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3-08-26 11:19:56

摘要: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耳熟能详的两部爱情经典故事进行对比和探析,管中窥豹.以示坚贞爱情的矢志不移。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落后而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的爱情故事均饱含着爱与痛的双重火焰的烧灼与锤炼。

关键词:反封建;忠贞;爱情

在书院读书时,马文才屡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当他窥探到英台是女的且已爱上梁山伯时,他耍尽阴谋,发誓欲夺英台为妻。祝英台不喜欢马文才的桀骜,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而马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永久地留在了中国人情感的伊甸园里。那种坚贞不屈的爱,不是来自一方,而是双方,彼此珍爱,互不背叛,永远信守着海誓山盟。这是中国古代爱情故事里的经典之作。

朱丽叶本是一位温顺天真的纯情少女,但为了专一的爱情,她跟家庭、环境、习惯决裂,最终选择了死亡,成为一个为爱情献身的女中豪杰。而剧中的罗密欧本是一个既懂事又有品德的青年,但对爱情却是毅然而决然,所以目睹朱丽叶的“尸体”后,殉情便成了他的必然归宿。殉情不但表现出罗密欧追随所爱于地下的至诚心性。更表现了他对封建道德的强烈反抗和控诉。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集中反映了反封建精神。他们一经相爱,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封建的藩篱、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罗密欧误认为因药力而昏睡的朱丽叶已经死去,就拔剑自刎.醒后的朱丽叶也只好相随而去。这里有轻率冒失,但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丝毫世俗的考虑和自私的图谋。黑格尔在分析朱丽叶形象时指出:“只存在最艰难的考验的时刻,她才好像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条皱纹都显出来,又好像潜伏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绝地进射出来,让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力量。”[2]

人,只有在灾难、不幸袭击的瞬间,那性格美和心灵美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本爱情剧可以看出,主人公都是一见钟情、坚贞不渝,这也是东西方青年向往的爱情方式。为了追求它,为了得到它,梁山伯与祝英台排除各种阻挠,战胜别人,战胜自己。为了反对封建门第观念,也为了冲破封建家族的世仇藩篱,不论圆满结合也好,双双殉情也罢,他们四个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千古流芳的爱情颂歌。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冲破时间的束缚,穿梭在瑰丽的时空之中。它记录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凄美爱情,也见证了爱情的忠贞不渝。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传颂它,感受它,为之笑,为之泣,所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也因此成为了忠贞爱情的代名词。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里说:“我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市民喜爱的文学,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的意识。”[s]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大团圆作结,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也是爱情悲剧,但无论是这部戏剧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接近,因为主人公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理想却实现了。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却永远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现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同时,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对主人公倾心相爱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和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这同莎士比亚的“爱可以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精神其实质就是反封建的精神。

两部戏剧的语言都十分优美,常常选取一些意象作比喻,有时辅之以一些神话典故。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次相见时,就一见钟情,并且通过语言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出来。罗密欧说:“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他想和朱丽叶亲吻以示爱心。当他得知朱丽叶是仇家的小姐时,立即说:“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而朱丽叶表达的也很坚决:“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当她也得知心中的恋人是仇家的独子时感叹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此时,爱欲本能表达出了进取性。它可以放弃前任情人,跨越家仇萌芽而出.而且显得那么简单而自然。这种生命本能推进爱情的发展。罗密欧为了表白心中的爱意而冒着生命危险去跨越高墙来到朱丽叶的窗下,正如他自己所说:“爱情怂恿我探听出这个地方,他替我出主意,我借他眼睛。”彼此为了爱不但放弃了家族姓氏,朱丽叶还进一步突破了礼法的约束。她说:“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爱欲本能的积极进取性坦露无遗。在它的驱使下,主人公都勇敢地冲破世俗的异己力量。爱的归宿是生命的结合和延续,是那一种长相厮守的感觉。罗密欧和朱丽叶想到了结婚,并且两人体验到了由此而带来的极大的幸福感。朱丽叶说:“真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第105首中说:“真、善、美是我全部的主题”,要求三题合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真善美的杰作,她达到了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一部演唱的戏曲,有着中国传统华美的曲词和铿锵的节奏与韵律。如在妇孺皆知的“十八相送”这一段里祝英台唱到:“送哥送到藕池东,零落荷花染水红,到老荷花尚能结子。梁兄约我却一场空。忆及花亭哥送我。心情境地两难同⋯⋯送哥送到曲栏西.怕听天边孤雁啼,哥你来时多欢喜,而今归去好悲凄⋯⋯一字一泪。情真意切。又如在“楼台会”一段中当英台告知梁山伯他们不能同结连理时梁山伯唱到:“英台说出心头话,我肝肠寸断口无言。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并蒂莲。我知道有情人总能成眷属,谁又知今世难娶祝英台。满怀悲愤何处诉啊.无限欢喜变成灰。”这一个个场景犹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是什么旋

转舞台也难以表现的,但中国的戏曲却能胜任.并能使观众相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由此可见,梁祝的语言极具形象性、行动性与音韵性。即它既可演。又可读,还可以作为戏剧文学来欣赏。剧中的唱词既接近于诗歌,又接近于韵文;既精练,流畅,口语化,同

时也极具表现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位主角是那个时代的异类,是一对不忠不孝、不顾廉耻的道德的背叛者。然而不同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现在的人们看来,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值得歌颂的一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之所以能越过时空缠绵在人们的心田。是因为爱欲本能的存在.它让人们体验到了人生的喜悦与悲哀。同时伦理道德观念对创作者的影响也不同,虽然,莎翁的创作也受到他所处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却多了一层作者自身对爱情的理解:而作为民众集体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更多地染上了社会伦理的色彩,从而形成了两大爱情悲剧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摘要: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耳熟能详的两部爱情经典故事进行对比和探析,管中窥豹.以示坚贞爱情的矢志不移。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落后而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的爱情故事均饱含着爱与痛的双重火焰的烧灼与锤炼。

关键词:反封建;忠贞;爱情

在书院读书时,马文才屡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当他窥探到英台是女的且已爱上梁山伯时,他耍尽阴谋,发誓欲夺英台为妻。祝英台不喜欢马文才的桀骜,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而马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永久地留在了中国人情感的伊甸园里。那种坚贞不屈的爱,不是来自一方,而是双方,彼此珍爱,互不背叛,永远信守着海誓山盟。这是中国古代爱情故事里的经典之作。

朱丽叶本是一位温顺天真的纯情少女,但为了专一的爱情,她跟家庭、环境、习惯决裂,最终选择了死亡,成为一个为爱情献身的女中豪杰。而剧中的罗密欧本是一个既懂事又有品德的青年,但对爱情却是毅然而决然,所以目睹朱丽叶的“尸体”后,殉情便成了他的必然归宿。殉情不但表现出罗密欧追随所爱于地下的至诚心性。更表现了他对封建道德的强烈反抗和控诉。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集中反映了反封建精神。他们一经相爱,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封建的藩篱、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罗密欧误认为因药力而昏睡的朱丽叶已经死去,就拔剑自刎.醒后的朱丽叶也只好相随而去。这里有轻率冒失,但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丝毫世俗的考虑和自私的图谋。黑格尔在分析朱丽叶形象时指出:“只存在最艰难的考验的时刻,她才好像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条皱纹都显出来,又好像潜伏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绝地进射出来,让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力量。”[2]

人,只有在灾难、不幸袭击的瞬间,那性格美和心灵美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本爱情剧可以看出,主人公都是一见钟情、坚贞不渝,这也是东西方青年向往的爱情方式。为了追求它,为了得到它,梁山伯与祝英台排除各种阻挠,战胜别人,战胜自己。为了反对封建门第观念,也为了冲破封建家族的世仇藩篱,不论圆满结合也好,双双殉情也罢,他们四个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千古流芳的爱情颂歌。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冲破时间的束缚,穿梭在瑰丽的时空之中。它记录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凄美爱情,也见证了爱情的忠贞不渝。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传颂它,感受它,为之笑,为之泣,所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也因此成为了忠贞爱情的代名词。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里说:“我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市民喜爱的文学,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的意识。”[s]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大团圆作结,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也是爱情悲剧,但无论是这部戏剧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接近,因为主人公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理想却实现了。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却永远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现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同时,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对主人公倾心相爱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和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这同莎士比亚的“爱可以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精神其实质就是反封建的精神。

两部戏剧的语言都十分优美,常常选取一些意象作比喻,有时辅之以一些神话典故。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次相见时,就一见钟情,并且通过语言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出来。罗密欧说:“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他想和朱丽叶亲吻以示爱心。当他得知朱丽叶是仇家的小姐时,立即说:“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而朱丽叶表达的也很坚决:“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当她也得知心中的恋人是仇家的独子时感叹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此时,爱欲本能表达出了进取性。它可以放弃前任情人,跨越家仇萌芽而出.而且显得那么简单而自然。这种生命本能推进爱情的发展。罗密欧为了表白心中的爱意而冒着生命危险去跨越高墙来到朱丽叶的窗下,正如他自己所说:“爱情怂恿我探听出这个地方,他替我出主意,我借他眼睛。”彼此为了爱不但放弃了家族姓氏,朱丽叶还进一步突破了礼法的约束。她说:“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爱欲本能的积极进取性坦露无遗。在它的驱使下,主人公都勇敢地冲破世俗的异己力量。爱的归宿是生命的结合和延续,是那一种长相厮守的感觉。罗密欧和朱丽叶想到了结婚,并且两人体验到了由此而带来的极大的幸福感。朱丽叶说:“真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第105首中说:“真、善、美是我全部的主题”,要求三题合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真善美的杰作,她达到了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一部演唱的戏曲,有着中国传统华美的曲词和铿锵的节奏与韵律。如在妇孺皆知的“十八相送”这一段里祝英台唱到:“送哥送到藕池东,零落荷花染水红,到老荷花尚能结子。梁兄约我却一场空。忆及花亭哥送我。心情境地两难同⋯⋯送哥送到曲栏西.怕听天边孤雁啼,哥你来时多欢喜,而今归去好悲凄⋯⋯一字一泪。情真意切。又如在“楼台会”一段中当英台告知梁山伯他们不能同结连理时梁山伯唱到:“英台说出心头话,我肝肠寸断口无言。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并蒂莲。我知道有情人总能成眷属,谁又知今世难娶祝英台。满怀悲愤何处诉啊.无限欢喜变成灰。”这一个个场景犹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是什么旋

转舞台也难以表现的,但中国的戏曲却能胜任.并能使观众相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由此可见,梁祝的语言极具形象性、行动性与音韵性。即它既可演。又可读,还可以作为戏剧文学来欣赏。剧中的唱词既接近于诗歌,又接近于韵文;既精练,流畅,口语化,同

时也极具表现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位主角是那个时代的异类,是一对不忠不孝、不顾廉耻的道德的背叛者。然而不同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现在的人们看来,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值得歌颂的一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之所以能越过时空缠绵在人们的心田。是因为爱欲本能的存在.它让人们体验到了人生的喜悦与悲哀。同时伦理道德观念对创作者的影响也不同,虽然,莎翁的创作也受到他所处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却多了一层作者自身对爱情的理解:而作为民众集体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更多地染上了社会伦理的色彩,从而形成了两大爱情悲剧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对比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