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22:30:11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分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因此,此题第一问只需在诗句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即可。理解诗歌的意境,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展开联想想象;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表达效果。

2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一个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3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 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分析】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故答案为: 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点评】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他们两个人都是爱国诗人,所写的诗也都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但诗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又不一样,答题时可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如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A. 曹操《观沧海》     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天寒梦泽深中的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解析】【分析】(1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故选项中的四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从触觉来写,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因此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则没有这种效果。故不能改。

故答案为:⑴ B

⑵ “天寒梦泽深中的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点评】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 唯当死报君。

【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分戈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句意为:野地里,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此联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

⑵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汉月,明月。句意为:拉开弓弦,满如怀抱明月,纵马驰奔,腾起漫天的烟尘。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修饰,意在借用汉朝对外战争时成绩辉煌的荣光,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汉字又与字相对,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以对待”“态度的对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

故答案为:⑴D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栎:同,一种乔木;茗:茶的稚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 1C

2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频来夜游。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分析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诗人的所见所闻,分析描绘景物的共同点。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

(唐)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愁指的是________之愁。(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分析】(1)《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据此作答。

2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 从语音上看,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⑵ “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原作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分析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参考译文】

春光好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夜泊钱塘

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9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shè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以上诗歌选自《________》,作者第一次在长诗《________》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shè

________

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全诗,思考: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2zhù;涉

3)截段;截断

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桥。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的拼音,的书写。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截断,指切断;隔断。故改为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结合苦于跋shè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分析,应改为: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分析,意象是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艾青诗选 ; 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 zhù ;

截段 ; 截断

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⑹ ①桥。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

10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夜援琴》

()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元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 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 十二三 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 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王安石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晓雾将            B. 沉鳞竞yào            C. )披拂            D. tái)然不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五色交辉________

四时俱备________

青树翠蔓________

俶尔远逝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实是欲界之仙都。

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 1C

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 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然不动

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交辉:动词,交相辉映 四时:名词,四季 翠蔓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俶尔 忽然

⑶①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头:条。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甲】:清流见底 【乙】: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 交相辉映 四季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忽然

⑶ 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清澈、透明、纯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________

便还家________

便向路________

处处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1)交错相通;同,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2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分析】⑴ 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请。 ③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④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是:(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⑶C项有误,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⑷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

故答案为:⑴① 交错相通 ,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

⑵ ①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⑶C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注】同知:官名。淖(nào):烂泥。鬻():卖。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________

祯击杀其 余尽________

两人见贼即________

王同知得马,不偿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 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首领

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直:同,价值。

⑵ ①至:到。方正。句意是: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骤:突然。前项: 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 。翌日:第二天。 句意是: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 责备(数落) 首领 逃跑 价值

⑵ 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1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帝:指汉高祖刘邦。子房:指张良,字子房。饷馈: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皆言其________

此所以我所禽也__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这里是被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这三个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情况;被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青之技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等到;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2D

3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分析】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句意: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穷:尽。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所以其停顿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故选:D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乃,于是、就。谢,道歉。归,回去。句意: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主要用语言劝说,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一句表明秦青没有用语言劝说,而是通过高超的演唱水平,让薛谭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安心求学。

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开卷有益的道理,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薛谭的变化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故答案为:⑴① 等到 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⑵D

⑶ 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探究道理。答题时应注意, 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再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探究启示或道理。

【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其兵(停止)

B. 其约(违背)

C. 君其之(企图)

D. 桓公乃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4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

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

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弱。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子巧妙地利用蝉,螳螂,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⑴C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⑷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理解和辨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语句要理解其一生,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要注意括号内的限制。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的分析。概括要准确,理解要明白。

【附参考译文】

    【甲】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谁敢劝我就处死他!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乙】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

1)解释划线的词。

斯人________

物喜________

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

之曰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予尝古仁人之心    甚解                            B. 然则何时而      怏怏不

C. 或请重法以禁      鸿鹄                              D. 不暇廉耻耳        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

【答案】 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2B

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5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古今异义词,”“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B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 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⑵B

⑶ 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⑷①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⑸ 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1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晴日(________        腰(________

风骚________          窥谷忘________

横柯蔽(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甲)文从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乙)文描写山间风景使用的是多感官描写的方法,先从________的角度突出山势峭拔,继而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山中的________

4)甲乙两文写景目的都是为了抒情,分别写出两文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2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4)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须晴日:等到天晴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等到,今义是必须。竞折腰:争着弯腰。是一词多义:折断;弯曲;损失。风骚:文章辞藻。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窥谷忘反:望见这美丽的山谷忘记返回。是通假字,同,返回。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了天空。是词类活用,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面。

2望,望见。惟,只。余,剩下。莽莽,白茫茫一片。则,就。转,同,鸟鸣声。不穷,穷尽。绝,停止。千和百都是虚指。

3甲文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对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议论。所以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乙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从视觉角度展现山的高大、连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角度展现山的生机和宁静。抓住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各种声音在一起,此起彼伏,一种热闹的感觉,展现了生机。

4)甲文:上阕描写了北国壮阔的雪景,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下阕评论历史人物,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了对当今革命者的赞美,表达了革命必将成功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 文章一段、二段从各种感官角度描写了水的清澈、湍急,山的高大、连绵、生机,表达了对山水等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表露了作者宁可选择自然山水,也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表达了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⑵ ①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绪,考生要结合文章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乙】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邪():同

1)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神弗________

彼竭我________

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

元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哪种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

2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此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安:有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具:详细。意:意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结合鲁庄公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从鲁庄公在尽职尽责,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是鲁国得以取胜的重要条件;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指挥,可以看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当战争胜利后,鲁庄公虚心向曹刿请教战术,可以可从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这些都说明鲁庄公不鄙。

4)【甲】文主要是描写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乙】文主要是客、晋明帝、晋元帝的对话,因此这两篇短文都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结合晋明帝的语言进行分析,晋明帝当时只有几岁,当被大人问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这个问题时,他第一次回答说是长安远,而且理由非常充分,这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聪颖,他不仅聪明,还会随机应变,这从他第二次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看出来,两次同样的问题,答案却迥然不同,但都让人很信服。

故答案为:⑴①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感到惊奇

⑵ 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乙】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