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

发布时间:2020-05-01 14:59:36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

一、导

1.课程定位

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包括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和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本指南的研究型课程是指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该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又称为“探究型课程”,在本《指南》中统称为“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实践体验的一门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研究型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必须开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发与实施。

2.课程理念

(1)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地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开展研究,通

过研究性学习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实践的体验,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平台,让学

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施展自己的才能。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让学生在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和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2)基于问题解决,面向真实生活世界

研究型课程让学生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猜想、分析、推理等手段,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

(3)优化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研究型课程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会对各种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研究型课程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基地等场所,开展多种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4)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研究型课程不仅重视研究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对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案、研究的实践和研究的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反思、导向的功能,使它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5)加强课程整合,充分发挥课程整体效益

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将自然、社会和自我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 发展。

加强课程和教学的整合,教学不仅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在研究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开发和构建课程,课程的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的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与发展。

加强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成果展示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学习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手段。让信息技术融入整个研究型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使研究型课程出现崭新的面貌。

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将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一体化,促进课程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3、设计思路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对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出导向性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本《指南》对研究型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各区县、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开发和实施。

本《指南》包括导言、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学习评价、课程管理与保障等八个部分。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导言

阐述研究型课程的定位、性质和作用,课程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

研究型课程目标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个层次。从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和能力,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阐述。表述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行为目标,它以具体的、

可操作的行为方式陈述,有明确的达成要求,如本《指南》中有关研究方法和能力的目标。另一种是表现性目标,它描述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表现、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如“亲近和接触自然、考察和参与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等。

(3)课程设置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研究型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和各学段的课 时安排。

(4)课程内容

由于研究型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没有确定的内容标准,因此本《指南》指出课程内容的范围,并通过主题举例和内容与要求举例的方式,对课程的内容作具体的描述。为了便于各学校自主开发和设计本校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本《指南》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原则与方式作了具体的阐述。

(5)课程开发

研究型课程是需要学校开发的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课程的开发。为了更好地实施研究型课程,学校要根据本《指南》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发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为此,本《指南》对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要求和策略作具体的说明。

(6)课程实施

为了指导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本《指南》对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实施过程、实施方式、组织形式和教师指导等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由于研究型课程是一门学校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不要求统一的模式,本《指南》强调实施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此,提供了多种实施方式,供学校选择,各校也可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实施方式。

(7)学习评价

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是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对它进行详细的阐述,本《指南》专列一个部分加以说明。首先指出研究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提出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习态度、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又包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然后提出常用的评价方式,如:成长记录袋评价、观察与谈话、协商与研讨、展示交流与答辩等。最后对学习评价的具体实施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8)课程管理与保障

研究型课程的管理不同于基础型课程,有它自己独特的要求。本《指南》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两个层面提出管理的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开发和实施,本《指南》还提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和接触自然、考察和参与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获得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体验,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

(2)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形成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阶段目标

(1)小学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关注和了解自我,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知道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人人有责。

②养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乐于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知道尊重事实。在研究过程中能专心致志、耐心细致、有始有终。

③能与同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

④经历从发现问题、尝试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⑤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初步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研究的方法和设计简单的研究步骤。

⑥初步学会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中获取信息,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整理。

⑦会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进行实验,进行简单的调

查研究,做简单的实物和模型,会对观察、测量、实验和调查的结果做记录,进行简单的

分析。

⑧会将研究的结果用图画、实物、语言、文字或艺术等形式进行初步的表达和展示。

(2)初中

①接触自然,参与社会,认识自我,初步养成关心自然的环保意识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②能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积极寻找答案,实事求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批判和创新意识。在研究过程中能严谨踏实、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③能通过协商合理分工,主动承担任务,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各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和分享共同研究的成果。

④经历从选择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写出小论文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⑤初步学会从日常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等现象和事物中选择课题,能对研究的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方案。

⑥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⑦初步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简单的调查问

卷。能通过研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⑧会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⑨初步形成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3)高中

①关注社会生活和祖国前途,关注人类和环境持续和谐发展,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积极人生态度。

②形成追求科学真理、不迷信权威、科学和技术造福人类的价值观,养成尊重知识产

权,不弄虚作假的科学道德。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创新

精神。

③经历从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成果展示和交流到反思和评价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

④会选择和确定课题,设计较具体的研究方案。

⑤初步学会目录索引、重点文章追溯、网上检索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会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贮存、分类和数据分析,能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确当地运用信息,并能用多种方法进行信息交流。

⑥会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会进行抽样调查,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对实验的设计提出改进的建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会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初步学会文献研究的方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会针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会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课题研究。

⑦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论文等),能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和评价别人的观点,并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

⑧初步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在基础教育阶段十二年中,各学段各年级都设置研究型课程。小学每周1课时,每学年34课时,五年总计170课时;初中每周2课时,每学年68课时,四年总计272课时;高中每周23课时,高一和高二每学年68102课时,高三学年6090课时,高中三年总计196294课时。

上述课时可分散安排,按每周课时数进行,也可在保证总课时数的前提下,根据需要相对集中安排。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还可适当利用部分课外时间。

四、课程内容

1. 内容的范围

研究型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已有的经验、当前所处的环境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涉及的范围既可以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既涉及某些学科领域的事实知识,也涉及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知识,还涉及到学习过程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知识,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研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这种经历整合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多方面的学习内容。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涉及的面相当广泛,它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关注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并且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内容。

(1)主题举例

(2)内容和要求举例

注:表中的“知识技能”主要是指体验性、实践性的知识和技能,是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学生要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不是通过听教师讲授的方式来学习这些内容。

2、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根据研究型课程内容因校而异、因人而异的特点,研究型课程不规定统一的内容,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状况、学生和教师的差异、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选择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构建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内容结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

(1)研究型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选择和确定研究型课程内容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特长,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密切与学生个人、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知识的联系。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以下几类问题:

·类似本《指南》课程内容中列举的综合性问题;

·反映所在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问题;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认知、情感、社会化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他们的兴趣领域不完全相同,认识问题的视角和深刻程度也有所不同,表现在所学习选择问题的复杂度、解决问题的水平、问题解决涉及的领域等方面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小学的内容较多属于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常识性问题,一般比较具体、形象,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动手做和初步人际交往加以解决。高中的内容可以稍趋向于学术性,较多的属于需要涉及跨学科的知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进行有一定深度的人际交往、较系统地运用策略性知识加以解决。初中的内容介于两者之间,问题涉及的领域要比小学阶段稍宽,可以有更多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问题进入学习、探究的视野,但问题仍比较具体;内容同多学科知识的联系加强,但一般不涉及学术性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较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和选择运用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但系统性的要求不高。

(2)研究型课程内容的组织

研究型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是主题单元和问题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围绕着主题或问题,

通过活动将有关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组织成一定的系列。研究型

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学校、年级、班级和小组多个层面,它的组织方式,既可以有一定的规律、递进和序列,又允许有适当的交叉、融合和多维。在实践中有多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并列式

学校可以从自然、社会和自我等领域中选择若干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下面有几个二级主题,这些主题形成若干个并列的模块,组成整个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例如:

其中空格表示还可以生成其他主题或问题(下同)。

每一个主题单元下面还可以有若干个并列的问题单元,例如“鸟”这个主题单元可以列出以下的问题单元:

另一种并列形式是以研究方法为模块,各年级有所侧重,组成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例如:

②递进式

按主题的不断递进形成一定的系列。例如:

word/media/image1.gif

也可以以提高研究能力为主,逐步递进,形成系列。例如:

word/media/image2.gif

还可以以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递进,形成系列。从研究简单的问题到研究比较

复杂的问题,从研究单学科的问题到研究综合的问题,从运用一种方法研究问题到综合运

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涉及的内容领域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加

深。例如:

③网络式

学校课程内容可以既从横向考虑,从社会、自然和自我等领域选择不同的主题;又从纵向考虑,使每一个主题从低到高有所递进,并将它们进行整合,形成网络。例如:

对某一个主题也可以先从横向分成几个方面,然后再对每一方面从纵向提出不断递进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网络进行研究。例如,研究“垃圾”这个主题时,可以按下列方式组织成问题网络:

④自主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研究水平自主地选择问题,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继续研究新的问题。

除了上述几种组织方式以外,还可以有其他方式。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组织方式,也可以创造更多更新的组织方式。

研究型课程内容的构建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伴随着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逐步完成的。随着课程的不断实施,新的内容还会不断生成和不断 发展。

五、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的内容和要求

研究型课程是学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每个学校都要开发自己的研究型课程,学校研究型课程开发包括:分析学校情况、编制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实施方式、确定学习评价方式、建立管理制度和制定课程方案等方面,其中编制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实施方式、确定学习评价方式、建立管理制度在本《指南》有关部分已经有所说明,这里着重对分析学校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和制定课程方案提出要求。

(1)分析学校情况

每一个学校在开设研究型课程之前,首先必须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情况作深入的分析。要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生理、心理和智力发展的状况;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技能、研究能力、特长、爱好和对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态度;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社区的资源,包括社区的自然状况(如水土、气候、环境等)、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经济生活等)、文化资源(如图书馆、科技活动中心、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等);家长和社会对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支持程度等。只有做好学校情况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发本校的研究型课程。

(2)开发研究型课程资源

研究型课程资源是研究型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是实施研究型课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在开展研究型课程时必须充分开发以下几种课程资源:

①学校资源。充分挖掘校内教职员工的潜能和特长,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各种设施,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收集研究型课程需要的各种资料,建立学校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资料库。

②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专业技能、经验和各种能力,充实学校研究型课程的指导力量,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支持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

③社区、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一切潜在的课程资源,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场馆、青少年活动基地、社区等各方面的作用,为研究型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特点鲜明,可以与当地的动物、植物、养殖、种植等结合起来,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还要注意开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社区中的校外导师资源,构建校外导师资源库,充分发挥社会上各类人才的作用。

④网络资源。重视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和有关的教学软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发布学生研究动态、研究成果案例和进行网上交流等。

(3)制定课程方案

在对学校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状况,制定有地区和学校特点的研究型课程方案。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课程目标。根据本《指南》提出的研究型课程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研究型课程目标,要求目标具体便于操作,有条件的可以制定分年级目标。

②课程内容。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资源的状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体的设计。分层次或分年级安排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并注意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地选择和变通。

③实施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基础、能力等条件,确定课程的实施方式。

④学习评价。根据研究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学生学

习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

⑤课程管理。在学校整体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型课程的组织系统和制定各种有关的管理制度。

2.课程开发的策略

(1)因校制宜,发挥优势

由于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生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因此研究型课程的目标定位可以各有侧重,内容选择可以各有特点,实施方式、评价和管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学校在开发研究型课程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

(2)重视积累,合作共享

师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对于以后的各届学生,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要将反映这些情况的资料积累起来,使之成为全校师生都能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各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使一个学校的经验变成各学校共同的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

(3)开拓创新,逐步完善

研究型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课程,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从传统的教育思想到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接受性学习方式到研究性学习方式,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各校要根据研究型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究,从实践中、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高质量的学校研究型课程。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开发新的研究型课程;基础、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可以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先模仿、借鉴,后改进、创造,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校研究型课程建设。

六、课程实施

1. 实施的基本要求

(1)以问题为起点,任务驱动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时,要以问题为起点,让学生明确任务,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一般来说,年级越低,任务要越具体。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教师需要在全过程的各主要阶段提出明确要求,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展开探究活动;对于高中学生,则可以在提出总体要求以后,鼓励他们作更多的自主调控。

(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实施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这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等;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3)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在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努力创造条件,构建信息

化的学习环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探究、合作、实践中去。利用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课题

研究的背景资料、研究资料,建立研究型课程的资源库;将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进行

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为师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

社会的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使学生能充分发表和展示自己的成果;为研

究型课程提供评价的平台,记录学生研究的过程,建立课题研究的档案袋,收集有关信息,

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为学校提供研究型课程管理的平台,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和课程的日常

流程管理。

(4)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实施要求

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缺乏,思想单纯,因而活动范围应以校内、家庭和所在社区为主;活动的进行应以教师带领下的集中活动、在教师或家长能有效监控的范围内分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以及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活动为主。初中生的成熟程度提高,独立性增强,活动的区域范围可以适当扩大,在得到教师有效指导以后,学生小组可以开展更多的独立活动。对于高中生,则要放手让他们扩大视野,根据课题的需要,自主地在广泛的范围内收集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实践活动。

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型课程不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形成不同的操作特点。有的可以按完整的过程和比较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有的则可以先着重完成研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做资料收集工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筛选整理和形成结论等。

2.实施的过程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尊重和鼓励师生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式,操作的程序应依活动的不同途径和类型而异,通常有以下五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介绍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案例等方式进行,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使其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2)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在此过程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学生在本阶段要提出并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或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小组,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形成研究计划。小学生只要形成一个大致的设想即可,初中生应该学会把解决问题的设想用研究方案的形式加以表达,高中生则应该学会制订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3)探究和实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个阶段也是实施、检验和修正自己原先的设想的过程。

本阶段,学生要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探究,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认真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凝聚了自己劳动创造的“作品”,并要把研究过程和过程中的体会、感想记录下来。教师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不失时机的发现和发扬学生的创意和其他闪光点。

(4)表达和交流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

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他形式的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结果和真实体会,重在通过交流、研讨与别人分享学习的成果。

(5)反思和深化

在表达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热情,在项目结束时

也常常会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和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拓展和延伸所研究的课

题,继续深入进行研究,并且使他们有机会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和深化自己的想法。在这种

情况下,本阶段可以作为下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单元的启动阶段,拓展或延伸出一个新的课

题。也可以成为部分学生今后利用课余和节假日进行独立探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爱好、

特长的起点。

3.实施的方式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常用的方式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研究;在动手操作(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进行某一项活动的设计策划,某一项产品、设备、建设项目的设计;围绕某一课题开展的研究等。

在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也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

选择问题、课题或项目时,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课题库,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较大范围的主题,让学生从中选择子课题或用其他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

成果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

成果交流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等。

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在实施研究型课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组织形式

研究型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相对独立的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等。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也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8人组成课题(项目)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

个人相对独立的研究的形式,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采取个人独立研究的形式,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切都靠单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常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探讨,学会与其他同学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

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是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然后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分享初步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此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对探究结果的表达。

有时也可以是全校或全年级围绕同一个大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各班或各小组在这个大主题范围内选择小主题分别开展研究。

5.教师指导

(1)在实施研究型课程前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

在进行研究型课程教学前,教师要根据学校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选择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施方式,教学设计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学校和教师提供研究主题的情况,教学设计要提出教学目标、活动的内容与活动进程安排、评价标准和学习资源等;对于学生自选课题的情况,也要根据不同的课题提出活动的内容和进程的建议。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方案要注意动态性和灵活性。研究型课程在进行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内容、新的结果,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引导,并修改和调整教学设计,不断提升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水平。

(2)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型课程有价值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创设问题研究的情境,积极探索、质疑、讨论和合作交流的环境。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教师要加强研究过程中的指导

在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研究方案,在学生自主和合作地开展探究,亲自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研究方法指导(如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制订访谈提纲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在研究过程中适当提供学习资源,启发研究思路,鼓励大胆创新,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写好研究记录,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总结研究成果,写好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成果,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收获和失败的教训,并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七、学习评价

1. 评价的原则

(1)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

不仅要关注研究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研究过程的评价,要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的实施与总结、表达、交流和展示等全过程进行评价。真实有效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纠正。要重视在评价中反映出学生在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关注学生能否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2)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在对学生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进行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合作交流和表达等能力。又要评价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包括学生各种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个性化的表现等,以达到对学生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评价的目的。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者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机关、企业、社区的有关人员等等。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要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要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积极合作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4)注重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

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所蕴藏的潜能,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使学生自觉地调适自己的行为,树立自信心。在评价中,要强调学生能力中的强项,包括他们能做什么和做了什么。要通过各种必要的评价活动,不断发现和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努力增加课程对学生的价值,真正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评价的内容

在进行研究型课程学习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要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着重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

主要关注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包括参加的时间、次数,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能否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是否积极动手动脑、查找相关资料,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参加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等。

(2)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主要关注学生主动求知、善于发现的钻研精神,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判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敢于提出新颖想法的创新精神,用科学和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不弄虚作假的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3)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主要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否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和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相互容纳、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参与班级和小组的研究,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主动帮助别人或寻求别人的帮助,乐于与别人一起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主要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选题和确定研究方向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等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评价的方式

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样化、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的一系列表现、作品、评价结果和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强调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系统收集、自然的记录和调查,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过程,发现其潜能,鼓励其进步。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研制评价所用的工具,让学生自主收集课题的研究方案、活动记录(如观察日志、调查表、访谈记录、实验记录等)、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作品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和体会、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评价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2)观察和谈话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和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学习研究型课程的情况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并把观察和谈话的结果记录下来,以对学生的兴趣、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精神、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做出相应的评价。

(3)协商和研讨

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请指导教师参加,有条件的可请家长或社会有关人士参加,由学生先作自我报告,谈自己学习的经历、感受、收获和体会,对自己的研究型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其他学生、指导教师和家长等发表意见,对该学生的研究型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指出他的进步和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4)展示、交流或答辩

在开始阶段、中期或结束阶段,可以对研究方案、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或答辩。可以是班级同学之间的展示和交流,也可以是年级或者更大范围内的展示与交流。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展示与交流,展现自己在研究中的收获和表达能力,同时学会聆听和分享,学会反思和判断,感受喜悦和成功。

4.评价的实施

(1)制定评价标准

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时,必须根据研究型课程评价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包括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细则。

(2)收集有关资料

为了使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比较准确,必须尽可能详细地收集所有与研究过程和结果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包括合作分工情况、开题报告、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研究实验的过程、他人的建议与自身的心得、成果情况、结题报告或论文、答辩情况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3)贯穿整个过程

在学习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阶段的评价:

①对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评价

对研究问题主要是评价它是否来自于学生的兴趣,是否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相适应,是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等。

对研究方案重点是评价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看学生是否清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行的主要工作,研究活动的主要思路是否清晰,对困难的估计是否充分,小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有预期的成果和表达形式等。

②对研究实践的评价

对研究实践评价包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能力的评价,要看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适,参与的态度是否认真、积极,遇到困难是否能克服,同学之间能否相互协作,过程记录是否完整等。

③对研究结果的评价

对研究结果的评价,包括对研究结果质量的评价,表达、答辩和展示交流过程中表现的评价等。对各种形式研究结果的质量主要评价其科学性和实践性。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对研究结果评价时,一般不要求其具有先进性,但是对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创意,则应予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在表达、交谈、展示和答辩中的表现,主要评价其能否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能否将研究结果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4)表述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表述要多元化,可以有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表述,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也可以有研究过程中各个阶段和研究结果的评价。结果的表述又可以有各种方式,如语言描述、等第表示,中学还可采用学分评定和特长认定相结合的方式。

(5)运用网络评价

有条件的要逐步做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软件技术,由数据中心(数据库)、系统软件、信息支持系统等组成研究型课程评价系统,记录学生研究的过程,建立课题研究的档案袋,提供评价信息、评价量表、反思性评价服务,实现多元化的评价。通过自行设定评价项目,自动从系统中提取评价结果,让管理人员、教师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掘学生的潜能。

八、课程管理与保障

1.课程的管理

(1)学校对研究型课程的管理

①建立组织,明确职责

各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研究型课程的组织管理系统,并明确各级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包括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协调校内外指导力量,课程日常管理,课程的具体实施、检查和学生管理指导工作等。

②健全制度,有序实施

各学校应制定整体规划,分年级落实,组织学生全员参加,确保研究型课程的总课时量和开设质量。还应制定课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如:研究型课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计算指导教师工作量制度;研究型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评价和考核制度;研究型课程档案管理制度;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分管理制度;课题开发、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学生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

③过程管理,综合评价

各学校应加强从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到成果交流等整个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建立规范的检查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流程。运用教师指导手册(包括计划、安排、指导记录等)和学生学习手册(包括学生课题申报、审核、研究过程的检查、成果的鉴定和论文的答辩记录等)记录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高中可以实行学分制管理,初中和小学可以实行过程纪实性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网络管理。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对研究型课程的管理

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应建立和健全对各校实施研究型课程的检查和评估制度。对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实施结果以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评估,对各校是否按课程方案要求实施研究型课程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将各校执行实施研究型课程的情况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

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要把对学校实施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和指导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组织学校研究型课程实施情况的交流,认真总结,不断推广先进经验。并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

2.实施课程的保护措施

(1)优化学校实施研究型课程的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舆论宣传,积极创设有利于学校开设研

究型课程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社区活动经常宣传素质教育思

想和先进的课程理念,让家长、社区、社会了解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意义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支持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帮助学校开辟校外学习、研究的渠道,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建立校外参观、实验的基地,使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沟通,共同协作,不断提高研究型课程的质量。

(2)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

各级教育培训机构要制定培训计划,开辟多种培训渠道,组织校长和教师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和开发研究型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科学研究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能力。学校也要制定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理论学习和研讨研究型课程的设计、组织和指导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技术和评价技术等。可以采甩专题讲座、师徒带教、观摩交流、集体研讨等方式进行。

(3)加强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对学校的指导

各级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开发和实施研究型课程的指导。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学校、教师的成功经验,组织交流和研讨,提供研究型课程的有关资料,并通过课题研究把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确保经费和设备的投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开展研究型课程的经费,确保必要的教学设备,并加强对经费和设备使用的管理,学校要对研究型课程所需要的场所、设备进行统一规划,所有可利用的场所、设备均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

研究型课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