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1-08-23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2013-03-04 09:38:35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可以忘掉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季,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但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由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这样,不用悲伤,幸亏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款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特别暗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成,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读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店里一个熟习的茶房陪我同去。他一再叮嘱茶房,甚是认真。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当当;颇迟疑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了。他迟疑了一会,终于决定仍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用去;他只说, “不重要,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讨价格。我那时真是聪慧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美丽,非自己插嘴不行。但他终于讲定了价格;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当心,夜里要警觉些,不要受凉。又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我内心窃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并且我这样大年龄的人,莫非还不可以料理自己么?唉,我此刻想一想,那时真是太聪了然。


我说道, " 爸爸,你走吧。 "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处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处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他不肯,只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衣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踉跄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但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处月台,就不简单了。他用两手攀着上边,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连忙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他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连忙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内心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处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常常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跑西颠,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糊口,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哪知老境却这样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可以自制。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零碎便常常触他之怒。他待我逐渐不一样往日。但近来两年不见,他终于忘掉我的不好,不过惦念着我,惦念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 “我身体安全,惟膀子痛苦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概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赏析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 博得了人民的仰慕, 博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论。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义愤填膺, 横眉怒对公民党的手枪, 宁愿倒下去,不肯折服。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援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派。


朱自清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 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8 年后,主要从事文艺责备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1931 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归国,继任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诚挚自然,语言朴素简短,构造谨慎精良,拥有清爽、委宛、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先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为洗练和成熟,更为靠近口语,但是缺乏他先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迸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现实使他逐渐确定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成功回京后持续在清华大学任教,踊跃参加反对公民党反动派的民众运动和学


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援粮” ,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时令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敬爱。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歌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派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


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
学的研究。 1928 年第一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成了文坛上有名的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想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悉祖母去世,
丧事完成,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
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京读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文章写的是 1917 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


25 年写的。这一期间中国
社会的状况是:军阀盘据,帝国主义权力尔虞我诈,知识分子危在旦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风口浪尖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和善、敦朴的知识分子,必定要感觉社会的压迫,产生一种落寞悲凉的情


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益窘况, “光景特别暗淡” “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 “东跑西颠”,以致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奔走劳碌,前程迷茫,谋事困难,境遇悲惨的


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盖一层不散的愁云,好像文章所表现的昏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
景上,作者写出的诚挚、深邃,动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但是切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的一种传统的单纯而崇高的感情,并且父子相互体谅,特别是父亲在融合了酸楚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恶运眼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漠的旧世道的抗争。固然这不过怨而不怒式的抗争,但也会惹起人们的怜悯、叹惋以致激烈的共识。


《背影》记写的事情特别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类事情是很平时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便这类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昏暗世态,


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类社会固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形,对我们今日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依旧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背影”命题立意,组织资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状况有所不一样,而思想感情倒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 ,有一种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盖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其他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详细的描述,这是写


作的要点。父亲胖胖的身躯,衣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困难,踉跄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沉感情,使儿子感人得百感交集。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辞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涌现了父亲的“背影” ,想念之情不可以自制,与文章开头响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诚挚感情表现得酣畅淋漓,但不一样于一般作品去描


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态、音容笑容的描述,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点“背影”



不惜笔墨作详细仔细的刻画。 作者为何这样办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亲密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 ,饱经忧患,半生落魄。 父亲在家境暗淡、祖母去世、奔忙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困难的爬过铁道为


儿子买橘子,并且频频叮嘱一路当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述,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 得激烈的艺术成效。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
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忧愁,显得更为诚挚动人。
1. 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特别忠实朴素, 又特别典雅文质。 这类高度民族化的语言, 和《背




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满构造,恰成和睦的一致。没有


《背影》语言的明媚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范。






2. 简短:
文章通体洁净,没有剩余的字眼,即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一定
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丽的辞藻,冷僻的词语,都是朴素自


然的家常话,生活气味特别浓重,提炼得特别简短。




3. 朴素:
《背影》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衬着。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惜
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谢想念父亲,但像“关心” “爱惜”“感谢”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实用, 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采。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顶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意。 如送别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店里一个熟习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一再叮嘱茶房, 甚是认真。”这里的“说定”,假如用“说过”仿佛也通,但逊色多了。 “说定”不送,以后终于仍是送了,其实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习”一词,说明父亲嘱咐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 “一再叮嘱”,表示叮嘱茶房遍数之多,不胜其烦,频频交代,生怕茶房有半点疏忽; “甚是认真”,表示叮嘱内容之详,把送别中应当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重申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美、周祥的考虑和安排,字眼固然十分平时,但用得恰到利处,使父亲爱子之心呼之欲出。


4. 动人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语言平实简短,却能传达出无穷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点。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 里行间浸透着一种深切之情,因此十分动人。话都是很平时的,没有什么特别,


读者都有这类生活经验,所以也简单惹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人间广泛平平经常而又最


为宝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亲母亲心的理解。






5. 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由: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
句的状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


感情相关,


比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 而说“赋闲”,仿佛“赋闲”不象
“失业”那样难听和令人尴尬,有失风光;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切,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窘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觉,所以也用了很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给予小财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别语言色彩。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绘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


场面,完整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设喻,不加形容和修
饰,用朴素的文字,把当时的情形照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
说,白描是用表达的方法进行描绘,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成效。


《背影》中作者白
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面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衣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踉跄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但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处月台,就不简单了。他用两手攀着上边,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连忙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他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连忙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习了。但此次要描绘的,却不是那常有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人、平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衣着妆扮体态动作,特别侧重描述了过铁道的情
景。 如何走去,如何探身下去,如何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照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忧如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爱的父亲


对儿子的关心和体谅的情形。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衬着它,用极朴素
的文字,却生动地勾勒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别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形再现出来,我们不可以不钦佩朱自清的描绘技巧。这类笔墨,乍看似“我与父


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可以忘掉的是他的背影。 ”起笔似觉平庸,实质上却在平庸中显现奇特:


为何“我”最不可以忘掉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容,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


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进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


“不相见”三个
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边就会理解。 第一次哭泣,是悲痛。 因为作者怀着深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同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 ,触目伤怀,才不由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落魄和无能为力之中,常常寄想象于外力的赏赐,希望转败为胜,又从头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强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质上,因为帝国主义的疯狂打劫,封建主义的残忍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局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此次分别时的家庭状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宿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但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


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分别。这些交代讲了然此次父子分其他背景,为写“背影” ,衬着了悲凉忧愁的氛围。对深入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好多。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如描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以前,先写父亲亲身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咐茶房,写这些仔细照顾为下文详细描述“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何况作者本也没心“游逛” ,所以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


亲身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这样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胜其烦地向“我”叮嘱一大堆像叮嘱素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致使“我内心窃笑他的迂” ,真是可怜天下父亲母亲心啊!作者这样细针密线地描述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谅和关心,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


地建立起来了 。对父亲爱子的至情, “我”当时竟未能意会到,认为都是平庸杂事,“总觉他说话不大美丽” ,“内心窃笑他的迂”。此刻觉悟到父亲待自己的很多利处,这才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慧过分” 。自责,说明真切理解了父亲的爱。表现一种恨自己未


能领会父亲的深情的愧疚之 情。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喜爱儿子。


买橘子为何动人?


因为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力。行文至此,在平实
“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忧父亲的困难,
中又见波折,把文章推向抒怀的热潮。


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 。“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 ,“我”边看边想:走到月 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个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衬托其困难辛苦。


父亲买桔子为何费力?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行少的。为何必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处月台的栅栏外。为何穿过铁道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要点描绘,仔细刻画。写看见的父亲的服饰,勾勒了一个大概的相貌。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马上远其他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习的衣着,才那样惹起作者的注视;他那劳碌奔走的背影,才那样动人至深,给作者留下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着落的“看”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里,对前面详细察看作了简要归纳,是储积力量带有深沉感情的落笔


点题。这里,用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以此衬托父亲买桔行为的特特成效。


第二次哭泣,因为感人。 父亲的形象最为动人的地方,表此刻他老态踉跄地为“我”往返买橘子,那诚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


哭泣?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动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 20 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认为然的心理,而此刻“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动人了。这类父子间的感情是十分动人的。用亲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衬托父亲的爱。这一笔特别富裕激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必定好多,但


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衬托这动人的背影。 “怕”:怕父亲见了悲伤; 怕他人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父亲返回时, 关于过铁道、爬月台的情形不再详述, 代之以父亲 “散放”、“抱起”橘子的动作,来表现上下月台的过程,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样写使文章富于变化,防止了重复。用“抱起”和“散放” ,还表示所买橘子之多。


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内心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所有留给儿子受用,并所以感觉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全部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露得酣畅淋漓。这“衣上的泥土”又增补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这类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何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内心越是感觉扎实知足。同时,作者不是经过对话而是经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然心情深重,但因为怕儿子悲伤,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成心显出“内心很轻松似的” 。


最后的辞别主要用语言描绘,写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


“我走了;到那
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叮嘱我: “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时还向来为儿子在旅 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嘱的话语,虽朴朴素实,但感情深邃。 “混入”,正确,因为车站来来常常的人好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常常的人群里的时


候,作者自然潸然泪下了。 最后再提背影,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觉特其他怜悯、迷惘、迷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这一段,更增加了背影的动人力量。 淡淡的忧愁,此处可见一斑。少年,即此刻说的“青年” 。


父亲出门糊口,东跑西颠,结果家中光景仍是“一日不如一日” ,“老境却这样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说:当时家里欠债累累, “连利息也不可以够如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并且都来讨利息、讨本钱了” 。由此能够看到当时在中外反动派压迫下的小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难免破产的可悲境遇。 “但近来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掉我的不好。不过惦念着我,惦念着我的儿子。 ” 这几句照顾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 特别是父亲,不但惦念着儿子,并且还惦念着孙子。 读到这里,我们才认识父亲百般爱“我”的所有意图。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 ,除了人的天性以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劫难,也是一个深重要的要素。父亲在贫困窘迫


之中,回顾自己一世的崎岖历程,本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跟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顾旧事,又不敢展望前程。


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悲伤与目击人情冷暖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出类拔萃,寄殷切希望于将来了。 儿子第三次落泪,是悲伤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
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响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老的父亲无穷想念的感情,写得悲凉动


人。 收束全文,余音如缕,情长绵绵。


很平庸,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尝,却
感觉朴素中含着真情,此中包含着一股动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 “于平庸中见奇特”,我们从《背影》的描绘中能够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 ;实质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实质特点。此刻剖析


散文,经常剖析它的境界,这是不错的。但对《背影》却不可以这样剖析。在一九四七


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
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流满面。我父亲待我的很多利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不过写实,仿佛说不到境界上去。 (《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


作者这几句话,不但告诉了我们《背影》写作的契机,并且说明这篇散文是完整写实的,说不到境界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获得成功的原由。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和感谢,都在详细的表达和描绘中表现出来。这感情诚挚、激烈,又表现得恰到利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


起读者的共识,这怕是《背影》长远不被忘掉的原由。我们剖析《背影》 ,用不着去探究它的境界之类, 抓住内容的真切和感情的真切, 就能深入认识本文的利处。 一个“真”字,是掌握全篇的一把钥匙。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