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布时间:2015-04-12 17:19:06

恒河猴系列实验

一、母爱剥夺 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

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

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实验过程: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恐惧物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的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哈洛及其同事把一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铁丝代母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按哈洛的说法“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侯,但很快的几天后,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代母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代母呆在一起;在受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代母身边并紧紧抱住她,似乎布猴会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的这一代母养育实验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代母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极其孤僻,性成熟后不能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代母,并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实验结论:哈洛得出结论:猴子对安抚的需要远胜于对探索的需要并且缺少身体接触的安抚会使幼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相反。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清楚的证明。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对生物体获得心理安全感和激励力量的重要性。这个实验证明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幼子不仅向母亲寻求食物与安全,更向母亲寻求关爱、接纳。得到母亲的关爱对正常的心理成长、包括性心理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评论家说:抓抱是属于恒河猴的一个自然行为,人类是不具此特点的,在将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类时,哈洛高估了接触安抚的作用而忽视了照料的重要性。

哈洛的发现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爱婴产业都或多或少地依据哈洛的发现调整了自己的关键政策。部分是因为哈洛的缘故,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当然,更要感谢哈洛,正是他的实验使我们开始重视动物权益的保护。几年前,动物解放前线组织(Animal Liberation Front)在威斯康辛大学的猿类研究中心举行了一场示威游行,以悼念数千只在实验中死亡的猴子。

二、亲爱的面庞(又称面具实验)

实验背景: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一些著名的儿科专家,比如本杰明·斯帕克(Benjamin Spock),都建议应该根据时间喂奶。另一个知名哺育专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写道: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但哈洛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哈洛猜测,脸是爱的另外一个变数。

实验过程: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宝宝就已经诞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宝宝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布代母关在一起。猴宝宝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地咬它。但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实验结论: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

三、厉鬼妈妈(又称铁娘子实验)

实验背景:尽管哈洛研究爱,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并不如意。他的老婆克拉拉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离开了 他,而他也有了另外一个女人——铁娘子(IronMaiden)。

实验过程:铁娘子是哈洛设计的一种特殊的代母,她会向小猴子发射锋利的铁钉,并且向它们吹出强力冷气,把猴宝宝吹得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声称,这是一个邪恶的母亲,他想看看这会导致什么结果。正是因为这个实验,使得哈洛的名声更糟了。他制作了各种邪恶的铁娘子,它们有的会 对着小猴子发出怪声,有的会刺伤小猴子。无论是什么样的邪恶母亲,哈洛发现猴宝宝都不会离它们而去,反而更加紧紧地抱住它们。

最后,哈洛与素味放弃了厉鬼布妈妈,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妙计——真正的妈妈。为了制造这样的妈妈,他们先把母猴子孤立饲养,然后想办法叫她们怀孕。不幸的是这样的母猴子不懂得跟公猴子发生性关系,因此哈洛与素味便制造了一种机械使其被迫受孕。很奇怪,哈洛从不说实验动物死亡,而是被杀死了,把受孕机器称为强暴架 当小猴子生出以后,实验者再做观察。他们发现,有些这类妈妈根本就不顾小孩,不肯像一般的妈妈那样把哭泣的小孩抱在怀中摇动。另有一些情况观察如下:有些母猴则粗暴而嗜杀。嗜好之一是把小猴子的脑壳咬碎。最恶心的是把小猴子的脸往地上摔,并在地上揉搓。

实验结论:该实验结果可能由于因密室的形态、大小、囚禁之长短,囚禁时猴子之年龄,甚或由这些因素综合之而有所改变,所以只能初步得出结论,这种隔离环境会给被试造成“严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而这些未确定因素则为进一步研究之主题。

六、恐怖隧道

除了绝望之井以外,哈洛与其同仁创造了一种实验箱 ,来制造惊恐的猴子。还有一篇报告中,哈洛描述了他如何造成罗猴心死(心理上的死亡) 他做了一个假妈妈,外面由布制成,平常体温是37,可是可以急速的降至2,使小猴因母亲体温的突然冰寒而严重精神错乱。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