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1-08-31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5、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6、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9 “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0、本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绝唱。其原因是:
1)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2)语言苍劲奔放 ,富有感染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全诗,体会诗中的愁苦悲情,而在苍凉之中又尚有豪迈的意境。
2、按古诗欣赏的一般步骤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3、体会诗中“移情入境”的手法以及工整的对仗句法。 4、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中“移情入境”的手法。
2、体会暗示“惊风乱 ”、“密雨斜侵”与比喻“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运用之妙。
三、教学设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诗中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遭贬是因为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曾因参加了永贞革新而一再遭贬。
封建时代的爱国志士,痛苦莫过于政治上的孤独,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柳宗元地遭贬的孤独中发出的呐喊和呻吟。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了解内容 1、解题。
同学们已预习过这首诗,请一位同学联系时代背景给大家解释一下题目。 (柳宗元因为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夭折,被贬为永州司马,蹉跎十年,和战友韩泰等五人奉命进京,不到一个月,谁知又被远放边州,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其他四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分别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柳宗元怀着一腔义愤来到柳州,登上城楼,百感交集,对天地长歌一呼,遥寄给共同遭逐的战友们。)
2、回忆诗歌学习的一般步骤:度、解、析。
(1)我们学习诗歌或赏析诗歌一般遵循怎样的步骤?

度:读其诗,度其意。 解:析其诗,解其义。 味:诵其诗,味其情。)
(2)在其中,哪一步最为重要?(解)
唯有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作者的诗情才能明了。有解才有味。 (3)其中,析诗解义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B、在此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生平、遭遇及思想琢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C、体会诗中的意境。
3、朗读,初步体会诗中情感。
(1)指名读诗,体会诗人的心境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愁苦、寂寞) (2)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整首诗中一以贯之的就是--(愁思) 诗的第一句便是“愁思茫茫”
(三)讨论,析诗解义
1、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写景抒情:
登上高高的城楼所见到的是荒漠,辽远的原野,海天相接茫茫的一片,也感到“愁思”无尽,就好似这海一般的广,如天一般的高。
(2)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间,主客观世界浑然一体。
(3)“正”有三个义项,一是“正当”,二是“恰好”, 三是“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的持续”,你你认为应选哪一个义项?(三) 这个“正”强调了“愁思”的无穷无尽,诗人满腹忧愁。 (4)登高望远,眼前必然是广阔之景,历来有很多这样的诗句: 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又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些都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豁然开朗,豪气万丈、心旷神怡)
然而,登上柳州城楼的柳宗元为什么会有“愁思茫茫”的感受呢?
“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闭塞,没有旧月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
所以,触景生情,是人之常情,但生的是什么情,却是因人的处境不同而异。
刚才,我们先看诗反映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作者的遭遇体会了茫茫的愁思,那作者究竟有什么“愁思”呢?大家接下去说说看。

2、颔联:惊风乱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1)惊骇的狂风刮过荷塘水面,波浪起伏颤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荷花乱摇,东倒西伏,密集暴雨,斜里吹打,侵袭着覆盖薜荔的围墙。 (2)你认为应扣住哪些字眼来理解? A、惊:狂风、突然、使作者心灵惊悸。
B、乱:不是微微风簇浪,而是狂风使得池水剧烈起伏、动荡。
我们似乎看见狂风席卷而来,池水动荡,满池荷花东倒西伏,被狂风压弯了腰,还未直起腰杆,又被压下去,其实,何止是狂风,还有暴雨。 C、密:暴雨密集,铺天盖地。 D、斜:狂风之下。
如果是直下,倒不会对覆盖着薜荔的围墙产生多大影响,对薜荔也不会有多大的摧残,然而斜侵,对墙、对薜荔施展它们的淫威。
(3)“乱 芙蓉水,斜侵薜荔墙”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写什么?
(4)屈原《离骚》中有:“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芙蓉”、“薜荔”来比拟自己的品德的高洁,又有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莲,花之君子者也。”所以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并且,它们具有无比韧性,无论风雨多大,不会枝折花落,依旧藤蔓常青,芳香如故,素志不改。 (5)联系作者生平:
“芙蓉、薜荔‘象征着诗人和诸友的高洁品质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柳宗元在坎坷的仕途中度过了他的一生,一直到病死,也未曾向黑暗势力妥协过。
(6)惊风、密雨隐喻朝廷上那些猖狂肆虐地打击进步力量的腐朽势力。 沈德潜《唐诗别裁》:
“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既是客观自然现象又是主观政治感受,被贬十年后,才被召回京都,当时他是多么高兴啊,“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一心希望有重展宏图的机会,然而,不到一个月,立足未稳,又再次被贬为远州刺史,政治上的这种风云突变是始料不及的,怎能不使诗人心惊呢?黑暗势力对柳宗元他们连续不断地屡次进行陷害中伤,以致一再受贬,这正是政治上的密雨斜侵,柳宗元他们改革不成,反而倍受打击.
(7)这里只是写景,然而却是表情,“移情入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风雨飘摇,诗人因罪贬而愁思漫溢。
3、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1)把目光远投,只见山岭绵绵,林树重重,遮住了诗人远望的视线,那曲曲折折的柳江,恰似我的曲结的愁肠。
(2)岭树重遮:A、山岭绵绵,林树重重。

B、志同道合的朋友分别被贬到山岭、林树之外的漳、汀、封、连,“重”也是黑暗势力所设置的层层障碍。 3)千里目:A、相距遥远
B、登高“欲穷千里目”,望国都,望朋友,但是岭树重遮,即使本来能望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因为阻隔,(仕途上的阻隔,感情交流的阻隔),也是无可奈何,想见,却又不能见到。
登高的目的是为了远望,来解愁思,然而却没能做到,眼前山岭绵绵,林树重重,使他更愁,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4)九回肠:
回,反复。九,次数多。肠,愁肠、愁思。愁肠百结。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南朝梁 简文帝《应令》:“望邦几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5)“江流曲似九回肠”把江流曲比作九回肠,其实是把自己的不绝愁思用九曲柳江来形容。
《唐诗解》评此联:
“无限之情,以有限之景出之;无形之情,以有形之景状这,对此风景,情可堪乎?”
对政治的抱负不绝,对友人的思念无限,但被重重山岭阻断,满腹愁思无形,但却似山岭林树重重叠叠,就如柳江江水滔滔不绝,又百转千回。
4、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共同的遭遇,同样的命运,都被贬到了荒远的地区,各处一方,想互通问候,却又音信不通。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百越文身地:荒远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京都。
(3)共来、滞一乡:A、五岭以南,福建、广东、广西其实相距较距离京都来说并不远,但仍然不能互通音信,愈觉荒远闭塞,愈觉孤独、寂寞。
B、大家一起被贬到这样的蛮荒地区朝廷的罪贬之重,将来的遥不可知. (4)“滞一乡”的“滞”不仅是柳宗元当时的处境,而且也是他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任上,“滞”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的终结点。
(四)小结,诵读体味 1、小结。
全诗首尾两联叙事抒怀,中间两联写景寓情,移情入境。
全诗用“愁思”贯穿,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
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

2、指导朗诵,体味诗中苍凉、豪迈意境。 (1)一味:
这首诗写愁思,我们以前读过李煜的《相见欢》,它也写愁思,有什么不同呢 《相见欢》凄凉,柔婉。这种凄凉是由如钩的残月、寒冷的月光、树虽落尽的梧桐透露出来的,而诗中“大荒、海天、惊风、密雨、岭树重遮、江流九曲”景物比较阔大宏伟。有苍凉、豪迈之风。
其实,天地、场景越开阔,越会让人觉得在这茫茫天地之中的渺小和无助,也才会让人更感孤独,更感愁思之汹涌。 诵读体味。 (2)二味:
诗歌朗诵要注意它的格律,平仄、用韵、对仗等,这首诗第二、三联在句法上都做到了严格的对仗,读时,要注间突出重音、注意节奏。
这是柳宗元在政治和感情的双重孤独之中发出的不屈的呐喊和痛苦的呻吟,漫漶的愁思将永远凝结柳州这处南荒之地,也让我们记住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灵!
(五)迁移,布置作业
用“度、解、味”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本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附板书: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罪贬(惊、乱、密、斜)

愁思茫茫 阻隔(重 遮、九 曲) (苍凉、豪迈)
寂寞(共 来、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