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

发布时间:2019-09-06 23:22:50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宏观经济基本问题:国民收入(总产出)、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就业或失业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周期问题(经济的波动性)、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开放经济问题、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中的三部“圣经”之三)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

4、宏观经济学流派: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人物有萨缪尔森,汉森,托宾,索洛等人。在宏观层面接受凯恩斯的理论,在微观层面采用传统新古典济学理论,力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合适的微观基础,因而其理论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理论假说: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结果. 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只需要为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控制货币发行量。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卢卡斯,普雷斯科特。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崇尚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加入理性预期。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蒙代尔、拉弗等。主要观点:(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分析转向总供给分析;复活萨伊定律;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偏重政策研究。新凯恩斯主义学派: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曼昆、斯蒂格利茨。基本假设:价格和工资黏性(市场的自动调节缓慢);不完全性假设。强调政府干预的有效。

5、萨缪尔森:本世纪50年代,把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或主流学派。但无法解释7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

6、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50-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对100多年来的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不当造成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7、理性预期——罗伯特·卢卡斯: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在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更为彻底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说。

8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分析以微观经济分析基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方法一样,但原因却是不同的。注意:合成谬误——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9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几个与GDP相关问题: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包括无形产品即劳务。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附加值。

生产与销售: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商品的价值。

流量与存量: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但实际上没有计入GDP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1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以基期的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算指数是一种反映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一般地,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某年的经济增长率=(该年的实际GDP-上年的实际GDP)/上年的实际GDP

12、与GDP相关的其他指标: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③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④国民收入(NI)(狭义)=NNP-间接税

⑤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⑥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

13、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支出法、收入法

14、支出法:“产出等于支出”

GDP包括:GDP=C+I+G+(X–M)

1)个人消费支出[C]

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消费支出包括:①对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空调等)的支出;对非耐用消费品(食物、衣服、染料等)的支出;服务支出(医疗、教育、娱乐等)

2)私人国内投资[I]

投资的理解:经济的投资并不包括仅仅在不同个人之间重新配置资产的购买。当宏观经济学家用投资这个词时,投资是增加或更换资本产品的支出。包括购买厂房、设备、个人住宅的支出和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折旧);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3)政府购买[G]

政府支出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支出中用于转移支付的部分。转移支付包括失业保险,退伍军人抚恤金、老龄及残疾人的补助金等。

4)净出口[X–M]

净出口指净出口差额。即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以后的差额。出口(X):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到国外, 由国外的消费者, 生产者或政府对这些产品或服务进行购买。进口(M):是本国居民,企业或政府对外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

15、收入法:“产出等于收入”

GDP包括: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间接税+资本折旧+统计误差

①工资、利息、租金。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④企业转移支付及间接税⑤资本折旧。

16GDP的缺陷:

没有反映非市场性经济活动的价值;没有反映地下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差异;人均GDP并不反映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17、新的指标:绿色GDP、社会指标、国民幸福总值(GNH)

18、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厂商和居民户)经济的恒等关系:总支出=总收入

总支出=消费+投资=C+I;总收入=消费+储蓄=C+S;恒等关系:C+I=C+S;即:I=S

三部门(厂商、居民户和政府)经济的恒等关系: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C+I+G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税收=C+S+TToTr

恒等关系:I+G=S+TI=S+(TG)

四部门(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外国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投资 =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C+I+G+X–M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对外转移支付=C+S+T+Kr

恒等关系:I+G+(XM)=S+T+KrI=S+(TG) +(MX+ Kr)

19简单国民收入假设:生产能力由大量的闲置;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利率水平不变,不考虑货币市场,只研究产品市场

20均衡产出: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21、社会均衡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需求(总支出),y=c+i y——均衡国民收入。

22两部门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总支出]AE= y[总收入]AE=c[计划消费]+i [计划投资]y =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i=s;计划投资 计划储蓄。

23、凯恩斯认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即MPC递减。该规律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利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预期、消费观念。

25总消费函数:社会总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相加。

26影响社会消费函数的主要因素:国民收入的分配。因为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政府的税收政策。不同的税收形式和等级对人们的消费影响是不同的。公司未分配的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

27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更主要取决于人们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群体的消费水平,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他还以“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莫迪里安尼生命周期假说:人们是根据他一生来计划他的消费支出,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人们根据长期可以预测的长期收入来决定消费支出。即根据一段时间可以测得的收入为依据来加权平均一个较长期的收入,并以此进行现期的消费支出。

28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①两部门(居民户和企业)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②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考虑利率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③企业利润全部分配,没有折旧;④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y =AEAE =c+i

29、乘数:各种支出的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30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①没有折旧;②公司利润全部分配;③没有进出口;④投资是自发的。yd=ytyd——可支配收入,总支出:AE=c+i+g,总收入:y=yd+t=c+s+t

31三部门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总支出]AE= y[总收入]c+i+g=c+s+ti+g=s+tis=tgi=s+(tg)

32经济学中投资的三种类型:企业对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存货投资;住房投资, 包括新住房的建造和对旧住房的维护性投资。

重置投资——为补偿资本折旧而进行的投资。

净投资——追加资本的投资。

总投资——由净投资和重置投资组成。

33投资的重要性:对总需求的作用:影响短期产出水平,相对于消费而言,投资是一个在短期内变化很大的变量;对总供给的作用:通过扩大资本存量,使潜在生产能力提高,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投资与技术创新和进步;投资与扩大就业;投资与结构调整。

34决定投资的因素:①实际利率水平:实际利率=市场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②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既定,投资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利息是投资的成本或机会成本。利率既定,投资则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③投资风险。

35投资函数:投资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i=i(r)i=edre—自发投资,;r—利率,d—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36资本边际效率MEC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r的计算:R为资本供给价格,R1R2、…Rn等为不同年份的预期收益。

37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投资都增加,会导致资本品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在相同的预期收益的情况下,r必然缩小。被缩小的r的数值即MEI

38托宾的“q”说:美国的詹姆·托宾(1918-200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q=企业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因而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而言,新建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就会有新投资。如果q<1,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而不要新建投资。所以,投资支出将较低。

39、关于贴现率:①将未来支付(收益)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通常用于财经预测。②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③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40关于利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41影响IS曲线斜率大小的因素:①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d]。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d越大]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越大。②边际消费倾向[β]。边际消费倾向[β越大]IS 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越大。

42、现代货币层次:以流动性为标准。

现金=纸币+铸币存款货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

近似货币或准货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和商业票据等。

M0=现金(银行体系外的);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企业定期存款+储蓄存款;M3=M2+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43货币需求动机:①交易动机: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②预防动机: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③投机动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44流动偏好: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45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经济;提供公共物品;提供公平竞争环境;调节收入分配。

46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47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抉择: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

48需求管理: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49“相机决择”方法: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相机决择”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

50、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

51财政政策: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52政府支出:经常性支出(或称政府投消费性支),如公务员工资、提供必要公共产品(军队、警察等)社会保障支出。建设性支出(或称政府投资性支出)。区别:支出后能否形成资产。此外,支出的方式还包括政府补贴,如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公交系统的票价补贴等

53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经济萧条→所得税减少,转移支付增加→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经济繁荣→所得税增加,转移支付减少→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上升。

54传统财政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其主要原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

55解决财政赤字的方法:①增加税收,减少支出;②增发货币;③通过发行公债。

56、“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公债哲学”——公债有害论:有人认为,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57、现代银行的产生:货币兑换业-货币经营业(保管、收付)银行业(放贷)。产生基础:信用。

58商业银行: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

商业银行职能:信用的中介职能、支付的中介职能、信用的创造功能、其他金融服务职能。

59中央银行: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央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

60法定准备金: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

61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又称支票货币或存款货币,存款货币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法定准备率[r](0

62货币乘数: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

货币乘数=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rd]=1/(法定准备率[rd] +超额准备率[re] +提现率[rc])

63、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主要影响因素:必须以存款为基础;受央行的存款准备率和自身的现金准备率等因素制约;创造信用要有贷款需求。

64、货币政策的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公开市场业务优点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灵活,便于中央银行及时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

2)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下限,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以左右市场利率的平均水平,从而实现对信贷规模的调节。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本身,意味着中央银行专家认为本国的“经济过热”,需要“降温”。降低利率,也意味着中央银行专家认为本国经济的需求不足,需要扩大需求。

再贴现率政策特点期限很短(一般一天);商业银行平时很少利用,以免被人误认为自己财务状况有问题。每个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也执行联储关于银行和存款机构可以借款的数量和次数的规定;通过贴现率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相当有限;此外再贴现率政策不是具有主动性的政策。

3)准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从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变动法定准备率这一手段。  

4)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6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

66、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6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1911年美经济学家费希尔在《货币购买力 》一书中提出“交易方程”:MV=Py,其中v是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一般有12-18个月)流动偏好陷阱的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6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二者调控的目标有所不同: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侧重物价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者调控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不仅对总量调控,对供求结构的调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货币政策侧重总量调节。二者的可控性不同:货币政策需要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财政政策可由政府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二者均具局限性。

69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70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主要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基本理论观点: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利息率,它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和耐用消费品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简单规则”或“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

71总需求: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AD=C+I+G+(X-M)

总需求函数:表示社会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72利率效应:P↑→实际M↓→r↑→I↓→AD↓;P↓→实际M↑→r↓→I↑→AD↑。

实际余额效应: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货币余额真实价值的变动,对总需求带来的影响。又称实际资产效应。P↑→货币的实际余额↓→C↓→AD↓;P↓→货币的实际余额↑→C↑→AD↑。

纳税效应:P↑→名义收入↑→纳税↑→DPI↓→C↓;P↓→名义收入↓→纳税↓→DPI↑→C↑。

国际替代效应: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国内物品与国外物品之间的替代效应,对总需求带来的影响。又称净出口效应。本国P↑→外国相对P↓→以国外物品替代国内物品→本国AD↓;本国P↓→外国相对P↑→以国内物品替代国外物品→本国AD↑。

73总供给:某一时期一个经济社会中各企业所愿意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价值的总和。它描述了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及技术决定。

总供给函数:表示社会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74、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般价格水平与实际工资(Real Wage)的关系,即PW/P实际工资与劳动供求从而与就业量的关系,即W/P→(NdNs)→N就业与总供给量的关系,即NYS

75新古典总供给曲线:新古典总供给曲线是根据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的分析归纳出来的反映价格水平与总产出之间关系的曲线。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工资有完全的伸缩性(弹性)假说为基础,因而该模型又被称为“无摩擦的新古典模型”。在这一假说下,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是实际就业量,同时也是充分就业量。

76工资弹性假说的基本内容是: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而当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又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中就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这一假说暗含着以下三个假设:

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唯一因素。工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迅速的、及时的,没有时滞。

77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与新古典总供给模型的关键差别在于其工资行为的假说不同。新古典总供给模型以工资弹性(工资完全伸缩性)假说为出发点,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则以工资的刚性假说为出发点。

78货币工资刚性是指货币工资确定之后不易变动(尤其是不易下降)的特性,即工资的弹性不足。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货币工资粘性或黏性指货币工资的调整慢于物价变化的速度和产品价格变化的速度这种货币工资调整的时滞被称为货币工资粘性。有向下粘性和向上粘性。

79、除物价水平外,一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总供给量的因素发生变动都会引起总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有:①劳动力数量的变化;②资本存量的变化;③技术条件的变化;④气候条件的变化;⑤进口原材料等投入品价格的变化。

80、滞胀:生产停滞(或失业)与通货膨胀相并存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现象。滞胀是一种用标准的或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决定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81失业:在现行工资率下正值工作年龄、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找寻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其波动反映了就业波动的情况。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82、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其在性质上是过渡性、短期性的,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作的“空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的失业。

83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劳动市场处于供求均衡时的失业率。充分就业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情况下的就业状态。

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劳动者结构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因素、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加大。

84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这些人的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85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或者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yyf)/yf=-α(uu*)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它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12.5的关系只是一个平均数,在不同的时期并不是完全相同。在60年代,这一比率是13;在70年代,这一比率是1252.7;在80年代,这一比率是12.52.9

奥肯定理主要适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情况,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这一关系,一般估算10.76左右。

86有伸缩性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资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市场在总体上能自动实现供求平衡,失业率总是等于自然失业率。所以,政府通过运用总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来减少失业是完全无效的。

有粘性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资是有粘性的,货币工资率不能及时根据物价水平来调整实际工资率,失业率就有可能高于自然失业率。所以,政府通过运用总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就可以减少失业率的波动性。

87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πt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P(t-1)t时期和(t-1)的价格水平。

88价格水平:是指整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 是用价格指数来衡量的

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叫零售价格指数,是各种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率。它反映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时候所支付的价格的变动情况。一般CPI>3%的增幅时认为通胀出现。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在我国现在的CPI指标体系中,反映居民住房支出的是居住类商品,中国居住类中包括四个种类。建房及装修材料占居住类的27%,其中包括木材、木地板、砖、水泥、涂料等10个商品集群。房租11.1%,其中包括公房房租、私房房租、其他费用三项。自有住房消费成本21.1%,其中包括房屋贷款利率、物业管理费用、维护修理费用等四项。水、电、燃料40.8%,其中包括水费、电费、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五项。

生产物价指数(PPI)也叫批发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它反映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价格变动的情况。

89、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指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指年通货膨胀率在 10%以上和 100%以内;超级(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分类: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时又被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4)按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类: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90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而总供给不能很快地增加,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涨。“过多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所引起。形成原因:消费过度、投资过度、政府支出过度、出口过度。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91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公众产生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并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涨工资并且将通货膨胀率写进合同)来对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持续和加剧,它强调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惯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由于惯性而不易制止,从而使通货膨胀持续。它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又称“通货膨胀螺旋”。过程:总需求上升的冲击→总需求曲线右移→超额需求、价格上升→工人要求涨工资→工资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消费扩大→价格上升、需求进一步增加→价格继续上升、另一轮工资上涨→噩梦持续。

92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如果人们能正确地预测到通货膨胀率,而且价格和收入都能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充分调整,通货膨胀的成本会比较小。在这样的一个经济中,通货膨胀成本将体现在三个方面:“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税赋扭曲。

不完全预期或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基本情况:固定收入的领取者受损,固定支出的支付者受益。推广:雇员受损,雇主受益;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出租者受损,承租者受益;公众受损,政府受益。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产出和就业。“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既抬高了物价,又减少了产出和就业。③恶性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