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627384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
1/5


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孔子之后,也有许多当世大儒。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了“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汉代的董仲舒,他又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包括“理气论”,“动静观”等。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物,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2/5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