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解析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发布时间:2011-06-04 19:03:45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考题透析]

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的是更多的不经意的消逝。现代人确要有“对行走在消逝中”的感悟。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深深感悟我们也行走在消逝中。高中生虽然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但对万时万物的消逝还是应该有体会的,这题很有深度,很有人文味道,很能拉开考生的水平。

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行走”我们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涵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涵义。二者联系起来看,极富思辩性。

 从所给的“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来看,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二个关键的点,即“消逝”和“行进”。在把握这两个点的基础上,同时要求考生能辩证地分析“消逝”和“行进”的关系。“消逝”的是历史,“行走”的是今天。今天是历史的自然延续,亘古绵延如水流不绝;历史也可能因天灾人祸,中途断绝,而孤存于以往的文明堆积,这无疑又要我们去挖掘探索,继承发扬。当然对这个话题作另一种理解也应该不算失误,那就是侧重于讲消逝,把行走与消逝统一起来,消逝的过程就是行走的过程。

从为这个话题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它告诉我们“消逝”的内容,从具体层面来说,消逝了的可能是个人的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可能是中外皆有的古代文明,如玛雅文明,高昌古国等。从抽象的层面来说,可能是面对一切已往的怅惘伤感,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豪迈。正因为所给的提示材料有具体和抽象二个层面相互交织的内容,所以就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可以联系的材料有改朝换代、观念更新、成长心语等等。题目开放了考生思维既可以表现自己思维的缜密,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谈论感受,命题很好地综合了思维性、生活性等特点。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社会革新都会有一个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当然“消逝”有的是成长的需要,有的是历史的选择,有的是自然的更替,还有的是进步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惆怅、失落和遗憾,也会有欢呼、惊喜和赞美。

陆机《文赋》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考生面对有限的材料提供的无限的信息和广阔的空间,就要充分发挥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想象的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脉搏,展示自己的特长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

茫茫天地,纷纷万物,悠悠千载,遥遥万里,均会消逝或已经消逝。面对这浩瀚无边的消逝了的万物,不能面面俱到,也无法面面俱到地加以描述,只能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叙写。力争以细小的切入点深入下去,以小见大,才便于统摄材料,驾轻就熟,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文章。

那么这个细小切入点是什么呢?那就是作文明确要求的三个方面:“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你的真情实感”,“你的思想观点”。众所周知,作文过程中,只有写“自己”的东西才能写得真,写的深,写的美。写人家的东西只会无病呻吟,人云亦云。就算写得文采飞扬,也是隔靴搔痒,不着要害,或许还会落得个华而不实的恶名。

我们有些考生的作文文采斐然,绚烂夺目,铺陈排比,对偶夸张,极尽所能,展示华美,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低分的下场。究其原因,仅是一点:无真情实感。前几年大力倡导的所谓“文化散文”于今已逐渐沦为被批判的对象,根源也许就在这里。我们学生的文化积累本来不厚,见识本来不广,析理本来不细。说实话,对文化的感悟和把握也未必到位,一味地摹仿文化散文大家的风格,就算你起承转合,跌宕起伏,骈三骊四,华章丽句总是不得要领的,这种文章批卷老师看得多了,无疑会觉得面目可憎。那种“八股文”式的文章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佳作展示]

例文1 感悟消逝

“顿悟是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

--------题记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久别阳光的午后,她就像一个精灵,毫无任何的预告,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我的整个头脑,占据了我的整个思考。

记得史铁生曾经在《活着的事》中这样写到:世界上唯一你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永远是流逝的。

是的,也许你曾惊叹夕阳的无限美丽,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倩影;也许你曾流连于昙花的娇姿,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生命;也许你曾迷失在月光的朦胧之美,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光芒。生命是美丽,生命是令人惊叹的,生命是令人敬畏的。但,生命却也终将逝去,徒留下一派繁华,一声惊叹,一句感慨。这也似乎在预示着我们终将行走在消逝中。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在历史的消逝中行走。

就如史铁生呐喊的一样:“啊!这些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内在的千年如此古远!”已经是记不清是哪一位历史学家了,只是一直很清晰的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历史是在破中而立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商鞅、欧阳修、王安石那石破天惊的一举,将旧时的制度应着历史而进;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也就有了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的英雄胆略,从而将新的皇朝屹立在历史的一隅。我敬仰陈胜、吴广的胆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连同他们的气概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也许这就是“皇权至上”的没落的开端,也是皇权在历史中消逝的开始,可是,我们在千年之后,却依然在感慨着这一天下先的勇气!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也在生活的消逝中行走。

“人生唯一不能掌控的就是时间,而最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却唯有时间。”依稀还记得孩提时在人群中紧紧拽住的父亲的衣角;依然还留恋着在深夜母亲身上特有的气息;当然还有外婆手中为了哄我喝药而准备着那红的分外妖娆的冰糖葫芦。那时候的你呀,也许会因为母亲的一个眼神而停止哭闹;也许会因为父亲的刺刺的下巴,而拒绝爸爸的亲近;更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赌气而放弃自己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当然等生完了气,还是可以再闹着要吃。可是,可是这样的一切随着你的长大,所有的那些美好却也只能是当做回忆,你要去学会承担,学会去分享,学会向生活学习。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你不可能再拽住父亲的衣角,你也没能再像孩子一样耍着自己的小脾气,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

生命在消逝中行走,生命在行走中富有。也许你的确无法抓住时间,可是你却可以在行走中仔仔细细抓住每一个你可以抓住的瞬间。也许某一天,在你低头翻阅记忆的书签时,你会发现之于生命之于自己,始终是无悔无怨的。

[点评]本文将重心放在对“消逝”的思考和感悟上,但又紧紧围绕话题,谈的是在行走过程中的消逝,在消逝中行走。这种关于消逝的感悟是站在生命这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中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从两个角度来写。其一,从宏观的角度,正是由于生命是消逝的,我们在历史的消逝中行走,历史的车轮才滚滚向前,后人才能在历史的演变中秉承民族的伟大精神,接受精神的洗礼。其二,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正是由于生命是消逝的,我们在生活的消逝中行走,才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并富有起来,成就了人生的画卷。

最后回归中心,在行走中抓住可以抓住的瞬间就可以无怨无悔。这也许就是作者对消逝最真切的感悟吧!

基础等级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文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中心突出,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透着自己的思考。

发展等级

深刻

有创新

有文采

文章旁征博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心;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句子有表现力。通过阐释消逝和行走的内在联系透出作者对消逝的感悟,回归了题目和中心。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例文2] 在桃花深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踽踽而行,渐行渐远,莫知其所终。

--题记

中国人无疑是天真的,不曾知晓桃花深处烦琐杂乱的道路。 我犹然记得很多很多年前的美丽的错误。我在这里提起,以免人们忘记。

那个打渔为生的人沿着小溪往下,竟忘记了路的远近。忽而遇见了一片桃花林。他慢慢地走, 边走边忍不住惊叹。林尽水源,却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浑浑噩噩地舍下船,走进了狭小的山。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渔人不得不真心地赞道。难得的世外的一片乐土。这里的人们很热情地招待他。只是,停数日,他还是要走。他就这样走了,以为还会回来的。

后面的故事我们大抵都知道了。即使处处志之,渔人再也找不到他的桃花源了。渔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一千年,两千年。我们这些后来人感到可惜,不免纳闷地想,愈行愈远,真的就找不到了吗?在千年茕然的行走中,这一些慢慢地后退,模糊,消逝,以至后人不断地悲叹彷徨。

几百年后的一个诗人推开了农舍的门。门后的女子捧出一碗水来递与他。诗人谢过主人,转身要走,却不免回过头来。只见女子倚在门前的桃树下,面色微微泛红,温婉地对他笑。他继续走着,暗暗地想,明年还要来的。只是,今日花开又一年了,人面只今何处去呢?

可是,时间走地太快啊,谁也来不及回答这个恼人伤感的问题。只是,一句“前事休说”就了地尽徘徊千年的伤逝了吗?中国固然是聪慧的,却不曾懂,不愿懂。

而我,感到可惜,此时却想起恺撒。他只说一句,“我来,我见,我胜。”便不复言了。我爱他的清醒,抑或,是绝望。但他清楚明白地知道,长路浩漫漫,谁知道自己在哪一程消失呢?莫若惊世骇俗地说一句狂妄的话,我见了、我胜了。复何憾哉?

既然是这样,一切都明了了。我们停在某一处怦然心动,待再次踏上旅途时仍义无返顾。桃花源的怡然或是人面桃花的多情,在准备远行离去的时候,便注定要消逝。在行走中消逝,令人绝望的真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也未尝不叹息,但是,今之视昔,岂非亦由后之视今? 行行重行行,谁又知道我们又会在哪里消失,留下身后的一片桃花林,让后人去叹息呢?

逝者如斯夫啊。

那么,再看一眼飘落了满地的桃花,就继续走吧。

[点评]作者用优美而伤感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淡淡的忧伤中去思考行走在消逝中的意义。随着作者行云流水的笔触,我们悟出了:我们始终要向前行走,而且无法回头;消逝的也终将消逝,无法停留,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这种现实,抓住可以抓住的瞬间,然后继许前行。全文内容含蓄,意蕴深刻。

基础等级

符合题意

感情真挚

中心突出

本文符合题目要求,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思考。语言通顺流畅,表意准确。

发展等级

深刻

有创新

有文采

文章独具风格,有韵味,语言优美有表现力;思想深邃有个性;材料丰富并能运用自如。

[例文3] 寻回失落的精神世界

当你看到公交车上有一位小朋友主动让座给老人时,你会投去赞许的目光吗?当你看到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把口香糖吐在地上时,你会上前阻止她吗?当你……

  这些情况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早已司空见惯了,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赞扬那个小朋友,也不会去阻止那个女孩,我们不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们的心麻木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雷锋精神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依靠精神资源丰富了自身生活。正像大自然的许多规律一样,此消彼长,如今物质生活丰富多了,而人们的精神资源逐渐消退。无怪乎有人感叹:如今的社会尔虞我诈,我们一个个活得太累!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关于爸爸的故事。她说,有一次爸爸看见有个人骑车时书包掉了下来,爸爸便捡起书包追那个人,一直追了好几站路……当时,我觉得爸爸很伟大,下定决心要做得和爸爸一样好。于是,每次大扫除我都一马当先,捡最脏最累的活干,尽管脏、累但很开心,因为我这样做就是向爸爸看齐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很傻,很可笑,但是,除此之外,扪心自问:那儿时的纯真、儿时的善良,难道不令人感动吗?脱下麻木的外衣,用一颗原始的、善良的心去体味,我会为自己的而感动。特别是如今,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一个人儿时都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只不过后来被虚伪、麻木束缚住了,只要挣脱开虚伪的枷锁,那颗原始的心就会回来。那么,我们在感叹社会险恶的同时,为什么不用心去改造社会呢?

  好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那么多用真心去对待他人的人。一位为追捕歹徒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警察,几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人们默默地为这位英雄送行。人们泪流满面,是对他的同情,敬佩,还是赞美?我想更多的是对自己麻木的过去的悔恨,立志要向英雄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英雄,人们正逐渐褪去麻木的外衣和虚伪的枷锁。

  我们欣喜地发现,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人们正努力地寻回失落的人文精神,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不断丰富。我想,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应该此消彼长,而应该相互促进,我们的社会正这样发展着,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样丰富的社会中,你难道不感到欣喜吗?

[点评]作者用略带幼稚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发表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恰恰是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原始的纯洁和善良消逝了,这是作者用敏锐的眼睛、敏感的心灵捕捉到的“行走在消逝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另一方面,还有许多人在用自己的行动默默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他们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人,特别是丧失了原始纯洁和善良的人,是他们唤回了人类的诸如纯洁和善良及其他种种的社会美德。这是作者捕捉到的另一种“行走与消逝”。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头脑的灵活,文思的敏捷了。最后作者提出号召: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地寻回失落的人文精神。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应该此消彼长,而应该相互促进,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样丰富的社会中我们才能感到欣喜。

文章语言流畅,贴近生活实际,将生活中两种对立的现象对举,字里行间透着作者严肃的思考。

基础等级

切合题意

思路明确

中心突出

本文紧紧围绕话题行文,中心明确集中;结构精巧,思路严谨;列举种种社会现象,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流畅,生活化。

发展等级

有创新

有文采

对大家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能联系文题展开讨论;构思巧妙,衔接紧密;语言活泼生动。

例文4 行走在消逝中

年龄大了,就会怀旧。所以在我们眼里父母常常背时,老师往往保守。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们没有年轻过、飞扬过、冲动过吗?而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变得那么背时保守?会不会也像现在我们烦他们一样被我们的子女烦?头脑冷静的时候,想起会有这样的结局不禁悚然一惊。

记得德国人说过:一个人年轻时候不激进,是没有良心;年老时候不保守,是没有大脑。中国也有句谚语:人不风流枉少年。可见年龄改变性格是个规律。岁月流金,苍茫的月下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他回想昨夜的星辰,而你的明天是他的昨夜。秦时明月与今同,汉关万里成废土。沧桑百变无可寻,只念当年李将军。一个人的魅力来自活力,也来自阅历。一个民族的魅力来自强盛,也来自传统。没有长城和故宫,北京无非是一块风扬沙尘的黄土;没有东坡和乐天,西湖就成为与其他湖没有差别的一汪绿水。从欧洲回来的人每每感叹人家保存得完美的小镇,古旧的石头房子,清洁的鹅卵石路面,郁郁葱葱的老树,使人感觉到时光缓缓地流逝,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沉淀,一层一层地积累。行走其间,发思古之幽情,想着我们的生命就这么在人类中延续着,心里会陡然觉得自己的珍贵。

小时候常常笑话祖母的一些落后举动。比如她会在每餐前打起一碗饭供着,说是要感谢上天让我们不饿着;她会细心地把有字的纸和垃圾分开,说要敬惜文字,让我们读书有灵气些。而现在,当我们挥霍着粮食,疏离着文字的时候,上天就在不知不觉地惩罚着我们。每一条水系都被我们行走时扬起的灰尘污染,蓝天皓月果真只留存在唐宋的诗词中,当每一座城镇都变成一式的水泥森林时,我们还能辨认出自己的家乡吗?我们是行走得太快了,为了轻松,丢弃了许多许多本该随身携带的宝贝,疏忽了沿途的绿树和清泉,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这么着急地赶着,原来是走到了荒原。

  当然,得与失总是相伴而行的。猴子抱着一堆玉米棒子,随走随丢,最后拿回家的只是那么几根。猴子不会反省,人类必须思考。泰戈尔说过,越谦卑,就越接近伟大。基督则说,如果不变成小孩,想进天堂就好比骆驼要穿过针眼。西方有人认为要拯救人类,药方在三千年前的孔夫子那里。那一轮照着人类行走了千万年的明月,你可知道我们得到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吗?

[点评]作者由生活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原来,我们原本就行走在消逝中。作者首先旁征博引运用众多的材料,说明了正是由于我们行走在消逝之中,我们才拥有了众多的美好,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个体,接着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相反的一种现象:我们行走在消逝中也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而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然后自然而然说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要学会反思,思考怎样行走在消逝中,文章结尾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基础等级

切合题意

结构清晰

中心突出

本文审题准确,中心明确、突出;层次清晰,叙述条理;将两种相反的情况对举,形成强烈对比,使中心更加突出;论据充实,很好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

发展等级

深刻

有创新

作者思维开阔,叙述条理,运用丰富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生动而有说服力,具有启发性,结尾含蓄有力,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思考。

例文5 万物相似而生,众生相依而存 

   曾经读过的科普文集中关于“虎”的篇章对我的震怵,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虎是地球上漂亮与勇猛结合得最完美的动物,它位于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是真正的森林之王、百兽之王,它是物种的旗舰。老虎,是自然生态平衡的象征,它维系着森林的茂盛和水源的洁净。在森林里匍匐游荡的斑斓猛虎,不仅是人类的梦幻,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守护神。

但是,根据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WWF)统计,在虎的起源地中国,野生中国虎生存非常危急。已被列为地球濒临灭绝的十大物种第一名!在英国、在欧洲,已经找不到任何野生虎的生存记录和活动痕迹。全球有记录的野生虎数量已不足一万只。虎啸,已渐闻渐远。这究竟是虎的悲哀,还是人类的悲哀?

大自然真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生态系统。没有了森林,哪来野生动物群?哪里再有生物种群绵绵的繁衍?几十年前老虎浑浊的眼泪,终于浊化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看看这几十年来这个星球的生态变化吧!

水源匮乏——不要说非洲大陆和印度次大陆了。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曾经的水乡,现在也面临着缺水带来的生存危机。六月初从我的家乡中国江南水乡,传来了震怵神经的消息:太湖蓝藻暴发,水乡缺水,几百万人口突然直面生存危机。

大气污染——尽管有关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早已签订“减排”条约,也曾经或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但是大气污染仍愈演愈烈,蓝天浑浊了,臭氧层在减少,紫外线暴烈。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减排”上的抗衡还在高潮迭起。

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频度加快,全球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全球变暖,以至于从小生活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的我,也已经难见雪飘和冰冻。美国的飓风,摧毁了人们世代居住的家园;西太平洋的台风,撕裂了东亚大陆脆弱的心。

灾害频发——洪水泛滥,地震连连;土地沙化,沙尘暴烈;虫灾肆虐,粮食歉收。原先惯用“百年一遇”之称的灾害现象,现在只需十年甚至更短。人类在向大自然攫取巨额财富的同时,大自然对人类财富的索取变得更加“贪婪”。

人们对于虎啸,有着天然的恐惧,一声低沉而具穿透力的虎啸,足以撕裂人的灵魂。现在,虎啸渐渐远去,却迎来了来自大自然更加疯狂的咆哮!

人们对于老虎,总还在穷尽千方百计,猎杀着和保护着,甚至不堪悲壮地把它圈养,磨灭野性。那么,已经被破坏的大自然呢?如果仍然任其恶化,人类,将由谁来圈养啊?

拯救老虎!这不仅仅是它们与人类相伴了几十年,与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只有拯救老虎,才能拯救森林,才能拯救水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从而最终拯救人类自己!

人们在行走,背负着对大自然沉重的欠债!迷茫的行走、行走、行走在消逝中……

[点评]本文由野生虎的濒临灭绝谈起,提出自然和环境的问题,全文紧扣这一主题行文,主题突出,论点明确,中心突出;文章由虎谈起,引申出对自然的关注,进而以环境的日益恶劣来论证,最后再次回到拯救老虎和保护自然的主题上来,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逻辑严密;从野生虎的灭绝、水源匮乏、大气污染、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等方面来行文,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基础等级

审题准确

中心突出

结构完整

文章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实,思维有层次有深度,语言通顺,表意准确。

发展等级

深刻

语言朴实

由自然现象说起逐渐引入正题,思维由浅入深,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思考,使文章厚实起来。材料丰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有力度。

例文6 忆江南

江南,江南,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而我的子孙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发展、兴旺。

印象中的江南文明无时不在消逝,而在消逝的同时得到的是另一种充溢。

印象中的江南,服装传承的是灵秀而素雅的美。

江南的服饰走的是秀美与潭然天成的路。不知是多少个岁月之前,妇女们便身着立领掐腰的深蓝或淡紫的独特服饰,头围着独特的头巾,行走在日升与日落之间,江南女人早晨必戴头巾,这与此地温润潮湿的气候有关,这也正是江南人的细腻之处。江南服装,较之于古巴蜀之地人们的旷达衣着,少了飘洒却多了灵巧;江南服饰较之于苗族姑娘身上五彩缤纷的银饰,少了纷繁却多了素雅;江南服饰,较之于藏人古朴宽大的衣袍,少了姿横而多了文质彬彬。此时的江南这一切美丽的文化却不知在哪里。

哦,发现了它的踪迹,在它消失的虚无印痕之中。

当满人的服装因为政治的统治而入侵汉文化之后,汉人尤是江南人表现出的是大度与豁达,因此一种文明的绚烂结晶——旗袍便由此诞生。至今它还影响着全世界的服装专业人员的思维。

这是江南文明在消逝中走向世界进而影响世界的最好证明。

印象中的江南,建筑诠释的是音乐般柔动的精巧。它如悠扬的二胡,流畅的横笛与灵动的轻鼓一般。

印象建筑,溯历史的滥觞,则可发现而震惊于唐朝。那是个纸香墨飞、词赋满江的繁盛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朝代,而江南建筑盛行于此时。

江南建筑色彩崇淡雅,黑白之色往往占主。道家云:“天玄(黑)地黄。”是指黑白之色为天地正宗。江南建筑依赖于此二色,白墙黑瓦,以不变应万变,不知在多少建筑中熠熠生辉,江南建筑的素雅在于此。

江南人愿让自己亭院中花石草木五彩缤纷,却总保持墙体的素淡,这正是江南人的心灵、魂魄。

较之于满人建筑的墙体五彩绚目,江南建筑少了色彩却多了洁雅;较之于羌族的碉堡式房屋,江南建筑少的是旷野多的是人文,较之于藏人的依山而建,依地而形,江南建筑少了的是壮观,多的是精巧。江南建筑中最独特的还是木窗。谁都知道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精巧。这正是江南人的心,素巧而埋有精巧。

现今,当今行走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丛林时,江南建筑的身影似乎不复存在,而你不经意间会发现,多少完美的建筑都采用江南建筑里那仿素雅的精巧。

白居易曾走过江南,故有“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东坡应于此时便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喻;更有完备之述“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道尽了江南那悠远的文明。

而今,诗人们描写的江南盛景所剩无几,难道一切都消逝了吗?

不是,当浙商带着江南人的习性走遍全世界时,江南文明得到了传播。 那两只柳树上的黑燕子,你看到了吗?

那是唐寅留在小桥流水中的黑鞋子,让我们与静静的人家的女儿,一起穿上它吧!

在黑暗舞蹈的文明存江南,这是月亮,海子作喻。这月亮将全由我构成。

[点评]本文作者站在回忆家乡江南的角度来行文,巧妙地缩小了话题的范围,确定了一个精巧的切入点。然后据此切入点展开来说,由服饰、建筑等角度来阐释江南行走在消逝中的种种表现。江南特有的文化、文明正是在行走中、消逝中发展,嬗变并给世界以积极的影响。文章思维缜密,层次清晰,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江南行走在消逝中的种种表现的观察和思考。语言流畅优美,富有诗意,无形的语言也透露出了江南云淡风清的美。

基础等级

切题准,入题快

中心明确思维条理

文章选题巧妙,构思精巧,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言之有物,材料丰富。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语言通顺流畅。

发展等级

语言有文采

感受深刻

诗意的语言勾画出江南诗意的美。在如画的意境中感受江南的行走与消逝,引人遐思。切入点小而切题,将话题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文7 行走在消逝中

(一)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愁怅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可是叫时间?

  天空尚且弥留些彩霞不曾隐逸,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大杂烩中,我,怀着我的那颗不曾走出三月的心,迷失在行走着的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向了诗的安魂场,刚想轻吟一首小诗,却不料为三两株窃窃私语的小草所惊吓。它们,正相谈正欢;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狂欢。而我呢?我的心,又在期盼些什么?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无奈;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的泥土啊,你们,又将孕育怎样的生命?

  家,对了,身后应该还有家的影子,可从我的眼里看去,又是那般的模糊。唯独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应该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应该怎样,安放,我的灵魂?

(二)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感伤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应该叫时间。

  天空尚且残留些彩霞不曾藏匿,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交响乐中,我,怀着我的那颗走过五月的心,找寻在行走过的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出了词的失乐园,刚想轻吟一首短词,却不料为十来株喃喃细语的小草所静寂。它们,正相谈正欢;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拥抱。而我呢?我的心,也应该有它自己的栖息地。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懒散;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里啊,你们,又将孕育多姿的生命。

  家,对了,身后肯定还有家的影子,没有回转达身去,却感觉到它在我心里深深的烙印。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可以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渴望这样,安放,我的灵魂。

(三)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欢畅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唯独有时间!

  天空尚且留恋些彩霞不曾安睡,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大合唱中,我,怀着我的那颗行走在六月的心,澎湃在涂满希望的金色的道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进了梦的欢乐谷,刚想微笑一个永恒,却甘愿为满目的幸福歌唱的小草所驻足。它们,正充满理想;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亲吻。而我呢?我的心,也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栖息地!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的惬意;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啊,你们,又终将灿烂成五彩的生命之花!

  家,对了,心里还装着家的温馨,暖暖地,轻抚着六月的情怀,从来不曾隐喻在梦里。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终于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将要这样,安放,我的灵魂!

[点评]读罢此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屈原式的思考者:感受着时间的匆匆消逝,我行走、我迷茫、我困惑。但正是在时间的消逝中,我行走、我明白、我笃定。自然界的万物面对消逝有自己生存的信念,那我呢?我也有我灵魂的安放之所——我永远温馨的家。从此,我不再怕行走在消逝中!

全文含蓄优美,富有诗意和哲理。且行且述,很有感染力。运用三个篇幅语言相似的片段将全文连辍起来,构思新颖、精巧,引导读者认真思考,从而引起共鸣。结尾点题,甚是漂亮!

基础等级

切合题意

感情真挚

结构缜密

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构思巧妙,符合所选问题的

特征。语言通顺流畅。

发展等级

有创新

有文采

构思新颖独特,别具一格。寓意丰富,耐人寻味。散文式的语言为整篇文章氛围的营造、主题的表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文8 行走在消失中

清晨,你走来,带着觉醒的东风,你的眼睛清澈、纯得令人心碎。你微笑时,明眸皓齿,你的脸庞写满清纯,如盛开的花。

你的脚步与轻盈,步伐苍劲有力,如逐日的夸父,你走过田原,伴着幽幽的麦香;你跨过小溪,伴着流水潺潺。你看山,山上繁花似锦,你抬头,天空碧蓝。

你脱去上衣,背上清晰如刀刻,你的头发些许凌乱。你跨过一座山,目光炯炯有神,你的脸上写满了刚毅与顽强。

你的呼喊,迎着风,你的声音如雷鸣,响彻山谷,你是这山谷中的王。

沿着小河继续行走,你走进一片森林,太阳已走到你的头顶,等候多时了,你热血沸腾,你紧握着腰间的倒,你相信凭着它你会开出自己的一片天。

风来的时候,你正抬头,望着树叶交错时洒下的碎光。你的眼神忽然变得迷离,且透着忧伤。你不敢再看,你怕伤了你的眼睛,你怕你会被阳光刺得落泪,如曾经的夜里你在梦中哭泣的样子,泪流满面。

你终于流出了眼泪,你还是个孩子。

你累了,可你没停下行走的脚步,你闭上眼听从耳边呼啸而过的风,你的泪水早已风干,只在脸上留下两行清亮的痕。

你回头,落叶铺满了你来时的路,你看不清了你的脚印。还有来时的路。

你继续行走,向前。已是森林的尽头,风在林中,在你的肩膀,在你的发稍,在你的前方。 你不再回头,你的眼睛只有前方,前方也没有路,但你有一双有力的脚,还有磨不 透的鞋。你走出了一片森林。

森林的尽头,草被吹弯了腰。

一路风尘,你长出了胡须,如草般茂盛,如草般坚韧与刚强,你的身躯伟岸,但你的脸上挂满让人心疼的沧桑。你张开双臂奔跑起来,如风。

你如翱翔的凤凰,张着翅膀向着西边的夕阳,美丽而忧伤。你不是鹰,不是火,不是夕阳。你是凤凰,你寂寞的飞,不是走,是飞翔。

那是怎样的风,吹飞着满地沙,吹走了夕阳。你得脸上落满了风尘,风尘仆仆啊!从你出行的那一刻,你就一直在行走中,像个在大漠里独行的骆驼,你豪情满怀,可是你终究摆脱不了寂寞。

你以为太阳会永远不落下,可转眼已散落天涯。但你没停下脚步,你一直前行,直至消失在漫漫的夜中。

你已经长大!

[点评]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通过这幅画,我们仿佛看到;在辽阔的天底下,微风习习,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如火如荼,一个充满着壮志和雄心的少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向我们走来,阳光照在他的身上,充满着青春与朝气,他从朝阳中走来,向夕阳走去,消逝在茫茫的夜色中……

文章紧扣题目:行走在消逝中。作者从立意到行文都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文如行云流水,通过作者诗一般的描述,我们不妨这样猜测:这文中的“你”其实代表着每一个人,是你,是我,也是他。而这个人从早晨走来到在夜色中消逝也代表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豪情满怀到多愁善感再到历尽沧桑。

这一过程的描写不显山,不露水,却让人读时能深刻的感受得到,这深刻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更体现出作者的深厚的驾驭文字的功力,这样的写法喻意深刻,行文独特,彰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构思和细腻深刻的思考。

语言是本文的最大特色,通读全文,我们不禁为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这些文字优美而富有张力,明媚中透着迷离,阳光含着沧桑,透过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多彩的画。阳光贯穿文章的始终,但,不同时间的阳光是不同的,通过不同时刻的阳光的不同,我们读出了豪情与温暖,读出了苍寂寞与苍凉,读出了空阔与辽远。这是一篇美丽的考场佳作,如诗如画。如画如诗。

基础等级

切合题意

中心明确结构完整

文章中心明确、突出;结构完整,富有层次感;语言含蓄、生动、有感染力。

发展等级

有创新

观点具有启发性

文章构思精巧,结构独特。抒情式的语言透露出了作者的思考并引发读者思考。

历年解析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