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数民族概况

发布时间:2019-10-12 09:42:12

四川少数民族概况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乐山市、攀枝花市)、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盐亭、平武县)。民族自治地方主要有甘孜藏族自治州(辖18个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13个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7个县市,其中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另外,四川有按民族县对待的米易、盐边、平武、石棉、金口河、仁和、宝兴、兴文、汉源9个县(区),还有108个民族乡。

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30.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现有人口696.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8.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85万,藏族125万,羌族25万,苗族15万,回族10万。此外,上万人的少数民族还有蒙古族、傈僳族、满族和纳西族。其中,回族主要散居在广元市的青川县、苍溪县,南充市的阆中市,广安市的武胜县,成都市的新都区、崇州市,宜宾市,凉山州的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阿坝州的松潘县、阿坝县以及绵阳、内江、沪州、自贡等地;蒙古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及成都市等地;傈僳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满族主要聚居在成都市;纳西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和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土家族散居在省内各市、州;白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布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傣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会理县和攀枝花市;壮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宁南县、木里县和会东县等。

四川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面积930多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3.1%,木材蓄积量10.22亿立方米,占全省木材蓄积量的66%;甘孜、阿坝州的草原面积达2亿亩,居全国第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有可开发耕地800多万亩;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超过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有6000万千瓦,已开发的不足300万千瓦;有多种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55种,其中,金、银、锌、钒、钦、稀土等矿种储量占全省90%以上,攀西地区素有“中国的乌拉尔”之称;中药材有2500种以上,野生食用菌众多,特别以松茸最为著名;有开发前景广阔的旅游资源,有世界自然遗产3(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6(九寨沟、黄龙、贡嘎山、四姑娘山、邛海-螺髻山、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等),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沪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小金四姑娘山被确定为国家AAAA(最高级)旅游区()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民族地区基本没有工业,原始农牧业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民主改革前,四川藏区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凉山彝族社会处于奴隶制阶段。广大劳动人民没有人身自由,必须为农奴主、奴隶主服大量无偿劳役,生活十分困苦。50年代后半期民主改革后,四川藏区和彝族地区从农奴制、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60年来,四川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了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1958-1976年,虽然受到“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排除干扰,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并相应发展了小型地方工业、交通和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持续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川民族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分享到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由来传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对火的自然崇拜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万岁。

传说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四川少数民族概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