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

发布时间:2022-11-10 13:05:51


1.犯罪心理结构:
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动力结构;犯罪调节结构;犯罪特征结构;罪人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
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强烈的、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不良兴趣;
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特定的气质:
胆汁质暴力犯罪;多血质诈骗罪;粘液质贪污罪;胆汁质、粘液质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不良的行为习惯;
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消极、不良的心境;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1 / 8



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
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特殊模式: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潜在恶变衰落; 11.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
生物学的原因论(体型说、遗传说、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社会学的原因论(文化冲突、社会异常、副文化群、社会生态学、标签理论)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病态人格说、低能说)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多元性的原因论;
12.犯罪综合动因论:
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 2 / 8



原因网络结构。其中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包括: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因素和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犯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特点)主体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大社会环境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精神法治环境因素等;小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工作居住交往职业);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情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13.犯罪综合动因论特性:
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 14.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犯罪决意;
15.犯罪动机;专指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它是行为人推动、引发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经历四个阶段:
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过渡阶段定型阶段消失阶段; 16.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㈠常见模式:
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突变型;机遇型;㈡特殊模式: 习惯型;朦胧型;变态型; 17.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类型:
3 / 8



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模仿学习机制;角色扮演机制;自我强化机制;
18.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类型:
预谋发动机制;情境互动机制;挫折攻击机制; 19.犯罪人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 双趋冲突:
良知冲突;角色冲突;利益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20.犯罪动机强化形式:
同一动机强化;一种动机转变为另一种动机;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其主要形式有:
动机的实现;动机的派生;动机的转移;动机的重合; 21.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非法欲望更为强烈;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犯罪活动动向多方向性发展;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形成犯罪人格;
22.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
暂时型假象型表层弱化;渐进型反复型中层弱化;醒悟停止型深层弱化;
23.物欲型动机犯罪:
又称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型动机犯罪,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心理结构特征:
4 / 8



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畸形的享乐观;膨胀的物质占有欲;强烈的虚荣心;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行为特征:
犯罪行为手段多样性;作案手段技能性;作案习惯顽固性; 24.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特征: ㈠盗窃犯:
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相对简单的动机组成;熟练的盗窃技能;不良的性格与习惯;薄弱的意志力;重的侥幸心理;㈡抢劫犯:
野蛮的英雄观念;暴躁、兴奋的性格;复杂的动机特征;㈢诈骗犯:
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稳定的情绪特征;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㈣贪污、受贿犯:
错误的社会心理;复杂的动机冲突;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职务优越感;㈤毒品犯:
吸毒者:
动机简单;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足;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自我控制能力差;依赖性强;毒品犯:
追逐金钱动机;淡薄法律意识;侥幸心理强烈;情绪不稳定;意志具有两极性;明显的内倾性性格;
25.性欲型动机犯罪:
又称性动机犯罪或淫乱型动机犯罪。指以淫乐性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犯罪行为,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侵害性权利、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
只要包括:
5 / 8



强奸妇女罪;奸淫幼女罪;聚众淫乱罪;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
如侮辱、猥亵妇女罪等; 26.性欲型犯罪动机特征:
满足性欲;侵犯的欲望;报复;出于好奇、追求刺激的需要; 27.几种犯罪的不同比较:
初犯偶犯累犯惯犯犯罪前紧张,动机瞬间产生惯犯<动机少有动机斗争强烈犯罪动机<初犯斗争犯罪中紧张、恐惧紧张、激比初犯冷平静动、兴奋、静,比偶犯
恐惧谨慎
犯罪后紧张、懊追悔莫及平静悔、心虚、 恐惧 28.惯犯:
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并且已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 29.智能犯罪:
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30.少年犯罪心理:
罪责扩散心理;㈠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好动好奇和认识水平低的矛盾;兴奋性高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㈡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㈢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6 / 8



31.少年犯罪动机特征:
易为外界诱因引起;不稳定;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型;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显著;
32.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情境性;戏谑性;冲动性;反复性(自身不良习惯的作用、抵制力差和人格发展不成熟,判断力薄弱);
33.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㈠冲动性;㈡从属性;㈢欺骗性;㈣性色彩浓厚; 34.团伙犯罪:
又称为帮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㈠心理特征:
团伙意识的整合作用;团伙情感的感染作用;暗示与模仿的诱发作用;权威与服从的统治作用;依附与安全的催化作用;㈡行为特征:
纠合性和交易性;盲目性和冒险性;野蛮型和残忍性;腐蚀性和传染性;
35.有组织犯罪:
指以从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具有严密、固定的犯罪组织,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及理特征:
恶法律秩序相对抗的犯罪集团;㈠心性膨胀的金钱欲;帮派思想与副文化氛围;严格的规范与等级观念;相似的动机和强烈的归属意识;感性与互动性;㈡行为特征:
犯罪计划的周密性;犯罪类型的限定性;犯罪活动的控制性;罪行为的暴力性;
36.变态心理:
7 / 8



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37.变态心理犯罪:
指行为人在存在辨认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或控制障碍(情感障碍、意志、意向和行为障碍)的情况下实施的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8.人格障碍犯罪特点:
一般带有偶然性,作案前较少预谋,有的甚至没有预谋;违法目的不明显;自我保护性差;作案类型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由于性格极其异常且顽固,常进行持续性犯罪,行为习惯难以改变;犯罪活动一般是单独进行;
39.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般都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对侵害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有自我保护能力,往往采取某些掩饰罪行和逃避打击的反侦查手段;作案有一定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并系列性作案。作案手段凶残,特别是性施虐狂;缺乏罪责感、焦虑感,抓住后容易交代问题,对犯罪过程能较清楚地陈述;
40.犯罪心理预测: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在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包括初犯预测和再犯预测);
41.犯罪心理:
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 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
8 / 8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