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与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5-04-28







犯罪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案例分析



题目:花季中的空虚与失落


学院 管理学院 班级 市场营销1201

姓名 汪健 指导老师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让爸爸永远心痛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和黄金时期,是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主体个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后,也是一个很容易诱发犯罪的时期。从我国犯罪分布的现状看,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5%以上。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工作,搞好预防和控制,让花季中的青少年少些空虚与失落,让他们成为对国家、名族有所贡献的一代人。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与一般犯罪心理结构有着更多的不同,诸多的不成熟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下面通过一个案例具体的分析。
19981117日下午,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鲁庄小学一年级三班的7岁学生滑龙飞被人捅了19刀,惨死在学校公厕里。警方经过4小时的勘察,终于将凶手捉拿归案。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是年幼死者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小飞,这位年仅17岁的技校学生,在警方的调查下,吐露自己真正要伤害的不是自己的弟弟,而是那未尽义务的父亲,“杀了弟弟,让爸爸永远心痛”
李小飞出生于1981118日,犯罪时只有17岁。他从幼年记事起,爸爸就给了他过多的心灵伤害。李小飞的父母关系很差,父亲经常殴打他的母亲,每次都会在他幼嫩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从那时起,他便埋下了对父亲仇恨的种子。父母离婚后,他又被判给父亲,之后父亲再婚,又有了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得到父亲关怀和呵护的他,决定报复父亲。
青少年由于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因而对处理复杂的事物有困难,另外,青少年的认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往往会感情用事,一旦有了犯罪欲求的倾向,就变得难以控制。李小飞没有勇气面对这样的现实:爸爸心目中只有弟弟,他既想得到父亲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关爱,又痛恨爸爸没有把自己置于作为儿子应该定位的位置上,使他对爸爸痛恨有加,认知的狭窄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往往因为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极差,经不住诱惑或挫折。同时,为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需求,在实施具有反社会倾向的意志活动中,他们又表现的异常顽固,执拗,疯狂地为实现目标而甘冒风险。再加上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分辨能力,没有社会感情,更容易引起犯罪的心理。当李小飞产生杀害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念头时,自己
也深深的感到恐惧,但挥之不去,似乎每天都用这种想法强迫自己,才能求得情绪上的平静,一时的冲动已经被情感上的依赖转换为强烈的动机。
青少年犯罪主体很容易被客观存在的某一情境所诱使,直接产生行为动机,其行为机制往往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所发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啊、在短时间内求得快感和发泄不满,因此,行为的冲动性特征非常明显。这种冲动性行为容易导致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不做二不休”的李小飞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杀害自己的弟弟,一时的冲动已成为无法遏制的犯罪动机,他时时被一种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煎熬着------杀掉弟弟,让爸爸永远心痛,唯有如此,才能发泄心中积蓄多年的对父亲的强烈不满。这种极不理智的抗争与报复行为的选择,成为李小飞思维的全部内容。他终于在17的花季,走完了自己全部的人生。
因此,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者指出,犯罪心理预防工作,要加强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监督,使其养成良好品德和文化修养,以增强自身心理“免疫力”为此,首先需要经过早期的预防,在他、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当中,就应该进行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犯罪心里预防最基础的工程。另外,要防微杜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加以放任。但是这里布、不能因为要防微杜渐就神经过敏,草木皆兵,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最后,要将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产生综合效应,需要将改善环境、消除诱因与改善个人心理品质、增强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将完善社会规范与个人掌握规范,养成意识结合起来;将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的构建结合起来。
如果社会很美好,个人素质很高,人人都有健康的心理,那么青少年的犯罪将不断减少甚至可以完全杜绝,这并不是梦想,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可以实现!






犯罪心理与案例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