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28 23:41:07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

【篇一:《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诗句的意思。

2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

2、弄请诗句的意思,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请诗句的意思。

2、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解题 介绍诗人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着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齐读诗题)

2 质疑解题

同学们理解课题意思吗?

题:题写。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面。这首诗是作者游庐山时,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

3、介绍诗人苏轼

二、读通全诗 解释诗意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看你们作的标记和老师作的一样吗?(课件出示)

师: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4、明确学习任务,解释诗意

师:现在我要让同学们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教你一招: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三、朗读体会 深入理解

1、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了苏轼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2、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

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句式练习(课件出示)

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所以我们在观察问题时,一定要客观全面。正所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四、练习背诵 尝试默写

1、填空练习帮助背诵。

2、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

3、尝试默写

五、总结学法 联系生活

1、总结、出示学法

2、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六、布置作业 积累知识

背诵积累和庐山有关的古诗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七、板书设计

横看 角度不同

所见 侧看 结果各异

远近高低各不同 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

所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问题 当局者迷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客观全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张义镇中路九年制学校

教师 董菊萍

【篇三:《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住关键字、借助书下注释、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诗中的词句,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3.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五课是《古诗两首》,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过去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学习古诗的?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2.解题:

同学们,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把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但是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写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板书:题壁)这种类型的诗叫做题壁诗,这样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板书补写:西林)

是什么意思?(书、写)你懂得题目的意思了吗?找学生回答(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对,本诗就是宋朝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3.了解背景及作者

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谁能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 生介绍,教师补充。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正确朗读古诗。

1.自己轻声把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师生进行评价,强调:朗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3.师范读,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要求:读诗不但要正确、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4.齐读

三、抓住重点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得要常来常往,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天里,他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天里他所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呢?

1.齐读第一句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伟。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1)这句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你能找出来吗?(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重点强调横和侧,横即正面,侧即侧面。

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让学生们标出横着看是怎么看?侧看是怎么看?

2)作者在这十来天里是不是真的就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6处地方观赏庐山美景的?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书:角度不同)

3)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4)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呢?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从诗中远、近、高、低四个字我 们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所站位置的变化。大家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吗?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其实画的并没有错,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杨桃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吗?是因为作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庐山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象。

5)请同学们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

:隐天蔽日; :危崖险岩;高处俯瞰:深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大文豪苏轼仅仅用了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前两句。

7)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2.“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作者每天看到不一样的美景,怎么也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这是什么原因呢?

1)齐读第二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哪个字因为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书下注释)同学们一定要关注书下重点字的注释,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诗意。

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不止一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仅仅是在描写庐山的不同景色吗?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三、总结全文,升华

1.同学们,常见的诗歌题材大家知道有什么吗?

(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诗,哲理诗)

2.你知道《题西林壁》属于哪种题材吗? (既是写景诗也是哲理诗)

(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所见)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所感)

3.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古诗佳句。同学们愿意把这首诗背诵积累下来吗?

1)配乐指名朗读,读后同学评价

2)学生齐读

3)熟读成诵

四、积累延伸,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刚才按照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诗题,明诗意的呢?

抓住关键字、书下注释、联系生活积累、边读边想象画面

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要进一步巩固运用。

2.对比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 (打印)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但他们大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谁会背?(可以齐背)但本诗作者苏轼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使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王安石曾写过一首《登飞来峰》 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处。请你读一读这首古诗,试着用刚才总结的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 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怕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山顶上。浅层理解:站得高看得远,深层理解: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

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 所见

不识 只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感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