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发布时间:2019-04-29 04:44:36

4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字统领全篇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课时

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是端直高挂的样子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可取之处,  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不足之处,  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课时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教学新课

听朗读录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9):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明确: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深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之情。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三、板书设计

百草园——乐园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2课时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一、教学新课

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