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505576


有关中医治疗痹症的探讨
[摘要]使用中医治疗痹症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阐述了中医治疗痹症过程中应当注意与遵循的原则。[关键词]中医治疗;痹症
,即痹阻不通。痹证(bisyndrome)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痹症相当于现代医学骨与关节和部分胶原性结缔组织一类疾病。由于痹症病人往往有阳气先虚,外邪遂乘虚而入,袭踞精髓,血为邪所阻,雍滞经脉,留滞于内,痹痛乃作。病之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肌表、皮肉、经络。如失治、误治,病延日久,正虚邪恋,脏气血衰少,气血周流不畅,湿停为痰,血凝为瘀,瘀痰交阻,凝涩不


,邪正交错,如油入面,胶着难解,呈现虚中夹实。此时病邪除风、寒、湿、热外,还兼有病理产物痰和瘀。因此,对痹症的治疗应坚持以下三原则:
1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学的精髓。但对痹症的治疗只顾辨证恐怕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辨病和辨证论治相结合,要是强调参考现代医学的认识,即所谓“融会新知”,也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有关病的认识结合起来。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地方药,以提高疗效。这里的有针对性的地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临床中的经验用药,另一方面是要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中去。
痹症的病性主要有实症和虚症的区别。病因无非风、寒、湿、热、顽痰、瘀血及气血阴阳的亏损。痹症包括现代医学几十种疾病。不同疾病又存在特定的个性,有其自身的病理特点,虽辨证为同一型但治疗用药也有差异。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药方面我常用仙灵脾、露蜂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血沉、c一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黏蛋白增高而呈风寒湿痹表现者,多选用川乌、桂枝;对湿热痹表现者,多选用忍冬藤、寒水石、虎杖;痛风性关节炎属代谢障碍性疾病,常选用大剂量土茯苓、萆薢以降低血尿酸指标;增生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继而引起新骨增生的一种进行性关节病变,常用骨碎补、补骨脂、鹿衔草、威灵仙延缓关节退变,抑制新骨生成;对于长期使用激素患者,在逐渐减量的


同时,给予补肾治疗并常用大剂量穿山龙、地黄、仙灵脾等,既可尽快撤除激素,又可防止反弹。总之,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密切结合,对于研究疾病、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拓宽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都有很大的帮助。2扶正与祛邪的有机结合
痹症的治疗原则,不外乎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留者去之、虚者补之。如初病不久,患者整体状况好者,风寒湿痹自以辛散、温通为正治,湿热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久病则邪居,邪正交错,故其证多错综复杂,痰瘀、寒湿、湿热互结,故古人有“久病入络”之说。如此邪正交错,胶着难愈,不易捷效,对此笔者认为应通盘考虑。以攻不伤正、补不留邪为基本指导思想。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痹症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唯气不,故风寒得以入之;唯阴邪留滞,故筋脉为之不利,此痹之大端也”。也就是说,痹症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即其初起时,在驱邪的同时,也要顾护人体的正气。结合中医脏象学说,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的理论,结合不同疾病的主要表现不同,适当地补肾、调肝、健脾、补气。只有这样,才能使病情迅速控制,缩短疗程。扶正常用熟地、生地、仙灵脾、白术、鹿衔草、当归、黄芪、鹿角片等补益药,祛邪常用全蝎、蜈蚣、水蛭、地鳖虫等虫类搜剔之品。3通痹与解结的结合
痹者闭也,其初起经脉即为风寒湿热之邪阻遏,症见关节疼痛、肿胀,重者屈伸不利,所以视其证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为正


治。此外还需突出一个“通”字,即疏通经络气血之谓。风寒湿痹,需温而通之,正虚选药如地黄、当归,地黄有逐血痹之功效,当归为血中之气药,非同一般呆补之品。热痹虽以“热者寒之”为基本原,但痹症的病理特点是“闭”,虽为热邪入侵,但气血痹阻始能发,如仅用寒凉清热,亦不能疏通气血,开其痹阻。所以中医名家治热湿痹多用苦辛寒方,辛即辛通也。
解结法则是指中晚期痹症,即见正虚,又见邪实,既有寒象,又兼热象,即所谓虚实寒热错杂。尤其可虑的是,正因为正虚,所以诸邪才能深入,留伏于关节,隐匿于经髓,以致关节僵肿变形,疼痛剧烈难忍,临床可用桃仁、红花、白芥子等祛痰化瘀,再用巴戟天、骨碎补、仙灵脾、紫河车、当归补肾壮督,其间佐以虫蚁搜剔窜透之品,尤为开闭解结之良药。盖湿痰瘀浊胶固,非寻常草木药可为之也。至于药物的使用,一方面根据各药的性味功能特点,充分发挥其特;另一方面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与其它药密切配合,协同增效。如寒湿甚选用乌梢蛇,蚕砂配制川乌、苡仁;化热者用地龙泄热通络配以寒水石、忍冬藤;夹痰者用僵蚕、胆星;夹瘀者用水蛭、地鳖虫并配桃仁、红花;关节、四肢疼痛甚者用全蝎、蜈蚣配延胡索等等。在痹症的治疗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只有上述三方面有机灵活地结合应用,才能充分体现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因此也就有较佳的疗效。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