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情简介

发布时间:2013-03-10 14:17:02

国情简介

  1GDP年均增长8.1% ,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2、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为1479万,减贫成效显著。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4、财政收入增长1104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9年达到68477亿元,比1950年增长1104倍。

  5、粮食产量增长3.7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69倍,达到53082万吨;2008年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6、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09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678亿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405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7、对外贸易增长2500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年贸易额约为10亿美元;到2009年,我国日均贸易额就达70亿美元,60年间我国年贸易额猛增2500倍。如今,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8、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5.7%,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9、文盲率降至6.67%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2008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10、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GDP1.52%,比1991年提高0.87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11、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0.15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我国国情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