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发布时间:2020-04-25 18:49:05

摘要…………………………………………………………………………………………………2

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姓名:莫让顶

摘 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享有“诗圣”的美誉;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诗人、学者,而杜甫正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诗歌写法独特、构思精美、别俱一格,是古老中华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手法、表达手法上还是在平民化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上,都可谓达到前无古人的境地。本文从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杜甫诗歌中所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杜甫;诗歌;爱国精

1、前言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享有“诗圣”的美誉;我们谈论杜甫的诗歌,无疑会联想到当时的那个年代、社会,他的诗歌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其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内心的情绪都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word/media/image1.gif。可以说正是那一个动荡而苦难的时代赋予了杜甫无限的灵感和有激情,虽然这种激情是包含着无奈、愤闷。在他的诗歌当中既能体现出当时混乱的历史现状,也能反映出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对现实的态度和对国家的浓浓感恩之情。年轻时代的杜甫同样如我们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可以说其理想和抱负远远超过了平常人,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其逐渐看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呈现一片渺茫,继而对社会的弊端、人民群众的疾苦产生了无限的同情word/media/image2.gif。也正是这种同情情绪从他的笔下看到留给我们后世人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我们又能领悟到杜甫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饱满的激情。

二、杜甫生平和诗歌创作综述

1.杜甫早期的诗歌

年轻时候的 杜甫有着惊人的才气和少年气盛,他并没有对科举考试落郁郁寡欢,相反他觉得自己还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各方面经验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自我修养能力来支撑他人生未来的发展。他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由于当时对社会了解不透,所以他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和目标。“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用饱满的激情、豪放的胸怀、无与伦比的高尚品格来进行豪情壮志的抒发,甚至在诗歌当中还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可见他对人生未来憧憬是何等的阳光word/media/image3.gif。相比较中后期而已,杜甫早期的作品并不多见,但整体仍然透露出诗人的年轻气盛、张狂、气势凌云的一面。我们从“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可以看出其是多么充满自信。

2.杜甫中期的诗歌

从杜甫人生经历来看,在三十岁左右雄心壮志来到长安来实现他博取功名理想。我们从他的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豪气与无与伦比的自信。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也可以看出他心比天高的崇高理想和抱负word/media/image4.gif。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够有力,而把持权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对引进人才采取阻碍的态度。杜甫来到长安时间不长,其生活由于父亲的去世而因此陷入困难当中。此时的他青春年华当中最令人羡慕十个年头已经在这里悄然流逝,尽管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天宝后期,杜甫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其繁华唐朝,但当时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当时社会的重重危机。聪慧、敏感的诗人以其锐利的眼光、深邃的洞察力看到了人民大众的疾苦、看到了即将笼罩在国家的重重乌云。公元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社会征兵悲壮场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幅幅震撼内心的画面:车辚辚马萧萧…兵车轧地、战马奔腾;行人弓箭各在腰…披挂着弓箭的士卒;“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一种愤慨。一幕幕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的场景,不仅是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描写,同时也对天下百姓的一种怜悯之情,更是一种倾诉;除此之外诗人在这首诗里之所以能够敢于直言,其实也是一种胸怀大义爱国主义一种最直接的体现!诗人采用隐晦的手法从细节着手推向全面,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点行频”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役夫长年在外征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是愤怒之火爆发的前兆…“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是愤怒的火焰激烈的燃烧…“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无可奈何的清醒和哀叹。

3.杜甫晚期的诗歌

杜甫晚年离开干戈扰攘、怨声载道的内陆中原,暂时归隐到成都的草堂word/media/image5.gif。在这里诗人不再对自己的仕途抱有任何的幻想,心情也得到了暂时的平静。在平静之中,诗人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己进行了透彻的反悟。他开始大批量的创作,以自然为主题,借物喻人充分的表达自己一生所见所闻、充分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从自然到社会、从自然到人生,从鸟语花香当中透露的就是对社会美好的向往,从大河奔流当中隐喻的却是自己无比的渴望。当时已知天命的他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对仕途也产生了极其的厌倦,此时北归无望,生计窘艰word/media/image6.gif。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可以堪见其热血喷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江汉” 一句倾诉了诗人无尽的惆怅和难以描述的失望之心、痛恨之心。“思归客” 饱含了诗人流离颠沛、无以为家、天下沦落无奈的心态。“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从“片云”、 从“思归”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是用比喻的手法将片云孤月意喻成自己此时此刻的状况:自己虽然处于漂浮状态,但其心中的爱国之情依然像天上的明月那样皎洁、那样明亮透彻。 让我们看见了孤独的云独自漂泊无助、让我们看见了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当年这种失望和无可奈何背后隐藏着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对社会国家的拳拳爱心。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细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悲怆的情绪,细细品味我们何尝痛哭流涕,简简单单十几个字,跳跃的却是浓浓的情感,我们似乎存在幻想,假如杜甫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那么他又会怎样

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不容挑战,从诗句风格流派来看,其现实主义风格可谓无人出其右word/media/image7.gif。后世人针对杜甫诗歌评价相对于李白等著名诗人或者唐宋其他八大家都要高出一筹。其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尝尽了人生悲欢,其经历和阅历造就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壮志凌云的霸气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人墨客的坦荡。从诗句的风格上,杜甫诗歌除了早期的理想抱负、风花雪月之外,其余描写的大多是对天下责任的一种认知、对社会混乱的一种痛悟、对战争的一种愤懑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探寻word/media/image8.gif。其内涵之深刻发人深省、意蕴深长、回味无穷,其也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正能量,这不仅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素质,也反映着诗人的为人品质。所有这一些从诗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诗歌的成就奠定了杜甫在文学史上辉煌的地位和成就。虽然他没有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愿望,但是对于我们后来人而言,这也许是我们获得其神来之作而欣慰的一种收获。几乎可以确定没有杜甫沧桑的人生经历,就没有我们后来人对其诗歌评语评价的一种称赞。这也许是有得有失的自然规律。

2.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杜甫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其存在的理由与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和现状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社会复杂的状况影响下产生的一步又一步的改变。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前后一段时间,天下百姓遍地哀号、天下格局分崩离析这样的场景给诗人心里极大的冲击。充满着自信和浪漫色彩年轻的诗人变成了成熟的、有责任感、有爱国激情的中年诗人。从年轻到中年,其经历了无数次的飘零生涯,使得其逐渐从一个不问世事、一心只想求取功名的人,转变成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时刻关注有责任感的诗人。对于人世间的变迁、社会的混乱、老百姓的痛苦,他只有通过诗句来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自己内心的悲痛。走入到百姓生活当中、走入到社会群体当中,陡然发现一切的梦想,只是梦想,自己面对血淋林的社会无法实现他年轻时的梦想和抱负,从“好高骛远” 求取功名的心态,转变成一个务实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由此也造就了他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地位,对后来人对他的高度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创作诗歌的风格由于深入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更变得成熟,它代表着唐诗内容与风格的一种改变,乃至最后来中国诗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word/media/image9.gif

三、杜甫诗歌主题精神

1.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虽然仅仅只有“齐鲁青未了” 简单的几个字,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巍然耸立、青翠欲滴的栩栩如生的景象。可见诗人对诗句的程度之高。我们从诗人描写的内涵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执着与坚韧,这是几乎我们从诗句当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用意深刻,细细玩赏才能明白。在诗人笔下,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历史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透露出了一种豪迈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一种至高无上的霸气,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里燃烧的熊熊火焰,火焰将内心的忧郁、无奈、愤闷一扫而光,仿佛久雨不晴的天被烈烈的阳光一下子照的光芒万丈!这种大家风范、这种刚然气魄、这种精神难道不是诗人执着的心和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体现吗

2.爱国精神的袒露与无奈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如同一页“诗史”。说它是“史”,因为它具有“春秋”史家纪事的客观性、真实性。特别是“耶娘妻子走相送”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与《资治通鉴》中“于是行走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记叙的巧合,则更见出其“史”的价值。《兵车行》的特点就是寓情于叙事中,在叙事当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对劳苦大众的一种同情和对国家状况的一种忧郁,屈原也好、李白也好、杜甫也好,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这一种共性和特点。杜甫从年轻到年老,经历了世态炎凉,即使自己处在一个非常窘迫的状况,但却很少从自己的角度去描述悲怨与哀叹。“多行不义必自毙” 描写了诗人对不义战争的藐视和结果的断定,以及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的战争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而“耶娘妻子走相送” 这样悲惨场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面前,无一不透射出诗人对老百姓生离死别同情之心。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袒露无疑是透明,即使他内心充满了无奈,但却依旧愿意为天下百姓疾呼。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抨击灾难性的战争、写出《丽人行》揭露当时社会的两极分化。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无奈出逃,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好景不长,仅仅因为上疏申救房琯而使得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这期间,杜甫曾经历经千险,回家探望妻子儿女。一路上的经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路上的悲怅让他彻底对社会穷兵黩武的现状产生的极大的愤慨,这种极大的愤慨是发自于内心对国家热爱的一种情绪表达,心中由此充满失望和痛恨。国家动荡、王朝危机、人民苦难,而自己也是处于危难之中。《北征》堪称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其中包含着血和泪的倾诉。“拜辞阙下”…忧虞不安的心情;“维时遭艰虞”… 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忧;“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对现状与未来的剖析;“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连贯起来让我们看见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袒露与爱国热情无处抒发的无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诗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对诗人内心世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他不仅只是对社会、对国家的现状不满,更是内心充满着无限的热情和渴望,希望国家能够重振雄威、能够兴旺发达,老百姓能够过上平稳安静的生活,他不希望战争、痛恶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让国家更加的破碎、让人民生活更加的陷入水生火热。

结语

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诗人、学者,而杜甫正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诗歌写法独特、构思精美、别俱一格,是古老中华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手法、表达手法上还是在平民化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上,都可谓达到前无古人的境地。杜甫一生留下了不朽篇章和大量名言警句,我们熟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诗句,仿佛远隔千年、穿越时空,依然能得到诗人带给我们浓浓的情绪表达。从古至今、从远到近,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熟知众多的诗人大家。但是杜甫一生的坎坷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李白、远远超过于同时代的其他唐宋大家。针对于杜甫而言,杜甫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仅心中有而且他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感染、所激发。他对社会的不满并没有影响到他对国家的热爱,他手中所掌握的笔墨,或许有些失望、痛恨、愤懑和忧郁,但他内心所燃烧的爱国热情,使得他笔锋之间包藏着具有透射力的阳光。他失望只是针对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统治失望、他痛恨只是针对社会的种种现象的痛恨、他愤懑只是对穷兵黩武所造成人民群众苦难的愤懑、他忧郁只是因为他无力改变现状,无力参与治理的一种无奈。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爱国之志!阻挡不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忧国忧民的深衷!阻挡不了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和平统一的一种期待和向往。这使得我们也对诗人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拳拳之心,能够清醒的认识而钦佩不已、赞叹不已,真五体投地也不为过。

注释

word/media/image1.gif张忠纲,赵睿才.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 文史哲. 2001(02)

word/media/image2.gif吴明贤. 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word/media/image3.gif韩成武. 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2)

word/media/image4.gif张忠纲,赵睿才. 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word/media/image5.gif胡守仁. 试论杜甫的忠君爱民问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2(02)

word/media/image6.gif安东俊六,李寅生. 论杜甫的夔州诗[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4)

word/media/image7.gif张建东. 执著的用世之情——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J]. 学术交流. 1997(01)

word/media/image8.gif邓魁英.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word/media/image9.gif胡可先. 杜甫与安史之乱[J]. 杜甫研究学刊. 2003(02)

参考文献

[1] 张忠纲. 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J]. 孔子研究. 2006(01)

[2] 胡可先. 杜甫与安史之乱[J]. 杜甫研究学刊. 2003(02)

[3] 吴明贤. 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4] 张忠纲,赵睿才.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 文史哲. 2001(02)

[5] 韩成武. 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2)

[6] 邓魁英.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7] 张建东. 执著的用世之情——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J]. 学术交流. 1997(01)

[8] 胡守仁. 试论杜甫的忠君爱民问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2(02)

[9] 张忠纲,赵睿才. 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10] 安东俊六,李寅生. 论杜甫的夔州诗[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4)


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