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崇高——对《蜀道难》山水意象的审美解读

发布时间:2020-11-03


另类的崇高
——对《蜀道难》山水意象的审美解读/佘振丹

【摘 要】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通过导入一种独特的恐惧情绪,使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蜀道难》中崇高山水意象的出现源自唐朝政治环境下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与李白率直天真的性格和惊绝卓越的才华密切相关。《蜀道难》中所表现的心理历程实际上便是诗人个性的确立、膨胀直至被压碎的过程。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期】2014(000004 【总页数】2
【关键词】蜀道难;李白;山水;审美;崇高
一、《蜀道难》中山水意象的审美类型定位
自从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在中国士人心目中就一直是可赏可亲的对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那么作为自然集中体现形式的山水就成为了“道”的物质载体,隐士们在亲近山水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对“道”的参悟和融合。传统山水诗中的山水意象大抵脱胎于以上两类思想。山水要么是令主体赏心悦目从而达到道德升华的欣赏对象,要么是使主体得以忘怀自身,与“大道”融合的思想媒介,其审美类型大多与优美范畴相对应。文学史中山水诗常与表达恬静闲适之意的田园诗并称,而山水以一种崇高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中,并且随之带来类似恐惧的审美经验,则是始于李白,最典型的作品就是《蜀道难》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却去除了此类诗歌中明显的功


另类的崇高——对《蜀道难》山水意象的审美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