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案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9-02-28 23:37:05

关雎教案一等奖

【篇一:蒹葭说课比赛获奖稿】

《蒹葭》说课稿

文法系冷淑敏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我的说课内容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豁然开朗中来,有的放矢导航,精心设计增效,成长进步重要。即包括了七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一、豁然开朗中来——析教材

我选用的教材是李冬梅、韩素萍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蒹葭》是第一单元诗歌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诗经?秦风》。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执着之意,文字虽简单,却有一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空灵朦胧,柔婉缠绵的意境。其主人公形象亦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选编进了教材,作为整本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既想以此作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开端,又想通过《蒹葭》这一桥梁纽带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古典诗词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的放矢导航——定目标,定重难

1、定目标(三维目标)

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基于对大纲要求的把握,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感情。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析、探究和交流,学生能分析诗歌意象、探究诗歌主旨及意境。

1

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伊人之美、觅求之难,感悟恋情之深,求索之坚的精神。

2、定重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歌情感,分析诗歌意象,探究伊人丰富内涵。由于本诗的意象内涵丰富,所以把握诗歌主旨以及体味本诗空灵朦胧的意境成为我在短时间内需突破的教学难点。

三、精心设计——说方法,说过程

(一)说方法:

1、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常用的讲授、启发、引导以外,主要采用了情境渲染法、诵读品读法和探究研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 1)情境渲染法:

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资料,一幅契合诗歌意境的画面,一曲与诗歌风格相吻合的背景音乐,将这些搬进课堂,旨在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既温习旧知,又获得新鲜的视听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美。

2)诵读品读法:

诗非读不能品也好诗不厌百回读,文言诗文的教学应该始终扣住一个字,学生诵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朗读教学的指导绝不应该停留在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等浅而空的层面,而应该立足文本,精选角度,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的指导。《蒹葭》的音韵美体现在双声叠韵,体现在重章叠句,于是,我指导学生读好韵脚、叠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又紧扣一个字,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分析伊人形象,感受诗歌缠绵悱恻、含蓄蕴藉的情感美。

3)探究研讨法:

课程教学大纲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感受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之后,我引导学生个性解读诗歌,探究伊人的丰富内涵及诗歌主旨,注重 2

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文化积淀、精神启迪上都有所收获。

2、学法

在阐述具体学法之前,我先进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蒹葭》一诗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对于《诗经》的基本常识以及《蒹葭》一诗的情感内容已有所了解,且具备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诗中主人公热烈、执着地追寻伊人对于正值青春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或许有不少同学正亲身经历着呢。不过,对于本诗的主旨,学生大多只界定为爱情诗。这较大程度束缚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蒹葭》一诗意境空灵朦胧,学生要真正领会其主旨,实属不易。基于此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通过感受诗歌情感氛围后,自觉进入情境中,想象画面、探究伊人形象,进一步思考主旨,并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构筑更为准确清晰的伊人形象及诗歌主旨,最后以成果展示的方法,表达观点,进行全班交流与探讨。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即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自觉掌握方法,以学生能力为本,自主学习。

下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时间安排:

《蒹葭》共计2个课时,新课导入5分钟,感受情景氛围20分钟,把握思想内涵及主旨30分钟,点拨艺术特色20分钟,小结作业15分钟。

(二)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内涵美意境美

首先是新课导入部分,回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因熟悉带来的懈怠,对于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攻效的导入环节,我以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资料——《轻叩〈诗经〉的门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在一曲天籁般的音乐熏陶下,在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感染下,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到《诗经》的上来,先温故,以期知新

3

其次是感受美,感受本诗的情景氛围。《蒹葭》一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层审美心理要素,展开对《蒹葭》的审美接受过程。

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曾发表过唐宋词与mtv的相关言论,其实 ,欣赏《蒹葭》,又何尝不是犹如欣赏一首mtv呢。以此为视角,我让学生透过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全面感知它所描述的人物、环境、情节和意境。在此,指导学生诵读诗歌,通过比读、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读好韵脚,读好叠词,感受四言句式的节奏,重章叠句的形式,从而领略《蒹葭》的音韵美。接着紧扣一个字,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细腻品读重点词句,如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等感受伊人美丽朦胧、可望难即的特点,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又道出了追寻者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及生命不息追寻不止的坚定执着。至此,看到诗人如此执著的追寻着伊人,学生自然会激起其强烈的同情和共感,即审美情感。伊人,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啊,既隐身于茫茫的秋水之中,又历历如在眼前;而诗人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凄迷的秋水间四处张望,不停地寻觅着伊人。似乎,天地万物也为之悄然动容:那瑟瑟的芦苇仿佛在诉说着哀怨的心曲,那未晞的白露仿佛凝聚着失望的目光,那弯曲的河道里仿佛流淌着缠绵的惆怅??由此进入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受到感染、陶醉和净化。

再次,探究美,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及主旨。一首诗的主题思想决定于其中心意象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伊人形象的丰富内涵,进而把握诗歌主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伊人形象,对本诗主旨做出创造性的理解。

伊人到底指的是什么?仅仅是中学阶段所认为的恋人、情人吗?在此,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是隐居水边的贤人,有的说是思念已久的友人,等等等等。伊人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4

对于本诗的主旨,解读起来就像是在做主观性的填空题一样 。当认同琼瑶所作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认为伊人就是佳人、恋人或情人,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思念情人的优美、深婉的爱情诗。即求爱说。当联系写作背景来读这首诗,会觉得伊人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因而这首诗是一首招贤诗。即求贤说。还有讽刺说、诗意不定说、怀人说、朦胧诗说等解读。学生在充分感受诗歌情感和意境后,创造性地提出励志说。指出伊人就是心中追求的梦,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心中的伊人指引人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正是我们学院的大学精神臻于至善啊。当我听到这一创造性解读时,欣喜若狂,因为至此,不仅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行云流水般得到落实与突破,而且作为《蒹葭》的二度教学,学生比中学阶段已有更新、更深、更全面、更具创造性的认识!

最后,总结美,点拨本诗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不难发现,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朦胧美。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

2.含蓄美。意在言外、连类无穷的象征格局。

3.音乐美。一唱三叹、层层推进的美感形式。 寻美至此,学生已经完全走进了诗歌,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华夏先民产生了情感共鸣,此时再来读诗,学生定能用声音演绎出那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与朦胧含蓄的意境美。朗朗的读书声贯穿了课堂始终。我期待,下课铃声的响起不是我和学生寻美历程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通过学习《蒹葭》,学生能打开一扇通往《诗经》等古典诗词的艺术大门,能够去发现美追寻美造美鉴赏美。也正如我自己期待的,我的大学语文课,能多一点点温度和深度,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启迪精神。这,也正是我心中的伊人,我追寻的

下面是我的教学总结部分:

在总结之前,我问了同学两个问题: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的看法。在这里,我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回顾知识,达到了较好的反馈效果。然后我将知识梳理一遍,并强调鉴赏《蒹葭》这样的艺术精品,我们不必尽依本旨,而是要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其广阔的意境空间中自由翱翔,找到心灵 5

【篇二:《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陕西省洋县小江初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欣赏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第一课时

要点: 自主学习

学习检测: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

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

经》。《诗经》共篇。分为“”“”“ ”三部。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荇() .....寤寐( )溯回 () 晞() .....跻( )沚( )俟() ...3、精读诗歌,探究与研讨。

1).《关雎》一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会写道溯洄从之”,一会儿又

游从之”,你是否觉得重复罗嗦?

答:

4、使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意境。(《关雎》和《蒹葭》任选一首)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学生齐读。

师:这首情诗出自于汉乐府民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可以说,古往今来爱情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诗经》,感受《关雎》和《蒹葭》里深沉而又热烈的爱情。

二、美读美讲爱的故事。

1.美读。

1)、听录音读。

2)、跟读,读出它的音乐美。

教师指导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韵脚。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美讲。

美丽的诗歌描绘美丽的画面。《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请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走进这美丽的画卷。

1)、自由读,读出它的绘画美。

2)、学生小声品读,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轻轻描绘诗歌画面,将学生带入诗中。 《关雎》:清清的河水,萋萋的沙洲,雎鸠鸟关关鸣叫。葱绿的荇菜,参差摇摆。文静美丽的姑娘,左采右采忙。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是男子的好配偶。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想念她。想念她,想念她,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长夜漫漫难以入睡。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他弹琴鼓瑟,和姑娘亲密相爱,结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美丽的诗歌演绎美丽的故事。借组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讲述美丽动人的故事。(《关雎》《蒹葭》任选一首)

教师适当提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事?具体情节怎么样?

学生准备5分钟,找代表发言。

4)、学生讲述,教师示例补充。

师:1、《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我要弹起琴瑟来,求她嫁我做新娘。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我要敲起钟鼓来,让她心里喜洋洋。

2、《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感受体验爱之美丽。

1)、学生情感读,读出它的诗意美。

2)、品析诗歌人物形象。

师:荇菜、淑女,无数次的长夜无眠,是否会真的琴瑟交响?秋水,伊人,无数次的寻觅,是否依然会有无数个遗憾?诗中的痴心人儿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学生自主发言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或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四、品析欣赏爱的抒发。

1)、学生齐读,读出结构美,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

2)、讨论:你发现《诗经》是怎样表现男女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交流,师点拨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诗意抒发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你还喜欢哪首爱情诗?请把它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有兴趣的同学请仿照《诗经》的创作手法写一首诗,表达你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篇三:《关雎》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雎教案一等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