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天津名人故居

发布时间:2016-12-15 13:04:46

走访名人故居

-天津五大道之行

小组成员:管理学院工商1404

1410630418杨倩

1410630420王洪越

1410630422王骞笛

1410630423刘莲子

1410630424李瑞玲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张鸣岐故居

终于到了走访近代历史名人故居这一天,虽然是大太阳暴晒,但是说实话还挺开心的,来天津这么久了五大道只是简单的路过,今天终于有机会细细品味一番了。看了导览图以后令我很惊讶,竟然这么多历史名人故居都在五大道,天津在近代历史的位置真的非同寻常,果然是近代历史的缩影。

第一个到访的是张鸣岐故居,就在导览图的马路对面,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红瓦坡顶,混水墙面,立面处理简洁大方,与曹汝霖故居是隔壁,对曹汝霖还比较熟悉,但是对张鸣岐没有什么深入了解,看到简介上说他曾任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残酷镇压黄花岗起义,七七事变后投身日伪,我当时心里想,怎么感觉卖国贼连住都要住在一起呢?回到宿舍以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张鸣岐(1875-1945),字坚白,一作健伯,号韩斋,山东无棣人。1894年甲午科举人。1898年师从名举岑春煊,颇得赏识。1900年后,随岑到陕西、四川、两广,先后任两广学务、营务处、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1910年因贿赂庆王奕劻得署两广总督兼署广州将军。任职时曾镇压黄花岗起义。1916年因赞助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不久袁世凯垮台,张逃往天津,先在意租界居住,1928年迁居于此。居津期间与下台的军阀政客白坚武相勾结,与日本特务接上关系。"七·七事变"后公开投敌。日本投降后不久病死天津。

我认为张鸣岐一生,为人诟病者有三:一是任两广总督时,镇压了黄花岗起义;二是曾上表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三是抗战时出任伪职。但是同时张鸣岐在广西任职期间,一方面镇压各地风起云涌的民变,另一方面也施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恢复生产,促进教育,改革官制等,也有一些贡献。我想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他选择卖国求荣这条道路也是自己的选择,功过是非,就让后人评判吧,起码他家的旧居还是风格犹存,值得好好欣赏的。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张自忠故居

本来已经走访了八个历史名人故居,但在我的坚持下,我们还是顶着炎炎烈日走到了距离很远的张自忠故居,在五大道这么多的名人中,可能我最熟悉的就是张自忠了。还记得是初中的时候,我看了个电视剧,就叫做《恰同学少年》,主要讲的是青年毛泽东的故事,倒是这个好像跟张自忠没什么关系的电视剧令我对他刮目相看,当时他们创刊来反对袁世凯复辟,宣传新思想,却被汤芗铭追查,当时正是张自忠带兵包围湖南第一师范,想要帮着学生藏书带出学校的老师们慌乱中将书洒落,万分危急之时,张自忠捡起来并拿翻,假装自己不认识字,让老师们成功离开学校,毛等人也躲过一劫,我当时深深被他的爱国所感动,他那么大的官职,根本没有必要包庇这些孩子,但是他明是非,讲正义,令我折服。

我记得当时查找资料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他为国捐躯后,遗体当天晚上被日军草草埋葬,次日,他的遗体被找到,当医疗队人员用酒精擦洗遗体全身时,看到他全身共负重伤7处,最重的是一处洞穿胸部的炮弹伤。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这次我又对他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张自忠(1891811日-19405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原为西北军系将领,中原大战后接受中央政府改编,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曾参与喜峰口战斗。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曾先后任察哈尔省省主席与天津市市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曾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与北平市市长。后升任第59军军长,后升第卅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曾参与临沂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516日张自忠牺牲殉国,2010516日重庆市举行仪式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7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的故居院子很大,是一座庭院式的小洋楼,整个建筑比较大气,有种符合身份的大气,我非常喜欢,同时我对他的为人和贡献也深表崇敬。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林子香旧居

此次的五大道之行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林子香故居了,林子香旧居为英式乡村别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砖混二层结构,局部为三层。庭院宽敞,设有凉亭,遍植花草,还建有一些欧式园林小品,曲径通幽之感。我们刚从远处过去,这一建筑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非常别致的设计,与周围其他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现在这样的季节里,白色围栏的庭院里,花开得格外的好,有一种“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觉,虽然不能进到庭院中去,但是围栏上伸出来的美丽的花与绿色的大树枝丫,也让我感到非常欣喜,像是走进了我梦中的花园别墅,我仿佛置身于梦中,

汽车与马车并行,这大概是五大道中的一道风景了。不知道为什么,听着那踏踏踏的马蹄声,就想起了一句歌词:“马蹄声起,马蹄声落”,而这些建筑们,也在听着马蹄声起,马蹄声落,看着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换了主角,走过了岁月,不变的只有它们。让我不经意地想到“故人已离去,庭院依风采”这句话。

尽管对于林子香这个人,我并不是很了解,但名人故居的存在总是自有它的意义的,通过我在网上所查询的一些资料,我认为林子香对我国的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贡献的,尤其是天津交通事业的发展。通过对其旧居的观赏,我也能从中看出欧式建筑的一些特点风貌,这让我也甚是欣喜,让我有一种走在国外街道上的感觉,感受到了外国历史文化的气息。

以下是我在网络上查询到的林子香的信息:林子香曾任比利时电灯电车公司中方买办,是实力雄厚的大财阀。比利时商业电灯电车公司是当时世界上顶级的涉及交通系统的知名公司,1904年签订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合同》,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工作,天津开始在马路上铺设轨道。1906216日,单轨白牌电车正式通车,天津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此后,天津共开辟了7条车身颜色各异的电车路线,电车早已成为天津百姓的出行方式,短短几年的时间,比电公司就收回了全部的投资。比电公司每周都要把从中国天津赚取的高额利润汇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靠着天津的这笔钱,该公司当时承担了比利时全国的教育基金。

根据以上的信息,我对林子香这个人有了大概的了解,虽然不多,但我觉得知道林子香这个人对我来说已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了,通过观赏五大道的名人故居,我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从未听过的人,并大概了解了他们的事迹,这次的五大道之行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游玩,还是一场历史的洗礼。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历史知识,对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愉悦。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孙氏旧居

在五大道的大理道上,靠近云南路口,有两个毗邻院落:“和平宾馆”和“润园宾馆”。但建筑风格很不一样,靠东的楼为英格兰庭院式,靠西的楼为西班牙乡村别墅式。门口的石牌均写着“孙氏旧宅”。但却住着孙氏两代人,东楼住着侄子孙震方,西楼住着叔伯孙多钰。

我们来到的孙氏旧宅位于和平大理66号,现在为和平宾馆,该建筑建于1931年,为清末民初新兴的家族实业集团——安徽寿州孙氏后人孙震方的住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建筑被改为政府招待所,专门接待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此下榻。1951年,毛泽东为刘青山、张子善案曾在和平宾馆住过3天。199762日,该建筑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831日,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据说,和平宾馆内仍保留着主席当年住房的原貌陈设。以及特意为主席修筑的游泳池都按当年原貌陈设,以示纪念。不过,对我来说,还是从当年发哥的电影里才认识了和平宾馆。根据我从网上所查询到的信息:孙氏实业创办人为孙多鑫、孙多森兄弟,孙震方为孙多森之长子。孙氏实业创办的第一家企业为1899年在上海创办的阜丰面粉厂,后陆续创办通惠实业公司、中孚银行,形成“通孚丰财团”。孙震方,字养儒,是孙多森的长子。幼年赴美,未入大学。回国后任津浦铁路局出纳科科员。孙震方任通惠实业公司总经理不久,即又让位与孙多钰。孙震方曾在津沪建造豪华的洋房大楼。他于1931年在英租界新加坡道建豪宅一所,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大理道66号的“润园宾馆”。 但他在来津之前,是居住在上海的,如今,上海也有一处“孙氏旧宅”。

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有主楼、配楼两幢。主楼3层、平面呈凹字形,正立面为对称式,门厅居中。琉缸砖清水墙面,花岗岩台阶。木檐口,木屋架,瓦楞铁坡屋顶,分设于东西两侧。院宇宽阔,房子只占院落的四分之一。院内有成排的白杨树、院府海棠、藤萝花架的甬道和小形游泳池。游泳池位于楼的西侧,面积不大,但设计精巧,镶着重白磁砖,出水口是一个设计精美的兽头。在院落的西南角,有一个高台,作为休息望远之地。阁楼状的门楼独具特色。外墙面采用水泥抹灰拉毛处理,配以大面积门窗,水波状的白色拉毛院墙具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这里曾是《今生今世》、《侬本多情》、《上海探戈》、《千秋家国梦》等多部影视片的外景地。可惜我们并不能进去欣赏,只能在外墙外观赏水波状的白色拉毛院墙与其红瓦坡顶,感受西班牙的建筑风格。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方先之旧居

方先之是天和医院骨科医师,天津骨科医院院长,天和医院院长,天津市九三学社副主委、中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旧居始建于1942年,坐落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

方先之旧居为二层砖木结构英式别墅,建筑面积为640平方米。该旧居顶部为筒瓦坡屋顶,红顶阁楼格外醒目。外立面与院墙面均为浅米色混水砂石罩面并点缀有不规则的点状水平向琉缸砖。该旧居内装修一般,但壁炉、楼梯、门窗都很有特色。

方先之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名医生,他是中国骨科的先驱。如果没有方先之,就没有中国现代骨科医疗事业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方先之,就没有全国各地骨科医学的人才济济。

1944年,方先之成立了天津市第一家骨科医院;1953年,他在天津创办了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这一时期他主持编辑的《骨科进修通讯》成为中国第一份骨科医学专业杂志,并最终演变成今天的《中华骨科杂志》。他成就了一段“骨圣”的传奇。除此之外,他高尚的医疗作风和对教育的热心无一不让我对他深深地感到敬仰。方先之在医疗上一向勤恳负责,热爱专业,数十年如一日。平时对待病人总是和蔼可亲,不管病人地位高低,他均一视同仁。同时,方先之对每例手术病人术前均作详细检查,反复考虑其是否适合手术,然后制订手术计划,选择最佳方案,并根据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作好充分思想准备。方先之特别强调,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能只单纯是个手术匠,而是能拿手术刀的内科医师,也就是说,外科医生需要掌握两手,既能开刀,又能处理一般内科情况。方先之不仅注意操作本身,对于前后处理亦高度重视。对每一例病人都是术前作好充分准备,包括与病人及其家属谈话,使其了解手术目的及其预后情况,从而加强病人信心。对所有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事先详细讲解,取得良好的配合。方先之还经常领导科内医师进行出院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不断总结经验。对工作中出现的漏诊、误诊、以及由于治疗不当引起的严重差错或事故,他从不轻易放过。他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认真作风,不仅教育与事者,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引以为戒。方先之一贯重视培养人才。他特别强调基本功夫训练,如书写病历,正规体格检查和外科基本操作。他还经常使用英文术语,以提高医师外语水平。每个星期天上午他总与一些专家共同参加例行的大查房,晚上则与一些专家共同主持临床病理讨论会。这时小小的天和医院护校大厅总是挤满了渴求知识的中青年医务人员。1953年,在方先之的积极建议下和倡导下成立了天津医学院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教学基地设在天津人民医院。进修班学员经过一年紧张系统的学习和严肃、严密、严格的刻苦训练,均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多能掌握一般骨科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也学会一套病理分析及科研方法。现在中国有不少知名专家就是从天津骨科医师进修班毕业的。

方先之为我国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无论是是作为一名职业的医生,还是一位充满志气的爱国志士,他都做得无愧于心,他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注重也让我国的医学事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拥有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我由衷的敬佩他,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位有着“骨圣”称号的医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卞万年旧宅

继方先之旧居后,我们又来到了一处医学人物的旧居,就是卞万年旧宅。

卞万年旧宅位于和平区云南路57号,是天津市区、县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办公用房。卞万年,是江苏仪征人,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师,著名银行家卞白眉之子,20世纪40年代来天津,在英租界开设恩光医院并任院长。该建筑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院落狭长,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山墙临街,建筑造型借鉴英国民居特色,多层次、大角度的坡屋顶使建筑立面小巧别致,富于变化;红瓦坡顶、硫缸砖清水墙面使得建筑整体色彩协调,温馨怡人;室内木地板、壁炉等装饰体现了主人的情趣,至今保存较好。

卞万年,是恩光医院的首任院长,精通内科、心脏科的协和名医卞万年是卞白眉四子,曾就读于新学书院,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擅长内科、心脏科。抗战期间和友人来津,共同接办恩光医院,任院长。后赴港、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医务工作。

尽管卞万年最后移居美国,但我觉得在当时的时代,医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据资料上记载:194112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占北平的日军接管了协和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日本人把院中的英美籍人士送进了山东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在校任职的中国人相继被解职。有些大夫便来到天津,他们是:方先之、金显宅、范权、朱宪彝、苏起桢、张纪正、赵以成、林崧、施锡恩、柯应夔、林必锦、万福恩、杨济时、林景奎、卞学鉴、苏瑛、朱宗尧,另有原在天津的协和毕业生虞颂庭、俞霭峰、刘绍武、屈鸿翰等人。他们来到天津,有的办起医院或诊所,也有个体行医的。方先之、张纪正办起了天和医院。金显宅、卞学鉴、施锡恩、林崧、林必锦、关颂凯和卞万年接办了恩光医院。这些全国闻名的大医生来到天津,使天津医疗水平大大提高。他们在天津行医、生活,并有的置办了房产,在天津五大道结邻而居。

在查询资料后,也解决了我的一些疑问,原来他们这些医生是因此而结邻而居,想必,五大道的其他一些比邻的旧居也是如此吧!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名人志士比邻而居,在这些构造奇特的建筑里,百年风云中,仁人志士、军阀官僚、阔佬遗少、三教九流演绎了多少历史故事。难怪毛主席也曾说过: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万国楼台"它不再被视作过了时的昔时遗物,相反渐渐成了此地的一种城市标志,甚至升华为一种骄傲了。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高树勋旧宅

睦南道是天津五大道中最幽静的一条路,东起马场道,西至西康路,全长2.08公里,在五大道中规模仅次于马场道,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走,我们来到了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41号的高树勋旧宅。

高树勋故居是一处幽静的院落,院中共有楼、平房29间,占地面积1275平方米,建筑面积641平方米。 砖混结构。院内花木扶疏,衬着一幢造型别致的英式小洋楼。楼的两侧为平面,中间立面为凸出的半圆形玻璃窗。左侧突出一伞状塔楼,造型小巧别致,风格独特。小楼清水砖墙,木质阳台,暗红瓦顶,典雅大方,别具风韵。

从网络上的资料我了解到高树勋是一位爱国人士,并且在我国的抗战起义中他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高树勋(1898-1972),字建侯,是河北盐山人。他家境贫苦,18岁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他为人正直,作战勇敢,屡获战功,一步步由普通士兵升至战区副司令。1931年,高树勋看清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而脱离国民党部队回到天津,居住在现和平区睦南道141号。寓津期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倾向共产党。他和吉鸿昌等爱国将领组 织抗日同盟军,高任骑兵师长,在张北地区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屡建奇功,被誉为飞虎将军。19404月,石友三在冀南战斗中遭到八路军的毁灭性打击,遂转而投靠日军,在开封与日本驻军司令佐佐木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并准备在联合消灭八路军后向日军投降。石的结义兄弟、部下高树勋不愿做汉奸,遂密谋暗杀石友三。121日,高请石的老长官孙良诚以开会为名,邀请石前往濮阳,在会中将其绑架后用麻绳套住石友三的脖子活埋于黄河岸边。1945 1030日,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的高树勋,率领部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邯郸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起义后,该部改编为民主建国军并任总司令,后中共中央为号召国民党政府军官兵学习高树勋部队榜样而开展“高树勋运动”。这个运动成为国民党军队中有爱国心、厌恶内战的广大官兵的一面旗帜,他们在此后的国民党内战前线大批倒戈起义,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1946年,高树勋由邓小平、薄一波介绍,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于1113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和河北省副省长等职。19721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我想高树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开展了高树勋运动,因为高树勋运动是人民解放军瓦解敌军原则的重大发展,高树勋运动为加速国民党军队的崩溃,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起到了推进作用。高树勋不愧是我国爱国人士的榜样,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英雄。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徐树强旧宅

睦南道,个人感觉是最美的一条道路,也是五大道上最幽静的一条。最初称为香港道。其中的各国建筑也是应接不睱。我们愉快地向前行走着,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幢非常非常有特色的建筑,位于睦南道108号的徐树强旧宅。

起初,走到这处旧宅,我是非常欣喜的,枣红色缸砖砌筑的清水墙面,其肌理细腻并与周围环境协调。当时我就在想,能住这样英现代风格砖木结构的楼房里的人,一定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大人物吧!可是当我打开百度词条搜索后,却发现我大错特错了,“徐树强(19141951),字幼洲,天津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十期毕业。为曾任凇沪警察厅厅长的徐国良之子。1939年任伪天津公署水上警察分局局长,天津警察局特务科科长。配合日特机关及宪兵队,在天津镇压抗日爱国人士和任意敲诈商民,为虎作伥,无恶不做,为天津人所愤恨。1945年任唐山市伪市长兼警察局局长。建国后被处决。”以上是我所查询到的网络上的关于徐树强的信息。

看到这,我不禁想到曾今的天津有过的屈辱历史,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憎恨类似徐树强的这些人,让我们中国人蒙羞,也给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如今的五大道的洋楼改建成政府部门的办公地、幼儿园、商人会所、服饰店、食肆、美容院,果然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好在屋宇楼阁还在,门前的纪念石碑还在,上面纂刻着寥寥数语,概括着这些波澜壮阔、光怪陆离、起伏不定的人生。古人云,走过五大道上看那一幢幢洋楼将昔日斑斓的都市生活锁进记忆,对于它们过去主人的秘密守口如瓶,叫人不胜唏嘘。我想,对于那些来五大道旅游观光的游客们来说,石碑上所记载的个人事迹与生平介绍,还是会有所触动与思考的。感慨这里的故事太多,仿佛曾经的兴衰荣辱,毁誉哀乐渗透到了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木中。

尽管,徐树强并不是什么英雄,但相比那些伟大的人物,我觉得他给我的触动却更大,让我更深刻地去思考天津的历史,了解天津在历史上曾近所具有的巨大贡献和意义,让我看到天津爱国人士的谋略与智慧,还有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对我来说拥有很大的意义。

时间:2015515日周五

地点:天津五大道,周叔弢旧宅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睦南道129号周叔弢旧宅时,我不禁想到了“唯留书香沁后人”这句话。在旧宅前的石碑上写道周叔弢在解放后先后四次将其珍贵的古籍图书约四万册、文物一千余件献给了国家。了解到这里后,我查询了关于周叔弢的资料:1952年,周叔弢找到当时的天津市市长黄敬,表达了自己的捐书意愿。他说:“我将心爱的藏书,贡献给我心爱的国家、人民,使这批古籍珍品永不招致流失损毁之厄运,使之能发挥作用,由国家收藏,比我个人收藏更好。”我相信周叔弢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一大壮举,没有人能比他更爱护这些古籍珍品,更爱护国家的历史文化。

我用网络查询到了关于他的一些资料:周叔弢(1891-1984)中国古籍收藏家,文物鉴藏家。原名暹,字叔弢。1891年生于安徽东至县,曾任唐山华新纱厂、天津华新纱厂经理,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周叔弢是中国北方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物。解放战争时期,赞同中共和平建国、召开新政协的主张,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据了解,周馥、周学熙、周叔弢,三代周家人,一台振兴近代中国北方实业的大戏。当周叔弢沿着祖父、叔父创办的实业之路一路走来之时,人们熟知的是他“民族资本家”的一面。然而,生活中的周叔弢更是一个纯粹的文化人。他懂书、爱书、惜书、藏书、捐书,一辈子与书为伍。历史学家来新夏这样说:“他虽然地位高、又富有,但是既无官气,又无商气,看起来温文尔雅、完全像个老书生。”周叔弢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经营企业上。但他酷爱古籍善本,不断地搜求、购买善本书,钻研版本,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购买善本书上。所以,虽然他收入不菲,却没有用心经营他的财富,没有按照通常的规律积累发展而使自己更富。周景良回忆,周叔弢常告诫子女,说他“没有什么钱”,希望子女长大要自立,要自己养活自己。尽管是“没有什么钱”,但他却乐于支持子女上学,尤其支持子女买书。周叔弢认为长子读“四书五经”已很多了,但可能还有未读到的,就给他买一部陶兰泉刻印的《八经》,并题上字。他又给次子买了一部马叙伦著的《庄子义证》,并题字说此书偏于讲解字义,便于初学。周景良读中学时,因为喜欢《论语》,周叔弢就给他买了一部十册的《论语经正录》。他还给三个最小的子女买了二百本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生文库》。他用满屋子的书感染着子女,希望他们成为敦厚、朴实的读书人。周景良回忆,“我父亲在给大哥的信中曾说:‘人能笃实,自有光辉。’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们一辈子。”

我认为“人能笃实,自有光辉。”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中所体现的精神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一个人敦厚、朴实,并且爱学习知识,那么在一定的积淀之后,他一定能散发出属于他自己的荣耀的光芒。周叔弢的爱书以及他的不慕金钱、权势,都是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习的。

走访天津名人故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