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问说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
文言文《问说》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问说》即为关于勤问的论说。《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说》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问”的结合,“学”“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问说》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
1

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2辅:辅助。3)好:喜好。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6)或:有时。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8)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9)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决:判断,解决。10)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11)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12)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诘。13)审问:详细地询问。(古今异义,今意为“审讯”14)放心:古今异义,放纵散漫的心思。15是己而非人:意动用法,以己为是,以人为非。:以……为是;认为……对非:以……为非。16)未安:不稳妥的地方。17)臆度(yìduó):主观猜测;臆:主观的;

2

度:猜测,估计。18)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19理无专在: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20)唯,只。21舍问,其奚决焉舍,放弃。22君子之学必好问必:必须好:喜欢,喜爱。23而或:但却。24不肖:不成器的人。25是故:因此。26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27贤:道德才能高。28破:破解。29知:了解,明白。30)强:勉强。31)不屑:不重视,轻视。32)几:几乎。3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4忌:嫉妒。35妄:胡乱地。36)得:某一方面的见解。【翻译】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b/22495,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

3

到要(好)(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

4

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5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