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作品《彝族舞曲》两种改编版本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9-08-15 22:27:14

浅析古筝作品《彝族舞曲》两种改编版本的比较

作者:张展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3

        【摘要】《彝族舞曲》最早是上世纪60年代由王惠然先生借用彝族的《海菜腔》、《烟盒舞》曲调创作的一首琵琶曲,乐曲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月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该曲后来被改编为多种其他乐器的版本,改编为古筝版本的以潘妙兴先生与王中山先生改编的版本影响最大。本文将对这两种版本进行旋律织体、演奏技巧、段落结构、风格特点上的比较,从而以此曲为例探究乐曲改编的一般方法,探讨版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性。

        【关键词】筝曲;彝族舞曲;版本比较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彝族舞曲》是1960年由王惠然先生创作的一首经典的琵琶作品,乐曲借用彝族的《海菜腔》和《烟盒舞》的曲调素材,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月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乐曲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将作品改编成了各种乐器演奏的各种版本。改编为古筝版本的以潘妙兴先生和王中山先生改编的版本影响最大。潘妙兴先生改编的版本也是最早出现的古筝版本,其流传最广,版本最为接近琵琶原版;王中山先生改编的版本大大增加了乐曲的演奏难度,将轮指、快速指序等较为新兴的技巧融入到乐曲中,极大地增添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

        一、旋律织体

        织体在音乐中是指旋律与和声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一种交织关系,是各个声部层次间形成的一种空间对应。在《彝族舞曲》两个版本中,由于所用的技巧与和声编配的差异,二者在织体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潘妙兴版的织体结构多为单旋律与伴奏音型,编配较为简练,主旋律层次清晰、一目了然。王中山版的编配中大多也以旋律和伴奏音型为主,但由于所用技巧的不同,尤其在乐曲的第一、第二、第八段中,突出运用了双声部或加入次旋律的织体结构,使音乐织体更为饱满,更有层次感。

浅析古筝作品《彝族舞曲》两种改编版本的比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