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7最新修订)

发布时间:2017-02-28 18:39:54

新版冀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7审定最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是新版教材表格式全册教案。本教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模式进行编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2017

2016-2017学年度第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七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每周

节数

9

总授课

节数

180

时间

单元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1

2

3

第一单元

课文

1社戏

2拣麦穗

3 罗迦诺的乡村

4 河中石兽

写作实践

喜看家乡新变化

拓展链接

鲁迅和他的《朝花夕拾》

诗词诵读

渔家傲

清平乐 村居

2

2

2

2

2

2

2

2

4

5

6

第二单元

课文

5 少年中国说

6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7 青年

8 保尔和冬妮娅

写作实践

他们就在生活中

综合学习与口语交际

我谈流行歌曲

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使至塞上

2

2

2

2

2

2

2

2

7

8

9

第三单元

课文

9 黄河颂

10 护钟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1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写作实践

生活中的朵朵浪花

拓展链接

长城——历史的丰碑

诗词诵读

渡荆门送别

黄鹤楼

2

2

2

2

2

2

2

2

2

10

期中复习

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

9

2016-2017学年度第 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七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每周

节数

9

总授课

节数

180

时间

单元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11

12

13

第四单元

课文

13 蟋蟀

14 蜘蛛

15 天鹅

16 牛群

写作实践

可爱的动植物

诗词诵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题破山寺后禅院

2

2

2

2

2

2

2

14

15

16

第五单元

课文

17 雨的四季

18 黄陵柏

19 大自然的语言

20 三峡

写作实践

春雨惊春清谷天

综合学习与口语交际

抒写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诗词诵读

饮酒其五

渔家傲 秋思

2

2

2

2

2

2

2

2

17

18

19

第六单元

课文

21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22 龙宫“借”宝

23 棋王

24 口技

写作实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拓展链接

神魔皆有人情 精魅亦通世故——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西游记》

诗词诵读

浣溪沙

望岳

2

2

2

2

2

2

2

2

20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及考试

9

第一单元

1.《社戏》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 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 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 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尾对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 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训练朗读和背诵的好文 

章,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时 应该抓住语言,尤其是一些运用精妙的词句,切忌空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关于这一点,从同学们前几天以童年为题 

所写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出来。下面我念一首优秀习作给大家听听。童年:童年是七彩的 

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 

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阿/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档/不管春与夏、秋 

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 

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这从我们学习过的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 

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学生默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四、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2.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惮踱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3.订正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c 

1.学生自由诵读一Th遍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3段)——②看戏中(4—30段)——③看戏后(31—40段) 

六、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对平 

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文章写平桥村是的乐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体讨论式,然后归纳三点: 

①“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4这一部分与写着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 

(这一部分写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 

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复习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学习了生字词;梳理 

了文章的结构;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为下堂课更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打 

下了基础。 

八、布置课外作业。 

1.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词连拼音~起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精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 

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 

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 3 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 

写的好处。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 

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学生齐读一遍第一层,加深理解。 

4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 

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 

思考。 

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入 

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心隋的愉快,又表现出 

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5齐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层,并要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水乡 

月夜行船的美景。 

6第三层详写在赵任看戏。按说小伙伴们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的,但当小 

伙伴们看到戏后却是怎样一种心态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层,读后可以讨论一下。 

(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7.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教师范读第四层。 

(偷罗汉豆)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 

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 

种气氛、感觉。) 

9.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 

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特点。 

(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0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 

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请同学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 

解。

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 

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 

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之情。) 

11.齐读最后一部分。 

三、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2.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2.《拣麦穗》

教学目标:

(一)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二)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四)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1、导语:

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2、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

1、字音: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è)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2、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

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姑娘们在拣麦穗时有着什么样的梦?我的梦有何不同?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2。姑娘们拣麦穗,梦想是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但梦想总是破灭。的梦想寄托了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

3.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课文赏析

1、精读第一部分,讨论: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这一部分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3、精读第三部分,品味语言。

1)课文写到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a。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b。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②“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下文中的烟荷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雪地贺卡》《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三篇课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二)比较探究

比较《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探讨下列问题。

1、注意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你对这些使孩子感激、敬重的原因的理解。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阿长与〈山海经〉》

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拣麦穗》)

讨论,明确:

对两段话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应把握三个要点:

1)理解第一段话时要重点注意对比。文章中的主人公(阿长、卖灶糖老汉)与一般人做法的不同。即人们往往忽视小孩子的愿望、心情、要求,往往不把它当一回事。比如那个远房叔祖是很疏懒的,所以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家中人已传开很想要一部绘图《山海经》,所以连向来并未和她说过的阿长也知道了,但是就是没有人帮解决这件事。理解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一般的对比,还要注意到特殊的对比,即知道的人不把这事当一回事,而无需知道此事的人却牢牢记住了(阿长买书回来,特别突出了有画儿的一句),郑重其事办了。而且办好此事的阿长是连名字都没有的,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的没文化的人。《拣麦穗》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熟悉的村里人(包括的亲人)只是拿开玩笑,而陌生的老汉却看重小孩子的愿望、心情,只不过表现得不如《阿长与〈山海经〉》明显。

2)理解第二段话时要重点注意陌生两字。联系上下文,这陌生所强调的不仅仅是非亲非故,而是对不图回报的疼爱。明明知道不可能做他的媳妇,却至死没有停止他的关爱。没有任何希求,任何企图,疼爱着一个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同样,以此联系比较,这种无功利的行为在阿长身上表现得一样突出,这从文中处处显出的阿长的质朴无文的个性中可以推断出。

3)这是两篇文章中各自最精彩的一笔。对于《拣麦穗》在此间体现的美好的人情,学生们可能意见比较一致。而如何看待对阿长的赞美,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说法。以下几种看法,供指导时参考:

第一种,认为鲁迅对哪怕有这么多毛病、缺点的小人物,但是她做了一件好事,纵使这件好事微不足道,鲁迅都看得很重,以浓重的笔墨,以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种对小人物的哪怕很微小优长的赞美与作者对小人物的毛病的调侃所取的温和态度是一致的,这表现了鲁迅博大宽厚的人文情怀。

第二种,认为这表现了阿长为人质朴、真诚。前面所描述的阿长的那些毛病,体现的也是阿长不伪饰的质朴个性,尽管这质朴中包含着那些粗鄙、愚昧。讲长毛的故事,在她看来也是真实的,并未骗人。教给的许多道理、规矩,包括元旦吃福橘,在她眼里也是好意,为小孩子、为自己好。所以别人并不太关心的《山海经》,而她作为保姆,看如此念念不忘,就主动过问,主动帮了却了心愿,而且事先一点不张扬,这就是她的质朴、真诚之处,因为从她保姆的职份以及她和她所日夜厮守的小孩子的情感关系,她可能觉得这本是她应该做的。这是一个真实的、令人怀念的人。

第三种,认为这是从儿童的眼光,从当时的真情实感去说的。讨厌就是讨厌,不佩服就是不佩服,谋杀了的隐鼠就是怨恨,古怪仪式就是古怪繁烦,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也是真这样以为的。因而,当自己日思夜想得到的东西,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大人们却都不予理睬,而向来并未求过的阿长却忽地帮实现了时,那感激和敬佩不仅一样是真真切切的,而且是空前的。并且以小孩子的心理和是非标准作出决定:对她那因谋害隐鼠而心存的一点怨恨也从此完全消失。所以,长大成人忆起此事,仍充满着美好的、诗意般的赞美。

2、三篇作品里,文中的孩子并不知情(或事先并不知情),文中的大人都照样做出他们的关切、关爱之举,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主要是说明了这些行为是无功利、无希求、无企图、不图回报的是出自真心、真情的关切、关爱之举。

3、阿长连名字都没有,还有种种缺点和令不满之举,卖灶糖的老汉也没有家;阿长黄胖而矮,颈上有疤,卖灶糖的老汉也一口大黄牙,头剃得像半个葫芦,——为什么不把自己感激、敬重的人物写得更漂亮、美好一些呢?

这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这是真实性的表现。就特殊的具体的人物,可能作者素材中的原型本来就如此的。就一般的意义,外貌与内心不一致,缺点与优点并存,倒是真实生活的世界里常见的,甚至是更为普遍的现象。正是这真实性使读者更感到亲切、可信。其二,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反差和错位更为动人,更突出了作品所要赞美的人性、情感的审美效果。不是不可以把人物的各方面写得都完美,但是,不完美才更突出了要赞美的哪部分,才更引起人们关注主人公的那部分。〔上述角度的理解还可参考主编解读参考参考及第1小题练习解答中的有关内容。学生表达的想法,大体能说到一个角度即可,更不必一定要出现错位”“审美之类的学术性用语。〕

(三)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四)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3.罗迦诺的乡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

教学方法: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谁来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逻迦诺的乡村

(二)了解作者

冯至,原名北承植,河北涿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 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 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 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 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 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作翻译皆有成就,诗集《昨日之歌》。

(三)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四)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感知以下问题:

1 、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 1---2 )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介绍罗迦诺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 3---23 )体验罗迦诺的乡村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 24 )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

2 、景物描写

动物:多为熟悉生物:蝉、蝎子、壁虎——工笔细描 亲切喜爱

植物:多为熟悉植物: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乡味

景物描写 生动 传神 仿写 P35 四题

3 、人物描写

人们特点: 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

(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白描手法 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

老邮差(邮局局长 少女哥哥)

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

4 、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暗暗赞叹——融为一体

(五)质疑、探究

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怎样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绪,说说你对生活态度?

2 、理解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变得小家子气

3 、人与生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是让人来选择怎样生活,还是让生活告诉人应该怎样做?(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负担,更不要无谓地附加更多的意义,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六)理解体会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主旨)

(七)课后作业:

4.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 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写作

《喜看家乡新变化》

一、 教学目标:

1. 具体描写2~3处景物的变化~突出家乡的美丽、繁荣~并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 运用对比法点面结合等的表达方法来写家乡的变化。

二、 教学重点:

能说通顺完整的话~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教学难点:

写作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

1. 反映家乡变化的新老图片。

2. 鸟瞰洛阳城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童趣诗歌导入

上个月~一位朋友到洛阳~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激动地写了一首诗~请大家欣赏

朋友们~聚一起~大家来谈好消息。

说起洛阳心欢喜~个个脸上笑眯眯。

原来门前泥土地~如今高楼平地起。

原来门前脏兮兮~如今花砖铺满地。

洛阳越来越美丽~千年帝都称第一。

世界邮展游人集、人民警察保秩序。

洛阳牡丹引人迷~天姿国色写传奇。

周杰伦呀有人气~都因洛阳是宝地。

家乡未来有潜力~我们永远都爱你。

二、新授

,,欣赏美文~领悟方法

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词语美~句子美~写出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写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很大~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是啊:这首诗通过以前和现在的对比让我们清晰地感到了家乡前进的脚步:这真是写文章的一种好方法呀:它能让重点更突出。那你们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发生了变化呢,,学生说,

2、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变化

你们观察的可真认真~有人发现了人们吃、穿、住、行等生活水平的变化~请这些同学一会儿坐在第一组,有人发现了交通和城市建筑的变化~请这些朋友一会儿坐在第二组,有人发现了公园、洛河等城市环境的变化~请这些同学坐在第三组,有人发现了学校的变化~请这些朋友坐在第四组。请同学们说说它们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

,,搜寻家乡旧貌~展现今日新颜

1、听说以前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住房简陋~生活贫穷~请看图片~,展示老屋图,~现在人们的生活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呀:请第一组来交流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吧: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听完后补充评议。,一组同学交流,

学生,:听爷爷说:他们以前住的是土房子~非常低矮、简陋~里面阴暗潮湿~下雨天有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穿的衣服都是皱皱巴巴的粗衣~鞋子是奶奶纳的千层底老布鞋~像两只小船~土里土气的。衣服破了~补上补丁再穿~大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的是洋、芋蛋也就是洋葱、山芋、土豆蛋~家里最先进的电器是三转一响~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外出时交通工具最高档的要算自行车了~平时基本靠步行。通迅就更落后了~除了写信基本靠吼……

学生,:五一期间~我想去旅游可是大人没有时间~我就通过因特网看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栽塔~日本的富士山~莫斯科红场的列宁陵墓~我们还可以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漫步~只一会儿工夫我又变成了一个悠闲自得的小旅行家~好浪漫~好惬意呀:

老师点评:大家条理清楚地展示了人们昔日生活的状况。,板书:,请第一组同学补充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展示图片,

老师点评:你很清楚的向大家介绍了今天人们幸福的新生活~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呀:,老师板书:,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学生C: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可高了:住的是小洋楼~高大、宽敞、明亮。穿的是时尚高档有品位的衣服~我爸爸买衣服时爱狿海澜之家~妈妈买衣服总去巴黎的春天~姑姑买衣服直接上网~在

淘宝网上选购呢:~而且还都是货到付款~可方便了~我们吃的是大鱼大肉~一日三餐还注重营养搭配~过生日时还会到大酒店吃饭~连家里的小猫也吃肉、喝奶~享起清福来~家用电器就更不用说了高清的纯平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MP4、手机还带视频~连我都用起了点读机来学习……

希望大家也能想到以前人们工作的环境~请看图片~说说以前人们的工作情况吧:,展示收割~耕地图,

2、展示交通的变化

拓展链接

鲁迅和他的《朝花夕拾》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是鲁迅回忆、和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记叙文;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 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讲长毛的故事,谋害的隐鼠等;重点是写她给买来了《山海经》;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

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

——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

2、鲁迅说

鲁迅说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一二)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两地书》二十四)

以上观点,也许并不是针对《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们稍作探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整体的创作风格,还是具体的作品内容,其实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朝花夕拾》回忆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大多与故乡的人和事有关联。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片,其中开篇就说:对于故乡绍兴,鲁迅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鲁迅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而另一面则又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风苦雨和人情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势必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隐或现。

四、事件链接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的阅读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明显的,一是创作背景,二是生活经历(其实也是创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创作视角,四是目的方法。对此,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年。具体说,从1926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女师大事件;现代评论派的论战;③“三一八惨案;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4、文体特点杂感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钱理群)

五、选文例析

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5)、《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6)、《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7)、《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六、探究思考

8)、《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

9)、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10)、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诗词诵读

《渔家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教学道具】普通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新版冀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7最新修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