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

发布时间:2022-12-15 10:49:12

“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摘要唐宋诗词因其隽永绚丽的色彩意象享有“诗是无形画”的美誉。在认知隐喻视阈下,从时间、空间、情感和女性四个维度考察唐宋诗词色彩隐喻,指出经由色彩隐喻,诗人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缝隙得以弥合;借助相似色彩隐喻认知过程,读者穿越时空隔阂在可能世界与诗人取得心灵上的共鸣,感悟诗词的审美张力,达到对诗词唯美玄妙意境的深层理解。关键词:唐宋诗词色彩意象认知隐喻可能世界现实世界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隐喻及其认知机制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传统语言研究把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对其探讨多从修辞角度出发。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手段。隐喻不仅是借助语言符号传递思想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人类对事物进行思考的一种工具。从生成机制上看,隐喻是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映射的过程,也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过程,其中前者是隐喻认知的基础,为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东西,而后者为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隐喻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从熟悉的事物到不熟悉的事物的映射,从具体的概念到抽象的概念映射。经验主义认知观指出,人类通过身体经验不断亲身感知周围世界,并在已知经验基础上对获得的新经验进行组织。隐喻的功能正是在人类从熟悉
(具体)认知域到陌生(抽象)认知域的过程中得以体现。隐喻从始源域中提取反映事物本质的高一级概念结构,并将其映射到目标域中相应的概念结构,从而实现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跨域认知。色彩隐喻即以色彩为始源域,将色彩域的意象图式映射到非色彩的抽象域之上,使人们可以通过色彩域的概念来理解非色彩域的概念。色彩隐喻本质是借助具体色彩概念域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个较抽象的非色彩概念域。在诗词中,色彩隐喻借助相似性替代过程,进而形成心理相似性联想,使人们通过语词感知具体色相从而获得对并无色彩的抽象的诗词意象或概念深刻的印象,达到对诗歌画意和意韵的深层理解。五彩现实世界:唐宋诗词的色彩意象“诗始于音乐,终于意象”。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明代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学作品中都不乏色彩意象的使用,但在唐宋诗词的色彩意象艺术力和感染力都达到了巅峰,色彩意象应用不但范围广且意境清雅富有旨趣,如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开篇:“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即由红、绿、乌(黑)、黄、白五种色彩意象拼接而成,对比鲜明又相互融合,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画面,景物跃然纸上,人物情态飞动,浓郁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又如,唐朝贯休的《招友人宿》“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坠青苔,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月光泻地如银,菊花灿烂如金,紫梨红枣成熟坠落于绿地青苔上,一泓秋水映照澄明圆月,通过色彩意象的组合
叠加,诗人怀念友人的绵绵情意在语词中缓缓弥漫开来。“诗情缘境发”,唐宋诗人十分善用色彩意象去实现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的统一,几乎自然界所有的色彩都在唐宋诗词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唐宋诗词中使用色彩逾数百种,以三原色之首红色色相为例,就有丹、赤、朱、彤、红、绛、绯、缙等,绿色色相则有细绿、翠绿、浓绿、碧绿、嫩绿、寒绿等等,不一而足。唐宋诗人将色彩词用于从现实世界到可能世界的各类主题,包括植物、景物、动物、建筑、环境、人物、物品、心理、情感等,毫不夸张地说,翻开唐宋诗词,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艳丽、浓淡相宜、精美绝伦的水彩画。与画家用画笔作画不同,诗人们通过色彩意象展现美丽的世界实景图。唐宋诗词色彩意象分为两类:一是色相清晰的色彩意象,这类色彩包括红、绿、黄、黑、白、紫、金、银等,它们在诗词中出现时,不会改变色相,属于色相稳定的色彩意象。如唐代陈子昂《送客》中的“白苹已堪把,绿芷复含荣”;唐代皇甫松《梦江南》中的“兰烬落,屏上暗红蕉”;王维《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宋代苏轼《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晏几道《思远人》中的“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等;二是色相不确定的色彩意象。在汉文化颜色系统中,存在着三个有多重色相的色彩词,即青、碧和苍,在不同诗歌情境中,它们的色相有所不同。如“影落明湖青黛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

“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