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试题库

发布时间:2018-06-26 10:47:56

1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体育社会现象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4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调查的兴起。

5社会学的功能包括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6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选题和提出假设、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阐述结果以检验假设五个基本步骤。

7体育的社会机构有体育的行政机构,体育的事业、企业机构,体育的社会团体,社区,家庭等。

8社会运行的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9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三元定性判定标准。

10竞技体育的分类非正规竞技体育、组织化的竞技体育、商业化竞技体育。

11体育社团的种类有竞技体育类社团、社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科学学术社团体、体育观众社团、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体育经济型社团。

12文化的运行纵向的传统和非传统之争;横向的民族化和国际化之争。

13文化的结构外层物的层次、核心部心的层次、中间心和物结合的层次。

14文化的性质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阶级性。

15体育文化的形态现代体育文化形态、前体育文化形态、过渡期体育文化形态。

16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17社会教化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18个体内化包括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19社会地位有两个主要类型即:自致地位和先赋地位。

20社会化的条件有:生理条件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拥有文化。

21社会化的过程预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22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

23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24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的知识体系

25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26宗教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很有力量的上层建筑

27宗教的基本命题是神和人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地狱和天国的关系;善与恶的关系。

28、宗教的要素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宗教仪式;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神庙;特殊的宗教感情;道德规范。

291988年奥运会职业运动员的参赛,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的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0《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20世纪妇女获得体育权利最重要的行动纲领。

311900年的第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女性第一次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崭露了体育才能。

32、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利用不断增长的知识和能力改造自然、社会和人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世界性历史进程。

33、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组织管理科学化;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的广泛使用

33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强烈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具有普遍性、公众教育职能

34体育社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原因)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失调、制度与体制的失调、社会本身引发的问题。

35种族通常被区分为四大人种,即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红色人种

36人种的起源大约已有300万年的历史,民族的发展历史只有4万年左右。

37中国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空白期(中国封建社会及以前)、引入期(20世纪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畸变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38中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生育率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39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健康期大约为1519,预期平均带病期11

40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41社会体育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业余性

42社会体育大致经历了开基创业波浪发展十年挫折恢复发展全面发展五个阶段

43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学因素有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体育场地设施参与者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44宗教的基本命题1)神和人的关系。(2)灵魂和肉体的关系(3)地狱和天国的关系。(4)善与恶的关系。

45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46中国古代曾出现过类似竞技体育的活动方式有:礼射、蹴鞠、投壶。

47、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48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选题和提出假设、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阐述结果以检验假设五个基本步骤。

49测量的效度指调查结构说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测量的信度是指测量结果反映调查对象情况的可靠程度,即一致性,无矛盾性。

50体育社会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为指导。

二、单选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 A

A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自然学科

2、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 C

A《体育社会学》 B 《体育运动与文化》

C 《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3、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A

A结构功能主义 B 冲突理论 C 符号交换理论 D 技术统治论

4、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 D

A社会制度的变迁 B社会的科技变迁 C社会的文化变迁 D经济变迁

5、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B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 B 三元定性判定标准 C 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 D 单一定性判定标准

6、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 B

A1984年奥运会 B1988年奥运会 C1992年奥运会 D1996年奥运会

7、依赖于社会舆论和心理控制所进行的控制是( B

A硬控制 B软控制 C外界控制 D 内在控制

8、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属于( A

A结构性协调 B功能性协调 C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 D 层次协调

9、促使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变化实现的是( D

A社会流动 B社会控制 C社会分层 D 社会变迁

10、从根本上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C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 D 社会的经济制度

11、按体育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体育群体可划分为( C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学习群体和竞技体育群体

C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 D专业群体和业余群体

12、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属于( D

A现代体育文化形态 B前体育文化形态

C准体育文化形态 D亚体育文化形态

13、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 A

A运动处方科学 B高科技的训练手段

C先进的体育理论 D管理的科学化

14、科学技术首先作用于体育的( C

A制度层次 B 价值观念

C器物层次 D 理论方法

15、冬泳协会是属于( B

A竞技体育类社团 B社会体育类社团

C体育娱乐享受类社团 D体育经济类社团

三、判断题

1、体育群体具有一定结构,可临时组成。(

2、学校的体育代表队属于功能群体。(

3、体育社团具有盈利的性质。(

4、体育社团具有完成某些政府职能的功能。(

5、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曲线的运动。(

6、体育是一项科学研究工程。(

7、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最终表现为制度的转型。(

8、球迷骚乱属于世界性的体育社会问题。(

9、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改变人们的体育态度和行为。(

10、人种又称为民族。(

四、简述题

1、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

答:在体育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了体育现象的扩大化和复杂化现象,这种体育社会扩大化和复杂化现象的出现,以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经无法全面地予以解释和回答。加之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繁荣,也为体育社会学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于是体育社会学就在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

2、简述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答:体育社会学的性质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要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又要从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

体育社会学、体育社会科学、社会体育学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括体育经济学、体育伦理学以及体育社会学等;“社会体育学”又称“群众体育学”,是有关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3、家庭体育的作用和意义?

答:(1)家庭体育也是教育子女的良好的手段;

2)家庭中的体育是人们实现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

3)家庭体育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而且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发源地和支撑点;

4)体育运动是家庭支配余暇时间的活动方式之一,是家庭集体活动的一种良好机会,也是维系家庭团结、和睦的纽带。

4、构成社区体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社区成员;

为保证社区体育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体育组织;

必要的场地设施;

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各种具体的体育活动;

一定的经费保证。

5、竞技体育有哪些特点?

答:竞技体育的特点有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传某种价值观念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6、简述体育群体的特征。

答:体育群体的特征表现为

1)以体育为共同目标;

2)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

3)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

4)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

5)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7、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

答:体育社团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部分原有的单项运动协会转向实体化。

2)一些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的社会团体自上而下建立起来。

3)全国各行业体协逐步建立起来。

4)大量民间体育组织自发地建立起来。

5)一些体育的周边社团异常活跃,吸引了一批体育界内外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

8、简述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

答: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有:

1、体育文化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肢体的健全完善过程和超生物经验的传递交流过程。

2、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种社会需要。体育的产生是满足人的需要。

3、体育文化不同于体力劳动。劳动的结果是产生使用价值,而体育运动的结果则是产生锻炼效果和竞技价值。

9、简述社会化的内容。

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传授基本知识技能

(二)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常常表现为一种标准或规定性,通过教育、舆论、信念、习惯和传统对人们施加影响。

(三)指点生活进取目标

(四)培养适当社会角色

10、体育运动中的角色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1)能做到与群体规范一致。

2)都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与角色。

3)与领导人物、核心人物关系协调。

4)具有与其他成员的一体感。

1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答: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是

(一)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

(二)社会控制的中介作用

(三)模拟社会环境

12、体育运动中产生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

A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

B参与机会的不平等

C对女性运动员的支持从来都是不平等的

D为女性提供的教练和管理工作远远少于男性

13、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为妇女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对妇女社会形象的认识

(三)妇女体育得到了法律保障

(四)妇女自身健身意识的增强

(五)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

14、试述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答: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表现

(一)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

(二)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

(三)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四)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15、中国老龄化过程的特点

中国的老龄化过程不同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具有以下特点:

——绝对规模大;

——老龄化速度快;

——在社会发展水平尚低的情况下发生;

——农村老年人比重大;

——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

——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耦合。

五、问答题

1、怎样理解当代体育现象扩大化和复杂化?

答:1.体育现象的扩大化是体育社会学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条件。

体育现象的扩大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

2)体育文化的普及;

3)体育与大众传媒的高度结合;

4)体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发展

2.体育现象的复杂化也是体育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体育现象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经济活动介入体育之中;

2)体育现象的政治社会化;

3)体育社会问题的广泛出现;

2、试述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答:体育社会学的初创阶段:现代体育社会学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学者里塞和美国学者罗德是该学科的开拓者。1921年德国学者里塞的专著《体育社会学》的问世,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1956年罗德等人的著作《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被认为是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

当代国外体育社会学的发展:1、学科初创阶段:1945年至1963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苏联以及东欧几过都积极开展了体育社会学研究。2、学科发展阶段:1964年,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初建的萌芽阶段结束;1965年到1972年,体育社会学从发展的网状阶段向集聚阶段过渡;目前,体育社会学正向专业化阶段发展,逐渐成为一门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中都有合法学科地位的成熟的学科。

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引进恢复阶段(1978——1985):50年代,中国的体育社会学一直以教育学为基础,到了80年代,体育社会学迅速发展。学科的组织加强阶段(1986——1989年):1987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社会学学科组。学科的独立发展阶段(1990——1989年,先后有5本《体育社会学》教材和专著问世;1997年,亚洲体育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3、什么是体育的社会效益?体育的社会效益包括哪些内容?

答: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从社会总体的基本利益来衡量体育运动的效果和收益。

体育社会效益的内容:

1、体育运动及其每个组成单位都对社会做出贡献;

2、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和取得的社会利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体育的社会效益是体育政策与社会其他公共政策之间的反映;

4、体育的社会效益是以提供某种社会服务的方式显现出来。例如,表现在:增强人民体质;增进劳动者的健康;增加劳动人口;开辟新兴体育娱乐项目;增加体育社团的人数等。

4、试举出一例当前存在的体育社会问题,分析其主要危害,并谈谈如何进行社会控制。

5、试述社会流动理论和体育的社会流动理论,并例举在你周围发生的社会流动现象和体育的社会流动现象。

答:由于社会分层的存在,就必然出现社会流动。人们地理位置的变迁,也归于社会流动,这是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往往和地理空间有密切关系,如辽宁运动员转会到广东,俄罗斯运动员应聘到中国来踢球,都属于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①社会价值观。②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③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④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社会流动可划分为如下类型(社会流动的方式):

①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上(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以原地升降。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

②个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通过测量儿子和父亲职业的异同来表示。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

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指体育人员的向上或向下流动。这种流动可以改变人员的社会地位。比如运动员由于运动成绩提高或下降,在国家的四级训练网上做的向上或向下的调动,运动员从省队选拔到国家队,或由运动学校退回业余体校,都是垂直流动。向上流动是体育人才选拔的必然结果,向下流动是体育人才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运动员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运动成绩所构成的资本对他们的流动方式、流动速度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水平流动:指体育人员不改变社会地位级别,只改变群体、组织或社区关系的流动。运动员的跨区域流动,职业运动员同级转会等就属于水平流动。

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

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如运动员退役后转人体育院校学习,体育大学生毕业后到学校任体育教师是自然流动。

非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不正常的、逆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可能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体育社会内部机制的紊乱。比如,运动员退役后到海外兵团效力,专业运动员出现在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上就是这类非自然流动。

体育的社会流动出现了以下一些趋势:

1)水平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地区、各行业实行壁垒政策,限制人才水平流动,而在市场经济催动下,人才的水平流动得以正常进行。

2)向上流动多于向下流动:这是由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人才发展的机会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3)非自然流动、结构性流动增加:必须看到的是在体育人才的流动加快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不健康的流动方式。特别在竞技体育领域由于功利主义的驱动,出现了许多与资格作弊相关的非自然流动。

4)体育人才个人一生中流动增加,范围加大,速度加快:由于职业体育的国际化发展,体育人才的洲际、国际范围的流动规模正在扩大,甚至出现了经营运动人才的中介公司、经纪人。

5)流动中的经济因素增加:体育人才的社会流动越来越反映出市场经济的特征,体育人才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发生社会流动的现象频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伦理、体育法制就尤为重要。

7、什么体育学习群体?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这是主要承担教育和社会化功能的体育群体,它由教师、教练和青少年共同组成。

主要活动内容是体育教育和通过体育的社会化,主要组织形式是学校的班级。

体育群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了体质,而且还能通过群体生活内化该群体的行为规范、态度和习惯。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是进行孤立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在群体的活动中实现的,学习的过程也是群体成长的过程。学生们在群体生活中学习和掌握对生活的看法、改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建立人生观。体育群体的这种功能是其他课程所难以具备的。在这种群体中主要的社会关系有两种:师生间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和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在学生中往往因场地、设备、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的兴趣和友谊,会分化为若干个小群体。这些小群体对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至关重要。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去分析和利用这些小群体,特别要充分发挥这些小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的作用,并努力缩小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别。

8、试述运动员群体的主要特征?

答:A.运动员具有较同龄人更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性,这是因为他们较早地离开了家庭,开始独立生活,运动员特定的行为方式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性。

B.他们的社会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他们追求的功利有国家的、社会的,也有家庭的、个人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C.他们具有创造意识、挑战意识和攻击意识,心理指向比较积极;

D.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但生活阅历和经验较同龄人丰富。

E.运动员是一种社会榜样,他们常常作为一种民族英雄、青年楷模来塑造和宣传的。他们是社会忠诚的形象代表。他们要倾其全力忠诚于他们所从属的国家或团体。

F.运动员还是一种需要继续社会化的社会角色。运动员的年龄一般在1525岁之间。在他们服役期间,要在学业、生活、婚恋等许多方面做出牺牲,社会应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全面负责。他们自己应正确理解自己的处境,做好继续社会化的准备。

G.中国运动员的早衰现象、淘汰率高的问题、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运动生涯结束后的出路问题等,都是体育社会学关心的课题。

9、体育社团的作用?

答:体育社团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其发展体育事业的价值,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体育社团相对于政治性、经济性、宗教性社团,较少社会背景,较少动用社会资源,成员的覆盖面较宽,因此有较大的社会容量,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参与的较好形式。

2、体育社团有利于对人进行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某些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体育社团是规范青少年儿童行为,发展群体观念,抑制过分个人欲望的重要手段。

3、体育社团与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文化艺术等类社团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但对成员没有特殊的行业要求和特长要求,而且体育社团的种类很多,层次有别,人们的选择余地很大,因此体育社团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4、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鉴标之一。

10、体育社团的性质及其具备的条件。

答:体育社团的性质表现为

1)、民间性

2)、非盈利性:体育社团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3)、互益性

4)、同类相聚性

构成体育社团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

2)、特定的体育目标

3)、明确的行为规范

4)、权力结构

5)、一定的物质设备

6)、适宜的外部环境

7)、一定的社会承认

11、试述体育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

答:体育可以归入两大类文化中。体育是一种跨度很大、综合性很强的文化类型。严格地讲可以划在智能文化和规范文化之中,但是它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不容忽视的。

体育文化具有的这种综合的性质,使它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时间里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体系,因此,到了现在仍然得不到文化的全部承认。

然而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一旦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的文化,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和发展。

12、试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什么差异?

答:(1)中西体育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在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的培养是受传统文化制约的。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儒家重视伦理规范,强调“克已复礼”,追求合于名礼、积极有为的“君子”人格;佛家则主张于世俗间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这三种文化流派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过影响,使得传统的体育价值观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中国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比之下,西方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则明显不同。古希腊文化与雅典民主制所孕育的崇尚个体享受的酒神文化一道,发展了古希腊独有的人体审美意识、娱乐意识,及从个人原则和人格意识出发形成的体育风尚,催生了以倡导个体的自由、竞争、支持、鼓励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潜能和智慧为重要特征的西方文化,反映在体育上,就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展现生命的完美,于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成为西方体育的主流。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中西体育文化是沿着两个不同的逻辑方向发展的:“中国传统理论型体育文化的文化本质是和谐,西方传统法理型体育文化的文化本质是竞争”。

2)中西方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的认识和理解的比较

中国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强调意念的作用和内部修炼,崇文尚柔,以静养生是其活动的特征。

西方体育则强调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许多活动方式均要求大肌肉群参与,且肌肉运动剧烈;提倡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从而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获得精神充实感的满足。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答: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

第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第五,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

第六,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第七,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第八,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传统。

14、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呢?

首先,体育是人类,也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人类能创造出各种文化系统来。而这些系统中恰恰包含了体育。动物各种肢体活动和嬉戏是它们的本能活动,不具备任何文化意义。而人类创造的体育是后天习得的,并非遗传的。

其次,体育运动具备文化的各种特征。包括文化的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阶级性等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清晰地看到。

第三,体育运动不仅有它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这些深层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理想的一部分,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等。

当代体育文化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繁荣,甚至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15、现代人和传统人,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现代人可以保留传统的东西,却不做传统的奴隶,并且敢于摒弃一切不必要的或阻碍文明继续进步的东西;

第二,现代人靠努力工作和高度的进取心以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出身门第;

第三,现代人具有勇往直前和变革创新的精神,而不听天由命。

在行为方式上,现代人重视技术技能,精于计算,惜时守时,讲求效率,办事有计划性,信息广而灵。

在人际关系上,现代人善于互相尊重,既敢于发表意见,又能够听取他人意见,讲究分配的公正性,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16、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答:(1)、在体育教育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角色经验,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

2)、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这有利于教育学生懂得“做什么像什么”的社会意义,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时“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3)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里,这一点尤为重要。

17、素质教育具有的基本性质?

1)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是重点校,还是基础薄弱校;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差生”,都要进行素质教育。

2)普遍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分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的不允许用任何方式剥夺青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3)发展性。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4)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8、试述知识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竞技体育的实力将转化为各种不同质的知识产品的智力,其竞争手段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技术的推广能力。竞争的实力将集中在善于创新的智慧人群中。

其次,由于在知识经济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因素是知识和智能,而不是实物资源,因此对体育人才的争夺与培养、体育科学知识的创造,体育科学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成为未来社会体育运动的焦点。

再次,在追求知识劳动放大的知识经济社会,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成为强有力的工具,体育活动中的大量常规性的、逻辑性智力活动将交给电脑去完成。同时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体育的智力机关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体育发展的中轴机构。

1 体育竞赛

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当人的体能发挥越来越临近人类征服自然力的生理极限时,任何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对未来体育竞赛的影响将越发重要。人们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延展着自身的功能,最后的状况将是谁最先拥有对人类无毒、无害、无损伤的科技手段,谁将最多地获得世界大赛的“金牌”。科技和体育竞赛的结合已经成为世界体坛发展的大趋势。

2 体育娱乐

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启动全球电视转播以来,几十亿观众能够亲眼目睹奥运会、足球世界杯赛的场面,从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娱乐享受;而当代因特网的发展,则使全球150多个国家、1亿多的用户共享着大量的信息,人们从中可以随时获得最新信息、观看精彩镜头与图片、与体育明星交谈等的众多乐趣。现代通讯、电子、信息技术正深化着对人们体育娱乐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还促使产生了许多新的“高科技体育”娱乐形式。最近,国际上正产生并流行着“梦幻团队”、在线博彩、“在线音像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因特网网上竞赛活动,它们目前已部分传入我国南方地区。人们对这些“高科技体育”娱乐形式的参与已不仅是身体上的参与,而是增加了许多智力的内容。

新型体育娱乐竞赛形式的产生、高科技手段的引进,不断充实着“体育娱乐”的内容,对原有大众体育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3 体育健身

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多数公民的共识。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要讲科学。随着大众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人们逐步会对科学健身知识提出更高、更多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者在社会劳动者中的比例将会大幅度上升。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必然要求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恢复和调整措施,而体育锻炼就是大多数人的最佳选择。现代信息技术还会使单调、枯燥的健身运动变得异常丰富多采,吸引着以往较少参加锻炼的众多职业中、青年人士的踊跃加入。特别是人们的情绪和感官经历由于通过高科技手段不断获得身体测验和比赛成绩的反馈而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使体育的健身功能更加突出和吸引人,群众体育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4 体育产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体育已成为“知识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预见,体育人口将会随着“知识人”的骤增而骤增。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必然会引发体育产业的繁荣。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将成为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内容。建立在知识、信息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基础上的运动影视、体育博彩、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等为主的体育市场将会越来越壮大,同时,体育也将因其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后劲。

19、试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也都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技术要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科学研究需要装备复杂的技术设施。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

但是,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首先,它们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世界,而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实现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以造福人类。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性质也有所不同。科学具有真理性,即为了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技术则具有功利性,即为了满足特定的功利需求;科学讲究系统性,因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而技术注重科学性,因为技术必须符合科学原理;科学具有交叉性和统一性,重视各学科知识与方法这间的相关关系,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统一整体,技术强调创造性,主张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科学倡导发展性,认为科学有无止境的前沿和发展前途,而技术以进步性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志。

再次,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科学虽然也十分强调其可用性,“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技术更直接与社会需求、经济价值、文化审美、生活方式、生态保护相联系,因此更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应用性、艺术性等性质。

20、试述科学技术作用于体育的社会条件

运用社会系统理论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具体地考察一下科学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发生联系的社会条件。

(一)功能与结构

一般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影响首先作用于体育系统的社会功能,使之发生更新与变迁,然后,体育系统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革,以适应实现新的社会功能的需要。

体育系统的社会结构对更新与变迁了的体育系统的社会功能的适应是一种非一次性的调节过程,它总是在自己的运动过程中,针对着体育系统的社会功能,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充实。

必须强调的是,当科学的影响作用于体育的时候,体育系统中的功能与结构不可能及时作出适应性的反应,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吸收、理解、加工和处理科学的这种影响。

(二)政策

首先,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体育系统为了适应科学系统的要求,必然要使体育系统自身的功能与结构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其有能力接收和消化科学系统的影响。而要有成效地实现科学影响对体育系统的渗入,就必须要由体育系统制定出一系列既能反映科学系统的要求,又能符合体育系统自身行为特点的具体政策。

其次,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政治系统即国家与政府作为媒介加入了科学与体育社会互动的行列。

21、试述体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科学体系更加完整

建立体育科学体系是运用分类学原理探讨体育科学内部结构相互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人们全面地解释各种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

(二)体育科研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首先,体育科研的力量和投入要加强。

其次,我国的体育科研要走社会化的道路。

第三,要实现体育科研与体育实践一体化。

体育科研也要和国民体质监测相结合。

(三)科学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广泛使用

(四)运动处方科学是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五)体育科学与反科学、伪科学之间的斗争更加有力。

22、试述科学技术作用于体育的机制。

(一)科学技术对体育器物层次上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影响首先作用于体育的器物层次。在文化结构内部,当其中科学技术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它总是通过科学技术思想化表现出来。在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科学技术因素在文化系统中的变化,首映出来的是为了实用,具体地解决某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在体育中则是为高运动成绩、锻炼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科学对体育制度层次上的作用

当科学技术的影响作用于体育的制度层次的时候,一方面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物化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另一方面,任何科学技术的器物形式总是要由组织起来的人掌握和运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使技术的器物发挥作用。

(三)科学作用于体育的价值观念层次

科学技术影响与渗透深入的再下一步是让这种影响作用于体育的行为规范层次。

当科学技术的影响深入到体育的价值观念层次,引起体育的价值观念层次变化的时候,这种科学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就开始作用于文化的行为规范层次了。这样一个社会过程,主要还是通过在新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的。

23、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是什么?

体育与媒介相互依赖的发展着,因为二者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对方,他们能够生存,但是,他们都将会与现在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媒介,积极参加体育的人数不会自然而然的快速增加,商业性的体育形式将不能被广泛传播,注意力也会更少的集中于精英式的体育形式。如果没有媒介对体育的宣传,人们就不会优先考虑体育。

没有体育,媒介也能生存。但是,媒介,尤其是报纸和电视将有所不同。报纸的销量可能会降低,周末和节假日的电视节目也将改变,电视公司的利润竟会下降。

24、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

第一,体育社会问题是多层面的,大多发生在伦理层面、管理层面,但有时也可能上升为法律问题。

如球场暴力和兴奋剂问题。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的基本方式是教育和管理,也要辅之以行政和法律手段。

第二,体育社会问题比一般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犯罪问题)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危害要小些。

而且体育竞赛活动的场景一旦消失,体育社会问题也随之消隐或掩盖下来。但也有时体育社会问题可能酿成巨大的社会骚乱,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例如英国球迷的频繁骚乱,已经成为英国社会的一种难以医治的社会瘟疫。

第三,体育社会问题寄生于体育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水平关系较大。

一般来说,社会体育价值观念越正确,体育伦理水平越高,体育管理越完善,体育法规制度越健全,体育社会问题产生的可能性越小,即使产生,其影响范围也小,解决过程也较短。

第四,体育社会问题具有很高的公开性。

由于现代体育运动与大众传播媒介共存,不仅体育运动成绩、表演、比赛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而且它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也具有很高的社会吸引力。因此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是正确的、果断的、透明度较高的。

25、体育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

1)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许多体育社会问题的产生在于体育资源的不足与分配不公,因此必须通过体育社会化的途径和发展体育产业的方法开辟体育新的体育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缓解社会需要与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2)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体育体制是人们体育社会关系的反映,对人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参与起着直接的制约和调节作用。体育中发生的许多失调和障碍,其直接根源都在体育体制的失调上。只有从制度与体制改革人手,体育社会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

3)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由于体育社会问题具有多因性、广泛性、综合性、公开性等特点,单靠体育部门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如球迷骚乱问题,就必须配合群众团体、新闻媒体、公安等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效。

4)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为了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利益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疏导个人与群体的不满情绪,有必要在体育系统中建立一种“安全阀”机制,避免矛盾与冲突的过度压抑和集中爆发。

26、球迷骚乱的特点和危害?

1)无预谋过程:球迷骚乱和政治骚乱不同,绝大多数是属于事先无预谋策划,事中无明显指挥的从众性骚乱。而事后,多数参与者会为自己的行为羞愧忏悔,但下一场骚乱又可能重新卷入。

2)发生时具有爆发性:球迷骚乱发生突然,其导火线是意想不到的。大部分参加球迷骚乱的人员事先都未想到自己会卷入骚乱。一些球迷是带着某种情绪进入球场的。这些情绪可能来自家庭、工作单位、也可能来自社会,当球场上出现了某些刺激这些情绪再现的事端时,就潜伏了骚乱的危机。如对某方运动员获胜的强烈愿望,或对某方运动员的宿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使球迷的情绪波动、躁动,于是语言粗鲁尖刻起来,并用各种响器宣泄情感,相互影响,愈演愈烈,最终发生难以控制的骚乱。这种状况在赛场形势与观众心理定势发生巨大逆差时,尤为严重。

危害:

1)可能造成小规模的人员斗殴,受伤以及公共体育和其它设施的损坏。

(2)亦可能形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出现危机等。

27、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

1.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失衡问题

由于高水平竞技体育受到较大的偏爱,中心密度加大,形成独立体系。又因为过分强调“天才体育”,强化职业道路,忽视了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使得高水平竞技体育失去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充分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外界环境。而一部分学校又过分强调“增强体质”、“为大多数人”,抵制竞技体育,甚至排斥作为体育手段的竞技体育在学校内的存在。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才能使体育事业得到全面扎实的发展。

2.竞技体育队伍的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

我国运动员由于专业化年龄偏早,特别是体操、游泳、乒乓球等项目,一部分运动员不能得到较完整的文化教育,同时又受到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整个体育队伍忽视文化教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给运动员的选拔、退役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给管理、训练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使运动员队伍违纪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据卢元镇等人在北京市的调查,半数以上知识分子家庭因此不愿将自己的子女送去当运动员。据牛兴华等人的调查,大部分教练员不愿自己的孩子搞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与这一问题伴随而来的是轻视体育科研和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前一些省市正在努力改善这种状况,如实行“体教结合,成立运动技术学院,创办竞技体校,将文化课纳入普教系列等,都可以适当地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

由于竞技体育队伍文化素质偏低,运动训练野蛮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在“封闭训练”的借口下,剥夺运动员的人身自由,侵犯人权的问题也不时发生。

3.侵占体育场地设施问题

历史的原因造成体育场地偏少,设施落后。由于人口骤增,社会和学校不重视体育活动,兴建新的城市建筑时,往往侵占学校或公共体育场地。多年来,蚕食体育场地已成为几乎无法禁绝的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不仅贻害当今在校青少年学生,还将殃及子孙后代。

28、试述体育运动与民族的关系。

答:一、强身健体增强民族体质

中国近代就有强烈的增强民族体质的愿望。50年来,我国的体育人口迅速增长,

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全民健身运动正在为现代化的建设者塑造健壮的体魄;新的体育场馆不断涌现……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体质的增强。

二、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

1、竞技体育可以树立民族形象和民族榜样

由于竞技体育在文化地位和社会功能的特殊性,优秀运动员和体育明星备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民族形象的代表。

2、 技体育可以强化民族意识

体育事业的发展动力是来自民族的忧患意识,又发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今天,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全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技体育可以凝聚民族力量

中国的现代的体育运动始终与民族的命运、与民族的解放、振兴事业保持着天然的血肉关系。

4、 技体育可以弥合民族之间的创伤

体育运动是当代和平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民族体育之花长盛不衰

民族体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民族体育可以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民族体育是各民族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29、形成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原因剖析?

1)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性别的精神品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妇女虽然长期对男人处于从属地位,但从未放弃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她们虽然社会地位卑微,却具有强烈的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虽然社会对她们有阴柔纤细的社会角色要求,但中国妇女始终具有潜在的刚毅不屈的性格精神。

2)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女性的体育参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终是和民族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竞技体育处于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的交叉点。因此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的支持。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女子思想和身体的解脱,促进了妇女体育的大发展。

3)中国女运动员成功地利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时间差”:当代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发起时,没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体育运动上。而在五六十年代后,中国女运动员已经获得了较为平等的参与竞技体育的机会,并在些项目,如女子足球、女子柔道、女子举重、女子撑杆跳高、女子三级跳远等上率先发展起来,取得了好成绩。

30、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

(一)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程度将有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迅速的增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我国社会体育在今后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社会体育将全面走向社会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一种新型的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和发展活力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将逐步建立起来。

(三)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

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是提高社会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在充分动员社会成员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提高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使得群众可以最有效地锻炼身体,促进体质增强。

31、宗教和宗教组织如何运用体育?

1、促进精神的成长

宗教及其组织希望通过体育,来健全教徒的身体乃至精神,他们期望通过运动,使运动员能够将自己的行为道德化,规范化,从而更好的为信仰服务。

2、招募新成员和促进宗教信仰及组织

宗教组织已经开始运用体育来倡导他们的信仰,来吸收新成员,特别是那些拥有“男子汉品质”的年轻人。运动员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声望而常常被宗教群体视为有效传达宗教信息的代言人。

32、运动员和教练员怎样运用宗教?

宗教信仰和仪式无论在个人层面上还是在社会层面上都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人们可以运用它来:

1)对付不确定性;

2)远离麻烦;

3)赋予体育参与的意义;

4)使体育走上正道;

5)促进队伍的团结;

6)重申教练的规则。

由于这些原因,一些特殊的宗教信仰形式被应用到许多体育场合之中。例如,运动员和教练员在他们应付体育中的挑战和竞争的不确定性,以及寻找体育参与和整个生命的意义的时候,已经把宗教作为一种心理支持的来源。宗教还被用于创造队伍的团结和为运动员以及运动队的社会控制提供基础。每一种可能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33、试述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一)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

(二)体育维护了社会健康;

体育在调整社会的健康状况,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准,延长人口的预期寿命等方面起者积极的作用。

(三)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

体育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它

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四)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

体育建筑的造型、色彩、功能,常常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着社会心理;大型的全

国运动会、洲际运动会、奥运会等,已经成了主办城市推动市政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动力。

(五) 体育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

(六)竞技体育的竞争性强,促使现代高科技在体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

34、试述体育改革的动因。

答:(一)、体育改革的经济动因

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决定了体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体育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制改革。

2.经济改革为体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为体育消费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二)体育改革的政治动因

我国政治体制影响和决定着体育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必将有利国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领域开始由“人向“法治”的转变,今后必将更好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改革的文化动因

现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促使了人们体育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生物功能,还拓展到体育的社能。体育价值观也开始由单一向多级,由生物向社会过渡。

(四)体育改革的教育动因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培育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体育和教育都存在密切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变革与进步,也将催促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五)体育改革的内部动因

1.体育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了体育改革

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多方面需求,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是支配人们体育改革的内在动力,也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规模、深度和速度的直接因素。

2.体育事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要求进行体育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体育不仅需要政府力量的一定投入,更主要的是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走社会化和产业发展的道路,以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六)体育改革的国际动因

我国体育以自身的创新为基础,实现与国际体育的全面接轨。

35、试述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

答:(一)环境破坏;

物种绝灭,空气、土壤和水质污染,沙漠化等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

(二)营养过剩;

生产的高度发展,人类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任何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旦富裕起来,必然要增加动物蛋白质和动物脂肪的消耗。由此,引起了各国肥胖症的大流行。

(三)、运动不足;

人体运动能力减弱,是由于受机器的奴役和放弃本身的努力。于是许多人就丧失了许多生产技能、生活技能,同时还丧失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的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四)、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的退化;

进入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又产生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界限:因文化而来的进化、因文化而获的高雅以及更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了自然。

(五)、生活危险;

工业生产产生的“三废”,都可能对人们的肉体内脏甚至精神造成危害;交通事故、事物中毒、天灾和各种社会危险,都对人们造成了威胁。

(六)、高度紧张;

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是造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紧张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状态也有重要的关系。

宗教不等于迷信

共同点:二者都是唯心主义有神论,相信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

不同点:

在根源上:宗教是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自己发展的过程,有完整系统的礼仪制度。迷信录习了原始宗教,内容粗俗,低级。

在内容上:宗教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论。迷信不能构成完整的人生观,用精灵鬼怪来回答人类的问题。

在组织形式上:宗教是秘密的组织团体,按仪轨进行宗教活动;迷信是无组织,分散的,无固定场所,是非法的。

在文化上:宗教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借助宗教将人类推向文明;迷信是糟粕,对文化有危害,应抛弃。

体育社会学试题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