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候鸟迁徙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1

全球候鸟迁徙特点分析

关于《 全球候鸟迁徙特点分析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眼全球,无数的鸟儿遵循自己的使命在四季完成壮观而独特的迁徙活动,同时也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天空之城画卷。或是占据半壁江山、或是小巧玲珑、或是不慌不忙优雅地享受风的强劲、或是高效舞动为自己平添一双天使的透明双翼。自然的残酷和美好同时赐福于它们,神秘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古老信符的尊崇。

它们的脆弱和无害如出一辙,它们的耐心和坚强也无可比拟。

候鸟迁徙,动机和形成都扑朔迷离,它们大费周章鹏程万里回到老祖宗记忆中的那片热土,感受着地球的每一次脉动和季节里最微妙的变化,在途中经历了种种艰辛波折:各种天敌伺机而
动虎视眈眈地盯着那些体弱者、人类逐渐发展的文明对迁徙之路的破坏远过于奉献、偶然事件导致的惊吓让落伍者形单影只、负荷强度大的体能消耗让多数鸟儿半路心力交瘁。

鸟儿在迁徙的过程中经历着各种考验,也享受着一段必经的生命旅程,很多没能到达终点的成员也在为群体实现生存繁衍以及继续循环往复的使命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全球九条迁徙路线图。

雅克·贝汉说,候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为了这个承诺,为了生存,年复一年,无止尽的往返……


候鸟迁徙有一股撼动人心的源于自然的魄力。于候鸟而言,
长途飞行是纵其一生的神秘本能,穿过海洋、森林、平原、沙漠、山岭绵延数千英里,无需准备任何累赘的工具就可以安然上路,不用担心会迷路。

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候鸟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在迁徙途中会经历各种危险,人类猎杀、天敌捕食以及恶劣天气。它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可是它们总能不屈不挠,回到故土。

候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候鸟迁徙路线跨越多个国家,对维护全球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长期、大量的鸟类环志和科研监测,鸟类学家们现已证实全球主要有三大鸟类迁徙区,分别是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九条迁徙路线分别是大西洋-美洲迁徙线、黑海-地中海迁徙线、东大西洋迁徙线、中美迁徙线、环太平洋迁徙线、中亚迁徙线、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太平洋-美洲迁徙线、西亚-东非迁徙线;九条迁徙路线中有三条路线贯穿我国全境,在我国形成
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迁徙区。

在全球鸟类迁徙线上,中国作为重要的迁徙中转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中国科学院郑光美院士2011年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我国现有鸟类1371种约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7%,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超过700种,占世界候鸟的20%.在这些候鸟中,东方白鹳、黑颈鹤、白鹤等20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最濒危的水禽之一。

东部候鸟迁徙区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中段偏东
地带,是涉及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路线。在中国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途经栖息地,如森林、湿地等,沿海岸线向南迁飞至华中或华南地区,或迁到东南亚各国或直接飞到日本,后南下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其覆盖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长白山亚区和松辽平原亚区,北区的黄淮平原亚区,蒙新区的东部草原亚区,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华南区的闽广沿海亚区、海南岛亚区、台湾亚区和南海诸岛亚区。沿该路线迁徙的候鸟主要包括: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蒙古东部和我国东北地区繁殖,前往东南亚、澳洲等地越冬的鸻鹬类,在我国越冬的白鹤、白枕鹤、东方白鹳、鸿雁、豆雁、苍鹭、花脸鸭、苍鹰、红嘴鸥、长耳鸮、白腰朱顶雀、黄喉鹀等鸟类,以及前往朝鲜半岛及日本越冬的丹顶鹤等鸟类。

中部候鸟迁徙区位于中亚迁徙路线的中段偏东地带,并与东-澳大利西亚中段西部重叠。从我国云贵高原,穿越四川盆地,沿横断山脉,向北经阿尼玛卿、邛崃、大巴山、秦岭、贺兰山、阴山等山脉,或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和祁连山脉,至蒙古国和俄罗斯中西部及西伯利亚西部。其覆盖范围主要包括我国动物地理分区的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东部,藏区羌塘高原亚区,青海藏南亚区,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西
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喜马拉雅亚区,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以及华南区的滇南山地亚区。沿该迁徙路线上的候鸟,主要有大天鹅、赤麻鸭及灰雁等雁鸭类和普通鸬鹚、黑颈鹤、斑头雁及渔鸥等高原鸟类。它们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云贵高原,及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区越冬。由于这条迁徙路线横跨很多海拔在5000-8000米以上的山脉,因此是全球候鸟迁徙海拔最高的区域。

西部候鸟迁徙区位于西亚-东非迁徙路线的中段偏东地带,部分与中亚迁徙路线的中段西部重叠。在内蒙古干旱草原,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和高原草甸等环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它们迁飞时沿阿尼玛卿、巴颜喀喇、邛崃等山脉向南飞行,沿横断山系至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度半岛越冬。西藏东部地区的候鸟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部分大中型候鸟则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沿该迁徙路线上的候鸟主要有黑颈鹤、蓑羽鹤、白肩雕、红嘴鸥、红尾伯劳等。


候鸟的迁徙路线虽然不同,但通常为南北向迁徙,中国三个主要的候鸟迁徙区的候鸟都是南北向迁徙,代表了我国主要候鸟迁徙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数候鸟进行东西向的迁徙,如陕北红碱淖繁殖的遗鸥,向东沿同纬度迁徙至我国渤海湾一带越冬。由于我国地处上述三条迁徙路线的中间地段,不仅有许多候鸟我国境内繁殖或越冬,即使是途经我国的大部分候鸟,其旅程一半以上在我国境内,因此,我国候鸟保护情况将极大影响到候鸟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并备受国际关注。

候鸟为何迁徙

动物为了生存繁衍,会在一定距离的范围内移动或迁居,种移动通常是因为它们的栖息地生存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有的移动则与动物的周期性发育相关。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鸟、兽在高山和中低山之间的垂直移动,昆虫的迁移,都属于此类行为。但是,自然界最壮观,最引人关注的生物学现象,则是鸟类的迁徙。




组图:东方白鹳(图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勺嘴鹬(图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赤尾噪鹛(图3,鸟类生活国Brid Life Intemational《全球濒危鸟类名录》丹顶鹤(图4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几十亿只候鸟在每年秋季离开它们的繁殖地,前往更适宜的栖息地越冬,翌年春天再次返回繁殖地。候鸟随着季节更替,定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集群定向移动,学者称之为迁徙。

依据鸟类是否具有迁徙习性,学者将它们分为留鸟和候鸟。


留鸟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域,不进行迁徙,例如人们熟悉的乌鸦、麻雀,就是典型的留鸟。留鸟中有个特殊类群称为漂鸟或漫游鸟,它们并不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迁徙,而是在繁殖期结束后,在该种分布区范围内四处游荡,依据食物变化移动。各种绿鸠是典型的漂鸟,也有学者将部分猛禽和海洋鸟类归入漂鸟。

候鸟则依季节的更替,定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鸟可以细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4个类型。

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该地区到南方较温暖地区过冬,翌年春天又返回该地区繁殖的候鸟,就这一地区而言,称为夏候鸟。

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秋季又飞临该地区越冬的鸟,就这一地区而言,称为冬候鸟。




候鸟迁徙途中经过某一地区,不在此地繁殖或越冬,仅仅是路过,这些鸟就称为该地区的旅鸟。

在迁徙过程中,由于狂风或其他气候条件,使候鸟漂离通常的迁徙路径或栖息地,偶然到达不是该鸟正常分布区的鸟,称为该地区的迷鸟。

因此,同一种候鸟,在这个地区是夏候鸟,在另一个地区则是冬候鸟或者旅鸟。

从古至今,人们对候鸟的迁徙就十分入迷,做过很多研究。早在2000多年前,吴王的宫女就用红线缚在燕子的脚上作为标记,以便观察其翌年是否还会回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学者对鸟类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鸟类学。但是,至今
学者对候鸟迁徙行为的形成,仍无定论,通常有三种假说。

生态因素导致:生物都有贪图舒适和安逸的习性,若非环境发生大的改变,它们不会离开习惯的生活环境。迁徙毕竟是费时、费力,而且十分冒险的行为。如果迁徙带来的风险大于留在繁殖地度过寒冬的风险,鸟类则不会迁徙。如果相反,它们就趋向迁徙。基于这种理论,鸟类迁徙的成因是外部条件改变所致。

生理因素导致:外部生态因素必须通过内部生理机制才能起作用。鸟类学家经过大量实验,认为鸟类的内分泌腺产生的某些激素,与鸟类的生理周期密切相关。光照增长,导致鸟类生殖腺发育,激素分泌增加,促使它们向北迁徙。光照变短,生殖腺萎缩,激素减少,导致它们向南迁徙,迁徙这种行为可以保证候鸟的繁殖育雏在最有利的自然环境中完成。

地质因素导致:有学者认为鸟类迁徙起源于新生代第四纪的
冰川期,当时北半球的冰川从北向南扩散,北方天气极度寒冷,到处冰雪覆盖,给鸟类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迫使鸟类向温暖的南方移动,随着冰川周期性的南侵北退,促使鸟类出现周期性的移动行为,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步形成鸟类的迁徙本能。

科学家为什么对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倾注了大量精力?这是因为掌握了候鸟的迁徙时间、路线、数量、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等系列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制定珍稀濒危鸟种的保护措施;利用候鸟保护农林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避免航空器与飞鸟相撞,保障航空安全;合理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候鸟;防止人与野生动物共患疾病的传播。可以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人类对候鸟的影响


人类自形成之日起,就以各种方式对自然和生物产生影响。
早期人类对鸟类的影响简单直接,就是捕捉食用。随着火的发现和使用,人类智慧和思维不断进步,工具日益改善,人们猎取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办法越来越多,开始使用焚林而兽,竭泽而渔的灭绝性方法捕杀动物,捕获量和捕获效率都有提高,规模由小到大,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执政者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野生动物实施管理,以便合理利用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周朝规定:不准用雌性的动物作为祭品。不准毁坏鸟巢,禁止杀害幼兽,伤害胎兽与雏鸟,不准捕捉幼兽和捡取鸟卵。周朝对打猎的时间、方式以及违反后的处理办法均有规定。例如田猎须在秋季进行,不准使用火烧。夏天禁止捕鱼。若使用合围捕猎方法,要网开一面,让部分动物可以逃生。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制度和人员,管理野生动物及其市场。例如设有管理猎狼、猎鹿及进贡这些物品的兽人”,管理捕鸟的罗氏等官职。对在市场出售的动物产品也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的规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生产规模小,生产
工具原始,活动范围有限,对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野生动物和人类能在互动过程中保持基本的生态平衡。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出现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活动能力和生产能力大大加强。机器、轮船、火器的普遍应用,对自然环境和鸟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野生动物掠夺性利用造成的破坏,从15世纪欧洲人大规模航海探险时就已开始,工业革命时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多鸟种,如美洲旅鸽、度度鸟、象鸟都是在此期间灭绝的。19世纪欧美女性曾兴起用鹭科鸟类繁殖期长出的装饰羽做帽子上的装饰,这种时尚几乎使草鹭、白鹭和大白鹭灭绝。直到一位热爱鸟类的美国女性站出来呼吁,四处奔走演讲,才让这股时尚之风刹车。

在缺吃少穿的20世纪50-60年代,为了填饱肚子,增加宝贵的动物蛋白质,中国各地捕鸟成风。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湖区,人们将十几条几十条火铳排列固定在船上,夜间人们将这些船慢慢靠近雁鸭集群栖息的地方,同时开火射击,一次打死的
雁鸭不计其数。

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见捕鸟者的活跃身影,他们利用枪支、具,水槽、黏胶,捕捉各种鸟类,自己食用或销售给别人。在中国、印度、越南、印尼、菲律宾、东南亚、塞浦路斯等地,都可以找到在候鸟迁徙通道上大量捕杀候鸟的案例。

黄胸鹀原是中国广泛分布的一种小型候鸟,因部分广东食客喜吃这种小鸟,经过几十年毫无管控的捕捉,目前黄胸鹀已经从优势种变为稀有种,国际鸟类保护联盟正在考虑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加大保护力度。

除了有意捕杀候鸟,人类的某些生产方式,间接地影响了候鸟的生存繁衍。朱鹮曾经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20世纪70年代,它们却突然大范围消失,不见踪影,日本仅在佐渡岛残存6只个体。中国学者前后用了5年时间,
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找到7只个体,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后,前朱鹮种群数量恢复到1000多只,开始在河南、安徽等地进行野化释放。部分鸟类学家认为,朱鹮种群数量锐减,与中国各地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有很大的关联性。过去南方各地稻田冬天灌水浸泡,为朱鹮提供了觅食所需的湿地,后来冬泡田冬天改种小麦、油菜,或者种植紫云英,朱鹮觅食需要的稻田湿地几乎消失殆尽。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濒临灭绝,这一数字相当于全部鸟类的八分之一,其中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另外688种已经非常罕见。

迁徙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有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迁徙对候鸟而言,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TIPS鸟类环志

观察研究鸟类迁徙,以环志法最为简便有效。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颈部,做好记录,将鸟放飞。以后通过回收脚环,了解环志鸟迁徙的时间、路线、范围、寿命等数据。该方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雷达问世后,有学者用雷达研究鸟类迁徙,通过对雷达屏幕影像的分析,可以获得半径100千米范围内迁徙候鸟的飞行方向、飞行高度和速度等数据,但是雷达无法识别鸟的种类,遇到候鸟集群迁移时,难以分辨个体数量。

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了解鸟类迁徙停留位点、生态行为,领域等信息。




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学者运用卫星无线电信号追踪研究候鸟。特点是追踪范围广阔,时间精准,定位准确,可以快速记录数个、数十个佩戴不同频率发射器的信号。卫星追踪法是研究鸟类迁徙的最佳方法,但因耗资较巨大,设备昂贵,加之现有装置的电池功率不能满足较长时间发射信号需要,对小型鸟类而言,发射装置太重无法应用,因此受到很多限制。

在实验室对候鸟进行迁徙研究,主要是探讨生理激素对迁徙的作用,或者检验鸟类定向导航的各种推测,常常使用圆型旋转试验笼,或者使用天文馆、星空仪等设备,模拟星空,测试候鸟天体导航机制。

科学家为什么对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倾注了大量精力?这是因为掌握了候鸟的迁徙时间、路线、数量、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等系列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制定珍稀濒危鸟种的保护措施;利用候鸟保护农林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避免航空器与
飞鸟相撞,保障航空安全;合理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候鸟;防止人与野生动物共患疾病的传播。可以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全球候鸟迁徙特点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