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历史脉络

发布时间:2020-05-10 23:16:37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一)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

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三)

2、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向

先南后北的策略

徐铉,使宋。太祖、太宗是五代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代精英。“金匮之盟”?但宋代的制度建设在太宗时代完成的。“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中央集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宋初后,再没有地方能够跟中央抗衡。

澶渊之盟:河南河北交界处,寇准坚持真宗御驾亲征,过北城三呼万岁,宋方战胜辽契丹。寇准的“大忠”,北宋中期的士大夫的忠心观。不是忠君。

庆历新政:范仲淹,还未实施,就遇到阻力,夭折。后来引起更激进的王安石变法(熙宁新发、熙丰新法):熙宁新法强调王安石的个人作用,熙丰新法强调宋神宗的指挥。

元祐更化:按祖宗规矩,推翻新法,守旧势力反弹。太皇太后死,哲宗亲政后,赶走守旧势力,改元绍(神宗)圣。

年号崇宁,弟宋徽宗把持不同政见人归为元祐党籍,刻碑,党同伐异。(元祐党籍碑~广西桂林摩崖~是南宋立的,后人认为王安石导致北宋灭亡,故南宋人觉得元祐党人光荣。)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牵制了军队力量。

徽宗,丰亨豫大,易经说法,渲染太平盛世的说法。主政人没有认识到危机。女真人崛起。宋金联合“海上之盟”灭辽,金认识到宋的军队衰弱,灭辽后两次打到开封,两宗掳猎北去宋亡。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四)

2、南宋:战、守、和——中国开始转向内向

南宋的版图退到了淮河以南.

1)南宋历史的主要线索:

是战、是守、是和,贯穿南宋抗金、抗蒙战争;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与区域社会的发展;理学的兴起与儒家文化的普及。学者对南宋的认识:背海立国?面海立国?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即位(哥被掳未亡),面临继承合法性的压力(12月立康王~靖);应天府的意义,宋是一个火德的国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宗泽)。(高宗致宗翰(粘罕)国书: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江宁,三年无处可跑。)

2)偏安局面:

1141年,绍兴和议;1164年,隆兴和议;1208年,嘉定和议。南宋与金基本以淮水中流为界。

临安——行在临安,临时之地。山外青山楼外楼~地图画到临安,不数中原有几程。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南宋宰相最擅权者,为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四人。盖南宋宰相兼总兵财,权莫与比。”(权相权力及制衡)。

庆元党禁:南宋中期,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以禁“伪学”(指道学)为名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高~孝~光~宁~理(谋臣官僚在特殊情况下扶持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官僚集团与道学集团矛盾。史死理宗才执政,把理学提到前所未有高度,死后理宗。

3)13世纪初,蒙古族崛起并统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国。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36年:城市与要塞的攻防战。1258年,深入成都不易水侯,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蒙军第三次西征中止,缓解了对南宋和西亚、西欧、非的压力。1276年元进临安,太后与小皇帝投降。1279年,南宋灭亡,崖山之战(现水下考古战船众多)。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一)

一、契丹兴起与辽朝的建立

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北方民族先后建立强大的辽、夏、金、蒙元政权,与宋朝形成对峙。

与此前突厥、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不同,这四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进入汉族社会。

两宋与辽、夏、金、蒙元政权的和、战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脉络)。

辽、夏、金、元的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

1、契丹勃兴.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是从契丹来的,Khitan Cathay.以进入中原王朝的方式分:“渗透王朝”,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进入内地之前没有形成政权,受内地影响较大。“征服王朝”,辽、金、元、清均属其列。在进入内地之前已经形成政权,民族特色比较突出。辽(契丹)和元(蒙古)属游牧民族,汉化程度较低;金和清(女真)属于半渔猎半农耕生活生产方式,不是简单的同化,与汉民族含化,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影响,当然也有主导性。《辽史。营卫志》:神人白马天女青牛二水合流生八子之说,契丹繁衍来源(八世纪传说~实际四世纪);汉文献称为白马灰牛说。契丹作为一个古代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吸纳其他部族而逐渐壮大起来。唐初形成部落联盟,以大贺氏为联盟长;唐中期以后,遥辇氏以乙室、迭剌部为基础,重建契丹八部落联盟。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2、辽朝建立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他出自迭剌部,901年做过侍卫军官,903年于越(总知军国事),907年部落联盟可汗,916年建元神册契丹国被称“天皇帝”(912~926)~太子睿(1101~1125)200多年历史。”辽太祖陵“。北方民族多乍起乍伏,契丹没有乍起乍伏的现象,屡仆屡起,建立自己民族国家比较晚。《临潢集》。耶律阿保机老婆述律后,萧太后前人是回鹘人,汉化程度高(为先帝断右腕除政敌),传太宗德光(926~947)。

3、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大多数少数民族乍起乍兴,很快建立自己部落联盟式的的国家;而契丹民族从四世纪见于记载,直到十世纪才建立国家。

4、上京临潢府,离潢水很近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二)

1,契丹语言属于阿尔泰系语言

2,洪迈《夷兼丙志》: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敲门),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3,契丹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先出现的叫大字,与汉字比较接近;后出现的叫小字(字母文字),更受回鹘文字的影响。契丹文化和回鹘文化交叉影响。

4,大字和小字在辽代时与汉字并行使用

5,早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北京的一些古寺名刹基本上都是辽代建造的。

6、辽代疆域比北宋大。生活着很多民族,习惯都不一样。有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管理方式,渤海相当于特区,称之为东丹国。

7,四时捺钵的意思是,行营、行朝、行在,中央办公的地方随着四时而变化,逐水草而居嘛。辽代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皇帝在哪儿中心就在哪儿。春捺钵,正月上旬,捕鹅、钩鱼;夏捺钵,四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避暑。议政;秋捺钵,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钵,十月以后,避寒、议政、猎虎。

8,辽朝五京:上京临潢府(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北京)、西京大同府。都不是正式首都,而类似于镇服地方的首府。真正的政治中心是跟着皇帝老儿搬家的。

9,南北面官制度。一个在牙帐北面,一个在牙帐南面。北面:牙帐以北,契丹的枢密院,主本民族事务。

南面:牙帐以南。以汉人事务为主。皇帝的牙帐面向东面,以东为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一国两制。北面官里面又分南北。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三)

契丹一种社会行政组织,斡鲁朵:出自突厥语,意为宫帐(帐幕、宫卫)或宫殿。辽每一位皇帝即位,都建立自己的斡鲁朵,其下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部族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为皇帝等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继承。斡鲁朵:十二宫一府——这是从汉人的角度命名(对应)。

契丹王朝地方行政体制:部族制、州县制。

头下(投下)军州:具有二重性的贵族领地。其性质有争议。《辽史》“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新安置(集中安置在农耕与游牧区域之间的商户,农户,匠工等)的州县不直接归中央,有贵族私属。头下属民均为二税户,意思是同时向所属的贵族和中央交税。是部族和政府二元制。

三、北宋与辽的关系

1、太祖时期和太宗初期。先南后北(攻和防御),不战不和,亦战亦和。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保宁十一年,979)亲征攻下北汉(从山西直奔北京,意收复燕云十六州)。

2、高梁河之战与雍熙北伐

1)高粱河之战(夜惊)(后德昭自刎),

2)雍熙北伐(986):雍熙三年曹彬由雄州道, 田重进由飞狐道, 潘美、杨业(杨家将)由雁门道三路北伐。三路均失败。此后,太宗强调守内虚外。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四)

1,澶渊之盟:兄弟之国,岁币10万两,银绢20万匹。匹两是一个整体单位。习惯把一两白银和一匹绢等值,实际不一样。曹利用出使和谈,真宗说不能超过一百万,寇准说超过30万,你就别回来了。契丹其实也想和谈,后来谈好了,30万。真宗以为是300万,“姑了事,亦可尔。”寇准的威望一度很高。澶渊之盟牵动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很敏感的问题,比如中国论,后南北朝,甚至后三国,不单纯是城下之盟什么的。开榷场。北宋写给契丹的国书当时没公开,因为比较敏感,承认两个皇帝。天无二日啊!“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传统秩序观念受到冲击。“各守疆界”有了明确的疆域划分;此前的疆域并不明确,属于势力范围。开始有了主权意识,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宋人怎么去理解“中国”?文化认同。来自外民族的威胁,使中国人更加认识到什么是“中国”。契丹使者过来,名义上还是说朝觐,实际上是平等外交。

2、辽朝的灭亡。苏辙(苏轼弟)(《栾城集》:辽道宗文弱,宋辽互保无事,亡后难说。契丹与女真和背后蒙古之间已经出现冲突(珍珠~两封书信激化抗辽民心)。北珠的争夺,成为民族战争的导火索。抗辽战争1123年,金军已基本攻占辽朝统治的核心地区,辽天祚帝遁入夹山;1125年,金兵俘天祚帝,辽亡。辽朝灭亡前夕,耶律大石率部分军队北走,重建辽政权,史称西辽,都八剌沙衮(吉尔吉斯),号虎思斡耳朵。西辽于1218年为蒙古成杰斯汉所灭。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一)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

1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

2效率与制衡:宋代的官僚制度

3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4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5宋代的赋役制度

 1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

a祖宗之法的核心原则以及祖宗之法的形成

“祖宗之法”的基本内容: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控制禁军的兵权,二府制衡。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制其钱谷: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兵样),禁军布局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策略。重文轻武?以兵立国? 成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原则:防弊之政,防弊之政的内容:《续资治通鉴长编》“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1)防弊之政是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蹴鞠(踢足球)图(钱选摹本),宋太祖,宋太宗,赵普,党进,石守信,楚昭辅都是足球爱好者,哥儿几个都曾经在一起踢球。中国足球虽然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中国发源的。赵匡胤突然做皇帝了,觉得应该建立起一套君臣秩序,不再称兄道弟了。集权不是说集就集的,需要一些措施和手段。中央:控制禁军兵权、二府制衡;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赵普“三大纲领”。文臣知州,派遣通判,罢支郡。地方税收上缴中央(账面上),不经过节度使之手。兵样(模特),加强中央禁军。由于五代战争,中央军已经比地方军更能打仗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军人出身的宋太祖不可能过度轻武,所谓重文轻武,只是后来的送人过分渲染出来的。政策的制定,和建国时期的具体形势有关。太宗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哥哥的遗志。他的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事先预防),曲(委曲周全)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尊承,不敢逾越。”总的来说,就是防微杜渐。真宗、仁宗、英宗在即位诏书中都有类似说法,套话。值得考虑的是,当时为什么流行这样的套话?]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宋史历史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