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发布时间:2015-07-07 14:11:35

“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王倩

摘要: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它所倡导的是“自由、民主”的精神,而且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但是,五四运动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它一味地推崇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分裂开来,造成了民族自卑感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让中国人民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感。

关键词新旧传统文化;继承;批判

反观历史,中国思想每一次的进步无不建立在传统思想的进步与发展之上,通过全盘引进与西方思想来获得进步和发展古今实属首次,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们几乎完全反对传统思想,反对中医,反对儒学,反对古文,甚至连汉字也有人主张废除,采用英文。但是,他也有其值得赞扬的地方,它所进行的是彻底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并且提出了五四精神,倡导“自由、民主”。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它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 五四时期前后传统文化的差异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革命后的中国依然处于遭受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混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民族危机依旧深重、人民生活依然艰难。为了救亡图存,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是不够的,要在传统思想观念上作彻底的改造。力图找到根本变革中国的道路。于是,以陈独秀1915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以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文学革命的两大旗帜,以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人物,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新文化运动。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题。《新青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旧文化的浪潮。他们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解放了民众的思想解除了封建主义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诚然,与儒家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作斗争,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胆量,就断然不能确立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但是, 绝大多数五四先贤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 以“中国文化一切都坏,西洋文化一切都好”的极端片面态度来看待问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对国外先进思想全盘接受。陈独秀提出要“拖四十二生的大炮”向封建传统文化猛烈攻击,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由此可见一斑。李泽厚也承认“如此激烈否定传统、追求全盘西化, 在近现代世界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1]。五四先贤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态度在使国人彻底摆脱封建伦理思想束缚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打击则是旷古未有的。今日中国学人的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经济观和对世界的总体看法无不与五四时期的种种意识形态有关”[2]。须知,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

民族绝不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五四以激进主义方式反对传统文化,无疑给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增添了曲折性,使传统文化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建设之外, 增添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五四运动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陈独秀认为: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然而其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原则精神”必定是一致的。这种原则精神,就是民主。民主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舍旧图新,由乱而治,由弱到强的必由之路:“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图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之潮流。基于这个原因,陈独秀认定自由、平等、民权诸说是西洋文明之大原;认定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是西洋式社会基础。”肯定自由、平等、人权必须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新信仰,是文化革新主义者们吹响的心得时代号角,它鼓励着五四以来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民主的理想而奋斗。这是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之一。

五四文化革新,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深刻地影响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学、伦理、艺术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传统。比如,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统,五四写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五四白话文的传统,五四青年爱爱国运动的传统等等。正是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儒学的研究者们将民主与科学引进到现代文化当中来,以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从而,新儒家学派也就诞生了,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杨义先生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伟大的中华民族,当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作为积淀才更能显示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光辉灿烂。五四文化革新,正是将传统文化继承并转型,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了一个融入社会的高度,开创了追随时代潮流的新纪元。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它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看待世界,从对社会各种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儒家文化中有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理念、思想是非常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比如“仁”、“礼”、“义”思想,关于天下大同的构想,虽是一种缺乏科学的空想主义,却具有朴素的共产主义痕迹。

三、“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五四文化运动最错误的是全盘否定中国过去。有些学者将它比作始于十八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具有某种反权威、反传统的特征。但是,启蒙运动批判的是中古以来政治化、制度化的教会权威,否定的是不适宜近代要求的僵化的宗教规范,而这并没有影响它同时采用另一种“传统”的形式,即呼唤和要求恢复到希腊罗马的古典人文传统,就是说,从后一方面看,近代文化的发展也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传统”的观念和力量,从传统汲取所需的精神资源。

近代文明的发展是连续与变革的统一,而不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因为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累出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延续和积累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化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涵是有发展变化的。对于不同背景下以及不同国家来说,传统文化的含义不尽相同,都有其特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可能会被大家遗忘或是被收藏到纪念馆、图书馆中,而另一些传统文化可能会与新生的文化相适应、相融合,被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下来,并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并发展成为新的传统文化。

相比较而言,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们以极大的激情拥抱“新”文化,批判“旧”文化,凸显出启蒙、解放的强烈冲击力量,同时以打倒孔家店为中心口号的“全盘反传统”特色也极为突出。这样完全割裂传统和现代,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是致命的一击。从人文角度看,“五四运动”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在一定意义上,它甚至扼杀了华夏文明中某些非常优秀的东西,这正是矫枉过正的后果。

首先,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有失偏颇。上面提到有些儒家文化确实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它所倡导的纲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着残余。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有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理念、思想是非常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比如“仁”、‘礼“、“义”思想,关于天下大同的构想,虽是一种缺乏科学的空想主义,却具有朴素的共产主义痕迹。可五四运动并没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不问清楚就以儒家学派甚至以孔子本人为敌。

其次,它把社会制度和人文文化等同起来,这就造成了在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同时把一些正确的优秀的东西也当成了糟粕。白话文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伴生物。科举制度是一种丑恶的制度。它禁锢个人的自由思考,完全的排斥其他学派。这是由于封建制度造成的。只要能给人自由思考的权利,不要独尊儒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但五四运动倡导者却把文化和制度绝对混淆起来,这就造成了糟粕的局面。当代中国社会,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之后,中国文化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裂痕。一味的文言文的体制,使得大多数人都去阅读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那些古典的、经典的文言文著作被人们所遗忘。五四在“破”的方法做的太多了,而在“立”的方面做的却很不够。当今人们心痕浮躁,现在这种崇尚利益的社会状况与全盘西化运动时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2】相蓝欣. 传统与对外关系:兼评中美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 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7:10.

五四运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