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对比赏析

发布时间:2015-09-16 09:34:07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对比赏析

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都是我国民族文学艺术的源头,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绚丽瑰宝。诗歌翻译是中国典籍英译的重要方面,也是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诗歌翻译除了要再现原作语言的意义外,还要传达出原作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以及原作的韵律美,即诗歌翻译时要注重音美、意美、形美。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审美情趣,中国的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诗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翻译障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诗歌具有不可译"性。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诗人、学者和翻译家在努力的尝试,挑战诗歌的不可译,并从中发展出一些策略和技巧来运用到实际的翻译问题中,比如:如何把握诗歌翻译的节奏?如何安排诗歌翻译时的韵律?如何采用 “归化”和 “异化”来处理诗歌翻译的隐喻和象征?这些都是我们在诗歌翻译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9世纪开始,西方很多汉学家热衷介绍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其中英国诗人翟理士、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垮掉派诗人加里施耐德等都对中国诗歌的向西方的引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另外以许渊冲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也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方面功勋卓著。如李白的唐诗《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版本不下六种,分别从不同的译者的视角对同一首诗歌进行翻译,将一首送别诗完整的展现在西方受众的眼前。本文主要选取庞德、许渊冲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剖析,从中挖掘诗歌的翻译理论及翻译原则。这首诗歌是李白出游期间的作品,在描写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时,又凸显了长江的气势磅礴。原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庞德的英译版本为: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

The long Kiang , reaching heaven .

许渊冲的英译版本为: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 ,

For River Town 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 .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

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本为:

Seeing Meng Haoran off from Yellow Crane Tower

At Yellow Crane Tower in the west ,

My old friend says farewell ;

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

He goes down to Yang Zhou ;

Lonely sail , distant shadow

Vanish in the blue emptiness ;

All I see is the great river

Flowing into far horizon .

国内外先后有多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在研究对比《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版本,本文则主要从诗歌的翻译原则、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诗歌翻译时要注重保持诗歌形式和韵律美感。总体来说,译诗要注意三个原则:即音美、形美和意美。

中文诗歌是以 “平仄”来划分诗歌节奏的,英语诗歌是以 “抑扬”来划分节奏的。中文诗歌的 “言”和英文诗歌的 “音节”对应,“顿”和 “音步”对应。从这种比较方法来看,中西诗歌在节奏划分上也是有相同之处的。从音美角度来看,在三个译本中,许渊冲的版本在注意表意的同时,前两句均是以towerflowers中的er的发音结尾,后两句均是skyby中的y的发音结尾,读起来韵味十足;从形美角度来看,许渊冲版本及杨宪益版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句式结构,前后对仗工整,相较于庞德的英译版本来说犹胜一筹;从意美的角度来看,“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中烟花三月的翻译属杨宪益的“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更能精准的表达三月的烟花之气;“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李白在描写孤帆、远影的同时还在抒发友人离去的离愁,相对来说,杨宪益的 Lonely sail , distant shadow”更能够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李白想要表达的离愁别绪;在“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的翻译中,庞德的 The long Kiang , reaching heaven”更能传神,将长江的大气磅礴的意境做开阔表述。

其次,诗歌翻译的自由度和意境美。

英语是表音的文字,汉语是表意的文字。在诗歌翻译中不太可能做到完全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就需要译者适度的把握,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发挥译者的创造自由。然而前提是不能过度的篡改原文,若改动幅度较大,偏离原文的主旨和气势神韵,就是在危害原作的精神内容和神韵,这是诗歌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在翻译人名、地名和其他一些相关词的处理上,处理不当就会破坏诗行的音节和韵律,影响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及达意。比如题目《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翻译,庞德翻译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译文中对黄鹤楼、孟浩然、广陵三个关键词未有任何体现,最重要的地点词汇黄鹤楼完全省略掉了,而是翻译了River Kiang即长江,会将读者误导为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长江,而实际上是在黄鹤楼——这一享誉古今的,古今文人墨客的偏爱之地。在翻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时,庞德将 “故人”音译为ko-jin,“烟花”翻译为smoke-flower,这是由于译者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理解误差而出现的误译,不属于译者的正确自由创作。

最后,从《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做到完全忠实的移译,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在诗歌翻译的时候,要有所取舍,有所得失。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尽可能的弥补诗歌翻译缺失,力求翻译出原来诗歌中的气势、神韵。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对比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