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发布时间:2013-10-17 16:17:02

课题:10、螳螂捕蝉 1课时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谏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课寓意深刻,能复述课文是重点,把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作比较,突出少年的巧妙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分析:

课文通俗易懂,学生自学也能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课堂上究竟还能教给学生什么知识?1、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2、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作比较,讲讲你的发现3、学习螳螂捕蝉》的文言文4、积累八字成语

二、教学具体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简练地复述课文,明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

2、比较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突出少年的智慧。体会寓言成语的表达方式是借助故事说明道理。

3、学习文言文螳螂捕蝉》。

4、积累八字成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述故事理解寓意

1、(出示词语)

攻打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劝说

侍奉 禀报 悠闲 前爪 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2、“恍然大悟”:突然醒悟。

吴王突然醒悟到了什么?

默读全文,用上这些词语复述课文。

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双重含义。

提供关键性的词语,让复述的语言更简洁。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抓住关键性的词理解寓意。

比较劝法学会巧谏

(出示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读,讲讲困惑,或发现。

1、 相同的目的,为什么不同的结果?

2、 结论:劝阻的方式不一样:

大臣:直谏——“忠言逆耳”——固执

少年:巧谏——“一语惊醒梦中人”——恍然大悟

3、启示:学会委婉、有策略地劝,“巧谏”。

出示文中原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学习古文激发兴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读通

2、释义

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出示文言文,学生理解上不存在障碍,反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交流成语丰富积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是成语,我们称它为“八字成语”。你还能说一些“八字成语”吗?

交流并积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有积累才会有运用

《螳螂捕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