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04 18:07:55

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作者:李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

         要: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不像中国文学那么悠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不像欧美地区那样前卫。然而,日本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中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在日本文化广泛存在的闪亮的的影子,是其独特的审美意识。物哀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

        作者简介:李桐(1991.12-),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日语笔译翻译硕士,扬州大学廣陵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

        一、物哀的概念

        “物哀(物の哀),是日本文学理论中最为经典的理论范畴之一,对于物哀的词义以及内蕴的考证研究一直是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日本史书《古语拾遗》中我们可以考证得知,あわれ原本是用于情感表达的一种感叹词,与中文里的等语气词含义比较接近。あわれaware)虽然只是一个感叹词,却能用于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例如欣喜、惊奇、悲伤等等。随着汉字输入日本,あわれ字代替,但汉字的意义与あわれ不尽相同。在日本的原始歌谣以及随后出现的《万叶集》时代,一般在表达哀怜和悲悯的语境下使用あわれ,由此奠定其悲凉感伤的情调。自日本最为古老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记》开始,日本文学染上悲哀凄凉的色调,直到平安时代紫式部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这种悲哀凄凉的色调已成为日本文学色彩的代表,并不断发展为日本文学的核心传统。最早提出物哀这一概念的,是江户时代的国学名家本居宣长。值得注意的是,物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悲哀、哀愁,因为它往往同时还包含了感动、同情、壮美的内涵。细观物哀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它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这三层结构分别是对人本身的感动、对自然万物的感动以及对世间百态的感动。每一不同的层次,物哀的涵义也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对悲哀之意的超越和消解。因此,理解物哀要根据具体的心境和环境而定,面对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心境的人其感受也因人而异。

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