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教育的不平等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21 20:29:49

浅议中国教育的不平等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越发显著。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因素,最后提出对于消除教育不平等的一些看法及个人见解。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一、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中,由于教育制度以及监管制度的不健全,教育不平等现象始终存在。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比较突出的集中教育不平等现象

1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教育不平等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少数学校树立为重点发展、培养尖子学生的国家重要教育基地,国家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和招生等多方面进行重点保障,重点学校在权力、资源上更有获取的优势,更多地得到政府的支持。重点学校设置的的种种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通过公共财政、教育政策等促进重点学校建设制度性地制造了学校等级,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造成了学校的分化,也造成学生发展、学生身份的分化,更是造成了中国公共教育独有的以巨额高费择校的现象。按道理讲,既然都是为培养优秀人才为目的,那么所有的学校都应同样地以教育人才为目标。然而“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这样的提法和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是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诱惑着家长们趋之若鹜,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选拔少数“尖子”的教育制度,形成了以精英主义为特征的基础教育体系,形成了竞争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竞争型教育结构,也导致了以“应试教育”为本的选拔尖子学生的学校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的不平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冠以“差生”的称号,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则可以进入所谓的尖子班、重点班,甚至还被老师开小灶,额外地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这正是教育中的不平等引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平等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平等

《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现在,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论坛) 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3贫富家庭的教育不平等

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种经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

很多地方有农村学生千方百计地进城镇学校就读,他们能够支付起高昂的住宿费等,能够享受更优越的教育服务。但对于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只好在农村学校将就读书上学了。尽管有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说法,但事实上家庭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他们子女享受的基础教育的不平等。

4传统观念造成的教育不平等

1999年以来,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出台,使得全国的家长们再次把目光投向普通高中,导致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而中专、技校、中职等职业学校招生严重不足。同时不少学生和家长直接把考上大学与找到好工作、拥有美好未来直接画上等号。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果来看,一方面是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直接影响下,使教育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学历为导向。

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是学习个人修养素质、锻炼各种能力的场所。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必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无用人才,这个教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因此提出素质教育,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在新世纪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高素质人才的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系。但目前我国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发展仍然不平等,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仍然落后于知识教育。

二、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制度中的不平等正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要想彻底消除不平等现象,还给人们一个公平的教育,必须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基础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及中国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学校等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决不能只归咎于某一方面

1、区域差距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已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基础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诚然,教育投入差异未必能完全归因于经济实力差异,但一般来说,它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

2阶层差距

随着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逐渐拉大。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等。

三、消除教育不平等的措施

教育不平等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平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均衡发展,是教育机会平等实现的物质保障。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同时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只有具备充分的物质保障,地方院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发展,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实现。

2重视校园弱势群体,完善校园救助机制

学校里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学生。学校后勤在服务保障中应尽可能的为贫困生提供合适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让其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在这样的劳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校园内的这部分“弱势”群体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团体,对学校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打造和谐校园,就要高度重视这部分校园弱势群体,完善与此相关的校园救助机制,使他们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始终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

3加强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

这几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面临择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贫困地区又人才欠缺。这种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都愿选择大城市,另一方面不发达地区的某些领导不重视人才,拒绝接受人才,或者引进了又将其闲置。因此,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不发达地区。如实行奖励办法,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工资待遇;定向生制度也是改变落后地区的一项有效办法。

四、总结

平等的基础教育体制不利于公民平等地接受公共基础教育和提高素质,不利于社会公正的提高和教育公正的实现。忽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正会对基础教育改革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使教育本身的道德危机增大,在社会上产生对公共教育的信任危机。基础教育平等是给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基础教育资源的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实现基础教育平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进而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正常流动,保证人与人、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消除中国基础教育不平等现象势在必行。

浅议中国教育的不平等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