筑小品周边设置植被缓冲带,这样就尽量减少了人为的干扰.确保动物的行动自由;同时根据湿地动物,特别是鸟类对栖息生境的要求,按照生态规律配置植物群落,以吸引不同鸟类来此觅食、筑巢、栖息。植物群落分别配置如下:涉禽类鸟栖息区——低草湿地型和浅水植物湿地型为主。·游禽类鸟栖息区——高草湿地型为主(包括周边的深水区)陆禽、攀禽类鸟栖息区——湿生和中生乔灌木为主。

(4)湿地生态培育区

在原有湖泊湿地生境破坏较严重的北部,我们主要考虑以生态培育为主进行设计,是湿地公园内人工设计游湖渔村效果图的区域。利用土方工程多余泥土堆成的岛屿和水湾恢复已被破坏的湿地生态条件.目标是增进整个公园生态体系的完整性。在本区的植物配置上.我们在山坡上大量种植了各种品种的桃花.营造一种桃花水巷的优美景色,追忆了范蠡与西施隐居太湖的传说。我们在这里暗示太湖湿地是一处避世的桃源。

(5)水乡游赏休闲区

这个紧靠镇湖镇的公园二期建设范围内的区域,是将来湿地公园与城镇发展区的结合部分.我们将其设计为一个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商住区。具有水乡传统特色的建筑错落有序的安置在水边,并在河边原有塘埂上种植树木和湿地植物.以协调其与自然湿地问的关系。之所以将这个区域设计成为土地开发项目.其目的在于探索一条由政府牵头寻求多方合作,通过公益机构、房地产商和土地所有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保护好湿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这样做能够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机构拨款。有了资金保障,才能形成湿地公园的未来发展的坚固基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6)湿地生态科教基地

一个仅仅为旅游者设计的湿地公园是不完整的.它必须还能完成湿地研究和科学考察的需要,这是一个湿地公园除了生态和旅游以外的社会价值。计划在该片区域引入湿地植物研究和鸟类研究中心,为科研机构和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实践湿地知识的平台,让人们找出更好地保护我们湿地的办法。

(7)原生湿地保护区

二期范围内还有一处是位于湿地公园东北角的原生湿地保护区.这里作为和基地外农田的过渡地带和湖水流出湿地的必经之地,原则上是以原生态保护为主.不考虑加入人的活动。在保留原有鱼塘的肌理上,进行梳理.补充必要的湿地植物,让这里能够成为半自然条件下的湿地生境。水生植物展示区效果图终于对一个适合太湖之滨苏州近郊的湿地公园应该是什么样取得了共识。

(8)驳岸设计

现状基地多为鱼塘.自然水系被鱼塘侵占严重,岸线较短,驳岸单一呆板、质量较差.而一个优良的湿地生境要求水陆交接的面积尽可能的大,所以根据恢复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水系进行了整理和规划.拓宽了湖面面积,

增加了规划区域内水体总岸线的长度.以利于营造间歇性的被表面水淹没或地下水饱和的生态环境,同时改造了原有河道的驳岸,丰富了整个规划区域的驳岸景观。

(9)道路交通规划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所以在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满足公园内部使用的需要,同时可以满足某些功能区的特殊要求。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组织游线.除了消防急救通道,不考虑机动车的通行.在公园内部,重要的滨湖景点设置了水上游览的游船码头.游人可以通过游船,参观游览湿地公园的每一个景区。游览路线规划依据人的行为模式.用道路、水系和植被三种元素营造丰富的游览感受,陆上游览主线串联起了各个重要景区和景点.成为整个湿地公园游览的基本骨架.陆上游览支线则可以引导游人更加细致的游览局部的景观节点,重要的滨湖景点设置了水上游览的游船码头.水上游览主线串通整个一期的重要景点.水上游览支线则极大地丰富了水上活动的内容,并且为二期的开发建设策划了游览路线,游人可以通过游船,参观游览湿地公园的每一个景区。总之.湿地公园能够产生以下的特色景观芦白稻黄,桑青水碧,竹翠桃艳.鹭舞燕鸣,蛙鸣鱼跃。

三、总结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与湿地利用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在城市区域中的湿地除了生态价值外,还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保护发展中的城市边的湿地,并不意味着将其完全保护起来不许人进入。景观设计师的使命,就是如何在保护好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的同时实现它们的社会价值.让其既不成为城市中的被废弃的荒地,又能够不被城市化建设所湮没。在融入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独立性。

湿地公园规划案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