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赋、比、兴

发布时间:2020-02-24 11:16:28

《诗经》中的赋、比、兴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争论不断,说法众多。其实,既有诗体意义上的“六诗”之赋、比、兴,有经学意义上的“六义”之赋、比、兴,又有作为艺术手法之赋、比、兴。三者代表不同时代人们对赋、比、兴的阐释,其出现各有时代背景或时代需求,理应区别对待。

作为艺术手法的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即诗人借助一个事物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情感。兴就是以物发端、触物兴词,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诗经》还善于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如《卫风伯兮》中的思妇把思念丈夫的心情比喻成炎炎烈日盼望下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小雅巧言》中的“巧言如簧”,《王风黍离》中的“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在《小雅白华》中,同样以“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看透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比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主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的、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周南桃夭》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用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秦风蒹葭》等诗将赋、比、兴手法运用得已相当圆熟,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已经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据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及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整理)

《诗经》中的赋、比、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