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学生写作素材缺乏

发布时间:2019-05-14 14:47:26

如何应对中学生写作素材缺乏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耗时长、见效慢,有时事倍功半。要写好一篇作文,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认识,深刻的体验,独特的感情视角,丰富的个人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学生的特点是年轻、社会生活阅历尚浅、个人认识多为间接认识,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培养观察力,学会转换虚拟情境

  中学生对周围社会新现象充满好奇、兴趣,而对那些看似平常的身边事物则漠然视之。同时,他们的观察又往往是粗放的、肤浅的、表象层面的,得不到深刻的印象就更谈不上领会,所以在作文中的表现往往就是不加修饰地直接叙述事件本身。对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他们看到事件的同时,学着去探求事件后面的社会原因,去探求本质的更深层面的、规律性的、社会生活的哲理。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学生观察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事物是复杂的,尤其是新事物,我们看到的表现甚至可能是假象,所以应认真细致地观察,甚至较长时间地观察,才能看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才能看到本质。这样的作文才能透过现象写出本质的认识,作文也才有深度。

  因为生活阅历浅,所以学生作文往往表现为写自己过去的经历,这些经历多为过去和父母、以前的老师、同学相处的经历,而且对往事的再现就像白描一样平面、叙述语言苍白,但是多数学生都喜欢电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应该学着把电视里面看到的一些感人至深的场景、事件,通过适度的虚构转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或者把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转换虚构成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尽可能地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述。

  二 拓展阅读视野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作为学生课外读物是学生自身获得间接经验的主要渠道,也是丰富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多读、多看显然是很重要的,并且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而且最好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归类整理,如分为写景、抒情、叙事、感动瞬间、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悟社会、人生体验等。这样的归类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今后考前素材的回顾。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应当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情境的再现,就没有感性的材料、间接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文章就没有内容、没有真情实感,容易模式化,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疑。所以想象不能脱离实际,要多指正学生想象中的不合理成分,让想象在合理的基础上焕发光芒。

  三 注重课内外素材的积累和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对课外素材的积累,作为中学生应该养成阅读报纸、杂志的良好阅读习惯,购买关于写作素材的书籍,阅读过后把好的素材分类整理记录下来,并思考今后可以用在什么类型的作文中。素材要真实、新鲜、典型,并具有说服力,所举例子要有时间、地点、事件、有名有姓。另外,中学生要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中国新闻、今日关注、百家讲坛等节目,而过多痴迷于娱乐节目、肥皂剧、青春偶像剧对写作没有太多益处。

  课内素材主要来源于教师对作家的介绍以及课文内容所列举的名人故事。作为学生不应该把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只局限于作答本学科的题目,而应该学会知识的学科交叉使用,如在写到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时,我们就可以借鉴地理学科和生物学科的知识;写到以团结合作为话题的作文时,我们就可以联系历史学科的国共合作,政治学科的世贸组织、国际地区之间的反恐维稳、亚信上合组织等,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思维模式。

  四 学会换位思考审题,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从积累中找到素材

  学生之所以缺乏素材,原因在于写作前对题目的解读过于表面,审题角度的选取关系着作文素材的检索和运用。所以,对审题的选取要求准确,题目范围确定之后就要选择素材,其中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尤为关键,为写作素材的选取划定了范围。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学生作文素材的陈旧、单一、无内容可写、无例可举的问题,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会转换虚拟情境,拓展课外阅读量,注重课内外素材的积累和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并告诉学生审好题,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

如何应对中学生写作素材缺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