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8-06-10 17:37:17

绪论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

五代十国

581 618  907 960

一、唐代文学风貌

(一)各种文体的全面发展。

1、诗歌。

     《全唐诗》收录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

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有许多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唐诗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段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2、散文。

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后来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文22896篇。现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新增未收文1100余篇。

3、小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奇”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4、俗讲与变文:由于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而出现。

5、词: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而产生。

(二)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家。

《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家。

《诗薮·外编》(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华夷如一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

2、人才选拔制度:开科取士及其他(如入地方节镇幕府)。

3、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兼容。

(二)唐代士人生活的影响。

1、漫游之风。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之风

4、贬谪生活。

(三)宗教思想的影响。

1、佛教。

1)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

2)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士人与僧人的联系与交往,也大量反映到诗中。

3)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和变文。

2、道家与道教。

1)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唐人写了许多以《逍遥游》为母题的赋。

2)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

A唐诗里有许多神仙世界的描写

B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

(四)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使然。

三、唐代文学的分期(主要针对诗歌而言)

(一)二分法。以安史之乱为界。

1、前期。2、后期。

(二)四分法。

1、初唐:高祖武德至玄宗先天(约100年)

这个阶段是盛唐诗歌大繁荣的前奏,他为这一大繁荣时期的到来,作了许多准备。

2、盛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大历初(约50年)

这个时期诗歌的发展呈跃进的趋势,出现了大繁荣的局面。

3、中唐:代宗大历至穆宗长庆(约70年)

这个时期,诗歌出现“新变”,形成第二次发展高潮。

4、晚唐:敬宗宝历至唐灭亡(约70年)

前期自宝历初至宣宗大中年间,诗歌出现了又一次发展高潮。后期自懿宗咸通初至唐灭亡,诗歌趋于衰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

2、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3、陈伯海《唐诗汇评》

4、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

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6、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隋代文学

一、隋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二、文风的改革

三、作家: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第二节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

(一)贞观时期是南北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二)由于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所以贞观诗风的新变主要是以南之长补北之短,起于对六朝声律辞彩的模仿和拾掇

(三)由诗人们的身份所决定,贞观诗风呈现出宫廷化倾向

二、上官体

代表诗人:上官仪

主要特征:属对工切(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写景清丽婉转

贡献: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将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效法的一种新的诗体。

缺陷: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三、王绩

(一)王绩的生平思想

(二)王绩的创作

有《东皋子集》三卷。

王绩的主要贡献在诗歌艺术上。诗风朴素无华,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而且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也有所贡献。

代表作品:《野望》

四、“初唐四杰”

(一)四杰生平简介

(二)对初唐四杰的总体认识

“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三)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主要贡献

第一,他们具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且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第二,在诗歌内容方面,突破了宫廷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使诗歌有了充实的社会内容、严肃的思想和真实的感情,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第三,在诗歌的感情基调上,他们的诗歌变得更加充实,或在诗歌中渲泄抑郁不平的牢骚,或写追求功名的热望,都具有一种昂扬、壮大、浓烈的情感!

第四,初唐四杰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也有贡献。王、杨擅长五律,五言律诗由他们初步定型。卢、骆以七言歌行见长,歌行体诗在他们手中获得改善与发展。

(四)四杰代表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帝京篇

杜审言与“沈(佺期)宋(之问)”

(一)诗歌主要特征:注重诗律与诗艺的研炼。

(二)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为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1、五律:沈、宋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2、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峤)、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三)杜审言与“沈宋”代表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度大庾岭》宋之问

《独不见》(又名《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的生平思想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1、立志磨炼时期(684年进士及第以前)。

2、尽心从政时期(684——691年)。

3、归蜀守丧时期(691——693年)。

4、孤愤退隐时期(694——700)。

二、陈子昂诗歌革新的理论主张及其意义

(一)主张:

1、坚决反对齐梁诗风,指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2、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充实的内容,具有刚健有力的风格。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批判现实,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3、提出了对于建立新诗风的要求,这就是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意义

1、陈子昂的这种进步主张表面上是复古,实际上是以革新为目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

2、对扭转有唐一代诗风,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并对唐诗风貌的建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今存共120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感遇》38首:风格接近阮籍。这组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亦非为同一事件而发,这组诗上承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诗的传统,下开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感遇(其二) 感遇(其三十五)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主题: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

意境:浓郁的诗情。 清丽的画意。 深邃的哲理。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参考文献】

1、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

2、彭庆生《陈子昂诗注》

3、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

4、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

5、尚定《走向盛唐》

【思考问题】

1、上官体

2、初唐四杰

3、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主要贡献

4、杜审言与沈宋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5、陈子昂诗歌革新的理论主张及其意义

6、《春江花月夜》意境分析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1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这一诗人群体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刘眘虚、张子容、常

建等。

一、王维

(一)生平与思想: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自其父时始迁居于蒲。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母亲崔氏,笃信佛教。

1、“少年识世浅,强学干名利”(《赠从弟司库员外絿》)时期。

2、“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时期。

3、“使至塞上”和“知南选”。

4、半官半隐的晚年生活。

(二)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王维的诗歌创作,可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以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诗和边塞诗以及抨击权贵、暴露黑暗的政治诗为主。

游侠诗的代表作有《夷门歌》和《少年行》四首等。

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边塞诗的代表作有《使至塞上》、《观猎》等。

政治诗代表作有《济上四贤咏》、《不遇咏》、《西施咏》、《息夫人》等。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息夫人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2、后期。山水田园诗。

田园诗: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描写农村的幽美风光和隐居生活的乐趣,曲折地表现了对混浊官场的厌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积雨辋川庄作》等。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山水诗:

1)大景:从大处落笔,写出了对自然山水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气魄宏大,笔力劲健,意境壮阔。

2)小景:或以轻灵的笔触和匀称的色泽渲染溪山一角的幽景,或从纷繁的景物中摄取某个最鲜明、最引人入胜的镜头加以刻划,或细致地表现景物在瞬间的生息动态的微妙变化。

前者代表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汉江临眺》等;后者代表作为《辋川集二十首》

(三)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他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

苏轼《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⑴构图美。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2)色彩美:善于将各种色彩、光线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3)层次美: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4)线条美。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1)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2)声响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3)以有声衬无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3、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

⑴表现恬淡的心境和超然出尘的情志。

《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⑵描写幽静的环境,追求寂静的境界:《辋川集》二十首为代表。

二、孟浩然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一)孟浩然的生平思想:689-740襄州襄阳人。

1、青壮年隐居与漫游时期。2、赴京应举时期。3、晚年漫游隐居时期。

(二)诗歌创作题材内容。

1、田园、隐逸诗

侧重于写他在襄阳村居时的种种高雅行径和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

2、山水、行旅诗

在这些诗中有壮阔的山川景物的描绘,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最擅长的还是描写山林隐居者的幽居情景。如《宿建德江》。

(三)诗歌艺术特色

风格:自然平淡

1、与王维相比,孟浩然的诗歌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2、王诗语言色泽鲜丽,精致秀润;孟诗语言朴素自然、闲淡疏朗。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2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这一诗人群体主要是一些豪侠诗人,代表作家有王昌龄、崔颢、王翰、、祖咏等。

一、王昌龄

(一)生平与思想

(二)诗歌创作主要题材内容

1、边塞诗

描写边塞生活(也包括游侠生活)的诗篇,历来被认为是王昌龄最有特色的作品,以致人们往往称他为边塞诗人。代表作有《出塞》二首和《从军行》七首。前者抒写戍边战士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后者抒写了将士安边报国的豪迈精神与进取心,也倾吐了征戍者无法排遣的乡思和离愁。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妇女题材。

这一类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七绝诗歌艺术特色

1、多样化的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3、出色的心理描写。如《闺怨》

4、连章组诗方法的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系统的多方面连续的表现生活抒发感情,如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二、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三、王翰

《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这一诗人群体主要有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等人。

一、高适

(一)生平。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郡蓨县人。生平以安史之乱为界分前后两期。

1、坎坷不遇的前期。

生活困顿的早年。年幼时随父居住在岭南,后曾长期客居宋中,生活贫困,

北游燕赵(730)。谋求进身和施展抱负,未成。但增广了社会阅历,加深了对现实的认识。

白璧皆言赐近臣, 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

宋中隐居(735)。生活贫困,对思想及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任职封丘(749)。因不堪趋奉官长、鞭挞百姓和感到抱负难以施展而于三年后辞职。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封丘县》

入幕河西(752)。受哥舒翰重用,情绪昂扬和振奋。

2、官运亨通的后期。

先后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等职。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

(二)诗歌思想内容。

1、自伤落拓不遇。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宋中十首》其一

这些诗歌反映了即使在盛唐时代,广大士人也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而权贵把持政柄和出身寒微的士人难以找到出路的事实,说明即使在封建盛世,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贵族特权政治。

2、反映民生疾苦。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八)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3、边塞诗。

由于诗人曾三次出塞,对边塞征战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因此所写的边塞诗,多系有所为而发,有较强的针对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情况。代表作:《燕歌行》《塞下曲》

4、赠答送别诗。《别董大》

(三)高适边塞诗的特色

1、表现形式:七言歌行和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

2、内容: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

3、艺术风格: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慷慨悲壮)

二、岑参

(一)生平。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

1、怀才不遇的早期。(744进士及第以前)

2、两度出塞的中期。(744- 757

3、意志消沉的晚期。(757-770

(二)诗歌思想内容。

1)早期:慨叹仕途失意和描摹自然风景。

戏题关门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2、中期:边塞诗。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3、晚期:多数为抒发失志的苦闷,即赠答唱和写景送别之作,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三)岑参边塞诗的特色。

1、表现形式:擅长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

2、内容: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热情地歌颂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

3、艺术风格:语调慷慨豪迈、艺术手法奇特,有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参考文献】

1、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

2、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

3、刘开扬编注《高适集编年笺注》

4、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

5、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

6、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7、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思考问题】

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2、王孟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3、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

4、高岑边塞诗之比较

第三章 李白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一、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又称“李翰林”,还有“诗仙”之称。

明人胡应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少室山房笔丛》卷九)

出生地有蜀中说、西域说、中亚碎叶说、陇西说、条支说等

家世有唐氏宗亲、胡人、汉化之胡人、富商之家、李广之后等

1、蜀中时期(25岁以前)。

2、出蜀漫游时期(25-41)。

3、长安三年时期(42-44)。

4、再度漫游时期(44-55

5、安史之乱时期(55岁以后)。

二、思想

1、儒家:

他常自称“儒生”或“穷儒”,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把孟子所提出的儒家的处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生活目的。临终歌》中自比孔子“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但他对儒家思想有肯定也有批判,他有过一些些嘲笑腐儒的诗。

2、道家:在接受各种思想中,以道教对他的影响最为深刻。李白从小就和道士有交往,“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744年,李白在齐州紫极宫请高如贵天师授道箓,正是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3、佛家:晚年曾探究过佛教思想,诗文中时有表现。

三、人格: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一、乐府诗。

(一)创新意识。

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2、用古题写己怀。《将进酒》

(二)个性特色

1、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个性特色。《行路难》

2、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二、歌行诗。

歌行与乐府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

(一)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二)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李白绝句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很多,这些作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独坐敬亭山

二、具有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三、受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深。《静夜思》、《秋浦歌十七首》、《玉阶怨》、《越女词五首》等。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是喷发式的。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二、想象奇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蜀道难》

三、大跨度的意象衔接组合。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渡荆门送别》《月下独酌》

四、清新明快的语言。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怀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後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第五节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一、地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一起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二、影响:

(一)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二)诗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詹瑛《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2、裴斐、刘善良《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

3、郁贤皓《李白大辞典》

4、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

5、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

【思考问题】

1、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与个性特色

2、李白歌行诗的价值

3、李白绝句的特色

4、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一、《箧中集》

者:元结

收录作家作品: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24首。

容:反映了自安史之乱开始的社会不公和人生的悲惨艰辛。

念: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

二、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家族传统:“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

前者指其十三世祖晋代名将兼名儒杜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后者指其祖父杜审言。“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1、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创作受盛唐浪漫主义的影响。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思想转变和成熟,开始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顶峰。

4、漂泊西南时期(48——57岁):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有所发展,艺术上更加成熟。

5、终老江湖时期(57——59岁)

三、杜诗的诗史性质

(一)对“诗史”的理解。

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第一次使用这个词来概括杜诗思想内容的特点。

1、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

2、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二)代表作。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羌村三首》等

四、杜甫的叙事艺术。

1、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北征》

2、叙事中融入强烈的抒情《羌村三首》其一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一、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一)表现范围:用律诗写时事。《洞房》

(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组诗。用于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

其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二、浑融的境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月夜《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三、出神入化的技巧。

(一)声律的精心安排与变化。拗体的创作。

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二)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1、炼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曲江二首》其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2、炼句

错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

省略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这联诗可以进行这样的补足:“香雾初浓,云鬟似湿;清辉既满,玉臂亦寒”,

紧缩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应理解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特殊判断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

此例应理解成:绿色的是垂下的风折笋,红色的是绽开的雨肥梅。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一、沉郁顿挫

这个概念最初来自杜甫《进〈雕赋〉表》,自宋代严羽之后常用它来概括杜诗的艺术风格。

(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

(二)它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

(三)它以浑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二、萧散自然。《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三、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

生活坎坷时,诗歌风格多表现为沉郁顿挫;

生活安定时,诗歌风格多表现为萧散自然。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一、地位:承先启后

集大成:对杜甫的评价,最早缘于唐代元稹,宋人秦观有所发展。这一说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一)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及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兼有各家之所长;

(三)兼备各种风格。

二、影响。

(一)诗人忧国忧民责任感的确立;

(二)杜诗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与美学风范成为一种准则,为后世提供了模仿的范本。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

2、金启华《杜甫诗论丛》

3、杨义《李杜诗学》

4、韩成武《杜诗艺谭》

5、程千帆《被开拓的诗世界》

6、张忠纲《杜甫大辞典》

【思考问题】

1、《箧中集》

2、诗史

3、沉郁顿挫

4、杜诗的叙事艺术

5、杜甫律诗的创作成就

唐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