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讲义(完整资料)

发布时间:2020-05-28 21:44:57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

第一章 小学教育源流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

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

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

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

(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

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

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小学的发端

据考证,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光绪四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后改称梅溪学校)为最早。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教师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轮流担任,所以也可视为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之始。后来,外院改称“南洋公学附属小学”。

(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是“六年制”和“五年制”并存,正朝着“六三制”靠拢。“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而“五四制”,则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六年制”是我国小学的基本学制。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走向

一、走向学习共同体

(一)学校成为共同体

学校成为共同体,主要包括“拥有共同的目标”、“教师成为领导者”以及“家长成为合作者”

(二)连贯的课程

连贯课程以语言为中心,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并且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

(三)促进学习的环境

促进学习的环境,主要包括“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务”。

(四)品格的塑造

学校需要致力于学生品格的塑造,培育学生养成核心美德,让学生有理想地生活。

二、创建理想的小学

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

二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三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

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

五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式,引入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生物起源说、______、劳动决定说和生活需要说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2.生产力进步、文字发展和______等来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出现。

3.我国制订的第一个学制是______。

4.1986年我国颁布______,标志了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

5.______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态势。

二、选择题

1.认为教育起源于生存竞争的学者是( )

A.孟禄 B.利托尔诺

C.沛西·能 D.巴拉诺夫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 )

A.融合 B.分离

C.对立 D.矛盾

3.为中国小学教育“艺术化”阶段奠定实践与思想基础的思想家是( )

A. 荀子 B.孟子

C. 老子 D.孔子

4.中国的学校化教育基本成型于( )

A.五帝时代 B.夏商周时期

C.秦代 D.汉代

5.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中,西方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是( )

A.三艺 B.四艺

C.六艺 D.七艺

6.西方“学科化”小学教育课程,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的( )

A.“经验”课程 B.“生活”课程

C.“活动”课程 D.“教材”课程

7.建立起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的标志是颁布实施( )

A.《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B.《钦定学堂章程》

C.《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D.《奏定学堂章程》

三、简答题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 小学教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至今展现出哪些基本形态?

3. 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四、论述题

1. 我国与西方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异同点?

2.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心理模仿说

2.阶级分化

3.壬寅学制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走向学习共同体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B

5. D

6.D

7.D

三、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主要条件有:

(1)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专门教育者的出现,为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2)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构成了学校教育出现的文化基础。

(3)阶级的分化也加速了学校教育的出现,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政治基础。

2.小学教育展现出三种基本形态,依次是:

一是生活化的小学教育;

二是学校化的小学教育;

三是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教育。

3. 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二是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三是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四是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五是小学课程学科化。

四、论述题

1. 我国小学教育的近代发展历程表现出基础化、法制化和普及化等特点,这与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快速发展的时间推迟到了20世纪初。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等影响和制约,就普及化来讲,我国小学教育真正开始迈出强有力的步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以国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2. 教育史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小学形态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构建的,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从近代小学教育的构建到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了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盛宣怀于光绪23年(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建立起了具有小学性质的外院,成为中国近代公立小学的开端;等。

(2)改造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建立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1922年实施新学制等。

(3)建立新中国的小学教育体系。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发;1963年制定和颁发新的中小学课程;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

小学教育特性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

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第一,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

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

(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教育结构的内容: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一)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

第二,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

第三,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人格品质形成的基础;

第四,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

(一)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

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包括“无逻辑”“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三种。

(二)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逻辑优势

比较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活动,大学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处于学科知识逻辑的一极,小学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则处于学生心理逻辑的一极,中学教育的内在逻辑则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

二、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一)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

教师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关注小学生的心理;

第二,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三,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现在小学教育领域的现实是,许多教师已经具备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但是往往不能开发出适宜的、新颖的、有效的活动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需要灵感点染,需要想象驰骋,需要创新追求!同时,灵感、想象和创新也来自于不断的模仿和持续的思考。

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是______

2.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存在多重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______的价值取向、______的价值取向。

3.教育结构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而言,可以划分为______教育结构和______教育结构。

4.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______的基础,身体发展的基础。

5.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是______

6.一般来说,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无逻辑、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世界初等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 D.福禄贝尔

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是( )

A.五四制 B.八年制

C.六三制 D.六年制

3.国际上,人们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 )

A.小学、中等、高等教育 B.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

C.幼儿园、中学、大学教育 D.小学、初中、高中教育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结构

2.心理逻辑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2.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1.简述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2.小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怎样才能做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养育小学生的生命

2.知识传授、培养能力

3.实体性、规范性

4.人格品质形成

5.心理逻辑主导

6.知识逻辑、心理逻辑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一定的比例和秩序所形成的系统。

2.心理逻辑,指主要依据学生心理逻辑来开展教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有意识地了解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开发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升华情感等的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

1.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2.小学教育在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紧密关系,决定着小学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较为复杂,(1)社会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表现为:其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其二,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此外,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2)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表现为:一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二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2.答案要点:小学教师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要做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可以从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三方面入手。(2)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小学学生

第一节 小学生概述

一、小学生的概念

(一)定义

小学生专指用专门时间在小学校里从事专门学习活动的人。

(二)地位

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小学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三)构成

一是按学习阶段划分,小学生可分为低年段(1~2年级)学生、中年段(3~4年级)学生和高年段(5~6年级)学生。

二是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学习中等生和学习优秀生。

二、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一)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表达。

(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所持的儿童观,通常以学术理论的形式予以表达。主要有如下四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

3.辐合论的儿童观

4.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

(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通常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儿童是“花朵”和“小天使”等。

第二节 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的入学特征

(一)学生入学特征的六大要素

环境、已有知识、认知风格、志向与期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情绪与情感

(二)小学生入学特征的两大状态

一是入学准备不足;

二是入学准备充分。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是体质发展特征。

二是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水平和方式。

三是人格发展特征。主要包括兴趣与动机、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

一是小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是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是小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

(三)了解小学生特征的有效策略

确定学生特征指标

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第二类是学生的发展特征;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

入学前的资料搜集

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品搜集。

入学后的日常调查

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

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

精心搜集、调查和分析学生三大类特征指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归纳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征,形成相应的概念图,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特征概念图,可随学生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变。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习习惯的概念

(一)习惯

习惯(habit)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最基本的理解方式。

一是学习习惯说,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Watson, J. B.)。

二是将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habit of learning),即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一)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学习习惯通常有“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情感依赖”等特点。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学习习惯往往呈现出“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等具体特点。

三、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

(一)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

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绝不能跟在老师后面,老师讲到哪里,自己学到哪里,而应该努力走在老师的前面。

(二)适老师的习惯

学生也要适应老师,现在适应老师,接着适应同学,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小学教育学讲义(完整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