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规划 李文伟

发布时间:

常州城市规划有感172142李文伟
前不久,南京区划调整的新闻让很多关心南京发展的人兴奋不已。南京市原秦淮、白下两区合并,设立新的秦淮区;原鼓楼、下关两区合并,设立新的鼓楼区;而南京仅存的两个县溧水县和高淳县,则分别在原区划范围内撤县建区。
而在之前不久,苏州也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以原县级吴江市行政区域为吴江区的行政区域。
这两个地方的行政区划调整有一大同点,那就是做大做强区域,合并中心城区的小区,加强中心城区对原郊县的影响力,但不改变原郊县的行政区域。加上此前的南通、徐州、扬州等市,也相继实施了区划调整,或整合城区资源,或撤县(建区,把大片土地、人口纳入了城区范围。通州融入南通主城,铜山融入徐州主城,江都融入扬州主城,吴江融入苏州主城――这些省辖市的城区面积都成倍增加,集聚了更多的发展资源。
虽然江苏省近年来加快了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小到撤并镇村,大到撤县建区,但是如此密集的调整步伐还是让我开始担心常州的区域规划问题。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常州在近十年的城市建设上成效卓著,然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不尽合理的城市规划难辞其咎。
1.道路交通方面,断头路频现。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作为常州第一街的延陵西路在与怀德路的交汇处戛然而止,导致延陵路巨大的人流优势与商业价值无法向城西有效延伸,因而规划多年的大观楼地块始终未能开发。其它还有如和平北路止于火车站,劳动西路止于怀德桥等等。另外,中心区的主干道路网密度偏低,对于土地商业价值的提升也造成了影响。
2.天际线无规划。高楼迷的版友们常开玩笑说从高楼上远眺常州这座城市,可以发现他有一堵严实的百米挡风墙。说实话并不夸张,百米住宅在常州遍地

开花,控规千篇一律的控制指标是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常州各区域的控规中对于住宅用地高度限制基本都是小于等于100米,开发商在利益驱使下可以把楼造到99.9米,一栋栋百米楼终于连成了一堵墙,零散的超高层点缀其间,天际线或突兀,或平淡而缺少韵律。
3.多个CBD=没有CBD。从最早的文化宫商务区,到后来接连出现的延政路、市政府、通江路CBD、新龙商务城,再到去年新出现的东经120金融区,多个CBD的规划似乎是顺应了常州多中心的城市结构,然而实际上却分散了有限的资源,使得常州至今缺少一个与其经济规模与地位相适应的中央商务区,这与规划缺少连贯性不无关联。
综观常州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的二十多年发展的相对滞缓,周边很多城市正迎头赶上。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且复杂,但常州行政区划长期的不合理设置状况,是制约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在长三角地区所有中心城市中,常州是因行政区划制约而付出代价最大、影响最深的城市之一。
在网上搜了一下,好多人都提出,将武进区的若干乡镇划出,分属天宁、钟楼、戚墅堰区,这样似乎每个区的面积大小、综合实力大致相近,似乎就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极为幼稚。
如果对历史有点研究,或者对常州有点研究,你会发现常州个别区曾经享受过省内“以区带乡”的特殊政策,但却没发展起来,个别区在发展过程中,还将乡镇街道变成“无文物古迹街道”,以发展之名拆,以安居之名迁,不仅泯灭了历史文化,还丢失了活力与生命。
南京的中心城区,从四个区减少到两个,苏州的中心城区从三个减少为一个,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合力,促进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南京、苏州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区的历史风貌应统一进行规划,南京中心城区面积要比苏州大,目前设两个区也是可以理解的,长远来看,南京那两个中心城区合并成为一个区也有可能。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其中心城区的四个区,不也并成两个了吗?当然,海淀、朝阳这两区还带有一定的边缘区的特征,和东城、西城这两个完全的城区不同。
常州正在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常州中心城区的面积相对于苏州、南

京都小,历史上,常州中心城区曾为东南西北四个区,1987年广化区撤销,随着经济的发展,原环绕常州中心城区的郊区在2002年撤销,常州郊区曾有“华夏第二郊”的美誉,其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市郊区中位列前三甲,但因为发展,郊区的撤并成为必然。
而如今,常州中心城区的天宁、钟楼面积偏小,规模不大,两者合一,才是完整的城市中心区。完全可以参照苏州三区合一的做法,做到统筹区域资源的能力,升级中心城区。
我觉得,区划调整的亮点在于辖区域面积大増,环境承载力强,行政调控力度大,发展范围更宽松。精兵简政提速放权,减少财政干部编制,实行小少政府多大服务。
长远来看,天宁、钟楼合并势在必行。
说说戚墅堰吧,这个江苏面积最小的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戚墅堰经济发展乏力,全区经济还不如常州的一个重点镇,严重影响形象,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渴求和呼声与日俱增,但现实是始终看不到起色。且说戚墅堰规模虽小,但政府机构数量和办公人员数量并不少,工资更不少。所以我觉得该撤了。那我就来大胆想像一下。戚墅堰该如何撤,是撤归天宁还是撤归武进?什么时候撤?
戚墅堰并给武进是最好的选择,况且戚墅堰在建国初期都还是属于武进的,当时武进县政府设址芳渚。只是1953后来拆分划归常州单独设区。戚墅堰的发展是受到地域的限制,但更大一块是受到财力和影响力的限制,除了BRT沿线还算名片,到戚大街去一看就知道了,现在还是双车道,那叫一个堵。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戚墅堰确实难以引起外界的注意,当然你会想到戚机厂,这确实是常州的一大特色,但如果并入武进后与武进的轨道交通产业一起特色化发展又会形成怎么样的产业景观呢?另外不得不提与武进边缘的三不管地段,可以总结为三个没,那就是武进没法管,戚区没钱管,常州没心管。
一步到位,不光是合并天宁钟楼,戚墅堰并武进,还有已经实现的金坛撤市设区,这样能做到全市区的位数不增加,完全符合当前的国情。
当然,区划调整也或多或少存在过一些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

候,城区向郊县要土地,要去的土地就是被“决策”了,这种思维方式下,大量的土地被真正的浪费了。
历史这面镜子会让我们看的更清楚。多年常州郊区撤销,其行政区域分属天宁、钟楼后,“华夏第二郊”的美誉不再,而天宁、钟楼虽然增加了地盘和人口,但在全国强区排名中,并没有明显升位。武进市撤销后,西北一带划归新成立的新北区,崽卖爷田心不疼,原武进市沿江一带,在新北区时代居然成为高污染的化工区域,为新北区赢得“癌症区”增添了极重的砝码。以邻为壑的事情,早有发生,传染病医院的常州三院建在常州、武进交界线上,污染严重的常化厂也在其附近,虽然现在常化厂已搬迁,常州三院也披上了综合性医院的马甲,但熟悉情况的人们,还是对这种“决策”痛恨不已。信息化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时代,行政成本如今相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应下降而不是更高,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当局能够进行更为系统性的管理,还要那么多的小行政区干什么呢?
思前想后,由于历史原因,常州的行政区划已经滞后,确实需要调整。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利城市整体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均衡推进。但是,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只能为民利、为发展而调,不能掺杂官员功利目的,为了官利而调,否则这样的大手笔、大调整,将会是一次大折腾。
我觉得凡事总有一个前因后果,要么是政治的角度,要么是经济的角度,但是原则是一定的,肯定是1+1>2的。

常州规划 李文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