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文言文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27 03:43:33

六年级暑假文言文练习

一、掩耳盗钟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10)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害怕。   

(10)得:偷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启示: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逃亡 负:用背驮东西 走:逃跑

之:代词,指代钟 之:代词,指代钟声。

2、翻译
1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2以锤毁之①,钟况然有声。

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二、商鞅立木

原文:

既(9)具,未布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选自《史记》)

注释:
  具:完备
  恐:恐怕,担心
  乃:于是
  募:广泛征求
  置:到
  卒:最后
  令:指变法的命令
  金:古代货币单位
  9)既:已经
  10)徙:搬放
  11)予:给予
  12)辄:就
  13)以:用来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启示
  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 ,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已经 乃:于是

搬;迁徙 怪:感到奇怪

2、翻译
1 立三丈之木国都之市南门(介宾后置)
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
2 之,莫敢徙
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

欧阳询观古碑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

注释:

1.:曾经.
  2.:书写,记载.
  3.:返回.
  4.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5.:离开.

译文:
  唐代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字,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察,等到疲惫了,才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又睡在旁边,直到第三天才离去。
  

启示:

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
  
欧阳询是个书法家,看见好的书法,就像老鼠看见了大米,小猫看见了鱼,狗看见了骨头.他看见了好的书法,就爱不释手啦,一直到研究得差不多了才离开.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曾经 :书写,记载 :离开

:返回 等到 乃:

2、翻译句子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东施效颦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效:仿效

  颦:皱眉头。

  东施:越国的丑女。

  西施:越国的美女。生卒年不详。姓施,越国苎罗人(今浙江诸暨)人。初由范蠡把她献给越王勾践,继又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有传说陶朱公范蠡后来带着西施离开越国宫廷经商。

  美之:认为她的样子很美。

  颦:皱眉。

  归:返回。

  去:躲开,避开。

  里:乡里。

  之:的。

  坚:紧紧的。

  挈:带领。

  彼:这个。

  效:模仿。

  病:毛病。

病心:心口疼。

译文: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回去。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意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启示:

  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西施的样子。 之②:丑妇人的样子。 去:躲开,避开。 所以:为什么

2、翻译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五、叶延珪抄书

原文:

余幼嗜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异书,无不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赀,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钞之,名曰《海录》。

翻译:

叶廷珪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 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非常喜欢 放开  吃东西 抄写 取名

2、翻译.
1余幼嗜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

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

2择其可用者手钞之,名曰《海录》

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六、王羲之书扇

原文:

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

注释:
蕺(jì):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姥:妇人 
愠:生气、恼怒 
因:于是   
但:只
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书:写字  
以:凭借   
竞:争着  
他日:过了几天

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
启示:
    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既善良又坚持原则的人。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持:拿着 书:写字  因:于是 谓: 但:只要 言:

2、翻译
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

王羲之学书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注释

  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笔说:论书法的书

  书:书法

  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祝版:祭神的木板

  善:善于,擅长

  秘:严守秘密

  秘:藏的东西

  授:教,传给

  蔽:阻碍

  盈:满

  尔:

  更:改换

  语:告诉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议论书法的书,便偷偷地拿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你在看运笔的方法?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严守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吧。王羲之跪拜请求说:等到我成人再看就扼杀了孩儿幼年时的好才华。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善:善于,擅长 偷偷地 :  授:教,传给  盈:

2、翻译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八、张溥嗜学

原文:

(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 据《明史张溥传》改写

注释:
  (01 嗜:特别喜欢
  (02)已:停止
  (03)钞:通,抄写
  (04)汤:热水
  (05)沃:泡浸
  (06)名:题名
  (07)幼:年幼的时候
  (08)即:就
  (09) 焚:烧
   (10) 毫:笔
  (11)如是:像这样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道理:
  体现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和十分诚实的优点。

启示:
(1)我们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他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字词

嗜:特别喜欢 钞: ,抄写 已:停止 即: 如:
是:这样 始: 名:题名 就: 写好 名:名气

2、翻译
1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

2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原文:

   延陵季子1)将西聘晋(2),带宝剑以过徐君3),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4)。延陵季子为(5)有上国(6)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7)之矣,致(8)使于晋,顾反(9),则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10)之嗣君(11)。从者止(12)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13)吾来,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14),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15),是欺心(16)也。爱剑伪心(17),廉者(18)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19),孤(20)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21君墓即去。徐人嘉(22)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选自】

  选自刘向《新序》。《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辑而成的一部书,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有出入。

注释:

  1)延陵季子:季札,即公子札。春秋吴国人。

  (2)西聘晋:向西出使晋国。西,名词作状语。

  (3君:徐国之君。徐国嬴姓。

  (4)色欲之:神色中流露出想要得到宝剑的意思。

  (5)为:因为。

  (6)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是相对于吴、楚等国而言的。

  (7)心许:心中许诺。

   (8) 致:达到。

   (9) 顾反:还返。

  (10)致:奉献。

  (11)嗣君:即位的君。

  (12)止:阻止。

  (13) 先日:先前。

  (14) 虽然:即使如此。

  (15)进:进奉。

   (16)心:指自己的心。

  (17)爱剑伪心:爱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

  (18)廉者:方正、刚正的人。

  (19)先君无命:先君没有留下收纳宝剑的遗命。

  (20)孤:君自称。春秋时诸侯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则不加区别。

  (21)带:挂。

  (22)嘉:称许、赞许。

译文: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方正、刚正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许诺,答应 使:出使 止:阻止

虽然:即使如此 以: 为:不这样

2、翻译句子

1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2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即使如此,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

十、晏子谏杀烛邹

原文: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

  使(使烛邹主鸟):安排,派遣。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指示代词,这,这里。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君。

  好:爱好,喜爱。

  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剑,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戈射。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

  重:重视,把……看重。

  轻:轻视,把……看轻。

  闻命: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轻士):而。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请(请数之):请允许我。

  请(请杀之):请求。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 

  汝:同,你。

  谏:劝告。

  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是:这。

  故:……的缘故

  欲(召吏欲杀之):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文:

  齐景公喜射鸟,下令让烛邹负责养鸟,然而烛邹却让鸟逃跑了。齐景公发怒,命令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罪行列举完了,晏子请求齐景公处死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你的教诲!

寓意:

  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好:爱好,喜爱。 使:安排,派遣。 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是: 以:因为。 故:……的缘故

2、翻译

1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

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歧路亡羊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释:

  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反:(通假字)通,返回。

  3.亡:失去。

  4.…………: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率:率领,带领。

  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童仆,小仆人。

  8.歧:岔路。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嘛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让羊跑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亡:失去。 之①: 之②:代词,代羊。

既:已经。 反:,返回,回来。 到,往。

2、翻译.

1既反,问:获羊乎?

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

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3阅读短文,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最终一无所成。

十二、今有日攘其邻之鸡者

原文:

今有人日攘(3)邻之鸡者,或(4)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5)。曰:请损之(6),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7)如知其非义,斯(8)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1)选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攘,偷窃

  (2[《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本书

  (3[]这里是指偷窃的意思

  (4[]有的人 

  (5[是非君子之道]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是:此,这。君子:指品行良好的人。道:作为,行

  (6[]:好的 

  (7[请损之]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损,减少。之,代表偷鸡这件事

  (8[]停止

  (9[]则,就

10[]每天

译文:

  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 ”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日:每天 或:有的人 之:

是: 已:停止 何:为什么还要

2、翻译

1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

2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

3、启示:

1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

2知道错了,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十三、昔有医人

原文: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注释

  媒:介绍,夸耀。

  使:让

  屣:鞋子,这里作动词,践踏

  鸣:申诉,控告。

  诸:之于

  业:把……当做职业

  但:只

  

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驼背)像弓那样的人,像虾那样的人,弯曲像铁环那样的人,请我去医治,可以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死了。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申诉,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的死活!"

寓意

  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不正当的盈利。不可一直想着自己私欲,而不顾他人的感受。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点字

昔:从前。 如:像。 朝:早晨。 失:箭。

使:让。 索:要,索要。 置:放在。 但:

2、翻译.

1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死了。

2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的死活!

3、启示.

一个人为了要修福行布施,不惜一切手段,用种种欺骗敲诈的方法,获得不正当的金钱,以为用这样的钱去布施修福,就会有很大的功德。

十四、郢书燕说

原文:

郢⑴人有遗⑵相国⑶书⑷者,夜书⑸,火⑹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⑺。云而过书⑻举烛。举烛,非书意也⑼。燕相受书⑽而说之⑾,曰:举烛者,尚明⑿也;尚明也者,举⒀贤而任之。燕相白⒁王,王大悦,国以治⒂。治则治矣⒃,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⒄此。

注释:

  ⑴郢(Yǐng):楚国的成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⑵遗(wèi):送给。

  ⑶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⑷书:信。

  ⑸夜书:晚上写信。

  ⑹火:烛光。

  ⑺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⑻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⑼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⑽受书:收到书信。

⑾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 说:通

  ⑿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⒀举:推举。

  ⒁白:禀白,告诉。

  ⒂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

  ⒃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⒄类:像。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举烛两字。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追求光明;所谓追求光明,就是要推举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燕国的宰相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字词

遗:送给 书①:信。 书②:写信。 因:于是。

谓:对。 持:拿着。 书③:信上。 书④:书信。

说:解释。 举:推举。 类:像。

2、翻译句子

郢⑴人有遗⑵相国⑶书⑷者,夜书⑸,火⑹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⑺。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

3、启示: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你都没有办法向别人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即便是你能描述出来,别人听到看到的也不会和你描述的一样。

十五、曾子杀彘

原文: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1)曾子(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彘(zhì):猪。

  (3)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4)特:不过,仅,只是。

  (5)戏耳:开玩笑罢了。

  (6)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7)待:依赖。

  (7)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8)而:则,就。

  (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0)烹(pēng):煮。

  (11)待:依赖。

  12)反:通,返回。

  (13)知:通,思考,判断。

  (14)止:劝止。

  15)顾:等。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他很高兴地回去了,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儿子吃掉了。

相关习题及答案
1、解释字词

之①:的。 之②:到。 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 之③:代词,代曾子的妻子。

女:女通汝,你 之④:代词,代猪 之⑤:代词,代曾子 耳:罢了。

子②: 之⑥ 代词,代曾子的儿子。 子③: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

2、翻译

1曾子之①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

3、启示: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15篇文言文答案

相关推荐