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

发布时间:2012-09-21 16:58:19

20世纪以来银行危机事件

内容摘要:在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被人们普遍视为 可靠的象征。然而,20世纪以来,银行危机并非如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极少发生, 此文将从全i角度分析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的银行危机及其成因。

关键词:银行危机 金融危机

一、1907年美国银行危机

1.1事件介绍

1907年,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举债,在股市上收购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股票,但此举失利,引发了华尔街的大恐慌和关于尼克伯克即将破产的传言。银行纷纷收回贷款,股市暴跌,民众挤兑,几家大银行濒临破产。当恐慌最终蔓延至美国全国各地,多家银行破产。

1.2 原因

1)通货紧缩。19075月到19086月的经济紧缩,尽管相对短暂,但却相当严重1907年恐慌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发生,当时有很多银行和信托公司被挤提。

2)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

3美国缺乏法定最后贷款人。

二、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

2.1 事件介绍

2.1.1 193010,第一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

193010月之前,歇业银行的存款或多或少地都要高于1929年的大多数时期,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违背上一个十年的经验。193011月,上述银行存款总额达到了1921年以来所有月度数据最高值的两倍还要多。大量的银行破产,尤其是在密苏里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阿肯色州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等地的银行破产,促使人们普遍试图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转化为通货,或者转化为邮政储蓄存款,但后一种情况所占的比率要小得多。

2.1.2 19313,第二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

19315月,奥地利最大的私营银行Kreditanstalt银行倒闭,对整个欧洲大陆都产生了影响。紧接着,德国的一些银行于71415日倒闭,其他国家的银行也未能幸免,英国的短期资产在德国被冻结。[在这三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19315月。维也纳最大最有声誉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大陆引起恐慌。79,德国丹纳特银行也这样做了,随后两天,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1931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2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大国也都这样做了。

2.2原因

1)美元单方向流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债务流动和国际贸易角度分析, 美国银行一直存在隐患, 这是诱发20 世纪30 年代银行危机的直接原因。一战后美国的金融业飞速发展,一战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汇兑的主要手段, 美国银行家开始向海外大量输出资本。1933 3 月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 许多美国银行面临倒闭的危机。

2)农业的灾劫加剧了银行危机

美国的银行系统首先是在农村进入萧条而又脆弱状态的, 农业地区的银行首先出现大批倒闭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很大, 从而刺激了农业生产, 农场主乘机把大片荒地开垦出来, 美国农业得以快速发展, 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升。到了20 年代, 农业普遍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到了20 年代末, 农作物的需求骤降。战争结束后, 各国农业得到恢复并发展起来,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美国一直以国家辅助的形式鼓励农业生产。当欧洲爆发金融危机时, 美国的农业出口更加困难, 农产品价格猛跌, 美国的农产品更加过剩。联邦农业局在市场活动中损失了3. 54 亿美元。银行贷款无法收回, 加剧银行危机。那些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也随即陷入困境。

3)金融业缺乏健全管理

联邦储备系统和货币监管局还没有实现对金融业的全面管理。作为新成立的中央银行第一次实行全国性的管理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联邦储备银行没有把为数众多的州银行置于自己监督管理之下, 没有对其他银行保持一定的约束和压力。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之后, 很少有州银行参加该体系。

4)商业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出于盈利的考虑以越来越大的资产比例经营证券买卖和证券投资, 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这是20 世纪30 年代银行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5美国20 世纪30 年代的银行危机也还部分因为美国战后繁荣的经济景象使得美国人对于危机没有认真对待, 对金融秩序的健康发展过于自信。

三、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银行危机

3.1 事件介绍

1984年,大陆伊利诺伊银行(也称伊利诺伊银行)倒闭,紧随其后美国又有超过43家的银行出现问题。

3.2 原因 

1)宏观经济环境不利是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

引发储贷会危机的最初原因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利率的大幅度上升。1934 年以来,联邦政府为了刺激住宅业,通过储蓄贷款协会发放长期、定息抵押贷款,而储蓄贷款协会主要筹集的是短期存款,这种期限上的不匹配已经潜伏着危机,在70 年代末利率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储蓄贷款协会受到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受Q 条例利率上限的制约,存款纷纷从储蓄贷款协会撤走,而转移到能提供高利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上;另一方面,利率的上升使储蓄贷款协会持有的抵押品的价值下降,造成资不抵债。

2)存款保险制度隐含的道德风险是引发这场危机的重要原因。

存款保险的存在是为了吸引储蓄用于抵押贷款,由于储蓄贷款协会的资本不足、品种单一以及期限结构不合理,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储蓄者是不会选择储蓄贷款协会的,有了存款保险,不仅可以吸收储蓄,而且减少了挤兑,因此,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理事会FHLBB)在对资不抵债的机构进行清理的问题上面临很小的压力 ;同时,储蓄贷款协会还利用放松管制的机会,高息揽存,高风险放贷。

3)美国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不当加剧了银行危机。

首先,多头监管给金融机构以可乘之机。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由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和州立银行监管部门组成。由于各部门所处地位不同、监管责任不同,因而在监管理念、资本金要求、市场准入、处置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次,监管当局过分的宽容加大了道德风险。监管当局应将无力偿债的储贷机构及时关闭,但在80 年代,美国的监管当局却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政策。第三,管制放松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配合。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放松了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允许新的竞争者进入曾经受到保护的市场,导致直接信贷市场扩张,银行业竞争加剧。

四、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

4.1事件介绍

东京协和信用组合和安全信用组合等大型信用组合在1995年破产。紧接着,宇宙信用组合、兵库银行、太平洋银行、阪和银行业先后破产。从1994年以来,日本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事件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不断地发生。开始还只是一些中小银行发生破产倒闭,后来就发展到股票公开上市的大型银行,再后来又出现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倒闭。

银行业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但到了1996年底,却出现了连连亏损,20家主要银行中的16家银行赤字飘红,而这20家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147家银行总资产的74%。其中10家银行的经营收益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樱花银行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均为赤字,平均每家亏损1613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亿元);3家长期信用银行如日本兴业、日本长期和日本债券则家家亏损,平均每家亏损5200亿日元;七家信托银行中的3家,如三井信托、安田信托和日本信托也是赤字,亏损金额分别为133亿、151亿和40亿日元。

赤字危机导致日本城市银行中历史悠久的阪和银行破产,它与在此之前破产的兵库银行分别成为日本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开了战后日本大银行破产历史先河,令整个日本金融界震惊。

4.2原因

180年代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异常“繁荣”,为90年代的银行赤字危机埋下了隐患。1986年开始以地价、股价连续暴涨为代表的泡沫经济诱使日本的银行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和股市。据日本银行统计,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金融界的直接危害仅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的呆帐就高达50万亿日元。

2)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旧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3)超低利率和高干预是促使日本银行危机的政策因素。1986年连续5次下调利率,19872月降低到历史上乃至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成为本世纪末的超低利率,与此同时,政府还9次调低贴现率,从6%降低到90年代的0.5%,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超低利率引起金融的扩张,对金融的高度集权和经济的过度管制在政策上有意无意地导致了这场深刻的银行危机。

五、20世纪80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

5.1事件介绍

1985—1989年,以芬兰、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出现了房价和股市价格呈倍数增长的现象。北欧国家为了解决经济过热问题,于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及民间消费行为,实体经济也遭受严重冲击。

六、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银行危机

6.1事件介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发生了银行危机。

6.2原因

1)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取消了对资本项目的限制,贷款膨胀中的相当大的部分通过外部资本融资,有时由银行系统通过增加对外国客户的负债获得。这样就增加了这些国家面对外部资金流动的脆弱性。由于自由化导致银行贷款膨胀,为此承受的过度风险还造成了银行体系的脆弱

2放松的银行监管

七、中东欧银行业危机

7.1 事件介绍

2009 ,即便是到了2008 年上半年,当西欧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时,中东欧国家似乎还是旁观者,它们的金融体系依然表现稳健、货币仍然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它们的银行业也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新增贷款仍然高位运行,资产质量和风险表现似乎也处于安全边界之内。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当金融危机的脚步在2008 年下半年开始跨进中东欧的时候,其曾经以高稳定性著称的金融体系发生了瞬间的大逆转,波兰、捷克等国深陷债务危机,众多中东欧银行顷刻间陷入了流动性紧缺、稳定性下降、脆弱性急剧上升,甚至濒临崩溃的危险局面,中东欧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第二波”的争论也随即不绝于耳。

7.2 原因

1)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次贷危机以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为依托,通过全球化的贸易、金融和投资等主干道向全世界扩散和转移,即便是在金融领域没有直接遭受重创的国家,通过与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密切关联而间接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再次验证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仅是“利益”共享机制,更是“风险”共担机制。

2)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在中东欧国家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它们在带来现代银行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开辟了便利廉价的融资渠道,使得中东欧国家银行业新增贷款增速一直处于高位运行,这虽然使其经济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供应,但同时也造成了微观经济主体过度投资、过度消费,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不良贷款率的快速上升埋下了伏笔。

3)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外币借款为中东欧国家银行能够在存贷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长期维持新增贷款的高速增长提高了可能性,使其银行业的外币负债比率普遍居高不下,汇率风险敞口巨大。当汇率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最终因外汇储备的不足而使本币大幅贬值,致使贷款者的还款压力显著提高,违约率上升,银行业陷入系统性危机。

4)中东欧国家在经济结构和银行业体制的相似性,以及本国银行主要控制人的相对集中,使得危机在中东欧国家和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能够通过共同借款人等机制快速传播、相互传染,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银行业的冲击力度。

八、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

8.1 事件介绍

1994 12 20 日,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将被扩大到15,比索被贬值。

8.2原因

1用短期外资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如果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而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2)以“汇率锚”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却高估了比索的币值,因为比索的贬值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也不足以抵销墨西哥通货膨胀率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从而打击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据估计,在19911993 年期间,比索累计高估了26

3在实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没有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例如,在实施银行私有化的过程中,政府关注的是如何以高价卖出国有银行,对投标者的管理能力和其他因素则较少考虑。因此,有些投资者虽然过去从未涉足金融业,但为了获得一家国有银行的购买权,不惜一切代价地以高价投标。中标后,该银行的新主人却常常为了尽快收取回报而从事高风险的金融活动,或因缺乏必要的经验而无法发展业务。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损害了整个国家的金融部门的稳健度。

41994 年墨西哥政局发生的动荡,使外国投资者对这个国家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疑问。因此,一俟政府宣布比索贬值,投资者立即将资本抽出。

九、 1997亚洲金融危机

9.1 事件介绍

亚洲金融危机时,主要受害国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四国,它们是这场危机的中心。它们的货币都是盯住美元的。当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升值时,它们的货币都对日元升值了。东南亚地区这时的经济增长点是日本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日本是它们的资本提供大国。当日元对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时,所有来自日本的投资都枯竭了。日元投资对日元对当地货币的汇率及对它的预期很敏感。投资枯竭使这些国家经常项目出现巨额赤字,从而需要外国资本融资,然后这些国家就被投机者攻击,之后还形成了日元与其他东亚货币轮番贬值的恶性循环。经济过热及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出现投资扩张速度超过消费的情形,并随之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当美元收缩时,这些泡沫就会破裂,使这些国家的金融部门陷于土崩瓦解的境地,由此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政府也往往因债务负担而无法自拔。

9.2原因

1金融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在外汇管制方面, 除菲律宾外的东亚国家基本上都解除了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外汇交易限制。在外汇市场上也相继推出了衍生金融工具, 如远期、掉期、期货等业务。仓促的金融自由化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无节制地对外融资创造了条件,而这又为引发国内泡沫经济和侵蚀银行体系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2外国资本的流入东亚国家在金融深化的改革中逐步放宽了对资本和外汇流动的限制,90 年代以来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同时, 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利用对外融资低成本的便利而借入外币, 进而转贷给国内企业或其它金融机构赚取利差。国外负债增加会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宏观经济将面临增长速度过快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潜在压力。

3银行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东亚国家银行体系危机的根源恰恰在于金融管制放松的同时忽视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从而使银行系统的基础变得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协调。

十、1998年俄罗斯卢布危机

10.1事件介绍

俄罗斯自1992年开始全面的经济转轨以后,一直陷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通货膨胀、投资萎缩、生产下降伴随"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受东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于199710月和19985月先后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危机首先反映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占俄罗斯国债总额约1/3的外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引起汇率下跌和股市大幅下挫,再贷款利率一度高达150%,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陷入停盘状态,银行无力应付居民提款,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瘫痪。19988月,政府决定让卢布自由浮动,宣布单方面延期偿付以卢布计价的内债和部分外债,并禁止银行兑现外汇承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10.2原因

1 长达月余的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973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2 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

3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

十一、2001年底阿根廷金融危机

11.1 事件介绍

20017月,面临财政和债务危机的阿根廷政府宣布实施“零财政赤字计划”,大幅紧缩开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后宣布向阿根廷提供80亿美元贷款援助。

同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阿根廷提前发放126亿美元贷款,同时要求阿根廷实现零赤字,放弃固定汇率制度。1130日,大批储户到银行挤兑存款,外国资本加剧抽逃,金融市场陷入剧烈动荡。

11.2原因

(1)全球化加剧金危机。

(2)金融领域开放与外逃控。盲目地推行金融自由化, 向外资全面开放银行、证券领域, 结果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金融命脉控制权就落入西方手中, 最终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 就是推行大型国有银行的私有化, 允许外资收购本国国有、私营银行。全球化初期阶段, 阿根廷通过私有化出卖国有企业, 能够吸引一定外资刺激经济增长, 但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末期, 随着阿根廷逐渐卖光了国有资产, 外资流人趋缓而经济增长陷人停滞, 难以通过资本账户盈余弥补贸易逆差, 政府税源减少难以应付沉重的外债包袱, 金融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大,社会失业和经济萧条的阴影不断加深。

(3)经济连续衰退1998之后,阿根廷经济发展态势持续陷入停滞和衰退。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