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60年变迁

发布时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人民大会堂的60年变迁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16
这里有很多
按照最终敲定的设计方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大2平方米。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很多
比如,壮阔的弧形穹顶上最大的那盏吸顶灯,重达2.5;铺在迎宾厅前8米宽、62级高的汉白玉楼梯上的,是一块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巨型艺术地毯,它是由天津地毯二厂在3个月里加班加点赶制完成的,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英国地毯还要大近10;小礼堂内摆放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三角钢琴,长达15英尺;门窗都很大,玻璃全部是长2米、宽1.8米的特殊型号,为此,沈阳玻璃厂精选了70名工人,组建成突击队,由党委书记和厂长亲自担任操作手,连续战斗30多个小时,腿站肿了、嘴唇干裂的工人总算选出了42块巨大优质玻璃,用火车连夜运到北京。
当时,中国没有大型挖掘机、塔吊和大吨位载重车,全靠人海战术。据统计,参与人民大会堂施工的人数平均每天1.4万人,最高时达到3.5万人,还有30万人次参加了工地的义务劳动。曾在大会堂建设时期担任钢筋工青年突击队队长的张百发回忆说,当时北京市排队想参加人民大会堂义务劳动的机关单位太多了,得私下找关系,才能抢到机会。消防改造是重中之重
设计方案敲定后,周恩来只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好看,二是垮不了,寿命起码要比故宫和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但工期也同样重要,可以一年建,五年修
事实上,1959930日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正式亮相的十周年国庆晚宴,众多幕后盘手就是在担忧中度过的。
大会堂建筑时采用的是木龙骨吊顶,龙骨间安放着错综复杂的电线,消防验收时,这成为巨大的消防隐患。于是,由20多名工人和30名消防官兵组成的消防队提前爬进了宴会厅吊顶,人手一件棉袄,随时准备着,一旦出现火星,就用棉袄扑灭。自那以后,凡重大宴会,北京消防都会派30名官兵拿着简易的消防器材,在狭小的顶棚内完成这样的特殊执勤。这个安全隐患成了心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央和北京市正式将人民大会堂的全面修缮工程纳入考虑。人民大会堂的维修改造,从论证结束开始施工,接连进行了三期工程,直到2013年才算基本完成。

人民大会堂的60年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