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阅读感想(优 选)

发布时间:2020-07-30 07:55:16

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感

席慕容曾在他的诗作《戏子》中写到:“永远在别人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泪。”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们也常常会为故事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忧伤。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就有这种感觉,如冥冥之中注定了主人公无法逃离死亡的诅咒,英雄的王冠注定在这一刻跌落。

悲剧是什么?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莎士比亚于这四大悲剧中探讨亲情、爱情、婚姻、事业、理想、人生的意义等,展现了贪婪、权利、欺诈、盲目对英雄的毁灭,渗透了自己的哲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我们所熟悉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者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既是哈姆雷特自身思想矛盾的斗争,也代表着莎士比亚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所以,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带给人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审美和情节上的打动,还有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

一:四大悲剧所阐释的伦理问题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道德礼仪规范,意思是说,无论你的身份是君王、臣子、父亲还是儿子,都要遵从自己的本分,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臣子要效力于君王,儿子要孝顺父亲。这种伦理观念是为中国人所遵从的,而从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就体现了伦理观念于权利、贪婪、欲望摧毁下的低泣。首先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夺得王位,娶了自己的嫂嫂,这种“臣拭君”、“弟杀兄”、“妻子背叛丈夫”就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破坏,造成了哈姆雷特与自己的叔父、母亲无法弥补的裂痕。命运让哈姆雷特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到晴天霹雳,他的叔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泯灭的人性,而自己应当承担为自己的父亲报仇的责任,“重整乾坤”。可杀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叔父,现在的继父,虽然是出于正义之举,可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弑父”、“弑君”的行为,而自己又成了人性的刽子手,他内心的纠结痛苦可想而知,“生存还是毁灭”的质疑更是他矛盾的体现。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使哈姆雷特本来有机会可以在其叔父作祈祷时杀死他,却迟疑、放弃了,可以说,他后来并不是完全在装疯,他确实为自己的怯弱、犹豫所折磨,母亲的不贞让哈姆雷特对爱情所绝望,让无辜的奥菲利亚被侮辱,“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对于年轻的哈姆雷特而言,那种欲复仇而不能、欲罢也不能的痛苦,对亲情、爱情、人生的迷惘让他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也就是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感觉不会再爱了”。那个为女孩唱情歌、写情诗的快乐青年一去不复还了。

《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悲剧,而《李尔王》则是一位老人为亲人所背叛——女儿对父亲的背叛的悲剧。作为年迈国王的李尔,沉醉于大女儿和二女儿如毒液般的甜言蜜语,驱逐真诚的三女儿,而后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对李尔的傲慢、厌恶甚至将其赶出家门的行为显示了伦理纲常的破坏,亲情的虚伪、欺骗让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习惯了使用权势、习惯了别人对他百依百顺、自以为拥有无限尊严的李尔王痛苦万分,而善良的三女儿更是对父亲的遭遇抱以极大的同情,“啊,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我的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不仅是李尔王,公爵葛罗斯脱与他两个儿子的故事也是亲情破灭的体现,他的庶子二儿子贪念权势,挑拨哥哥与父亲的关系,以致让父亲与哥哥互相残杀,在哥哥逃出家门后,二儿子又陷害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双目失明,流浪荒野。公爵的遭遇同李尔一样悲惨,他们悲剧来源于他们的自大、轻信小人谗言、识人不明,他们都是瞎子,看不到何为真正的亲情,为他们所信任的人所抛弃,本身就是莫大的痛苦,身体上的痛苦比不上心灵的打击。李尔的故事展现的是权势对良知的泯灭。

至于《奥瑟罗》和《麦克白》,前者讲的是夫妻关系,后者则是君臣故事。在《奥瑟罗》中,奥瑟罗与妻子苔丝德梦娜,一个是勇猛的将军,一个是贵族人家美丽的小姐,他们跨越种族和阶级的界限相知相爱,本来是为人所羡慕的,但因奥瑟罗的下属,他所信任的小人的诡计,让这对夫妻产生了矛盾、隔阂,丧失理智的奥瑟罗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子,并在得知真相中绝望的死去。奥瑟罗的悲剧在于他对妻子的不信任,偏听小人的谗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情感与理智的斗争。而麦克白则是因为对王位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自己的贪欲让自己丢掉了臣子的忠诚,杀死国王,登上王位,可又在担心阴谋被揭穿的恐惧中走向灭亡。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和麦克白,他们都是身份高贵的人,都享有人们的尊重,可都在这种种伦理道德冲突中从神坛跌落,像普通人一样会嫉妒、憎恨、哀愁、悲伤,莎士比亚将他们丑恶、阴暗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时也批判了社会的腐朽与罪恶。当剧情落幕时,一切的仇恨都将烟消云散,正如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写到:“都已化成淡烟而消散了。如同这段幻景的虚妄的构成一样,人云的楼阁,瑰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堂,甚至地球自身,以及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同样消散,就像这一场幻景,连一点烟云的影子都不曾留下。我们都是梦中的人物,我们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

二:人文主义时期的女性命运

提到人文主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人的解放,倡导个性自由,当然还有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在莎士比亚的这四大悲剧中我们也能看到在文艺复兴下,作者所倡导的恋爱自由,比如哈姆雷特给奥菲利亚写情书,表达自己的爱慕,比如奥瑟罗用手帕传情给苔丝德梦娜,剧中的女子大胆、热烈、奔放,这种不经父母媒妁之约的爱情常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这一时期的女子社会地位提高,有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其实不然,于中世纪,女人是男人的奴隶,男女之间是神与人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女人依旧是男人的附庸,如一篇论文中提出,“不可否认,这是对人的一次肯定,但这‘人’更多指‘man’,即男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多倾向男性,而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男女地位悬殊的现实,不可能彻底扭转”。对女性的偏见在四大悲剧中有所体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都女子的贞操格外看重,正如中国一句古话,“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如果一个女子做出违背其贞洁的事则为社会所唾弃。如《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在丈夫死去不久就转嫁给小叔子,这是让哈姆雷特所接受不了的,“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送葬时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迫不及待钻进乱伦的衾被……”可见哈姆雷特对母亲的谴责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女性观,丈夫死去,妻子要为其守节,若再嫁就是不守妇道的表现,这种对女性的态度,实际代表了男权的“声音”。

而在《奥瑟罗》中女子贞洁的重要性体现的更加明显,在小人的设计下,奥瑟罗主观臆断自己的妻子勾搭上了别人,失去贞洁,背叛了自己,这让奥德赛格外愤怒且无法原谅,亲手杀死自己深爱的妻子,他将妻子的忠诚置于爱情之上,反映“贞操观”对当时青年男女影响至深。它同《哈姆雷特》一样,都是由男主人公亲手将女主人公毁灭,这也是悲剧之悲的一个表现方面。

而在《麦克白》和《李尔王》中,女子更是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如麦克白夫人,她爱恋着自己的丈夫,为让麦克白顺利登上王位,她制造阴谋,杀死国王,双手沾上了鲜血,在麦克白在登上王位的恐惧中宽解自己的丈夫,身为妻子,她牺牲了自己的善良,最后因良心谴责抑郁而死,她是为自己丈夫的成功而牺牲的。而李尔王的三女儿则是为自己的父亲而死,即使她曾被自己的父亲赶出家门,但在父亲遇难时,挺身而出,于花样年华中牺牲。我们从这些女人身上既可以看到她们的美丽、善良、忠贞,也可以了解到,即使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女人依旧是为男人服务的,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她们成了男权的殉葬品,男尊女卑的传统并没改变,论就时代还是个人,都不可能有彻底的男女平等思想,这也预示着女性命运的走向。

三:与中国四大悲剧的比较

悲剧,不仅是外国人写的好,中国也有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梧桐雨》,中国元代的这四大悲剧也是为后人所称赞的。虽然中国的四大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无论是在产生的时间上还是社会背景上均不相同,但就其取材、思想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还是尤其相似之处,能产生一些共鸣。

首先主要人物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莎士比亚男主人公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都死了,而中国四大悲剧的四大女主人公也都以各种方式死去,窦娥被砍头,杨贵妃被赐死,王昭君投江而死,虽然赵氏孤儿活了下来,但为了保护他牺牲了很多人,所以,我觉得用死亡来渲染剧情更能达到一种悲剧的效果,使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同时,在剧情的结尾,终会恶有恶报,如哈姆雷特的叔父、麦克白的妻子、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及奥德赛的旗官,无一例外都因自己的罪行而死去。而于中国的四大悲剧中,窦娥终沉冤昭雪,张驴儿等人被惩处,毛延寿被处死、屠岸贾被赵孤儿所杀等等,都说明,作恶多端的人中逃脱不了正义的制裁。

其次就是在剧本的取材方面。查阅资料可知,《汉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历史记载,也借鉴了十六世纪初德国剧作家倍尔弗尔的同名复仇剧,《麦克自》是直接取材于苏格兰历史,《李尔王》取材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历史,也参考了一个同名剧作,《奥瑟罗》是根据意大利的一本历史小说改编的。而中国的剧作,《窦娥冤》里的女主人公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是取材于《搜神记》里周青的故事、《大平御览》里邹衍下狱的记载和《汉书·于定国传》,《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书所记载的一个残酷事件,《汉宫秋》取材于汉代史书和民间传说里昭君出塞的故事,《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民间传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可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莎士比亚的都是从历史书或传说中提取信息,并不是凭空的想象,对历史事件的借鉴为创作者提供了思路,但并不意味着作者只是将历史复原,而是在创作中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融入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这也是他们相似之处的第三点。以《窦娥冤》和《李尔王》为例,通过窦娥的悲惨命运反映出下层人民饱受欺压,揭露的是官场的腐朽黑暗,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未尝不是关汉卿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感受到的。而《李尔王》所表现出来的良知的泯灭,鞭挞了十六世纪末英国的统治阶级、利己主义者对财富和权势的贪欲,以及对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的同情。所以,他们的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直至今天依然焕发光彩,不仅是故事情节精彩,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他们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揭露和批判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依旧具有引以为戒的作用。

四:总结

有“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之称的莎士比亚将自己独特的视角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透过他的四大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边是文艺的蓬勃发展,一边是社会问题的不断暴露,莎士比亚以深邃的眼光揭露了金钱、权利、地位等诱惑对人的影响,在思想解放、经济繁荣发展的英国,狂热与躁动容易将人引向歧路,以致走向自我灭亡,如莎士比亚曾在他的剧本中写到:面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如何于喧嚣浮华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这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究。

最新文件---------------- 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阅读感想(优 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