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三娘湾滨海新区概念规划

发布时间:2020-05-27 21:48:29

钦州三娘湾滨海新区概念规划


钦州

东方休斯顿

钦州

1400年悠久的历史

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规划的“南方第二大港”

但自南朝末州古城以来, 在农业文明的主宰下, 它的发展重心始终局限在内陆   

千百年来, 城市距离大海始终有一步之遥

钦州, 距离大海如此之近, 却似乎又距离大海那么遥远……

休斯顿

世界的石油之都,发迹于上世际初叶

产业单一性所带来的弊病在上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中充分暴露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发展高科技、电子信息、医学科研等产业

目前成为全美以石化、航天为主题、门类齐全的产业基地

休斯顿所走过的历程值得钦州借鉴

面临新的机遇

滨海新区, 成为钦州未来的憧憬!


一、规划研究

Plan Analysis

钦州,融入泛珠三角,承启东盟与西南经济圈的门户。


1、项目背景

1.1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区位优越、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实行倾斜政策,使东部沿海经济带的两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第一、二增长极;环渤海湾处于极化阶段,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的大气候下,谁将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胜出?谁将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经济增长极?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中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尚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拥有资源丰富的黄金海岸线,沿江、沿海、沿边,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随着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两角、与环渤海湾具有相似的区位优势、相似的交通网络、相似的海洋资源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将会成为两角扩散效应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会使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最有希望成为继两角一湾后的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2006年3月,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将南宁与北部湾沿海三市北海、钦州、防城港列入经济区,同时,把玉林、崇左的交通物流列入经济区,统筹规划管理。

 2006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于在南宁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首次提出 “M”型战略构想,推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

200733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把推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列为今年专题协商的重点课题,北部湾开发正式纳入中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内容。说明国家将把北部湾经济圈的开发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并将站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换言之,国家要把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这意味着未来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开发不仅是相关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而将成为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环北部湾地区已经迎来了自主开发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机。钦州位于中国西南沿海的滨海城市,地处大西南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以及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汇点以及区域合作的桥头堡, 钦州将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的桥梁和枢纽以及东盟各国从海上通道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在实施M型战略中占有突出地位并将发挥重要作用。

钦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处于广西沿海地区中心位置。北与南宁市接壤,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接,南临钦州湾,西与防城港市毗邻。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与东盟大市场的重要枢纽

钦州近几年港口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城市建设推进却很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钦州市提出“大工业、大港口、大旅游”的发展思路,推动城市协调发展。

1.2 历史沿革

钦州历史悠久,建制在秦时为象郡辖地,汉晋时期属交州合浦郡地,南朝宋元嘉年间,置宋寿郡,公元505年,于宋寿郡置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由此得名。民国至解放后称钦县。1957年钦县分为钦县和钦北壮族自治县(简称钦北县),195811月钦北县与钦县合并为钦县。19639月钦县改为钦州壮族自治县,1965年又改称钦州县,1983108,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辖区不变。

钦州在明、清、民国时期隶属广东省,1951年入广西省,1955年又重新隶属广东省,1965年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1983年改县设市至今,19883月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发城市之一。1994628,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钦州地区,成立地级钦州市。

1.3 自然条件

钦州市位于北纬21°35′—22°28′与东经100°11′—109°9′之间。地处广西南部十万大山东侧,三面接陆,一面临海,全境地形复杂。钦州市处于钦江和茅岭江入海口,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区,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河川众多,水系发达,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现辖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和浦北县,共57个乡镇,其中重点镇12个。全市总面积10843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341.1万人,城镇化水平26%

1.4 滨海新区概况

1.4.1 区位

三娘湾滨海新区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南面临海区域,主要以三娘湾旅游景区和犀牛脚镇副中心城市组团为主。北起金窝水库,南至钦州湾海,西起鹿耳环江,东至大风江。该区域西面和南面是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总用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1.4.2 用地构成

海域、滩涂、山丘、坡地、水田及旱地。区内地势起伏不大,相对较平坦。

1.4.3 水资源情况

金窝江属桂南沿海水系,发源于犀牛脚镇西北与东场乡相邻的丘陵区,自北向南独流入海。流域集水面积24.6km2,河总长7.57km,河道比降为2.14‰。流域内植被完好,水土流失较小。

金窝水库集雨面积24.63km2,总库容5660m3,有效库容 2770m3,多年平均来水量3030m3

大风江发源于灵山县万利山,河流从源头流经文利、邓阳、伯劳、新民出灵山县入钦南区境内,与犀牛脚镇沙角村注入北部湾。干流全长144km,坡降0.29‰,流域集水面积1927km2,多年平均流量67.2m3/s,多年平均年输沙量36万吨。

1.4.4 犀牛脚镇概况

犀牛脚镇位于钦州市最南部,隶属于钦州市钦南区管辖。镇政府所在地距钦州市42公里。犀牛脚镇三面环海,东隔大风江与合浦县西场镇向望,东北与东场镇相连,西北与大番坡镇接壤,西面隔金鼓江与钦州港毗邻,南临北部湾。地理坐标为北纬21°38′,东经108°52′

气候:全境位于低纬,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

雨量:年均降雨量1948.3毫米,年最高降雨量2385.6毫米,年最低降雨量1199.7毫米。

风向:全年主导风为北风,夏、秋季多为西南风和东南风。

地质地貌:钦州市位于南淮台地的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全,出露地层以下的古生届志留系最为发育;岩浆岩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主要有花岗岩和刘纹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并具有明显的分布带,存在发生中等以上地震的条件。南部属低丘海滨岗地、平原区,有市内最大的冲积平原——钦江三角洲。

钦州湾东侧陆域基本上为低山丘陵,犀牛脚至沙角一带为滨海平原,犀牛脚乌雷岭至岭门岭一带为侵蚀—剥蚀地貌,犀牛角一带多为洪积—冲积地貌。

犀牛脚镇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4.7公里,浅海滩涂12.88万亩,辖22村委130个自然村,2006年全镇人口约6.5万人。

犀牛脚镇政府所在地建成区面积为1.4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较完善,全镇有15个村委建有村级集市,其中船厂村的规模最大,并配套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船厂村一日供水4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2.3公里的绿化和硬底化的水泥路面街道,4.6公里三面光下水道,还有电信、银行、邮政、工商、车站等城镇功能部门。

1.4.5 滨海公路

滨海公路主线边境口岸东兴市为起点,途径防城港市、钦州市,止于北海市的山口镇共17个重点城市和乡镇,主线全长269.5公里,按一级公路规划。滨海公路贯穿犀牛脚全镇长22公里,现已修通港区到犀牛脚镇。

1.4.6 三娘湾旅游区概况

三娘湾旅游区位于犀牛脚镇三娘湾、联民、乌雷村一带,距镇政府所在地约2km。旅游区定性为: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海湾、海豚家园为特色,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滨海旅游度假区。分别有五个功能区:即沙滩休闲体验区、商务休闲度假区、高尔夫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游览区和海豚观光游览区。日旅游容量为1.25万人次。

三娘湾旅游区从20039月建成一期并对外开放,2003年“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18万人次,2004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1864万元,创钦州市各主要景区接待人数新高。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68.5万人次,旅游收入9620万元。旅游区的基础设施部分依赖犀牛脚镇区提供。

.5 规划方法

引进国际先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理念, 从区域、广西自治区、市域、城区等层面分别认识并研究滨海新区,并研究国际与之相似的案例,确定城市、新区的定位和规划思路。对滨海新区未来的交通和土地利用进行多方案比较,最后形成一个较成熟的提呈方案。

2相关规划回顾与评价

2.1《广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2.1.1 城镇发展总体目标

在广西努力建设一个城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等级有序,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有较强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能力,能促进广西开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接近或达到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2010年总人口52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76万人,城镇化水平38%2020年总人口57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50万人,城镇化水平50%,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020平方公里。

2.1.2 城镇空间布局

以南宁为中心,以柳州、桂林为副中心,依托交通干线,依托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河池、贺州、来宾、崇左等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各类城镇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发展协调的点轴城镇发展格局。

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

重点抓好以南宁为核心城市的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的建设。南北钦防城市群要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互相依托、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大型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利用效率,努力建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南宁为核心城市,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支撑,以小城镇为辅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成为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中国南部国际贸易、运输、商业、旅游和信息中心。

2.1.3 南北钦防城市经济区

南北钦防城市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市域范围。该城市经济区是以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大型临海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港口经济为特色,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区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以城市群的形式为主。南宁为自治区中心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为区域中心城市。

2.1.4 对钦州市的定位

临海工业城市。要大力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海工业和为城市、港口服务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建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临海工业港口城市。

2.1.5 规划评价

明确了南北钦防经济区在广西的地位,确定钦州为区域中心城市,提出重化工、第三产业、滨海旅游业、生态城市的概念,符合钦州的实际情况,对未来产的结构没有更深入的研究。

2.2《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3—2020)规划纲要》

2.2.1 城市性质

钦州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西南部沿海以发展大型临海工业、港口物流和为城市、港口服务的第三产业为主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工业港口城市。

2.2.2 人口规模

2010年城市人口为3641万人。

2020年城市人口为6580万人。

远景城市人口为80120万人。

2.2.3 用地规模: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4350km2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7896km2

2.2.4 用地发展方向

主城区:规划确定钦州主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向东、向南方向,确定其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东进、西抑、南拓、北优。

滨海新城:随着临海工业的发展,在港区与主城区之间建设滨海新城,作为港区和城区的过渡,形成主城区和港区之间联系的纽带、跳板和支撑。

临海工业区:规划确定主要向东发展,完善金鼓江工业区的建设,之后向东发展大榄坪工业区,同时适当扩大港口规模,配合临海工业的发展。

2.2.5 功能布局

将钦州中心城区规划为三大组团,形成由高速公路和滨海公路为主要联系通道的临海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至2020年钦州中心城区人口为80万人,建设用地96平方公里。

主城区:主城区在现有基础上,主要发展河东区,形成“一江两区”的城市格局。其开发建设应尽量保护现有的山地林区,依山就势,不应一味追求平直气派。在建设中应遵循“河西区适当改造,河东区适度发展”的原则,避免盲目求大。规划至2020年,主城区建设用地为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45万人。

滨海新城:根据钦州市的发展需求及港区的用地情况分析,原规划的港区生活区的规模无法适应将来大型临海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港、城之间距离过远,缺少一个相互的支撑点,所以,钦州应在主城区与港区之间建设一个滨海新城以满足大型临海工业发展的需要和钦州人民临海看海的宿愿。规划在现大番坡镇西面、滨海公路以西建设一个滨海新城。滨海新城分为两个组团:北面是新城主城区,以各种公共设施及一般居住为主;南面是滨海别墅区,规划依山就势建设中高档观海别墅。规划至2020年,滨海新城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人。

大型临海工业区:包括金鼓江工业区和大榄坪工业区。金鼓江工业区在现有港区的基础上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区,同时继续完善港区的生活区建设及交通设施建设。考虑到大型重工业具有一定的污染性,该地区不宜布置过多的居住用地和居住人口。规划至2020年,金鼓江工业区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万人。大榄坪工业区作为发展以林纸浆工业和大型加工业为主的临海工业区,建设十万吨级的港口码头。规划至2020年,大榄坪工业区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

2.2.6 规划评价

在原有城市结构上进行优化、整合,对滨海新区的定位、规模规划较保守,滨海新区和临海工业区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3《钦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3.1 发展框架

钦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按照“12345”的总体框架,全面构筑“一大旅游品牌,二个旅游接待中心,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四大旅游特色,五大旅游区”。

●一大旅游品牌

全力打造“中华白海豚之乡”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广西滨海旅游的王牌。

●二个旅游接待中心

建设和完善钦州城区、三娘湾两个旅游接待中心。

●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整合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或相向)环北部湾滨海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游,南宁——钦北——钦南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滨海生态精华游,钦城——灵山——浦北自然山水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体验游。

●四大旅游特色

突出滨海风光、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工农业观光四大旅游特色。

●五大旅游区

全面推进五大旅游区建设:钦南滨海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区,钦北自然山水生态旅游区,钦州港临海工业、泾岛风光旅游区,灵山民俗文化、观光农业旅游区和浦北山水田园、客家文化旅游区等。

2.3.2 战略布局

●全力打造“中华白海豚之乡”旅游品牌

三娘湾海域聚居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多达上千头,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稳定,出现频率高,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其身影,构成了人与海豚亲密无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奇观,属全国唯一、垄断性的特色旅游资源。在有效保护海豚栖息、繁衍环境的前提下,建设、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开展游生态海湾、观世界奇观中华白海豚、海豚家园探秘、海豚科普等滨海生态观光休憩活动,全力打造“中华白海豚之乡”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广西滨海旅游的王牌。

●三娘湾旅游接待中心

三娘湾地处滨海,位于广西滨海旅游带的核心区域,近邻钦州港、临海工业园,滨海公路横贯其东西,为充分发挥旅游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滨海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将其建设成为融吃、住、娱、购为一体的区域性滨海旅游接待中心。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或相向)环北部湾滨海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游

以广西内陆城市、大西南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以桂海高速公路、钦防高速公路、滨海公路为交通干线,以三娘湾、月亮湾、大环半岛、麻蓝岛、龙门群岛为核心景区,东连北海、西接防城港,整合打造以“中华白海豚之乡”为领衔品牌,以生态海湾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商务为主要功能的滨海精品旅游线路。

●钦南滨海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区

范围包括钦南区范围,地处环北部湾滨海跨国旅游区的中心地带,旅游资源特色为生态海湾、海豚家园。以三娘湾旅游景区为龙头,重点整合开发月亮湾、大环半岛、麻蓝岛、铭德生态园、平山岛等滨海旅游景区和刘冯故居,将该区建设成为以“中华白海豚之乡”为领衔品牌,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议商务、购物娱乐、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为主要旅游功能的滨海生态旅游胜地。

2.3.3 三娘湾旅游景区

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中华白海豚观光、三娘湾大酒店、海水浴场、海洋乐园、威德寺等项目以及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成为以“中华白海豚之乡”为品牌,以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会议商务度假、旅游购物为主要功能的滨海旅游接待中心、4A级旅游景区,带动钦州湾旅游区和全市旅游的发展。

加快三娘湾旅游景区精品旅游项目——中华白海豚观光的建设步伐。保护好三娘湾海域及周边海岸、陆地河流生态系统,降低捕捞程度,保持海洋生态平衡,有效保护海豚的栖息、繁衍环境和种群数量稳定,建设海豚监测站,配置红外线跟踪、搜索设备,开展对中华白海豚的分布状况、资源数量、种群结构、活动范围等的调查研究,掌握中华白海豚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活动规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努力提高海豚密度和出现频率,有效地指导中华白海豚的观光活动。组建海豚观光船队,配置带拖网的豪华观光游船和半潜艇式、带网状吊篮的观光游艇等,配套建设安全救护设施、游船码头和海豚馆,依托三娘湾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开展观豚、喂豚、戏豚和海豚家园探秘、海豚科普等滨海生态观光游憩活动,全力打造“中华白海豚之乡”的旅游品牌。

2.3.4 规划评价

对三娘湾旅游度假区定位起点较低,不符合目前国际旅游度假的发展趋势,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

3、功能定位及发展规模

3.1 规划愿景

一个适宜工作、生活、娱乐的卓越滨海新城

A Great City to Work Live and Play

3.2 功能定位

3.2.1 中国清洁能源城市试验示范基地

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

再生技术再生水、生物燃料、垃圾发电、海水淡化

建设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生态城”

3.2.2 北部湾地区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产业孵化基地

新能源研究与推广

新材料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

海洋科学研究

电子通讯技术研究

化工研究

装备制造研究

为北部湾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持

3.2.3 高端科技产业园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装备制造业

生物科技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海洋食品加工业

总部基地及商务园

探索工业 “再生单元”发展模式,发展高端产业,实现滨海新区产业多元化

3.2.4 郊野、生态观光度假旅游区

海滨旅游度假园区(湖滨度假区、游乐区)

现代农庄(高科技生态农业)

生态郊野公园(飞禽公园、植物公园、湿地公园)

工业旅游

商务旅游度假区MICE(meeting\incentive\conference\exhibition)

打造钦州南部绿色新城

3.2.5 宜居的滨海生态新城

设施一流的太平新市镇

钦州未来的城市中心

打造现代复合新城

3.3 发展目标

依托大西南出海通道桥头堡,发展先进制造业。

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北部湾新硅谷。

利用自然优势、历史文化积淀,建设高品质生态滨海新城。

3.4 发展规模

规划近期(2007-2010年)

产业定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培育技术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类工业。

主导产业:机械电子电器制造、食品加工与精细化工.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20亿元。

人口规模:5万。

用地规模:10平方公里

规划中期(2011-2015年)

产业定位: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培育现代服务业,扶持研究与开发活动。

主导产业:创意产业、天然医药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商贸物流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

人口规模:15万。

用地规模:20平方公里

规划远期(2016-2020年)

产业定位: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制药、研究与开发、海洋产业、商贸物流业。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

人口规模:50万。

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

4、区位分析

4.1 中国—东盟层面

在中国——东盟大区域中,形成一轴两翼的区域结构,具体是指:

一轴: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

两翼: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区

随着90年代后国际产业从欧美中等发达国家转移到亚洲,以中国南部、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所围合的东、南亚地区,成为国际产业投资的热点。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圈包括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这些地区和国家经济来往日趋密切。泛北部湾经济区包括中国的广西、广东以及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些地区将展开更为广泛的合作。

将这两个经济区串联起来的南宁到新加坡的经济走廊,将成为亚洲东、南部乃至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条轴线。钦州处在这条轴线的北部,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与东盟大市场的重要枢纽。

利用港口条件,钦州可以成为连接中国南部与南亚的航运枢纽城市。

4.2 全国层面

钦州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在整个中国沿海港口的布局中,它的定位分析非常重要。

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钦州港属于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

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由粤西、广西沿海、海南省的港口组成:以湛江、防城、海口为主要港口,相应发展北海、钦州、洋浦、八所、三亚等地区性重要港口。

广西地处华南沿海,东邻广东,西靠云南,北接湖南、贵州,南濒南中国海,与越南接壤,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区,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走廊,更是中国与东盟双方人员交流和货物贸易运输的国际大通道。 “十五”时期,广西沿海港口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和我国对东盟国家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我区沿海港口建设步伐加快,防城港、钦州、北海三港公用码头和商贸、企业专用码头并重的总体格局初步形成,防城港作为西南地区重要出海口的战略地位得到初步确立。进入21世纪,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沿海港口发展,我区沿海港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深水码头及航道建设成绩显著,吞吐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区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669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650万吨,占总货物吞吐量的71.99%,集装箱15.4TEU;旅客吞吐量完成58.7万人次。沿海港口的快速发展对促进重大产业布局和临海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区及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广西出海通道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

在广西层面,防城港为集装箱支线港,北海港和钦州港定位为喂给港。

虽然钦州港定位只是第三线的喂给港,但它承担了支撑西南地区货物海运的重要角色。

4.3 广西层面

4.3.1 城镇体系

4.3.1.1 城镇空间布局

以南宁为中心,以柳州、桂林为副中心,依托交通干线,依托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河池、贺州、来宾、崇左等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各类城镇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发展协调的点轴城镇发展格局

4.3.1.2 “四群、四带”城镇体系

广西十一五规划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全力发展广西自治区城镇体系的四群、四带

四群指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镇群,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城镇群,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城镇群,以梧州、玉林、贵港为重心的桂东南城镇群。四带则包括以百色、平果为轴心的右江河谷走廊城镇带,以河池、宜州为轴心的黔桂走廊城镇带,以崇左、凭祥为中心的桂西南城镇带和以贺州为中心的桂东北城镇带。

南北钦防城镇群,将加快建设和发展沿海大型组合港、临海重化工业基地、沿海基础设施和海洋经济。桂中城镇群根据大桂林旅游战略,形成各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业格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互相依托、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大型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利用效率,努力建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南宁为核心城市,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支撑,以小城镇为辅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成为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中国南部国际贸易、运输、商业、旅游和信息中心。

4.3.2 南北钦防经济

4.3.2.1 钦州——区域中心城市

南北钦防城市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市域范围。该城市经济区是以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大型临海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港口经济为特色,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区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以城市群的形式为主。南宁为自治区中心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为区域中心城市。

钦州处于南北钦防经济区的核心区位,临海工业城市。可大力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海工业和为城市、港口服务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建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临海工业港口城市。

钦州1小时经济圈内的城市有北海、防城港,1小时经济圈内的机场有北海机场;

2小时圈经济圈内的城市有南宁、崇左,2小时经济圈内的机场有南宁机场;

钦州是区域中心城市南宁最近的滨海城市和出海口。

4.3.2.2 港口——为临港工业开发服务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

根据广西沿海港口布局规划,预测2010年、2020年广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亿吨和3亿吨,外贸吞吐量分别为6960吨和18690吨,旅客吞吐量分别为100万人次和200万人次。

三个港口的定位:

防城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逐步成为具有运输组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保税、加工、配送等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

钦州港:为临港工业开发服务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广西重化工业产业带的重要支撑,发展成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为西南地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成为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口岸之一。

北海港:以商贸和旅游服务、临港工业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发展成为内外贸物资运输结合、商贸和旅游及工业开发并重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口岸之一。

4.4 市域层面

4.4.1 市域体系

从市域层面看,钦州辖二县四区,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全市人口约300万,总面积10716.47平方公里。

钦州以主城区、港区为核心,以灵山、浦北两县城和陆屋、武利、寨圩、张黄、犀牛脚、那丽、大寺、小董等中心城镇为结点,以主城区—港区、南宁—钦州—北海为主轴,以钦州—玉林、浦北县寨圩—泉水和大寺—陆屋—武利—张黄等为次轴,科学布局、重点开发、集中投资,促进产业向园区及沿海集中、人口向城镇及沿海集聚。“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两区一带七极”:

——构筑带动钦州经济起飞的两个核心区——钦州主城区和钦州港区;

——开发钦州主城区至钦州港区产业带;

——培育七个经济增长极:

4.4.2 市域交通

铁路:南(宁)()、黎(塘)() 、钦()—北(海)、钦(州)防(港)、钦(州)钦州港等五条铁路。

高速公路:南宁—北海高速公路、钦州—防城港高速公路、钦州—六景高速公路(规划)、钦州——玉林高速公路(规划)在钦州市通过

钦州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形成。

钦州中心城区在整个市域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由于广西地区相对落后,城市分布较分散,只有钦州主城区快速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市域的发展。

滨海新区、钦州港工业区在钦州市域整体崛起中将起到关键作用。

4.5 城市层面

从钦州中心城层面看,90年代以前,城区主要集中在茅尾海北部的内陆区域,随着钦州港口的建设,钦州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内陆到钦州湾沿海的跨越,是钦州城市拓展必经的道路。

钦州港距离老城区42公里,城市对港口的支援力度不足,必须在港口周边发展新的城市组团,港口东部的犀牛角镇,与老城区的交通便捷,东临北海港,西临钦州港、防城港,距南宁、北海机场距离均在2小时以内,此区域是新区最佳的备选地。在犀牛角规划建设滨海新区,实现港城联动,未来钦州中心城结构形成老城区、滨海新区、钦州港区三大组团。滨海新区将建设未来城市新的中心区

5、经济分析

5.1 发展历程

5.1.1 南朝末年,最早建制

钦州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归属秦设象郡所辖。汉、三国至晋,钦州属交州合浦郡,南朝末元嘉设末寿郡,这是钦州的最早建制。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易名钦州,取“钦顺之义”,此为钦州的最早得名。

5.1.2 1919年《建国方略》中规划钦州为“南方第二大港”

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一书,后来此书和《孙文学说》、《民权初步》两书一起,合称为《建国方略》。这部书中,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孙中山托出了自己的浪漫构想,其中就包括将钦州规划为中国南方第二大港,当时被不少人斥之为空想。而今,当时许多天才般的设想如今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5.1.3 90年代初筹备建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缺乏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钦州全民捐资献物,干部群众的捐款折合2000多万元,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自筹资金建设大港的历史,成为了全国自筹资金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典范之一。

5.1.4 2003后经济突飞猛进

2003年后,工业比例、比重在不断上升,2006年,工业将近30%。过亿元的工业项目就有20多个。“大工业”“大港口”“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已初具成效。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居全自治区的前列。

5.2 经济分析

5.2.1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总量偏低

十五”期间钦州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242.5亿元,增长15%以上,是成立地级钦州市以来的最高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7亿元,增长58.16%;财政收入17.12亿元,增长21.36%,是“十五”以来的最高增速。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8.131.730.2调整为3535.129.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

钦州工业总产值仅为苏州市的1.58%、宁波市的3.22%、东莞市的4.33%、顺德区的9.46%,东莞市长安镇的工业总产值就达201.5亿元,高出钦州10亿元。差距之大,由此可见。

5.2.2 与省内其他城市经济的比较

钦州作为广西沿海开放城市,相对于内陆其它城市而言,无疑具有许多投资、政策、信息、人才以及形象上的优势。

目前,钦州的整体经济实力在广西属于中等偏上的位置,紧跟南宁、柳州、桂林等大城市之后,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JDP、外向型经济等指标方面,和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差距明显。

5.2.3 城市竞争力评价

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该城市在城市群中等级和地位的高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力的强弱,以及在城市分工中职能和作用的大小。

5.2.3.1 钦州城市整体竞争力偏弱

根据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一书,钦州市位居158位。

5.2.3.2 作为滨海宜居城市,钦州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滨海区域作为稀缺的资源,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在社会经济还是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比内陆城市更大的优势。

钦州市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秀的宜居环境,特别最近两三年的时间,钦州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已初具成效。2006年,三娘湾旅游景区、民族英雄刘冯故居均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阳光、沙滩、白海豚,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钦州有条件成为独具特色的滨海宜居城市。而这些条件,是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有利砝码。

6SWOT分析

6.1 优势

6.1.1 区位优势

宏观区位看,滨海新区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核心区域,东接珠三角,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和中国一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位,是中国连接东盟、走向世界的西南主门户和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区位优势。

中观区位看,滨海新区地处广西南北钦防经济区的核心位置;是区域中心城市南宁最近的滨海城市和出海口。钦州市区距离南宁119公里,距离北海99公里,距离防城港63公里。1小时车程内有北海机场、防城港(港口),2小时车程内有南宁机场。

微观区位看,滨海新区地处钦州老城、钦州港、滨海新区所形成的三角结构的一角,三者之间的互动和交融,在很大程度上给滨海新区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6.1.2 交通优势

公路:钦州市有桂林——北海、钦州——南宁、钦州——北海、钦州——防城港、钦州——灵山、钦州——犀牛脚等九条高等级公路在市域穿过。 滨海新区通过城市快速路连接南宁——北海高速、钦防高速、325国道,与南宁、防城港、北海等成连接方便。

铁路:滨海新区通过钦州港铁路支线连接到南防线,湛海线。

航运:滨海新区通过钦州港与外界海运联系方便,距海南省海口市149海里,到越南海防港163海里,距香港456海里。大西南货物从钦州港进出,铁路运距比湛江港短约145公里(走黔贵线)294公里(走南昆线),比广州港短约517公里(走黔贵线)667公里(走南昆线),是我国大西南、湘西、鄂西地区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空港:滨海新区距离北海机场、南宁机场车程均在2小时以内,便利的航空优势有利于发展高端的商务、旅游等产业。

6.1.3 土地资源

规划基地内土地略有起伏,适合新城的开发建设,可创造出山、海、城相容的城市景观,土地开发成本较低。

6.1.4 商务成本低廉

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相对便宜的土地价格等为新区发展提供了成本洼地。低廉的商务成本有利于新区吸引企业入驻,是外来投资和都市产业扩散的优势区域。

6.1.5 生态景观优势

新区地处南方沿海,规划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包括国家4A级景区三娘湾,规划可运用生态设计方法,着力打造生态型城市新区,保持可持续发展。

6.1.6 历史文化优势

钦州历史悠久,1440年的历史积淀,名人辈出,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易名钦州,到1919年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的南方第二大港,再到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中国经济第四发展极的今天,钦州一定会继续发扬其历史优势,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发展的能力,完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迅速崛起,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6.1.7政策优势

享受国家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等优惠政策,平均税赋低于全国和广西水平。可利用其政策加快加工业的发展。

6.2 劣势

6.2.1 缺乏一流基础设施,吸引国际企业有难度

6.2.2 工业发展基础较弱,缺乏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产业

现状工业整体效益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与江浙、广东等地产业集群的优势地位相比,规划基地内现状产业基本空白。不仅妨碍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居住和招商引资,与老城区相比,基地内的开发建设明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急待提高。

6.2.3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是吸纳人才的主体,钦州多数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低。

6.3 机遇

6.3.1 国际产业转移

从二战后到80年代末期,国际劳动分工表现为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生产装配、重化工业生产制造等转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而关键性的部门、产品研究与开发、公司总部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并在那里做出关键决策及投资分配。这体现了当时世界范围内跨国界的控制与生产的等级体系,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劳动分工空间格局由于地方对全球化的响应再次发生新的变化。跨国公司研发部门和区域总部开始向发展中国家高级人才密集的区域中心城市转移,形成跨国公司中级决策中心,表现为资本转移的载体转换成第三产业,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特别是向高端服务业转移态势日趋明显。

随着沿海地区的发展成熟,尤其是工业化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区域联系变得更为广阔和深入,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其中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最有可能率先转移。作为珠三角的边缘地区及泛珠地区的成员,广西将是最佳合作伙伴。滨海新区可利用其有利的区位及低廉的成本,参照东莞及苏州模式, 承接东部沿海经济转移,率先抢占市场。

欧盟和美国FDI输出量占全球近80%,是最值得关注的招商对象。东盟FDI输出量占全球不到1%,对华投资已经占其FDI输出的57%,继续增加的潜力有限。

从中国的外资来源分布看,香港是主要来源地,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较多。

从投资中国的外资比例变动看,欧盟、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的投资上升,香港的投资份额下降。 

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目前新一轮产业转移发展机遇对

周边地区又是一次机会,区内城市间、地区间的联合和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钦州应积极主动地接受珠三角的辐射,尤其是应该充分认识到,以珠三角为基地的国际资本和技术对钦州的辐射,这也是钦州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日益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6.3.2 产业升级趋势

自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日本扮演了技术来源和投资来源的作用,日本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并将进入成熟期产业转移到更有成本优势的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之后,这些行业进一步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沿海地区,90年代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亚洲四小龙转为追随美国的新经济浪潮。 

未来十年,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阶段,也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重化工和创新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进入新世纪,中国明确提出要把走集约式发展道路、 实现产业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钦州应抓住中国 产业升级的趋势,将重化工、科技创新产业作为腾飞的双引擎。滨海新区应抓住机遇,成为北部湾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

6.3.3 北部湾经济圈构想

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级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为环北部湾周边省份,乃至整个大西南腹地找到了一把加快发展的钥匙,特别是北部湾的开发正式纳入中国政协常委工作报告内容,为钦州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对位于前沿阵地的三娘湾滨海新区的发展更是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6.3.4 广西沿边沿海战略的实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范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它的启动建设,使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及生态优势等多种优势得以发挥出来。这些优势成为最匹配自由贸易区内在需求的要素,也成就了广西担当中国与东盟合作“桥头堡”的新角色。

广西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南向发展”、“沿边沿海发展”,全面借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资本流、商流、信息流及人流迅速在广西集聚。

钦州位于广西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应抓住机遇,依托现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工业基础,推动产业升级。

6.3.5 港口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规划,钦州港2020年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7500万吨,保税港区也在积极的申请当中,这些因素将极大改变钦州港在北部湾乃至中国南部沿海的地位。

中石油2000万吨炼油项目已经启动,钦州成为中国大西南的石化基地。

港口工业、石化产业的启动将极大的促进城市的发展,钦州要抓住机遇,打造东方休斯顿,完成城市原始积累,实现产业升级。

6.4 挑战

6.4.1 来自渤海湾经济圈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扩张和投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近些年投资的空间流向呈现“北上西进”趋势,最近这种势头尤其明显。未来,投资“北上”及“西进”的主要热点地区集中在环渤海湾及北部湾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的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已经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国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措施已逐步到位,预计未来五年仅滨海新区的投资总额将达到1万亿元。比较而言,“西进”进展较慢,总量较小,北部湾地区要想在今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抢抓机遇,不仅要靠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同时取决于地区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

6.4.2 西南泛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及地区的竞争

在东部沿海经济转移的过程中,粤西、粤北、粤东等区域也都处于待发展状态,广东甚至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促进珠三角与上述区域的互动。其次,湖南和江西南部也是珠三角的紧密经济腹地,而且与珠三角的交通联系更加畅通.

6.4.3 环北部湾城市及地区的竞争

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广东的湛江市,海的海口市、三亚市是中国环北部湾的主要城市,其辐射范围远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和文莱等国家。北部湾(广西)谋求快速发展的同时, 周边东盟国家同样也在积极争取发展机会,这其中不乏与北部湾地区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尤其是紧邻广西的越南,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在北部湾城市群崛起的过程中,各城市所面对的是共同的市场和资源,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的竞争,而势均力敌的几个城市都欲成为这一经济领域的“桥头堡”,区域竞争十分强烈。

钦州作为北部湾城市群中的一员,在北部湾地区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目前情况看,钦州要面对防城港、北海和南宁这样起步早,发展成熟的城市的竞争,南宁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吸纳能力远超过钦州,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剧的情况下,这一强势区位中城市间的竞争定会更加激烈。在当前形势下,北部湾区域继续走强,城市间竞争力将决定谁在新一轮发展中成为优胜者,钦州面临“不进则退”的现实压力。

7、案例研究

7.1 美国休斯敦

7.1.1 简介

休斯敦,美国南方第一大城。全国最大的石油工业中心和第三大港。位于得克萨斯州东南沿海,加尔维斯顿湾西北岸平原上,通过长80公里的通海运河与墨西哥相连。市区面积1440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休斯敦是德克萨斯州最大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兴起几乎可以说完全与石油有关,而它在国际上的盛名则要归功于美国宇航避1969年的人类登月计划和阿波罗11号的发射升空。

7.1.2 发展历程

休斯敦作为世界的石油之都发迹于上世际的初叶两次世界大战中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七十年代末处于发达的顶峰60年代可以说是休斯敦的黄金时代,这里的石油开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一共有200多家美国大公司把它们的总部迁到了体斯敦,整个城市也因此变得喧嚣一时。直到今天,休斯敦仍然有30家大型石油公司和400多家小型石油公司驻扎于此,而它的港口吞吐量也高居全美第二位。

但纵观其发展历史其产业单一性所带来的弊病在上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中得到充分暴露石油危机过后整个城市处于停滞倒退的境地产业乏新的增长点经济缺乏增长的后劲。

为扭转城市发展的不健康模式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休斯敦就逐步确立了全美航天城的重要角色,在休斯顿郊外35公里处的海滨发展航天科技,围绕航天高科技而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兴高科技产业链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休斯敦在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具有一定实力如全球个人电脑最大供货商康柏电脑公司就起家于休斯敦。并行于航天科技,休斯敦在医学领域同样起步较早、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得州医学中心的带动下休斯敦医学科研整体水平已跃居全美首位

休斯敦以石化产业完成原始积累,然后发展重工业、高科技产业、医学科研、高等教育,从而完成了产业升级,它的发展思路、产业结构值得钦州借鉴。钦州目前处在休斯敦100年前的石化起步阶段,但世事的变迁已不容许钦州耗费过多的时间完成产业的布局和升级,钦州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休斯敦100年的走过的历程。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钦州具备的外部条件远非当年休斯敦作为探路者的情形,倚靠钦州优美的滨海城市环境,吸引大量高新技术人才,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结合石油化工和旅游业等多重产业共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时代,钦州会在不远的将来,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7.1.3 可以借鉴的经验

1)石油化工、高科技研发并存的多重产业结构

2)迷人的城市魅力、优美的环境可以吸引高科技人才

3) 利用湖滨风景发展休闲娱乐场所及度假旅游

7.2 新加坡西海岸

7.2.1简介

新加坡位于赤道以北136.8公里,马来亚半岛南端,东南亚区中心,全国总面积680平方公里,其中本岛582平方公里,外岛59平方公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却以其飞速的经济发展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

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新加坡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从60年代初期的公共住屋建造计划开始,经历过城市化过程中的住房短缺、人口拥挤、交通及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由于其规划的前瞻性及政府的重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经过近40多年的建设,目前新加坡以其优美的环境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人民提供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极佳场所,被誉为“花园国家”。

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新加坡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中最值得借鉴学习的是新加坡的新城建设模式;新城模式是新加坡在借鉴学习英国新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邻里中心的概念发展而来的。

7.2.2 主要的规划特点

1)一个中心,三大区域 —— 一个中心泛指中央商务区及其周边地区,是新加坡行政、文化、商业与金融的心脏地带;三大区域位于岛国的东、北及西部,城市功能相对独立,各有其区域中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及其它配套设施。

2)强调“工宿平衡” —— 增强新城的完整性,减少居住和就业分离带来的大量通勤交通。

3)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的平衡 —— 增强新城的吸引力,使很多公共活动能够在新城内完成,不必前往主城。

4)新城和主城之间要有快速路相连通,保持与主城的便捷联系。

5)邻里中心概念的拓展 —— 在边长为2.7公里的一个正方形地块内,依托方格网状的道路框架,布置一个主中心(占地约8公顷),八个邻里中心(占地约2公顷),每个邻里中心的服务半径约为500,同时在邻里中心旁边布置一个1公顷左右的邻里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

6)城市形态的演进——通过新城建设,使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团块状结构向多中心组团状结构演进。组团之间绿带楔入,以此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生长的生态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三大区域 ,27个新镇。

西部利用海港发展临海工业;

东部利用空港发展临空产业;

新镇和主城之间有快速路相连,联系便捷;

商业体系包括区域中心、新镇中心、邻里中心三个等级。

7.2.3 新加坡西海岸

新加坡西海岸的裕廊岛是世界第二大炼油基地,重要的世界石油交易加工中心。该国最大的三家炼油厂分属于埃克森美孚(日处理能力58万桶)壳牌(日处理能力43万桶)和新加坡炼油公司(日处理能力28.5万桶)

裕廊岛北面是新加坡轻工业区,轻工业区东面是科技园,包括新加坡科学园和纬一科技园,科技园东面新加坡河口处是新加坡城市中心区,集中了服务全市的办公、商业、文化等功能,中心区面向海面,布局在新加坡河两岸,具有明显的海滨特征。裕廊工业园是新加坡在60年代开始建立的,建立初期制定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建设目标,为以后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和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裕廊工业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所在,裕廊工业园可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1)合理规划、综合发展

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确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对其进行合理而妥善的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为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区。在整体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有著名的裕廊飞禽公园、中国花园、新加坡发现中心、雪城等,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

2)先建设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同步发展

裕廊工业园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后,对裕廊工业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重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裕廊工业区还同步发展、建设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高尔夫球场等,使裕廊工业区成为生产和生活设施齐全完备的企业投资乐园。

7.2.3 可以借鉴的经验

1)新加坡西海岸的产业布局从西向东依次为: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娱乐,产业逐渐过度、升级层次明确。

2)城市中心区、旅游娱乐和科技园在空间地域的整合提升了效率,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也凝聚了更大的能量。

7.3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

苏州地处长江这条巨龙的龙颈部位,紧靠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从城市空间形态来看,苏州已经形成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城市形态。从快速路系统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目前快速路系统主要由两纵两横组成,接入高速公路系统,缺少联系新区,老城和园区的东西向快速干道。快速路系统的欠缺造成了东西向交通联系的不便利,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阻力,目前苏州市正大力改善交通状况,计划修建东西向轨道交通解决城区扩张所带来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工业园区,19945月,苏州启动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园区在建设初期,借鉴新加坡规划及管理方面的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十年来,在中央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园区以不到苏州市3%的土地、3.5%的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的工业产值、22%的注册外资、28%的进出口额,每万元GDP耗水5.9吨、耗能0.22吨标准煤,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开发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成功典范。

园区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高水准的规划是其成功开发的前提,归结下来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规划经验有以下几条:

1)适度的土地混合使用。

1933年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区域划分为4个功能区,交通、工业、休闲、生活区之间界线分明。到了1977年制定《马丘比丘宪章》时,人们发现这样的分区割断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不仅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而对新经济的发展有可能时致命的。因为,对于新经济产业来说,科技、工业生产和商业等概念的区别正在淡化,而且在同一区域,生产、研究、展示、商住等用地适度混和,可促进企业集群内部交易成本的降低。国外城市化的实践已经证明,适度的城市混和区,其经济活力最强。由企业集群理论分析可得出:适度的土地混和使用,能使得同质与异质企业之间能够就近互相交流,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机制的建立。这正是企业集群化的初始条件之一。

2)突出宣传集群化优势,在招商过程

7.3 卡伦堡工业共生系统

卡伦堡工业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生态工业园。由6家大型企业和十余家小型企业,它们通过“废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工业共生系统。工业共生系统内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以能源、水和物资的流动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卡伦堡工业园每年节约4.5万吨石油,1.5万吨煤炭,60万立方米的水。17万吨二氧化碳和1万吨二氧化硫。

7.4 东莞松山湖开发区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地处东莞的几何中心,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聚集中心、研发服务中心和人才教育中心。

松山湖开发区总体布局采取内核式圈层结构,共分三层:内圈层是生态核心区,中圈层是生活活动区,外圈层是生产活动区。圈层结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污染。

8 规划策略

8.1 基础设施策略

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营造一流基础设施。

8.2 产业策略

提升技术水品、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发展高端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建立多元化产业体系、建设创新研究基地。

8.3 新城策略

建造就业居住相平衡的新城,开发全面的公共设施,使居民生活便捷。减少通勤交通,提高土地价值,便于城市经营。

8.4 生态策略

尊重自然,维护生态。注意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自然能源、生物能源及未利用能源“新能源”的利用。探索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减排设备及循环经济三大措施,创造“省能型”、“节能型”、“无公害型”生态新城及地区。

9、产业发展

9.1 广西产业布局

目前广西的主要的制造业有石油化工、能源,建筑材料、造纸业和食品加工业。

石油化工、能源主要布局在南宁、钦州和北海市。包括南宁石化工业园,钦州以中石油年加工1000万吨苏丹原油工程为龙头的石油化工基地(含规划布局10万吨和30万吨原油接卸码头),北海以中石化年加工200万吨重质原油项目为龙头的石油化工基地、涠洲岛30万吨原油接卸码头,钦州、北海沿海煤化工、盐化工基地。

建筑材料以水泥业为主,具体布局在南宁、崇左、北海、玉林、贵港、柳州和桂林。此外,还有南宁伏法玻璃、玉林陶瓷生产基地。

造纸业主要分布在钦州、北海、梧州、柳州和贺州。

食品加工分布广泛,遍及每一个地市。

9.2 钦州产业布局

钦州市的支柱产业包括化学工业、制糖工业、制药工业、冶金工业和建材工业。

按照“十一五”规划,钦州将充分发挥港口、区位和海洋优势,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造纸、粮油加工、冶金、船舶修造等临港大工业。钦州市提出2010年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的目标。

——石化工业。规划建设大型石化工业园,建成投产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年加工1000万吨苏丹原油项目,以此为龙头,加快推进对二甲苯、乙烯、碳四馏分深加工、丙烯及丁烯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延长石化产业链,培育和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扩建改造钦州港沥青基地和磷化工基地。

——能源工业。利用深水港口和区位优势,发展燃煤发电、天然气发电、木薯酒精、天然气和石油储备、煤炭中转等,逐步将我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集散基地。十一五初期投产燃煤电厂一期工程,开工二期工程;推进天然气发电等前期工作。利用木薯种植和进口优势,扩大木薯酒精生产规模,拉长酒精产业链,建成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造纸工业。利用速生桉丰产林优势和海洋优势,在大榄坪工业区建设造纸工业园,发展浆、纸、纸制品等产品,逐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金桂浆纸一期工程,争取开工二期工程。

——粮油加工。扩大粮油加工生产能力,形成粮油食品加工基地。

——冶金工业。依托深水港口、区位条件,在港区建设大型冶金工业基地,发展锰钛加工、铝材加工、优质特殊钢、电解锌、电解铜等。

——船舶修造。依托深水岸线,建设大型造船、修船及港口机械制造工业基地。

9.3 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9.3.1 产业选择

未雨绸缪

危机-发展石化产业是现实的选择,一旦未来市场发生变化,将面临产业转型的困难。

出路-产业升级

好处-平衡生态、培育未来竞争力

可能的结果

慢速发展-基地生态自我平衡

生态产业基地

中速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钦州第二特色主导产业

快速发展-经验复制、辐射滨海新区

中国生态示范城

9.3.1 竞争优势原则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整个中国的工业必将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仅凭资源优势来实现工业现代化是一种水中月的想法,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是以竞争优势逐步替代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滨海新区在当前优先发挥初级生产要素优势的同时,必须积极培育高级生产要素的优势,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簇群,在区域分工体系中确定自己重要的地位。

9.3.2 产业关联度原则

一个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才有可能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产业关联效应是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准,滨海新区应选择那些产业延伸链较长、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9.3.3 吸纳劳动力原则

即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又可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成为一条就业产业带。

9.4 产业体系构建

在目前全球“时空压缩”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的发展并不一定遵循产业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特别对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地方来说,在大力发展较低层次的产业同时,也要积极培育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型产业。

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寻求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依托现有基础,规划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9.5 产业选择

9.5.1 现代服务业

抓住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9.5.1.1 科技、商务服务业

通过积极发展流通、信息、旅游服务、会展等新型服务业,为区域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服务,一方面能够壮大城市的第三产业,避免单纯通过工业的激烈竞争谋求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市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更为合理,增强市域经济的联动效应。

滨海新区可以规划建设滨海的科技、商务园区,打造北部湾的科技城。充分利用滨海地区现有的资源优势,吸引高技术企业、数据和软件企业、传媒服务公司、产品设计研发工程技术公司、产品计划和系统整合公司、研发分支机构以及一些知识密集型产业进驻,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商务园,营造一个创新的工作环境。

1、商务科技园

起源于美国,五、六十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渐渐拥挤,美国公司办公场所从美国城市中心开始向郊区发展,1980 年美国在加里佛尼亚建立硅谷标志着科学园的兴起。之后英国、法国、日本、爱尔兰、台湾、印度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硅谷。到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新加坡也采纳此概念。

商务园的兴起与高科技、信息以及知识型产业的全球性迅捷发展密切相关。它总是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息息相关,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用地的概念,是集轻工制造、研究与开发、服务、营销、以及其他办公职能于一身全新环境。是地处优良环境下的高科技、高增值、以及知识密集的现代化商业区。

2、商务园简介

商务园类别按主要产业可以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商务园,生物技术产业商务园,传媒产业商务园和综合性商务园。

1)、商务园的规模:

根据各地现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

● 美国硅谷商务园:由众多商务园组成,Oracle Intel等独家商务花园达到320公顷;

● 英国牛津商务园:35.6公顷;

● 新加坡纬一科技城:2平方公里;

● 爱尔兰都柏林商务园区:93公顷;

● 印度班加罗尔国家科技园:28公顷。

2)、吸引的产业

● 轻工制造、研究与开发、服务、营销、以及其他办公职能

● 先进电子产品的开发

● 产品检测与分析

● 医学与科学仪器的开发

● 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开发

● 光学与光电应用的研究与开发

● 化学与塑料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3)、客户群定位

● 信息通讯技术和传媒相关的公司

● 公共研究机构

● 信息通讯研究所

● 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

● 住宅:工作-居住服务公寓

● 服务设施:会所、礼堂、展示

● 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

4)、商务园的主要元素包括

A、电子商务

● 数据中心

● 互联网服务供应商

● 多媒体教育

B、孵化器提供综合服务,包括:

● 技术专家

● 产业专家

● 商务顾问

● 网络活动

● 市场助理

● 金融支持

● 可支付的/有技术支持和有品质办公空间

C、多媒体

● 多媒体生产

● 广播

● 电视会议

● 数据应用支持

D、教育

● 软件设计与应用

● 多媒体学院

● 虚拟校园

● 技术培训课程

● 交换项目

● 远程学习

E、研究与开发

● 软件设计与研究

● 技术研究

● 需要IT支持的其他领域研究

F、服务设施

● 信息技术商场

● 餐厅/咖啡馆/酒吧

● 超市/便利店

● 娱乐设施

● 银行和邮政

● 有品位的零售

● 体育馆\健康沙龙

● 服务公寓

G、环境

● 风景

● 雕塑

● 特色建筑

● 园林

● 水景

5)、成功的条件

大都市周边,成本低:因为地价低以及建筑不高因而造价低,租金可能比城市中心低40%。

便利快捷的交通

园林式的办公环境

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包容的人文环境

友善的投资环境

一流的基础设施

便捷的信息交流

完备的生活配套

6)、商务园案例——新加坡樟宜商务园

用地66.54公顷,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规划为高科技园区,开发费用4.92亿美元。提供高质量的设施,坐落于有益的,无缝的,优美的环境中,方便地到达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发展高新产业,如服务,研发,软件,教育,展示和总部。公共设施有便利店,诊所,会议室,日间托儿所,全服务餐厅,运动-减肥中心,慢跑。招商目标为高科技制造业,产品设计/开发、研发,计算中心/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培训。

9.5.1.2 信息技术外包——软件业

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构成了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向公司外转移的共同作用产生国际外包业务,项目外包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

服务外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商务流程,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世界服务外包的规模将继续扩大。

滨海新区可适应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抢抓机遇,利用自身高科技特征及商务成本比较优势,将信息技术外包作为其服务业核心产业之一,在服务业外包市场中抢先占据一席之地。

9.5.1.3 现代物流业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第四方物流,促进物流企业从提供仓储、运输服务转向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开展“七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模式:以市场信息为先导;以电子商务网络为依托;以产品加工配送为主业;以多形式联合运输网络为用户单位提供便捷的服务;以现代仓储业为基础,建设专业性物流基地;以金融保险为配套;以标准化服务为品牌,建设海安东部产业新城铁公水运输枢纽,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地,将铁路、高速公路、港口优势结合,成为新区产业园的后方集疏运枢纽。

9.5.1.4 旅游业

钦州三娘湾旅游资源丰富,优美的海岸线、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白海豚等等,在旅游方面有众多题材。

(1)、会奖产业,一个新兴的产业——MICE

MICE,即meeting(会议)、incentive(激励)、conference(大型企业会议)、exhibition(活动展览)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组成,是会奖旅游的英文缩写,这是西方流行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以促进业务发展、塑造企业文化;同时,它也造就了旅游业界的一项高端产品,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档次高、出行季节因素影响小、利润丰厚,因此被认为是高端旅游市场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全球每年大约有350万人进行会奖旅游。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会展业,今年来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年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率。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一个“展览大国”。

早在2005年,全球最大的会议展览组织机构——励展博览集团率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北京)国际商务及会奖旅游展览会(CBITM),这是中国第一个“商务会奖旅游展”。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与励展正式结为合作伙伴,携手举办CBITM2006,大力推广高端旅游概念。据透露,双方将在2007年的展会中再度联手,在保证提供买家卖家实质性收获的同时,全面发展高端旅游市场。

据悉,励展博览集团创办CBITM之初的目标就是将其打造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会奖旅游展览会。事实证明,这一展览会经历了三年的成长,敏锐捕捉到了市场的需求,完成了会奖旅游市场产业链条的对接。2006年中国(北京)国际商务会奖旅游展览会(CBITM)已经成为“印象最为深刻的亚太地区奖励旅游展览会”。

(2)、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会奖旅游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对于国外游客来说,中国是充满了极致神秘的东方诱惑。因此,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会展旅游业的新贵,并成为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关注的会议目的国家。

权威部门统计,2006年入境的外国旅游者中,以会议和商务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重仅次于以观光休闲目的的旅游者,并且这部分旅游者不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都在不断增加。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商务及会议旅游已占全部游客的39.9%,已接近或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会奖旅游已成为入境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不难看出,以商务为主要目的,以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等活动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商务会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商务会奖游客以其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出行受季节性影响小等特点受到许多大型旅游集团的广泛关注,并将成为中国旅游企业未来几年竞争角逐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有四十多万家国外公司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这些商务人士将中国“会奖旅游”的市场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国际会议协会(ICCA)曾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奖旅游首要目的地”。

钦州可以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与南宁合作,发展会奖产业,吸引东盟的客户。

9.5.2 高新技术产业

9.5.2.1 电子信息产业

目前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无锡电子信息走廊、珠三角的广州—东莞—深圳电子信息走廊,滨海新区可以利用钦州港,打造第四“极”的电子信息走廊,形成北部湾的南宁—钦州—北海电子信息走廊。

钦州最具优势率先在走廊中崛起,廉州湾海湾新城最具优势建立电子信息港

以发展现代通讯产品、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软件开发为重点。可以从低K绝缘材料、新型服务器、手机芯片等具体产品入手,占领高端市场,成为北部湾新兴电子通信产品生产中心。

目前国际市场热点的高端产品和高新技术有:浸湿式光刻科技、低K绝缘组环、软件中的中间件等,如果能抓住国际该行业的发展态势,积极引入该领域的高端技术,高位突破,就能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该行业如在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吸引1-2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落户北海,有3-5种产品垄断国内市场,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高端上有所突破,则产业增值前景无限广阔。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将有助于滨海新区掌握发展主动权,所以滨海新区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机遇,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光电显示、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建立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和信息产业集群,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9.5.2.2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制药业是钦州的传统产业起步于90年代的钦州市制药业,近几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比较大的企业有:广西半宙制药股份公司、灵山贝力制药厂、浦北世彪制药厂、钦州邦琪制药厂。

大力发展天然药物,培育扶持生物医药,重点是现代天然药物、海洋药物、生物基因工程、化学药新制剂、光机电数一体化的医疗器械等高技术新产品,并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形成上下产品一条龙、产品结构优化、经营多样化的医药高科技基地。同时,建设联通中国与东南亚的中药生产和进出口集散基地。

抓好“种、研、制、销、用”五个环节,做好中药产业供应链管理整合,创新和完善中药多极增值物流体系及其管理机制,建设集风险投资、科学研究、教育体系、成果交流、医药流通为一体的综合医药经济、技术、教育一体化的体系。加快生物技术应用,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

等重大疾病防治药物。重视吸引国际、国内著名生物技术与医药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基地,建立新药研发平台。

9.5.2.3 基础材料与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立足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特种冶金、新型建材等基础产业,抓住机遇发展特色材料和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光通信等新材料。注重采用绿色制造、节能降耗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积极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基地。

9.5.3 传统优势产业

9.5.3.1 东部产业转移基地

积极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有选择地承接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家具、五金等轻型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动密集型工业、努力形成一个具有劳动力吸纳能力、较高附加值、较广市场空间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体系。

钦州生产纺织品成本低廉,可承接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产业的转移,成为纺织业“西进”运动的首选地。同时钦州港是中国大陆通往东盟中国最近的海上口岸之一,便于纺织企业与东盟中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利用东盟中国的配额规避欧美中国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减少海外投资的风险以及开拓东盟市场。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有望打造成西南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

9.5.3.2 食品与水产品加工

1)食品工业

突出开发技术起点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系列食品。重点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速冻与保鲜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罐头食品、果汁饮料和各类糖果等产品,要朝优质、天然、营养、卫生、方便,多品种、多档次方向发展。创立名牌,扩大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原料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抓住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中国食品行业重点龙头企业福记食品服务控股有限公司进军北海的机遇,吸引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入驻,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

2)海洋水产品产业

广西钦州濒临的北部湾有经济鱼类500多种,虾类20多种,有“海洋产品基地”之称。同时,钦州是旅游消费城市,游客逐年增加,饮食文化丰富,海味产品畅销。因此,海洋产业是钦州的支柱产业。大力扩大水产品深加工,建立现代化的加工体系,打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实现海水渔业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

如图所示,这是一个横向关联的产业集群,它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外围形成第二层次的辅助性产业,如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设备制造业、包装材料制造业、运输业、水产品保险、水产品饲料等;第三层次是服务性产业,如转为水产品养殖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等;在最外部则是新产业的聚集,如旅游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

在加大科技投入,重视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依托海洋和热带植物资源,开发海洋产业下游产品,带动创意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加强珍珠饰品的设计,构建和完善以“养殖-加工-销售”为核心的海产品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分工。

9.5.3.3 装备机械制造

(1)游艇产业

规划以生产和销售大、中、小型游艇(包括普通型和豪华型)为主,各种功能船艇(如公安边防、缉私快艇、渔政用船等)产品齐全、相关配套产业汇集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游艇俱乐部、游艇驾驶培训学校、游艇维修业、游艇会展业等,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游艇专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游艇制造基地之一。

近期,着力发展游艇工业园的游艇制造业,在形成“集聚效应”的同时,也带动水上运动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进入,利用北海漫长而又广袤的海岸线,大做“海”字文章。

中期,实行多元化发展,将游艇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比如上游的模具、纤维布、树脂胶、涂料等制造业,和下游的零部件制造业以及船内装饰业发展得更为成熟,在工业区内形成一条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远期,就是发展钦州市整体的游艇消费产业,以游艇为中心,融合游艇制造、展览、赛事等为一体,形成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游艇产业格局。

(2)清洁汽车项目及零部配件产业

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发展思路,着力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发展清洁汽车项目,形成集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园区。

10生态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方针策略,使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很多地区的环境容量已经达到或超过负荷,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六大重点,分别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其中有三条和保护自然环境有关,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保护环境、维持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钦州作为沿海城市、宜居城市,本次规划我们关注生态的保护,希望在这方面为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积累一些经验。

10.1 生态城市的概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1999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协调发展战略的地位,而其大方向只能选择走生态化的道路。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内容可以分为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方面。我们主要从目前几个典型的实施策略来阐述。

10.2 生态城市的实施策略

10.2.1 合理规划

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海和山、、林,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

滨海新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分析,划出适建区范围,对不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严格控制,对基地内制高点加以景观分析。

10.2.2 污染减排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钦州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石化、能源产业的布局,污染减排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滨海新区作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1)淘汰小火电,以大代小,发展大型火电项目,鼓励水电、核电以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项目。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前景看好,发展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各国解决能源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目前这项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太阳能发电与电网的连接,发展大功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以及光伏发电与建筑相结合的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2)对燃煤锅炉进行脱硫、除尘改造,二氧化硫、烟尘排放符合环保要求,使空气质量得到提升。

3)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撤销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

4)监控汽车尾气排放,对不达标的限期整改。

10.2.3 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与利用

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与利用,创造有吸引力的易于接触和使用的亲水空间。建立高效的污染排放控制系统,即物质还原体系。包括工业废气和废水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城市区域噪声达标覆盖率等内容。这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保证系统。

1)探索环保新途径再生水

再生水技术以成为一种安全、可靠和经济可行的水资源。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要学习新加坡政府居安思危的意识,新加坡使用的水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修建蓄水池,储存雨水净化;二是依靠马来西亚供应,购买的价格也很可观;三是海水淡化。但由于关键技术未能突破,淡化量十分有限,成本也很高。自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新加坡政府花巨资修建了新生水厂,主要是回收生活用水,经过高科技处理成为再用水。目前技术完全成熟;价格也比较合理。

新生水厂水处理首先是隔膜处理,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污物阻隔。其次是反向渗透技术,去除小分子和微生物污物。这道工序能使回收率达到75%。再次,是紫外线辐射,对水源进行消毒,这会使水的酸碱度遭到一定破坏,所以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恢复酸碱度。于是从千家万户流出的生活污水,经过新生水厂的处理再次达到食用水标准,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处理的过程过于严格,水内的矿物质也所剩无几。新加坡政府计划到2012年实现新生水占所有供水的5%

建议在新区引进、运用再生水技术,是解决钦州水资源短缺的最好的途径。

2)中水的利用

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经集中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之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

中水利用也称作污水回用。“中水”利用,一方面为城镇供水开辟了第二水源,可大幅度降低“上水”(自来水)的消耗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水”(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问题,从而起到保护水源、水量的作用。

中水的利用是世界节水的大趋势,滨海新区应该考虑建立中水处理设施,节约用水。

10.2.4 保护生态建设中的生物资源

有效保护生态建设中的生物资源。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从大国土的广度、大生态的高度、大资源的深度,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致力于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水平上的全方位保护,从而使生物资源各得其所、丰富多样。

10.2.5 工业共生体系

废弃物——原材料

相邻企业尽可能使设备相互联通,以减少废物交换过程中交通运输的能耗物耗;另一方面,通过企业间的技术联系,对于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可以实现综合利用。


二、概念规划

Concept Plan

滨海新城,钦州从近海时代走向滨海时代的标志。

1.区位分析

三娘湾滨海新区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南面临海区域,主要以三娘湾旅游景区和犀牛脚镇镇区为主。三面临海北起金窝水库,南至钦州湾海,西起鹿耳环江,东至大风江。该区域西面和南面是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规划用地约160平方公里。

2.城市用地结构分析

2.城市用地现状分析

2.1城市用地现状:

目前钦州市已形成一南(老城区)一北(钦州港区)两大城市组团,南北城市组团距离约25公里,老城区的城市功能服务难以涵盖钦州港区。本次规划滨海新区所在范围包括犀牛脚镇区、船厂村等村镇建设用地、犀牛脚镇中心渔港和三娘湾旅游区。距离老城区约42公里,距离钦州港区最大距离15公里

2.2优势分析

2.3劣势分析

3.钦州城市结构

3.1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钦州,位于泛北部湾核心区域,集沿海沿江近边优势于一体。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是一个典型的沿海后发展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但随着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促进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等战略的实施,钦州迎来了城市发展最好的历史性机遇。未来钦州将成为泛北部湾区域最强的中心城市。

钦州市目前主要为单中心发展模式,主城区为钦州市的单一城市中心。是钦州市的行政金融中心。

近年来通过钦州港的大力建设,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发展,钦州市城市发展方向逐渐由北向南发展,整体城市基本形成带状组团式结构。临钦州湾的三娘湾旅游区的开发也初具规模,依托钦州港区及三娘湾旅游区发展的滨海新城必将形成第三大城市组团。

结合钦州当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及未来的发展预期,我们预测未来钦州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20万,由目前的单中心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发展模式发展将是未来钦州市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本次规划我们提供了以下三种参考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一:一主一副——常规发展。城区城市功能不断向四周扩展,人口发展60万,是未来钦州市城市主中心,功能为钦州市的行政金融中心。钦州港及临港工业区为滨海新城的主要发展推动力,滨海新城从而成为钦州市城市副中心,为钦州港区及三娘湾旅游区提供居住、生活服务及配套服务。最终容纳40万人。

发展模式二:双核模式——平衡发展。滨海新区依托钦州港区建设,并紧抓新的产业发展机遇新城超常规发展,建设规模逐渐主城区规模相等,城区行政金融功能逐渐向滨海新城转移滨海新城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科技、文化、居住旅游等功能,两大城市组团均容纳50万人,整个钦州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钦州走向滨海时代。

发展模式一主一副——超越发展。城市中心向南转移,滨海新区超常发展,新的历史机遇赋予新城更大的发展机会,新城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本,规模不断壮大,新城发展范围不限于本次规划范围,最终新城将成为钦州市城市主中心功能为钦州市新的行政金融文化中心,容纳人口60万人,老城区发展逐渐放缓,行政及金融功能完全转移至滨海新区,人口亦向新城转移,人口最终达40万人,成为钦州城市副中心,主要为居住生活服务的城市组团。钦州市滨海时代真正形成。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钦州市老城区距离临港工业区较远,对新城建设的影响力较小,老城区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及公共设施相对成熟,传统工业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及人口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发展为50万人口的城市中心,而滨海新区港口和临港工业是新城初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依托港口功能的综合化、临港工业区产业的升级新城和海港成为一体,随着新城规模逐步壮大,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新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新城将容纳50万人口,成为钦州市的第二城市中心,与老城区形成规模对等的的双核城市空间结构。因此我们推荐发展模式二为未来钦州市的城市发展模式

3.2城市用地结构

3.2城市用地结构

未来钦州市城市用地依然是呈南北带状式组团发展,共有四部分城市组团,包括老城区,钦州港区以及规划的滨海新区等三大城市组团,和中部衔接老城区与钦州港区之间的一小型城市组团,城市结构则形成老城区中心与新城中心并重的双核结构。

未来北部老城区依靠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新城发展则依托钦州港区、临港工业园以及加工制造业着重发展服务高端的商务园\研发中心以及高科技产业,提升三娘湾旅游区服务等级,不断完善新城的居住,商业金融,文化等城市功能。服务不仅包括滨海新区规划区,也辐射至整个钦州港区,并与钦州港区将形成港城一体的“大海港新城”

概念:大海港新城——港城一体

——服务、居住、休闲旅游,生态的滨海新城

——重要港口、临港工业、物流港区

3.3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3.3.1区域交通体系:

3.3.2市域交通体系:

钦州市位于北部湾南部核心区域,对外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线路交织密布,构成便捷的网状交通网络。

铁路:

通过市域的铁路钦州——南宁,钦州——北海,钦州——防城港,钦州——黎塘4条铁路线。另外还有筹划建设中的钦州——钦州港的货运进出港铁路线。

高速公路:

通过市域的目前有南北高速,钦防高速、北海——玉林等3条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有钦州——玉林,钦州——六景2条高速公路,将分别与北部湾区域的其它高速公路联接,形成快速、有效的高速公路交通体系,可分别通往广东,云南,贵州,越南等方向。使钦州与珠江三角洲、大西南、东盟地区的的联系更方便,快捷

公路:

市域有325国道,,钦州——玉林,防城港——钦州——北海等一级公路在区域内穿行。另有一条联系滨海新区与东场镇的公路。

钦州市距离南宁吴圩机场和北海机场均为100公里左右,交通便捷,可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3.3.3市区交通体系:

铁路:

钦州——南宁、钦州——防城港、钦州——北海以及钦州——黎塘等四条铁路线均从市区经过,在钦州火车站设有客货运站点,为配合钦州港及大型临海工业园的建设,新建钦州——钦州港货运进出港铁路线连接其它4条铁路线路通往四面八方。站点设在钦州港区内。

高速公路:

市区内有南北一横一纵两条高速,南北高速、钦防高速公路分别在市区设出入口

一级公路:

325国道、钦州——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一级公路从市区周边穿过,其中北海——钦州——防城港公路沿滨海新区及钦州港区段将作为城市快速路经过。内部联系有钦犀公路连接325国道,加强主城区与三娘湾滨海新区交通联系。

快速路:沿主城区、钦州港区、滨海新区三大组团边缘规划一条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联系三大组团。

4.滨海新城基地分析

4.1现状土地利用

现状用地:

现状用地构成海域、滩涂、山丘、坡地、水田及旱地,其中绝大部分为小型山地,南部有部分村镇建设用地,西南角为三娘湾旅游用地。

现状交通:基地内滨海大道已建成一半,钦犀公路尚为二级公路。

现状水系:基地东邻大风江,南朝钦州湾,西近鹿耳环江,基地内有大灶江,乌石江水库以及部分小湖泊等水系。其中大灶江与鹿耳环江相连。水资源丰富。

4.2高度分析

基地地形高度起伏不大,高度大都为10-40,东侧有部分集中山体较高,高度50以上。10以下多集中在沿海岸线。

4.3坡度分析

基地内有很多小山丘。坡度较为复杂,坡度多为5-20度间。部分集中山体坡度为20度以上。0-5度的地形则多集中在沿海岸线。

4.4建设用地因素分析

通过对现状用地、高度及坡度分析,我们发现新区发展有诸多制约因素,如三娘湾旅游用地阻碍基地向南临海建设、东南角较为脆弱的生态、钦犀公路东部较为集中的山体限制了新区朝东南方向发展。西部鹿儿环江限制新区朝西发展,而钦犀公路以西,滨海大道以北地形高度及坡度相对起伏不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本次规划建议城市可建设用地集中在该区域

以上的制约因素也必将成为未来新城发展的一大城市特色,如三娘湾旅游度假区近在咫尺,必将迅速拉动新区的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吸引区内外的目光,扩大和提高三娘湾滨海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钦犀公路东部集中的山体保护,使滨海新区有海也有山,新区将创造出独特的山海景观。东南角目前还较为脆弱的生态,通过持续的生态安全防护措施,使那里的生态不断的优化,也可成为未来新城可发展的建设用地。

5规划概念

5.1设计元素

开放空间 的创造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整个基地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地形是基地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因素——山脉,山丘以及平原共同创造了基地的天然个性。

海岸线对基地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也为未来在基地中塑造特色的空间提供了条件

旅游的产品及特色塑造将充分提升基地未来发展潜力。

合理的混合开发将会决定开发成功与否以及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的建设。

教育是未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投资,因为其将决定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持。

交通系统——区域合理的可达性——是基地投资与开发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

人性化的场所,提供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游玩是所有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

5.2规划概念

滨海之城、生态之城、旅游之城、科技之城

滨海之城:新区的建设标志着钦州从近海时代走向滨海时代,规划充分利用滨海元素,提炼,升华,创造一系列滨海景观,满足钦州市民近距离观海的心愿。

生态之城:充分保护基地集中的自然山体,湖泊,海岸水田等自然景观资源,形成生态廊道,体现生态城市特色。

旅游之城:规划大力整合三娘湾自然旅游区的产品,提升内容体验,并引入都市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门类,使旅游发展成为新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新城更富有吸引力。

科技之城:充分利用海岸的自然生态资源,沿海岸及快速道路布置高科技走廊,提升产业等级,打造科技新城。

5.3中心区选择

中心区的选址是决定新城是否具有真正意义滨海城市特色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考虑了三个方案:即A:完全沿发展,B:离岸居中发展,C:靠海临江发展。

A方案最大优势是充分利用海岸,中心完全沿海布局新城城市公共设施,容易形成现代化的滨海城市特色。但存在两点缺陷,一、基地隔海西岸为钦州港区,景观较差,且阻碍了新城观海的视线。二、受海洋潮汐的影响,沿海建设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方案优势在于受海洋潮汐影响较小,易于建设,但放弃了最重要的滨海元素。城市特色不明显。

C方案是本规划推荐的方案,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生态安全的考虑:海洋潮汐对中心区城市的生态安全有一定影响,钦州港区填海建设及新城建设对海洋生态也有一定影响,因此中心区选址近海(鹿耳环江),但位于大灶江两岸,受海洋影响将较小。

城市景观的考虑:选址位于大灶江两岸,便于组织两岸城市景观,形成对景,且靠海,观海视线佳。

服务范围的考虑:中心区在滨海新区的位置可以服务到整个滨海新区。

6.规划结构

规划不仅注重功能分区,更考虑了各个功能分区的有机联系和资源共享,从而形成一个理性、有序和高效的紧凑型布局结构。

为使各功能分区有机关联,高效,规划营造了“一心,三环”的圈层式布局结构,

一心——中央城市公园.新区中央区域利用保护的自然山体及湖泊形成的中央公园。

三环分别为内环——居住区、城市中心区组成的城市服务功能区。居住区主要分布划分为三大居住分区,包括大灶江南岸的一居住分区和中央公园南北两侧的两大居住区。城市中心区则位于大灶江沿江两岸。

中环——工业区,商务园等产业带以及自然山体、旅游等保护区,

外坏则为钦州湾。

7.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总用地为15937公顷,城市建设用地为5410.5公顷,占本次规划总用地的33.95%,其中居住用地为2202.7公顷,规划人口50万人。

8道路交通规划

8.1道路系统及断面

道路系统与基地的关系

规划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城市空间景观的因素,规划道路最大限度避免穿越山头及地形坡度较大的山体,线型与自然地形和谐共生,自由曲直,顺应地形机理,既减少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又保持基地的山体特色。

道路系统

滨海新区规划路网结构合理,总体布局结构为由“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构成网络骨架,次干道+支路等支撑网络主体”的模式,构筑了便捷,快速,有序的城市道路系统。

其中骨架道路发挥快速交通通道作用,以廊道状态布局为主;其他道路承担加密、集散及提高可达性等功能,以网格状布局为主。

路网间隔

主干道:1公里间隔(交叉口)

干道:400-600米间隔(交叉口)

支路200-300间隔(交叉口)

规划仅快速路及主干道——滨海大道两条城市道路不能满足未来新城与钦州港区及老城区的交通需求,因此基地北部将规划两条主干道向西跨越鹿儿环江与钦州港区加强交通联系,疏解基地交通流量。

断面:

快速路:红线宽度40

主干道:红线宽度52

次干道:红线宽度40

支路:红线宽度18

8.2公共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

根据国际经验,建设快速轨道交通设施是提高公共运输供给能力和效率,完善大城市

立体交通系统的必由之路。快速轨道交通在客运方面共同的优点是容量大,准点快捷、安全舒适,人均占用道路少,能根据不同路段的地面交通和土地供应状况,从地面、高架、地下三种通行方式中选择一种,可较少与其他建筑物和运输方式争夺用地,因而特别适合人口密度高、高峰期交通需求量大的城市。

钦州未来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由于钦州市三大组团之间距离较远,因此我们规划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流量的客运交通系统加强城市三大组团的密切联系。

新区规划2条轨道交通线,一条轨道连接老城区及钦州港区的地铁,一条为环城轻轨

LRT),并沿线设置多个轨道交通站点,每个站点服务半径约800。基本覆盖整个新城,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主线,方便新区市民出行。

公共汽车交通

规划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主线),设置中央枢纽(中心车站),规划7条支线,公交线

路基本服务覆盖包括城市中心,分区中心,各居住邻里间,为提高公交汽车服务的效率,在规划多个公交汽车换乘站。

水上公共交通

除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交通,规划还建议布局水上轮渡及水上的士。在鹿儿环江,大

灶江沿岸设置多个停靠站,为市民出行及观光游客提供多样的交通路线,并在对岸钦州港布置一停靠站,使新区与港区直接更便捷联系。

停车

充足的停车位,对区域中心和分区中心的顺畅运作是非常重要的,区域中心应考虑地下停车及停车楼的设置,分区中心和大型住宅区则应提供中央停车场,居住区应按1车/户预留停车位,工业区则必须在区内提供重型车辆/拖车和集装箱货车的停车位,为了确保停车位充足,必须推行完备停车位的制度。发展商必须遵守规划与发展条例中所列出的停车标准。

9.中心区体系

9.1 规划原则

公共设施分级设置

公共设施规划相对集中在各个等级的中心区。

9. 2 中心区研究

我们研究了8个国际大都市的商业中心,包括新加坡、伦敦、东京、多伦多、香港、巴黎、纽约、旧金山,结论是:城市,无论大小,都是分等级的开发他们的商业中心,分为7级,包括中心商务区、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边缘中心、新市镇中心、邻里中心、组团中心;本次规划涉及到的中心包括区域中心、分区中心、邻里中心三级。

9.3 中心区结构

规划行政体系为省级行政中心和区级行政中心两级。

规划商业体系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区域中心、分区中心、邻里中心。

区域中心:位于包河大道快速路以西,巢湖以北。包括行政、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为整个区域服务,服务半径5公里

分区中心:规划按1.52公里的服务半径规划5个分区中心。中心结合主要的交通枢纽布置,每个中心服务人口为1025万人。

邻里中心:规划若干个邻里中心,服务半径500,每个邻里中心服务的人口为1.5-2.5万人。邻里中心结合绿地和公交站点等设施布置。

9.4公共设施与地铁站的综合考虑

地铁站由于人流量较大,因此周边地价很高,周边用地应为:

商业中心,主要公共场所,如:区域金融、体育中心等。

高、中密度住宅区

在地铁站周边基本不规划任何低生产力的用地,人口流量小的用地也应避免。

10.居住区规划

10.1案例研究

新市镇(New Town),也有叫新城、新镇等,通常是指在老城以外规划用于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单元。

新加坡从1960年就开始了新市镇的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较有代表性的是淡滨尼(Tampines)和金文泰(Clementi)。

淡滨尼(Tampines

在成为一个新市镇之前,淡滨尼是一个只有森林、农田和村庄的地方。淡滨尼开发的过程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自从那时候开始,淡滨尼新市镇成为了新加坡东部新城区,总面积为20.6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为18万人,目前,淡滨尼及周边区域总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0万人,有着很大的潜力,富有创意的公园和美丽的景观绿地为各年龄段的人提供了一个宁静、美丽的环境。

金文泰(Clementi

位于新加坡的西区,紧邻市区,新城规模约408公顷,规划人口11.2万。该区域原先是大片的沼泽地,直到1975才开始发展,由于规划时注意到这个地区的工宿平衡,使该地区发展迅速,成为新加坡新市镇建设的成功案例。

10.2 新市镇经验

总结以上新市镇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一个相对独立的平衡社区

配套设施齐全

可能成为城市的副中心、产业基地等

创造较高的环境品质,促进人口迁移

便利的交通,通常都有地铁站点或发达的公交体系

10.3 新市镇模式

a) 规划以邻里为单位布置居住区,每个邻里约15000-25000人。

b) 提供全面的教育和社区设施。

c) 创造一个健康、充满活力和独特的新市镇环境。

10.4 与中国居住区模式的比较

新加坡采用新市镇―邻里―邻里组团的三级居住结构,中国则采用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居住结构,相比较而言,新加坡的每一级居住结构在规模上更大。

本次规划范围内规划居住用地共2202.7公顷,容纳人口50万人,划分为3个居住分区每个居住分区基于各自区位,周边环境,交通条件,建设条件的不同,各自的定位和服务对象也不相同

第一居住分区:为工业区及商务园区的就业者提供居住。规划人口14万。

第二居住分区:位于中心区北侧规划中高档普通住宅及商住混合住宅。规划人口16万。

第三居住分区:位位于三娘湾旅游区北侧,中心区,旅游区及周边工作者提供住宅,安排多层及底层,住宅规划人口20万。

11.产业区规划

11.1钦州市区产业区规划

整个钦州市区产业在现状工业基础上,沿铁路线及城市快速路布置工业,形成钦州市工业走廊,分别布局如下:

老城区在西侧现有工业区基础上继续发展传统工业,如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

临港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港口、区位和海洋优势,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造纸、粮油加工、冶金、船舶修造等临港大工业。

——石化工业。规划建设大型石化工业园,建成投产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年加工1000万吨苏丹原油项目,以此为龙头,加快推进对二甲苯、乙烯、碳四馏分深加工、丙烯及丁烯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延长石化产业链,培育和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扩建改造钦州港沥青基地和磷化工基地。

——能源工业。利用深水港口和区位优势,发展燃煤发电、天然气发电、木薯酒精、天然气和石油储备、煤炭中转等,逐步将钦州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集散基地。

——造纸工业。利用速生桉丰产林优势和海洋优势,在大榄坪工业区建设造纸工业园,发展浆、纸、纸制品等产品,逐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

——粮油加工。扩大粮油加工生产能力,形成粮油食品加工基地。

——冶金工业。依托深水港口、区位条件,在港区建设大型冶金工业基地,发展锰钛加工、铝材加工、优质特殊钢、电解锌、电解铜等。

——船舶修造。依托深水岸线,建设大型造船、修船及港口机械制造工业基地。

滨海新区作为居住,生活,休闲的新城,则重点发展商务研发,高新技术,教育等产业,为整个大海港服务。

11.2 滨海新区产业规划

由于滨海新区居住功能出满足自身就业人口需要,还需服务钦州港区及临港工业园区,因此新区内产业与居住不能自平衡,居住应与整个大海港新城的产业形成平衡。

目前国际上产业集群的概念盛行,以产业链组织生产和开发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滨海新区将会发展以下类型的产业园:

商务园/科技园

工业园

物流园

教育园

商务园/科技园

商务园/科技园源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最初出现在美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台湾、新加坡均采纳此概念发展知识型产业。现在商务园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用地的概念,而是营造一个集轻工制造、研究与开发、服务、营销以及其他办公职能于一身的全新环境。

规划利用鹿儿环江东岸独特的地形、自然景观布置国际商务园、信息科技园和生物科技园,其组成的核心包括:E – Business(电子商业)/Incubation(孵化器)/Multimedia(多媒体)/Education(教育)/Technology / Science Park(技术/科学园)等,园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工业园

规划沿快速路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有利于单独组织货运交通,并与钦州临港工业区形成从化工能源、冶金、轻工业制造到电子、生物等高新技术的工业走廊

物流园

沿快速路与钦犀公路交叉口处布置一小型物流园区,主要满足新区工业园仓储物流需要及城市内部货运出入。

教育园

在滨海新区工业区南侧,中部较集中山体脚下规划一个教育园区。为高科技产业储备人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研究终端。

12.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规划充分利用山体、湖泊、海岸等自然景观要素,规划采取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网络,形成富有滨海特色的绿地系统。

点——即各类等级公园,公园分为城市公园(海滨公园)、分区公园、邻里公园三级四个类型。

线——指沿快速路防护绿地,沿城市主干道的绿地廊道,以及滨水绿色走廊。

面——即保护的自然山地、生态绿地、旅游区及海面。

13.景观系统规划

——山海景观

本次规划基地条件极具特色,靠山面海,规划充分利用其自然元素,打造新区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融的山海景观系统。

景观系统为“一心,一轴,两廊,三区,多点”

一心——中央城市公园

一轴——都市景观轴,由城市中央公园分别南北串联城市核心区、科技产业园区。

两廊——即由滨海景观与基地山体景观相互渗透,形成两条山海景色交融的景观廊道。

三区——分别指海滨景观区与山林景观区两个自然景观区,和人工创建的高科技产业景观区。

多点——新城规划布局多个景观节点,强化滨海空间,都市空间,自然空间之间的活动联系和视觉联系,增强滨海新区的吸引力。

14.旅游发展规划

钦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分布较广,三娘湾度假区就是钦州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滨海新区则充分抓住三娘湾旅游度假区就在其腹地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大旅游产业,并组成“三带、六区、若干点”的旅游格局。

三带:滨水旅游带、都市旅游带、生态旅游带

六区:高新科技游、动感滨海游、三娘湾度假游、都市休闲游、文化博览游、原始生态游

“三带、六区”将各具特色的旅游节点贯穿其间,形成了特色各异、主题鲜明的海滨旅游区。城市旅游充分挖掘地理资源优势,依托背山面海的绝佳观景地,形成以水、陆、林为核心的三大特色游。依托特有的钦州湾发展海上旅游、度假休闲、观光项目,开发休闲高尔夫,沙滩休闲、会奖旅游、游艇旅游等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项目;积极建设新城中心,树立滨海新城形象,体现时尚、动感的都市新形象;积极挖掘山林资源,开发出丛林野营、农业体验为特色的山林旅游。

同时靠近三娘湾规划一国际游轮中心,积极开展海上观光旅游线路,如至越南方向的海上游,至三亚方向的海上游。

15. 岸线利用规划

新城沿海岸线利用充分结合海岸地形条件,主要划分为五部分,分别为商务园区生活岸线、新城中心区生活岸线、三娘湾旅游区岸线、犀牛角滨海生态保护岸线以及未来建设的东港作业区岸线。

16.基础设施规划

17.分期规划

17.1 分期建设时序原则

分期用地构成的合理性

每个分期建设都尽量考虑居住与就业的平衡

新区建设按建设时序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

17.2 分期实施

开发模式采取滚动开发,并遵循居住与就业平衡的原则开发建设。由于新区部分职能是为钦州港及临港工业区提供居住生活配套服务,因此新区开发应在港城一体的区域内下平衡。

新区建设时序分四期:

一期开发首先大力开发三娘湾旅游区,整合其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门类,提高并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迅速扩大三娘湾在北部湾乃至东盟的名声和影响力,吸引世人的目光及外来资金。为新城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城市建设用地一期则主要开发在大灶江南侧、滨海大道北侧、钦犀公路西侧的居住用地、沿鹿儿环江东岸的国际商务园及居住商业用地。为三娘湾旅游区和钦州港区提供生活,居住等配套设施。用地约11平方公里。

二期开发主要为钦犀公路东侧、滨海大道北侧的居住用地,沿鹿儿环江的科技园区,快速路南侧少量的工业园以及新区中间位置的居住用地,用地约14平方公里。

三期开发则集中在基地两侧,北侧的工业园区及居住用地,南侧大灶江两岸的商住和文化用地以及钦犀公路东侧的教育用地,用地约23平方公里

四期开发则重点建设新区核心区的行政、商业、文化、体育等重大公共设施,用地约4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建设可参照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如新加坡市中心,苏州工业园核心区CBD的建设,均是在建设时序的最后阶段完成。

钦州三娘湾滨海新区概念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