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战场饮食保障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2-04-01 10:42:43

中外战场饮食保障比较研究

战场饮食保障是作战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战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世界先进国家军队都在积极改革战场饮食保障模式,以实现保障体制、供应方式、组织形式与最新的保障技术的最佳结合,满足官兵在战场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将中外战场饮食保障进行对比,分析和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对于加快我军战场饮食保障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保障体制比较

        (一)从力量编成看,外军为基于复合保障的双向哑铃型,我军为基于自我保障的单向圆锥型

        外军: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军队,强调复合保障理念,既注重战术层的部队自我保障力量建设,也注重战略层的支援保障力量建设,饮食保障力量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局面,即双向哑铃型。比如,美军在国防后勤局下编设若干力量提供者连给养排,战时配属给战区陆军地区司令部或军保障司令部,可部署在军、战区作战地域对过往部队实施保障。各战斗部队通常在营一级设立炊事分排,用于自我保障。

       我军:我军战场饮食保障主要依靠作战部队自身饮食保障力量,当部队集结、长途机动等时机,则主要依托地方民力支前保障。部队战术级单位炊事人员编制全,总体数量庞大,战役和战略层次的支援保障力量十分有限,呈现出典型的单向圆锥型

        启示:随着战争形态快速向信息化战争发展,未来战争节奏转换迅速,更加强调快速部署、快速保障。我军应加强战略、战役支援饮食保障力量建设,实现圆锥型哑铃型的转变。

        (二)从编配方式看,外军为基于战斗编组的模块组合型,我军为基于连队办伙的分散固定型

        外军:美、俄等国军队饮食保障力量采取模块化、部队化、集约化编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战场饮食保障力量可根据作战编组的需要,灵活地进行组合。我们可将其归结为模块组合型。如美军的力量提供者连给养排,可根据需要配属各级部队;在部队营一级编配的炊事分排,既可分散成班对各战斗单位实施保障,也可全团集中起来,对团实施集约化保障。印军通常也在营设立独立的军需排,负责给养物资的接收、口粮分发及热食制作。

        我军:战场饮食保障力量采取基于连的分散固定型配置模式,将炊事员分散到各个连队去。由于炊事人员编配分散,缺乏集中训练,专业训练水平较低,难以抽调调剂使用,不能形成集约保障能力。

        启示:为了迎接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提高战场饮食保障的灵活性和应急保障能力,应逐步实现饮食保障力量编配由分散固定型模块编组型转变。

    (三)从职能分工看,外军为基于后方配送的前后结合型,我军为基于前方加工的前重后轻型

        外军:以强大的远程投送力量和高度信息化的物资补给管理系统为基础,战时,外军通常对给养物资采用后方配送式供应方法(即根据部队的需求,按照战场餐谱把生鲜食品、成品、半成品和军用食品组合到一起,模块化包装,配套供应)。由于供应成品、半成品,把大量的给养物资粗加工任务交给了主供应商和承包商,大大减少了一线炊事人员的工作量。

        我军:受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影响,我军仍拘泥于传统的饮食保障方法。前方部队不但承担大部分的热食制作、分发任务,甚至还担负着一部分给养物资筹措任务。后方一般只负责物资筹措和前送任务,筹措和前送的给养物资以生鲜食品为主。饮食保障分工因而表现出前重后轻的特点。

        启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各类给养成品、半成品已经非常丰富。另外,我军的后勤信息技术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改变传统热食观念,充分利用成品、半成品,实现配送式补给,减轻一线炊事人员的工作负担,应该是大势所趋。

        二、供应方式比较

        (一)从供应力量看,外军设置多级实体,实施灵活机动的伴随保障,我军未设供应实体,依赖联勤系统的支援保障

        外军:美军在集团军、师编物资补给连,在团编物资保障分排。俄军在集团军、师和团分别建有独立物资保障旅、独立物资保障营和独立物资保障连。印军师勤务营通常增编1个独立补给排。从运行效果看,设立独立物资保障实体后,物资供应速度和保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我军:平时饮食保障依靠团生活服务中心实施给养物资供应,战时通常以团军需股人员为骨干临时抽调人员建立给养库,军以下部队尚未设置有战时给养物资供应保障实体,战时依赖于联勤系统供应或地方支前保障。

        启示:我军应加强军以下各级部队的专业给养物资供应力量建设,提高机动作战给养物资快速供应保障能力。例如,可依托团生活服务中心建立战时给养物资保障排。

        (二)从供应方法看,外军强调直达补给,实行基于需求的精确保障,我军一般按级前送,实行基于计划的传统保障

        外军:外军的给养物资保障,以信息技术和配送系统为基础,采取一种全新的保障形态——精确保障。即按照合理够用的原则和即时后勤补给策略,通过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全资产可视系统和全球运输指挥系统等,根据精确计算的作战部队需求,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采取直达保障的方式,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

        我军:由于后勤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的不足,我军对战场饮食保障需求还不能实施精确监控,给养物资供应仍实行基于计划供应的传统保障。在补给计划上,我军一般强调预有准备,注重以防万一,造成库存量大,调运困难。在补给方式上,我军一般采用由后向前、梯次展开、逐级前送的保障方式,中转环节多,保障程序复杂。

        启示:我军饮食保障应借鉴美军配送型后勤的先进经验,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实现由传统保障向精确保障转变,由按级前送向直达补给转变。

        (三)从供应管理看,外军注重商业运作,管理手段灵活多样,我军注重行政运作,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外军:最大限度地采用商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强物资补给管理,已成为外军后勤改革的必然趋势。如美军按照计划--控制费用--效能理论与方法,在国防后勤局、各军种部和部队均已建立物资基金,从而使总部、战区的物资补给部门同部队使用单位之间建立了一种类似于商业上的批发商--零售商--顾客之间的新型保障关系。同时,外军在饮食保障方面加快了运作商业化和保障社会化的步伐,商人参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新景观。实践证明,在战场饮食保障活动中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社会化保障方式,有利于降低保障成本,提高保障效率。

        我军:战时给养物资补给主要以据实请领、实报实销的形式进行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地方支前饮食保障方面,我军习惯依靠地方政府,面对庞大的食品供应市场,还没有具备运用经济手段快速动员调用市场保障潜力的能力。

        启示: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军应逐步尝试运用经济手段组织战时给养物资供应管理。如引人物资基金管理模式;在部队演习和拉练时,采用招标的方式选定地方供应商为部队提供快餐食品、成品和半成品等;聘请社会保障实体为部队开设饮食供应站,直接向部队提供饮食服务等。

       三、组织形式比较

        (一)从前方地域看,外军通常以营为单位组织供餐,我军通常以连为单位组织供餐

        外军:一般采取相对集中的组织形式,以营为单位组织供餐。例如美军在营和旅(团)机关编配的炊事分排,设17名~20名炊事员,配备正台集装箱厨房或2台~3台机动厨房挂车,可保障50O人~7O0人,其保障比例可达13O135。俄军在摩步营编管理班,配备8人~10人,编配4台炊事挂车,为全营官兵(约500人)提供饮食保障,保障比例可达150。法军通常在营一级编设炊事人员和装备,其编配ELC500型移动式野战厨房,可保障全营官兵500人的食物。

        我军:战时饮食保障,主要以连为单位组织供餐,不仅造成给养物资供应点多、占用炊事兵员多,而且热食制作靠前,易遭敌袭击破坏。

        启示:我军战场饮食保障应适应作战形式和体制编制的变化,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从提高保障效能出发,采取以营为主,团连结合相对集中的保障模式。

        (二)从后方地域看,外军主要依托保障基地进行集约化保障,我军主要依靠部队按建制进行分散保障

        外军:在后方地域,外军通常建立保障基地实施饮食保障。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起用了迪戈加西亚、多哈、阿里法贾恩等15个大型军事基地,储存给养物资,对前方部队实施后续补给,并直接组织饮食保障。美军基地饮食保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保障质量高。基地食堂内烤箱、电冰箱等炊事机械设备和餐具一应俱全,设有冷饮区、主菜区、甜品区、水果区,不仅可以制作热食,还能供应汉堡、香肠、薯条、沙拉、可乐、牛奶、冰淇淋等食品和饮料。第二,保障能力强。位于科威特南部的阿里夫汉基地食堂,面积相当于四个足球场,能同时容纳8000名士兵就餐,日供餐能力可达2万余人。第三,保障效益明显。基地发挥了集约化保障作用,为部队的集结、开进提供了强有力的饮食保障。

        我军:一般依靠部队自身力量按建制组织饮食保障,不利于部队集中精力投入作战。情况紧急并且条件具备时,由动员机构组织的地方力量开设饮食供应站组织保障,组织协调比较复杂。

        启示:我军应在充分考虑作战特点和防空能力的情况下,逐步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后方地域相对集中的饮食保障模式。

      (三)从战斗地带看,外军以战斗口粮与快餐口粮相结合,我军以战斗口粮与生鲜食品相结合   

        外军:世界各国军队普遍认为,士兵在战斗阵地、在高度分散的遥远位置,或在巡逻等战斗行动过程中,均应使用个人份餐自我保障。但在具体实现上,发达国家军队具有鲜明特色。发达国家军队用于自我保障的个人份餐大致可分为快餐口粮和战斗口粮两类。快餐口粮基本保持日常膳食的风味,主要用于后方补给比较稳定、战斗尚不激烈的场合,其加工既可由连、排简易炊事装备加热,也可由单兵加热器材加热。战斗口粮包括轻量口粮、救生口粮等,与日常膳食已有很大区别,主要用于在战斗十分激烈、后方补给难以为继的场合,满足战斗员的基本生理需要。

        我军:我军在战斗地带一般以压缩干粮等战斗口粮保障,在战斗间隙有时埋锅造饭以生鲜食品保障。近年来虽然研制了部分自热食品,但尚未大规模装备部队,没有完全形成保障力。启示:我军应加大中式自热快餐的研究,战斗地域部队饮食保障应采取快餐口粮和战斗口粮相结合的模式。

        四、保障手段比较

        (一)从饮食装备看,外军装备发展早,性能先进,我军装备发展快,部分装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外军:外军饮食装备技战术性能十分先进。一是加工能力强。如美军方仓式面包房6人工作20小时可生产供55万人食用的新鲜面包。二是展开时间短。如德军TFK— 250型炊事车(1989年装备)和印军机动野战炊事车(1989年装备)都不需要展开和撤收。三是具有行进间作业能力。如俄军Kn—130改进型炊事挂车(1990年装备)、德军TFK—250型炊事车(1989年装备)和日野战炊具1号都具有行进间作业的能力。四是机动能力强。如日军野战炊具1号机动能力为90千米/小时,印军机动野战炊事车(1989年装备)机动能力为84千米/小时。五是装备的模块化、方仓化程度高。如美军开发的方仓化的饮食装备,具有便于机动、展开,工作环境好,防护性能好等特点;模块式军用厨房,其功能模块可以根据保障对象的不同而自由增减,自由组合成供应100人到2 200人的加工能力。

        我军:饮食装备研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快,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和功能与外军相比占一定优势。如我军饮食装备普遍具有蒸、煮、炒、煎、炸、烙等多种炊事功能,可加工米饭、馒头等主食,烹制各种副食。某型炊事拖车创新了多股缝隙式射流交织燃烧技术,解决了现行燃油炉具性能不稳定、操作不方便、燃烧不可靠、易回火等技术难题。但整体而言,与先进国家相比,在操作的简便性、可靠性、防护性、可机动性以及自动化、机械化、整体保障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启示:我军的饮食装备,应该进一步引人先进设计理念,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包括可靠性、简便性、机动性和防护性在内的综合保障能力。

      (二)从军用食品看,外军军用食品技术含量高,餐谱多样,我军军用食品技术明显提高,但餐谱还不够丰富

        外军:外军军用食品有三个特点:一是十分强调营养素的搭配和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如:美军B口粮中蛋白质、脂肪、糖的含量分达到了131克/人日、188克/人日和570克/人日,数量充裕,比例合理。二是食物构成品种丰富、适口性好。如MRE口粮中每餐份含主菜和淀粉食品、饼干、涂布食品(干酪、花生酱或果冻)、甜食和点心、饮料等,膳食结构和风味等十分接近日常饮食习惯。三是向多餐谱化方向发展。例如日本自卫队三军通用的型口粮包括西餐5种、中餐3种、日式饭菜6种,共14个餐谱。

        我军:近年来,我军积极采用微胶囊技术、膨化技术、超临界流体革取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军用食品技术性能。但是,与发达国家军队比较,我军军用食品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品种不够丰富,口味较单一。我军军用食品品种总共只有几十种,主干食品也只有压缩干粮和罐头食品等。二是系列化、餐谱化程度不高,连食性不强。我军目前研制的野战食品只有10多个餐谱。三是整体科技含量和综合性能还有较大差距。与外军相比,我军在军用食品中应用的高技术成果还不多,在营养性、功能性、可食性及连食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启示:我军应加大军用食品的研究力度,要进一步增加军用食品的品种,在军用食品系列化、餐谱化上狠下功夫。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改善军用食品的适口性、营养性、耐储性以及加工、供应的简便性。

      (三)从装备的系统集成看,外军注重系列化、配套化,装备结构科学合理,综合保障效能高,我军基本形成保障系列,但结构不够合理,综合保障效能偏低

        外军:非常重视装备的系统集成。一是注重系列化。美军饮食装备不仅有野战炊事厨房系列、野战面包房系列和净水装备系列,而且也有供单兵和战斗小分队野外执行任务用的小型炉灶系列,各系列型号齐全、性能各异。军用食品,不仅有供普通官兵使用的标准B口粮系列和供伤病员使用的标准医用B口粮系列,还有保障高机动作战部队的T口粮系列,以及在无法用炊事设备加工时使用的MRE单兵口粮系列等。二是注重配套化。例如美军从研发时就将军用口粮、饮食装备和保障人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因而军用食品与饮食装备的配套性较好。三是装备编配科学。外军在饮食装备编配时,以部队编制和饮食保障任务量为依据,编配数量和品种十分合理。

        我军:经过多年努力,我军战场饮食保障装备体系已基本形成。饮食装备方面,基本形成了满足不同军兵种部队和不同作战保障单元需要的加工、储运、前送、分发功能相配套的饮食装备体系。军用食品方面,各种食品基本能够满足部队执行各种训练作战任务的需求。但是,同外军相比,我军的装备结构体系差距仍然较大。例如部队饮食装备编配规模与未来战争要求不够适应,饮食装备与军用食品相互独立、配套性不强等等。

        启示:要依据作战饮食保障的客观要求,抓紧研究并完善饮食装备和军用食品的整体配套系列,及时编配部队使用。

中外战场饮食保障比较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