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2-11-29 16:36:45

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
作者:姜晓光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年第02
要:在元杂剧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即是白朴的《梧桐雨》。而在清代,被称为戏曲高峰之一的是洪昇的《长生殿》。两剧均取材于李杨爱情故事,且同为历史剧,同样带有深沉的兴亡之感,但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歌颂李杨之恋,并阐释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关键词:《长生殿》 《梧桐雨》 人物形象 结构安排 异同
元代杂剧兴盛,剧作家们创作历史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元杂剧中,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即是白朴的《梧桐雨》。而在清代,被称为戏曲高峰之一的是洪昇的《长生殿》。两剧均取材于李杨爱情故事,且同为历史剧,同样带有深沉的兴亡之感,但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歌颂李杨之恋,并阐释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白朴《梧桐雨》的题目取自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放,秋雨梧桐叶落时,内容则取材于唐人陈鸿的《长恨歌传》;洪昇的《长生殿》借鉴于前人的创作经验,但又不满于其中的悲剧气氛,因此他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因此,《长生殿》是对《梧桐雨》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只是对原来的情节做了增删和修饰,抒情色彩也更浓烈了。下面本文就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 一、主题思想:批判与歌颂
《梧桐雨》和《长生殿》同时写李杨爱情,但二者在处理爱情的角度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反差。李杨故事是被文人演绎了无数次的话题。从客观上来看,人们多认为李杨的爱情其实是一个祸国殃民的悲剧,因此对它的评价贬多于褒;李杨故事处于朝代更迭时期,且又发生在执掌权力的君王和拥有姿色的女子身上,所以常被人们用来劝诫后世。洪白二人都经历了朝代变迁,对历史沧桑感触颇深。白朴是金朝遗民,到元代家族没落。元朝社会极其黑暗,知识分子备受压抑,于是他们便借助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揭露社会弊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白朴在《梧桐雨》中借着李杨爱情悲剧批判时政,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金哀宗荒淫误国行为的鄙薄怨恨;洪昇是明朝时的望族,家境显赫,到了清代家境逐渐没落,生活困顿潦倒。生活的磨难使他对那个时代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创作也上升到了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
高度。他创作的《长生殿》是一出悲喜剧,既不违背历史,又总结了历史的教训,但文中突出的是这一主旨。
白朴杂剧创作的显著特征是融政治于爱情中。结合白朴的生活经历及所处时代,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创作《梧桐雨》的讽喻主题是很明显的,即借唐的政乱,李隆基的荒淫无道揭露昏庸的金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具有很强的批判性。白朴的创作是理性的,虽是根据《长恨歌》和《长恨歌转》进行的艺术创造,但删去了李杨爱情的传说成分,给作品注入了广阔的历史背景。白朴一开始就交代了杨贵妃是寿王的妃子,因具有倾国倾城貌,被唐玄宗看中,先将她变为道士,然后娶入宫中封为妃子。且白朴并不避讳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首先在楔子中安禄山有云:
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远离,怎生放得下心?
第一折杨贵妃自白中也说安禄山被圣上赐予妾为义子,出入宫掖。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恼人也 杨贵妃在月下乞巧时,只是担心日后不能与安禄山见面;第二折安禄山起兵造反时说: 我今只以讨贼为名,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第三折陈玄礼陈言禄山反逆,皆因杨氏兄妹。这就把罪责不仅归为杨国忠,也归为杨贵妃,表明杨氏兄妹是安禄山叛乱的一个促成因素。这些描写都是《长生殿》中没有的。白朴这样写显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爱情,而是借安史之乱表现人世沧桑之感。在第四折中,战乱平息后,历经患难的唐明皇独自面对杨贵妃的画像秋夜听雨,场面凄惨哀婉,作品将唐明皇繁华已去、盛景不再,只剩下孤独寂寞的悔恨和哀怨写得百转千回。由于前文一系列的铺垫事件已证明了李杨爱情的荒唐及罪过,所以这样的场面再怎么凄惨感人,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同情。可见作者的批判态度很明显。 不同于白朴,洪昇赋予了李杨故事新的寓意,他描写了李杨从帝王妃子的关系发展成为普通的人间恋人的过程,歌颂了李杨爱情。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有明确交代: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假,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洪昇没有采用杨贵妃女色亡国的成见,他写出了李杨间的真挚爱情,删除了李扬之间的秽事。洪昇将安氏反叛的罪责归于杨国忠而使杨贵妃从中解脱出来,就是为了成全李扬崇高与完美的爱情。因为只有这样,李扬的爱情才能称得上是生死不渝,感动天地苍穹。
首先,洪剧作中并未提到杨贵妃是寿王妃及其与安禄山有私的事,而是在第一出就赋予杨贵妃德性温和,风姿秀丽的性格。作者不愿破坏杨贵妃的形象,是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接着,作者在《埋玉》一出将李杨爱情推向极至。面对军队哗变,杨贵妃感觉自己有罪,
事兄姐妹,侠养权势,她愿以死救君,而唐明皇宁死不舍红颜,这表现出了李杨爱情的纯洁坚贞。面对政治与爱情所产生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唐明皇自责:朕之不明,以至于此。加之杨贵妃在马嵬兵变时包揽罪名的表现,削弱了世人批判他们祸国殃民之罪及唐明皇荒淫之耻的观点,使两人的爱情升华为真正的儿女之情。由此可见,洪昇把政治当成了推动爱情发展的工具,而白朴则把爱情当做批判政治的工具。 二、人物形象:鄙薄与讴歌
在这两部戏曲中,杨贵妃与唐玄宗都是作者极力渲染的人物,尤其是杨贵妃。白朴将杨贵妃塑造成反面人物,为主题因歌舞,坏江山服务,将杨贵妃置于祸国殃民的位置上。在白朴笔下,杨贵妃是一个淫乱放荡、用情不专而又心怀妒忌的风尘女子。比如第一出月下乞巧作者认为杨贵妃只是因不能和安禄山私会而忧虑,全无贞洁观念。她并非只钟情于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享乐,她与安禄山偷情;因为担心自己与安禄山的丑事暴露,她陷害梅妃。至于安禄山谋反,也是为了夺取杨贵妃。这就大大强化了杨贵妃的反面形象。在马嵬兵变时,杨贵妃并未达到献身救君的境界,而唐明皇也只是一个为求生而舍弃宠妃的无能之辈。从如下唱词就可以看出:
(旦)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叫妾怎生割舍。(正末)妃子不济事了,大军心变,寡人自不能保。(旦)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正末)寡人怎生是好。 在第四出中,唐明皇雨夜思念杨玉环,也是带着悔恨的。《梧桐雨》就此以李扬悲剧结束,为李杨二人荒淫误国而哀叹不已。
白朴笔下的唐玄宗对杨玉环的迷恋只是出于自身的欲望。作者描写了他堕落腐朽,纵情声色,骄傲自满,养虎为患,最终招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相较于白朴,洪昇在《长生殿》中则重在突出李扬的坚贞爱情。因此一开始就把杨玉环塑造得比较完美。作者从正面刻画杨贵妃,写她出身于清白之家,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子。她嫉妒梅妃、虢国夫人只是为了能独享唐玄宗的情爱。七夕之日,她与唐玄宗秘誓情重恩深,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她月下乞巧是为自己与唐玄宗的爱情盟誓。马嵬之变,杨贵妃自缢,她以死救君,死前还不忘嘱咐太监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此时的杨贵妃是一个知情达理的女性,有的只是对唐玄宗的不舍与牵挂。可见作者是站在对杨贵妃赞赏的角度来讴歌李扬爱情的。王季思先生曾指出:他推翻了那个被奉为正统史观的女人亡国论,采取了一个全新的主题。《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是一个外貌艳丽,而情操美好的女性,不是一个淫邪的妖妇。杨贵妃的真挚情感感动了唐玄宗,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因此杨贵妃殒命于马嵬坡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是真切感人的。二人之间的感情是纯洁真诚的,作者在创作时没有掺入任何亵渎矫饰的成分。

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